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震旦纪     
"震旦",为我国古称."震旦纪"(Sinian)这个名称是我国地质工作者以河北蓟县震旦地层首创的.早在1923年田奇(王隽),1934年高振西等分别描述了北京南口的震旦剖面和划分了蓟县震旦地层.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1939年也曾指出:"南口剖面是震旦系'经典剖面'(Classical Section),震旦系的'标准剖面'(Standard Section)在蓟县地区."自"中国的震旦系"论文发表以来,"震旦系"就成为中外地质工  相似文献   

2.
震旦系质疑及有关上元古界地层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75年全国震旦系讨论会,根据近年来地层、古生物和同位素年龄的研究成果,认为南方震旦系和北方震旦系是上、下关系;并暂定南方震旦系(三峡层型剖面)称震旦系,北方震旦系(蓟县层型剖面)另建长城系、蓟县系、青白口系,与上述震旦系合称震旦亚界,归入上元古界。1976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和亚洲地质图的元古代地层图例,即根据此方案编制的。这个方案虽是过渡性的,它对确定我国震旦亚界的地层层序,推动前寒武纪地层的深入研究,还是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不容讳言,对上述方案,有许多地质工作者曾表示不便反对,也不敢赞同。希望多做些工作,以求在实践中逐步统一认识,解决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米仓山基底周缘震旦纪岩石地层及层序地层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兵 《矿物岩石》1999,19(3):46-51
本文详细描述了米仓山南缘南江杨坝震旦纪地层剖面,将该区上震旦统划分为观音崖组和灯影组,并首次将灯影组细分为四个岩性段,同时查明了各组段的岩石组合及空间变化规律,根据岩石学,沉积环境及沉积地层界面特征将米仓山周缘地区上震旦统划分为两个沉积层序及一个超层序,分析了各体系域特征及海平面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四川盆地及周缘十余条露头剖面和覆盖区数十口油气探井的研究,将四川盆地及周缘震旦(埃迪卡拉)系划分为雅安—南江、峨边—仪陇、威远—开县、宜宾—石柱、雷波、龙门山、城口—巫溪、桐梓—恩施和沿河—大庸等9个地层小区,对其中在油气勘探中较重要的4个小区的地层基本特征作了阐述。将震旦系划分为下部的陡山沱组/喇叭岗组和上部的灯影组,后者进一步分为4个岩性段。把灯影组中上部的一套碎屑岩视为一个标志性的岩性段;并将原归于灯影组顶部,以麦地坪段为代表,含早寒武世小壳类化石的地层从该组中分出,作为寒武系底部的一个组一级岩石地层单位。依据最新的中国震旦系年代地层划分标准,将震旦系底界置于陡山沱组盖帽白云岩之底,顶以麦地坪组底平行不整合为界;陡山沱组相当于震旦系下统到上统下部,即包括下统九龙湾阶、陈家园子阶和上统下部吊崖坡阶,而喇叭岗组只相当于吊崖坡阶,灯影组则仅相当于上统上部灯影峡阶。以岩性、古生物、稳定碳同位素、放射性同位素测年以及测井曲线等为依据建立了四川盆地及周缘震旦系的对比关系,并与湖北峡东地区震旦系标准剖面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5.
对震旦系辽南群的再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东方  林蔚兴 《地质论评》1988,34(3):231-239
1983年林蔚兴等在研究辽南群时曾认为,该群下接青白口系上接南方震旦系。笔者近来根据生物地层资料和所测得的同位素年龄,则认为辽南群剖面是我国一个比较完整的震旦系剖面。该群做为震旦纪地层,其顶底界清楚,与下伏青白口系(细河群)无侵蚀间断,其上与下寒武统筇竹寺阶整合接触。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韶山地区三条地层剖面的实测和研究,笔者认为震旦纪韶山地区为一浅海环境,一直直接接受沉积。其层序,岩性岩相特征均可与湘潭锰矿地区震旦系对比。前人所述的“上震旦统留茶坡组不整合超覆于板溪群上的现象”并不存存。  相似文献   

7.
运用露头层序地层学的方法,对四川汶川县七盘沟、广元市羊木东溪河震旦系剖面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将该区上震旦统地层划分为1个Ⅱ级层序,4个Ⅲ级层序和3个等时界面;建立了该区上震旦统等时地层格架,编制了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  相似文献   

8.
震旦系底界及内部年代地层单位划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根据岩石和层序地层以及生物多样性事件的综合研究,建议以宜昌莲沱王丰岗剖面为界线层型将目前暂定的震旦系底界上移至陡山沱组二段近底部,以南沱冰期后首次海侵所形成的含巨型结构复杂的疑源类的黑色硅质泥岩的出现为标志.澳大利亚Marinoan冰期后"盖帽白云岩”之上的Brachirra组沉积与此层相当.厘定后震旦系上下统的界线以宜昌灯影峡剖面为层型,界线划在灯影组石板滩段近底部,以出现可供广泛对比的文德生物群以及痕迹化石和后生动物为标志,其时代似应与澳大利亚伊迪卡拉(Edicaran)生物群对比.重新厘定后的下震旦统内部两个阶(田家院子阶和庙河阶)和上震旦统内部两个阶(四溪阶和龙灯峡阶)之间的界线分别以秭归庙河剖面和宜昌灯影峡剖面为界线层型,界线分别定在陡山沱组四段和白马沱段近底部,前者以含庙河生物群黑色硅质泥岩的出现为标志,澳大利亚Bunyeroo组上部产大量leiosphaerids的黑色硅质泥岩沉积大致与此段地层相当.龙灯峡阶底界以产管状骨骼化石cloudiniids为特点,其确切层位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关于中国新元古界划分几个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陆松年 《地质论评》2002,48(3):242-248
2001年4月正式出版的《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修订版)中将新元古;界从二分三分,自下而上分别为青白口系、南华系和震旦系。本文首先介绍了震旦系重新定义的背景和必要性。由于近些年国际末元古界分会酝酿在新元古代末期新建一个系,而多数学者的意见是该系的下界应置于冰碛层之上,即大致相当于我国陡山沱阶的底部。鉴于此,在1999年12月初断代工作组会议期间,晚前寒武系工作组的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有必要对震旦系重新定义,并决定将原震旦系解体,原上统代表重新定义的震旦系,原下 统独立新建一个系,命名为“南华系”。由于震旦系的再分,新元古界也从二分变为的三分,重新界定的震旦系包括原上震旦统灯影组和陡山沱组,南华系包含了原下震旦统南沱组和莲沱组。笔者认为南华系标准剖面的候选剖面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①上覆有震旦系下部陡山沱组及其相当层位的地层,该地层与南华系顶层之间沉积记录的缺失应是最少的。②剖面中应包括寒冷性气候的冰川沉积记录,虽然在全国性南华系地层对比中,冰成岩层不是绝对的对比标志,但为有利于全球化对比,我国南华系候选标准剖面应将冰成岩层包括其内;③剖面中应出露莲沱组(约750Ma)或与其时代相近层位(休宁组、志棠组等)之下的一套地层,这套地层与莲沱组之间不应存在长期的沉积间断,且底部年龄不小于800Ma,也不大于850Ma;④剖面中有良好的区域的、全国的,甚至洲际间的地层学对比标志,有较高的岩石地层学、年代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和其它方面的研究水平;⑤剖面的连续性好、露头清晰、交通方便,且周围的自然环境较好。  相似文献   

10.
再论天山地区前寒武纪地层问题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本文根据区域地层及同位素年代学等新资料,讨论了天山地区前寒武系研究中存在的几个争论问题.认为库鲁克塔格地区达格拉格布拉克群属上太古界而非下元古界;建议太古、元古为“宇(宙)”一级的地层(年代)单元,元古宙三分,即早元古代(1800—2500Ma)、中元古代(1000—1800Ma).晚元古代(800—1000Ma);震旦系两分,上部仍称为震旦系,下部称扬子系,二者以特端爱肯组冰碛岩之顶界为界(相当南沱冰碛岩之顶界时限为700Ma),上述两系均归属于显生宇(下古生界);波瓦姆群上亚群与杨吉布拉克群相当(时代为长城纪);广泛发育在中天山(天山中部)的变质岩(特别是变质较深的岩层)时代多为中元古代(长城纪、蓟县纪);库鲁克塔格、阿克苏一带的冰成岩成因较为复杂,有的与重力流伴生或为重力流所改造.  相似文献   

11.
长江峡区震旦系剖面是李四光教授于1924年建立的,自下而上划分为南沱组(包括南沱砂岩及南沱冰碛层)、陡山沱组和灯影组三个岩组,以南沱砂岩与其下变质地层的不整合面为其底界。1924年以来,此种意见广为沿用。1963年刘鸿允先生将南沱组两个段上升为组,分别称莲沱组(原砂岩段)和南沱组(原冰碛层),上下统的界线移至冰碛层底部,仍以莲沱组底面为震旦系下界。然而,自1965年江西省区测队提出莲沱组之下,尚存在一个地层单位——落可(山东)组并归属震旦  相似文献   

12.
峡东地区震旦系层型剖面的界定与层序划分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震旦系研究历史的回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综合地层研究的成果,试图建立可供全球对比的中国末元古系层型剖面。我国震旦系研究历史悠久,典型剖面经历南北之争,数十年来存在多种界定意见。通过近十年的研究,笔者依然认为峡东地区震旦系剖面沉积最为连续,出露完整,具有生物演化特征明显和形态多样的特点,可与世界各地的末元古纪地层进行广泛对比。目前,其上界定位于峡东地区灯影组天柱山段小壳化石带之下(即相当云南晋宁梅树村剖面震旦—寒武系界线小壳化石带B点,年龄为539±34Ma),而底界的厘定在国内一直存在多种意见。本文通过对峡东地区震旦系剖面的综合地层研究,结合生物地层学、年代地层学、层序地层学、C/O同位素研究以及沉积相等方面的综合分析,认为震旦系底界应划定在南沱冰期之后的陡山沱期沉积的下界,重申应选定峡东地区剖面为震旦系的层型剖面。  相似文献   

13.
南岭成矿带前寒武系为金、铁、锰、磷及铅锌的赋矿层位,近年来由于高精度测年数据的应用,建立了较为清晰的年代地层格架,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前寒武系岩石地层序列在湘黔桂赣粤交界地区存在同物异名现象,不利于地质矿产图的编制,需要重新厘定完善。本文以武陵运动构造面为界,将南岭成矿带大地构造演化分为两个阶段,按中元古代至青白口纪早期、青白口纪晚期至震旦纪划分出不同地层区。早期划分出两个地层区—扬子与华夏地层区,晚期同属于华南地层区,依据处于盆地不同位置,再划分为六个地层分区。本文重点对湘黔桂交界地区的青白口系上部层位、赣湘桂地区南华系和震旦系进行了梳理,初步形成前寒武纪岩石地层序列,不再采用部分岩石地层单位,以便于编制该地区地质矿产图。  相似文献   

14.
四川的地层发育齐全,从上太古界到第四系均有。全省具双层结构特点的前震旦系基底。在晚震旦世一三叠纪,四川东、西部地区地质发展迥然不同,东部地区进入地台发展阶段。而西部仍处于地槽活动状态。变质岩主要分布在西部及东部的西边缘。东部仅有前震旦系变质,而西部三叠系以下地层均已变质。晋宁、印支、喜马拉雅运动是四川重要的构造运动。全省可分为四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杨子准地台、松潘—甘孜褶皱系、三江褶皱系和秦岭褶皱系。杨子准地台自震旦纪开始进入地台发展阶段,松潘—甘孜褶皱系与三江褶皱系经历两次地槽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5.
云南东部震旦系的划分与对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正> 云南东部南起田房地区,北至金沙江,震旦纪地层发育特别良好,出露比较齐全。自1938年熊秉信研究了昆明附近的震旦系之后,米士(1942)将震旦系分为:燧石层、灯影灰岩、紫色页岩、南沱冰碛层和潋江砂岩。1963年刘鸿允、刘钰将震旦纪地层分为:上统  相似文献   

16.
峡东地区震旦纪陡山沱组微体化石新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忠英 《地质论评》1981,27(5):452-454
近十年来,峡东地区震旦纪微体古生物研究有了很大进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这对建立我国震旦系层型剖面,进行世界性生物地层对比,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峡东地区震旦系剖面出露齐全,生物化石丰富。上统陡山沱组的微体化石,据邢裕盛、刘桂芝研究和赵自强等的资料,计有21属、27种(不包括未定种),其中有2新属、7新种、3新联合种。尹磊  相似文献   

17.
根据中-朝地台西缘、南缘以及东缘分布的成冰纪冰碛层与间冰期的沉积特征,并与劳伦古陆西缘成冰系拉皮坦群(850/750 Ma或720 Ma)至希波贝德组对比,将中-朝地台上的成冰系与相当于斯图特冰期的拉皮坦群对比,进而与我国南方南华系莲沱组(漾水河组)/长安组-古城组-大塘坡组(富禄组)对比而置于南华系中下部,其底界年龄在850/750 Ma左右,或720 Ma,其上被早寒武世地层假整合覆盖,可能缺失南沱期及震旦纪沉积。另外,通过中-朝地台上成冰系的地层结构、区域对比以及沉积类型等,笔者从岩石地层、层序地层、磁性地层、冰碛层特点以及气候-地层序列等多方面与我国南方南华系中下部进行对比,重新厘定并确认了中-朝地台上的南华系,否定了中-朝地台上的冰碛层归属埃迪卡拉纪/震旦纪的时代意见,进而为重新认识中-朝地台南华系地层系统开辟了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8.
山西榆社地区新近纪地层时代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山西榆社地区新近纪地层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实测剖面,对分布于该区的新近纪地层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划分,提供了新的ESR测年数据,并结合古地磁年龄、生物地层序列确定了该区新近纪地层顺序为:新近系上新统上部麻则沟组(Naa m)、新近系上新统下部高庄组(N12 g)和中新统马会组(N1m).根据实测剖面,可将这3个组的河湖相地层划分为37层,总厚度达446.5 m.ESR测年结果表明,麻则沟组的形成时间为2.50~3.04 Ma,属新近纪上新世晚期;高庄组形成时间为3.25~5.25 Ma,属新近纪上新世早期;马会组形成时间为5.30~13.10 Ma,属新近纪中新世晚期.  相似文献   

19.
露头层序地层研究的两大任务是划分层序和建立等时层序地层格架.本文就宜昌峡东黄陵背斜的东、南和西翼3组震旦系剖面进行了层序地层学研究,共划分出14个层序(含天柱山段),并进行了空间上的追索和对比,建立了该地区的震旦系等时层序地层格架,为争取末元古代的建系研究和参与全球末前寒武系对比提供依据[1~2].  相似文献   

20.
北京平原目前尚未建立系统的地质剖面。1867年庞培莱将北京西山分为3大系,1871年李希霍芬提出震旦系、划分12层。1922年葛利普将震旦系限定在前寒武系,1923年田奇镌将南口剖面划分为7个岩组,1934年高振西将震旦系3分(南口群、蓟县群、青白口群)。1976年乔秀夫3分青白口群(下马岭组、龙山组和景儿峪组),1980年汪长庆等将十三陵剖面分为4系12组,1991版《北京市区域地质志》将十三陵剖面分为3系12组。本文初步建立平原区地层表,详细描述太古宙结晶基底和元古宙地层剖面,在京南大兴区的榆垡(兴热-1井)和安定(兴热-2井)发现太古宙片麻岩,在京热-70井、京热-59井、京热-71井和京热-75井编录蓟县纪地层,利用亦庄小学钻孔厘定待建系下马岭组、青白口纪龙山组和景儿峪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