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洞穴化学沉积物的古环境记录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洞穴化学沉积物古环境重建是第四纪全球变化研究的一个热点。与其它陆地古环境信息载体相比,洞穴滴石石笋具有分布广、时间跨度大、生长机制对环境敏感、适用于U系测年等特点。本文从稳定同位素、石笋微层和微量元素等气候替代指标出发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近年来,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重建了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尺度的古环境; 发现了气候变化过程中的一系列冷事件;探讨了东亚季风的演化规律。但仍然存在分辨率不高、研究缺乏系统性以及δ18O与温度的关系不统一等问题。针对这些不足,作者认为要进一步加强该领域的基础研究,寻找新的古气候指标,建立合理的指标体系等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2.
松嫩平原第四纪以来生态环境演化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松嫩平原第四纪以来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多次变迁,在地质历史时期受控于自然因素新构造运动和冰期气候旋回共同制约着第四纪生态环境演变的历史,新构造运动使平原隆起、拗陷、水系变迁和地貌重塑;东亚季风等气候因素在生态环境演化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且新构造运动与气候演变具有准同步性。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因素的影响逐步加强,已构成现代生态环境恶化的决定怀因素。  相似文献   

3.
简讯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第四纪研究》2008年4~6期主题预告及征稿启示经研究决定,《第四纪研究》2008年4~6期主题初步拟定如下:第4期:地貌过程与环境演变第5期:新生代东亚环境变化与机制第6期:考古与人类演化《第四纪研究》除坚持每期有一部分组稿外,热忱欢迎从事第四纪研究的广大工作者就与每期主题相关的研究,以及非主题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踊跃投稿。《第四纪研究》编辑部将以最快的速度和优质的服务,报道第四纪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第四纪研究》编辑部《第四纪研究》2008年第2期主要论文预告遥感地质与新构造演化研究专辑三维遥感图像生成技术及其在第四…  相似文献   

4.
《第四纪研究》2008,28(2):325
经研究决定,《第四纪研究))2008年第4~6期主题初步拟定如下: 第4期:地貌过程与环境演变 第5期:新生代以来东亚环境变化与机制 第6期:考古与人类演化  相似文献   

5.
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和活动构造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丽  王宝善 《第四纪研究》2001,21(4):313-320
人类活动是生物圈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半个世纪以来,人类活动的重要特征就是人口的城市化.地球的岩石圈、水圈、气圈不断变化,其中许多剧烈的变化,表现为自然灾害,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对人类形成威胁.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的城市化,这种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越来越紧密,自然灾害越来越严重.本文利用GDP作为人类活动的度量,定量地分析了人类活动和自然灾害的关系.另外强调,活动构造作为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一部分,是了解环境演变和灾害发生机理的地学基础,将成为十分活跃的新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6.
《第四纪研究》2006,26(6):1020-1020
第四纪是地质历史上最新的一个地质时期,是地球环境演化过程中人类出现和现代环境格局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第四纪地球环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地球气候的大规模冷暖波动,特别是在寒冷时期在地球极地海洋、高纬度陆地和各纬度的高山上出现大规模的冰盖和/或冰川活动,海平面大幅度下降;暖期时,由于冰盖的大量融化,海平面上升。伴随这种大规模的气候变化是生态环境的改变和生物界的相应变化。人类的出现是第四纪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类出现的环境条件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即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自然演化的影响也日益受到重视。第四纪研究就是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利用各种类型的载体中的各种环境变化记录,来恢复过去几个百万年以来地球环境演化的历史,探求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搞清地球环境自然演化规律与人类活动的影响,以期预测今后环境演化的可能趋势。  相似文献   

7.
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气候与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序列已经基本建立,重建该地区新石器时代气候与环境演化过程,是深入理解人类文化发展背景和人类与环境关系的重要前提。现有的考古学和古环境科学研究成果显示,距今7000—6000年前后,山东西南部的汶泗流域生长着现今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扬子鳄;距今5000—4000年前后,山东东南部的日照一带生长着刚竹,而现代的刚竹自然生长区域是在江淮之间;辽东半岛和华北平原第四纪沉积物中的孢粉等记录了全新世早期的温暖湿润气候和全新世中期气候逐渐冷干的变化过程。这些研究成果说明,在整个新石器时代海岱地区的气候都比现在温暖湿润,相当于现代的江淮地区。目前关于该地区古气候和古环境的研究,取得的认识远少于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研究成果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低;(2)年代学问题需要深入研究;(3)海岸线变迁问题有待深入;(4)对人类活动影响环境的问题关注不够。  相似文献   

8.
后记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第四纪地质与环境的研究是人类为认识自身生存的地球环境二百多万年来演化历史而开展的基础性研究 ,但了解历史的最终目的还是要为现实服务。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国家急需对最近 ,也就是短尺度的人类生存环境发生过 ,以及正在发生的变化进行详细了解。第四纪相对于整个地质历史是十分短暂的 ,但第四纪研究大约以十万年为周期的冰期 -间冰期交替对解决当前的环境问题确实还是太遥远了 ,即使末次冰期最盛期、全新世温暖期环境的研究对从事现代气候变化的学者来说 ,也不是他们十分关心的问题。在一些人眼中 ,第四纪研究如何直面国民经济发…  相似文献   

9.
海南岛第四纪古生物及其生态环境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颜家安 《古地理学报》2006,8(1):103-115
海南岛与大陆有过连、断、再连、再断的地史变化,使本岛的生物群及其生态环境与华南大陆既有一定的关联性,又有一定的差异性。海南岛现代生物多样性直接继承和发展了新生代,尤其是第四纪全新世早期的生物类群,其组成成分与现代基本一致。由于海南岛处于低纬度地区,受第四纪冰期影响较小,一些古老的植物和动物能得以保存下来,特别是到了全新世早期,全球性气候转温,本岛动、植物区系尤其兴盛发达。三亚落笔洞是本岛迄今最早一处的人类活动文化遗址,本岛最早的先住民--“三亚人”是古越族的一支,他们的到来和繁衍以及后来的移民使本岛生物及其生态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人类与全球变化”,是本届国际第四纪大会的主题。为了认识现在和预测未来的全球环境变化规律,必须加强对过去全球变化历史的研究;而第四纪,尤其是晚第四纪的沉积记录,正是研究过去全球变化最有价值的信息库,是本世纪末、下世纪初地球科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11.
杨科佑 《第四纪研究》1996,16(3):272-276
第四纪最突出的事件是青藏高原和南海海盆的形成和演化。众多中外学者几乎一致认为,青藏高原的形成是由于印度克拉通向北的推动,南海等西太平洋边缘海是在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向西俯冲的过程中形成的。笔者另辟蹊径,提出,由于新生代(尤其是第四纪)以来两个相互交切的东亚断裂和南亚断裂的深部物理运动,使得南海等西太平洋边缘海地区的陆壳物质被逐渐吸入地幔,经转化为“幔源壳质”以后,再不断输送、补充给青藏地区。其结果必然是,南海等西太平洋边缘海地区的陆壳迅速转化为过渡型壳甚至洋壳,青藏地区则由洋壳转化为陆壳,并迅速隆起、增厚。  相似文献   

12.
末次盛冰期中国海古地理轮廓及其气候效应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是联合国政府间海洋委员会西太平洋分委员会(IOC/WESTPAC)发起的“西太平洋古地理图编图计划”中国海部分的初步成果,用101个站位的14C测年和22个站位的氧同位素资料编制了本次盛冰期(20000—15000aB.P.)资料图、古地理图和古海洋图等三张图件。末次盛冰期低海面时中国海轮廓发生重大改观:陆架出露约1.55×106km;表层海流改组以及表层海水温度剧降(比现代低3.5—6℃),比当时同纬度开放大洋表层海水温度下降剧烈。海区面积减少和表层海水温度下降使中国海蒸发量大大降低。根据海陆蒸发速率差异和表层海水温度与蒸发作用之间的关系,估算出末次盛冰期中国海年蒸发量比现代降低约12×10(11)—20×10(11)m3,或相当现代中国年降雨量的1/5—1/3。同时,末次盛冰期陆架暴露、地表反照率增高使地表对太阳辐射吸收作用减弱。总之,冰期旋回中国海在气候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要获得中国气候演化中海洋因素的定量或半定量数据尚需大量实际资料和数值模拟方能实现。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海天然气水合物找矿前景   总被引:38,自引:3,他引:38  
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新型能源,在海底沉积物和陆上永远冻土带中均有广泛分布。西太平洋是全球三大天然气水合物成矿带之一,在其中已发现许多水合物矿床或矿点。中国近海,包括南海、东海和台湾东部海域,具备良好的天然气水合物成矿条件和找矿前景,并已在这些海域中发现了一系列的找矿标志。南海的西沙海槽、台湾西南陆坡和台西南盆地、笔架南盆地及其东缘增生楔、东沙群岛东南坡、南部陆坡区,东海的冲绳海槽和台湾东北部海域是中国近海最有利的天然气水合物找矿远景区。  相似文献   

14.
西太平洋边缘海对我国冰期干旱化影响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亚洲东部在冰期最为壮观的地理变化是边缘海大片浅海陆架的出露成陆。仅从我国到澳大利亚以北的三大浅海区,盛冰期成陆的面积便可达3.9×106km2。边缘海中的半封闭海,在冰期时发生海流改组,可以导致表层水温下降的异常。海区面积的减小和海水温度的下降,均导致蒸发量的降低。仅南海的估计,盛冰期水汽供应量便可减少800—1400×109m3/a,约相当现代我国年降水总量的1/8—1/4,是我国陆地冰期气候干旱化的重大因素。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海沿岸泥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海域辽阔,分为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4个海区。各海区沿中国大陆均有呈斑块状或条带状的泥质沉积分布。选取各沿岸泥的代表性样品,采用先进的XRF和ICP-MS等方法,测定了K、Li、Rb、Cs、Mg、Ca、Sr、Ba、Al、Fe、Ti、Be、Nb、Ta、W、Sn、Bi、La、Ce、Th。元素的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渤海和黄海、东海、南海沿岸泥的地球化学特征分别与黄河、长江、珠江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特征一致,显示了元素的物源效应;从渤海到南海,由于气候的变化使沿岸泥中某些元素有所流失或富集,显示了元素的气候效应;中国沿岸泥元素的丰度相对接近中国大陆沉积物的丰度,而异于西太平洋褐色粘土和深海粘土的丰度,显示了元素的亲陆性。  相似文献   

16.
The Late Mesozoic is an important tectonic period for subduction of Paleo-Pacific slab beneath East Asia continent. It intensely led to Jurassic to Cretaceous magmatism associated with intracontinental deformation in South China. Subduction-related accretionary complexes remained regionally from SW Japan, E Taiwan to the W Philippines and Borneo. Studies on geology in South China, especially in magmatism, have been performed with good data, results, and sufficient understandings; whereas those arc-related intermediate igneous rocks have been less found. The areas from East to South China Seas which are located at the junction between sea and land will be the preferred areas for the study of the Late Mesozoic magmatic arc and the forearc basin. The relevant arc-related magmatic rocks and forearc sedimentary records have been increasingly discovered. Studies of magmatic arc and forearc basin combined with subdction complex will be essential to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convergent continental margin in South China. Analyses of magmatic arc identification from South to East China Seas, arc to forearc relationship, and assembly between arc and regional faults will become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knowledge of the model of East Asia convergent continental margin, and as well help to develop the understanding of Late Mesozoic forearc basin and resource potentials in the southeast sea areas.  相似文献   

17.
南海的右行陆缘裂解成因   总被引:33,自引:2,他引:31  
周蒂  俞何兴等 《地质学报》2002,76(2):180-190
南海成果是西太平洋边缘海动力学研究的重要部分,也关系到特提期,环太平洋两大超级会聚带的相互作用,是国内外地学界长期研究的热点问题。西太平洋边缘海内带,尤其是日本海和南海在形成时代,海盆形态和海底地貌,海底扩张的多轴,多阶段,由东向西扩展特征,岩石圈地幔的地球化学异常等方面具有共同特征,可能在成因上也相似,南海的海盆的楔形的楔形形状,海底扩张及陆架盆地的断陷的由北向南发展和自东向西推进的特征,地壳伸展减薄和海底扩张程度的由东向西减弱都可用尖端向西的“剪刀模型”来描述,即南海的张开是近南北向右行剪切力作用下东亚陆缘发生裂解的结果。南海张开的同时在海盆内及其西缘印支半岛上发育大量近南北向右行走滑断裂,表明当时存在区域性的近南北向右行剪切应力,而在其东缘现在看不到大型近南北向右行走滑断裂,可能是在中中新世以后受从赤道附近近滑移北上并沿马尼拉海沟仰冲的菲律宾群岛所破坏的结果。晚中生代以来,在西太平洋构造域,特提斯构造域西段(印度)及东段(澳大利亚)先后发生了朝欧亚大陆的,不同方向和速度的会聚。在这三大作用的复合和竞争的动力学背景下,东亚陆缘发生了有地幔参加传动的“超级剪切”,其应力场经历了左行压扭体制和右行张扭体制交替的阶段性变化,正是在特提斯构造域西段的会聚起主导作用的阶段,东亚陆缘在右行张扭应力场作用下发生裂解,形成了南海和其他内带边缘海。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Late Palaeozoic. Indosinian and Yanshanian palaeotectonic settings in theperi-Pacific region of East Asia. On that basis, the Himalayan crustal movement in the region is divided intothe early and late tectonic stages and two principal tectonic phases. From the ocean to the continent, 5 giganticHimalayan formation-deformation belts are distinguished; they are the Northwest Pacific trench-island arcbelt. the Northwest Pacific marginal sea basin bell. the East China Sea-northern South China Seacontinental-shelf down-faulted belt. the East Asian epicontinental rift belt. and the East Asian intracontinentalrift belt. The Early and Late Himalayan tectonic evolution is dealt with. Finally the state of the Himalayan re-gional stress field and its evoution in the region are discussed.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mechanism of their for-ma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ontinent-ocean and surface-deep earth interaction.  相似文献   

19.
郭伟  王颖 《第四纪研究》2006,26(3):485-490
中国大陆东部受太平洋板块向亚洲大陆板块的俯冲,形成一系列岛链,而岛链间的海峡是中国通往世界的咽喉水道。200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136515亿元人民币(约为16854亿美元), 外贸交易总额达11548亿美元,其中90 % 以上的对外贸易是通过海洋运输实现的,而马六甲海峡—南海航线最为重要。马六甲海峡位于巽他陆架上,水深25~113m, 航道仅宽2.7~3.6km; 南海是西北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 海底地貌复杂, 珊瑚礁滩广布, 地质构造及海底地貌情况决定了中国国际运输航线是经过南海西沙群岛和中沙群岛之间的中沙海槽, 向南通过南沙群岛西侧西卫滩与李准滩之间, 通过马来半岛一侧马六甲海峡主航道进入印度洋的。这条航线是中国能源、贸易运输的咽喉,包括有:1)中国石油进口主要地区。中东(占总进口的50.79 % )和非洲(占总进口的24.63 % )均要经过马六甲海峡—南海航线;2)马六甲海峡—南海航线是中欧贸易和中国—美国东部贸易咽喉;3)马六甲海峡—南海航线是中国与东亚港口的生命线。  相似文献   

20.
对南海北部N-31柱状样沉积物进行了浮游有孔虫定量分析鉴定、氧碳同位素、碳酸盐含量和粒度测试以及AMS14C测年,并采用古生态转换函数计算了表层海水古温度和温跃层深度,揭示了该海区约55 ka以来的古海洋环境特征.转换函数计算的表层海水古温度结果表明,夏季温度的变化范围为27.0~29.6℃,变化幅度为2.6℃,冬季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