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陈国珍 《气象》1996,22(4):20-23
1995年北半球大气环流的主要特征是:500hP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强,初夏脊线位置偏南,盛夏偏北;亚洲西风带,春季经向环流发展,初夏东亚阻塞形势稳定,盛夏纬向环流盛行;500hPa青藏高原位势高度夏半年偏高,冬半年偏低;北半球100hPa位势高度低纬度持续偏高,中高纬度持续偏低,南亚高压偏强;1994年开始的厄尔尼诺事件于1995年3月结束。  相似文献   

2.
袁景凤 《气象》1997,23(4):13-16
1996年北半球主要环流特征是:500hPa西太平洋副高偏弱,脊线位置初夏偏北,盛夏西端持续偏南;亚洲西风带后冬至初春经向环流明显发展,7月亚洲中纬度地区常有阻塞形势维持,500hPa青藏高原位势高度偏高,夏季南支印缅槽较弱。  相似文献   

3.
1997年北半球大气环流特征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桂英 《气象》1998,24(4):16-21
1997年北半球主要环流特征为:500hP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盛夏由弱转强、西伸明显、脊线位置偏北;亚洲中纬度经、纬向环流交替出现,纬向环流盛行,春、秋季经向环流加强,冬、夏季冷空气异常偏弱;盛夏南海季风增强,印度季风偏弱;赤道辐合带偏弱。北半球100hPa中低纬度位势高度持续偏高,南亚高压东扩明显;热带海洋出现异常,一次新的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强度大、发展快。在ENSO和大气环流的共同影响下我国天  相似文献   

4.
1994年北半球环流特征及其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何敏 《气象》1995,21(4):25-28
1994年北半球主要环流特征表现为:500hPa副高明显偏强西伸,盛夏位置异常偏北;欧亚地区盛行伟向环流,北半球极涡向极地收缩,强度偏弱;盛夏东亚中纬地区维持稳定的高压脊,西风带锋区位置偏北;夏季100hPa南亚高压强度偏强、位置偏北、东伸明显;热带海洋出现明显异常,一次新的厄尔尼诺事件形成。北半球大气环流和热带海洋的异常对我国天气气候产生了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九十年代以来江淮流域夏季典型旱涝成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时珍玲 《气象》1996,22(9):35-38
1991年和1994年的夏季,江淮地区分别出现了罕见的洪涝灾害和少雨干旱,究其是夏季北半球大气环流的异常即500hPa极涡,西风带系统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弱,配置不同以及100hPa南亚高压的强弱,位置和热带海洋温度的异常所致。  相似文献   

6.
北半球冬季遥相关型环流异常的若干性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1951-1985年间北半球冬季700,500,100hPa月平均位势高度场,分析了Wallace等提出的5个遥相关型所对应的环流异常和它们的性质,发现它们在对流层中下部是相当正压结构,在对流层上部减弱消失,某些遥相关型(如EU,PNA)环流异常存在明显;主要遥相关型环流异常的持续时间约为一个月。  相似文献   

7.
夏季青藏高原位势高度场的长期振荡与气候变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赵振国 《气象学报》1995,53(1):108-114
利用北半球500hPa月平均位势高度场资料,揭示了夏季(6—8月)青藏高原位势高度场的长期振荡及其与两大洋副热带环流的相互联系。并分析了这种长期变化对全球和中国气候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应用500hPa非绝热热流量诊断资料和500hPa、100hPa高度资料,分析了1980、1981年北半球大所热力场及大气环流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这两年盛夏,北半球非热热流量距平存在明显差异,在欧亚大陆一带表现出相反发布,前期6月也具有类似特征,相应北半球大气环流存在显著不同。  相似文献   

9.
北半球500 hPa高度场趋势变化与突变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用1951~1998年的资料研究了北半球500hPa上季高度的长期趋势变化。结果表明,48年来低纬度500hPa高度场多为正趋势而高纬度则多为负趋势。近48年低纬的西北非洲、地中海及以西的北非北部,低纬度的中太平洋,贝加尔湖及以东载我,西北北美的高度呈持续正趋势;而阿留申及北太平洋、格林兰以南及东北北美、阿拉伯海以北高度明显降低。突变分析表明,大约60年代初及1976年,500hPa发生明显的环流  相似文献   

10.
2005年北半球大气环流特征及其对中国气候异常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文玲 《气象》2006,32(4):68-73
2005年北半球主要环流特征为,500hP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明显偏强,位置总体偏西偏北,春季副高位置异常偏西;东亚地区夏季500hPa位势高度距平场上大部地区为正距平分布,贝加尔湖南部为正距平中心。亚洲中纬度经、纬向环流交替出现,冬季经向环流异常发展,造成我国东部地区气温异常偏低;夏李纬向环流发展,同时东亚夏季风偏强,汛期主要雨带位置位于淮河流域。冬、春李热带对流活动减弱,入夏以后迅速加强,台风活动活跃。热带海洋为暖水位相。在海洋和大气环流的共同影响下我国天气气候发生了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11.
2006年北半球大气环流及对中国气候异常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柳艳香  王小玲  毛卫星 《气象》2007,33(4):102-107
2006年,赤道中东太平洋经历了一次从La Nina状态到El-Nino事件的过程。500hPa高度场上,欧亚中高纬度地区前冬为经向型环流,后冬亚洲地区盛行纬向环流;夏、秋季,亚洲高纬度地区为经向型环流而中纬度为纬向环流,这种环流形势不利于冷空气南下,导致我国2006年的夏、秋季变得异常暖。2006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偏大、强度偏强且西伸脊点异常偏西。夏季没有出现持续性的较强的阻塞形势,从而使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梅雨较弱。东亚夏季风异常偏强。2005/2006年冬季,青藏高原温度异常偏高,各季的高度场也较常年同期偏高,这有利于副高的加强西伸,而7-8月、10月太平洋暖池区对流活动强盛,为热带气旋的生成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并在副高的引导下多为西行路径。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1998年夏季东北阻塞高压异常及大尺度环流特征,研究了1979-1998年夏季东北阻塞高压年际变化,环流背景特征以及东北亚阻塞高压异常的太平洋海温异常的关系,认为夏季东北亚500hPa平均高度偏高(低),东亚地区“+-+”(“-+-”)的距平波列,是典型的东北亚阻塞高压强盛(稀少)的环流型,太平洋海温的异常,激发东焉地区的遥相关波列,致使东北亚500hPa高度场异常,可能是东北亚阻塞主压异常的原因之一,在亚少中高续高度场平均偏高的环流背景下,乌拉尔册地区的阻塞高压对东北亚阻塞高压的发展和建立起到了促进作用,1998年乌拉尔山阻塞高频繁也是东北亚阻塞高压异常频繁的可能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2004年北半球大气环流及对中国气候异常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陈丽娟  许力  江滢 《气象》2005,31(4):27-31
20 0 4年上半年,赤道中、东太平洋大气、海洋状况总体上处于正常状态。7月以来,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明显增暖;2 0 0 4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持续偏强,夏季西伸脊点位置偏东、脊线位置偏北;6月上中旬贝加尔湖以西地区50 0hPa高度场偏高,7月中旬和8月中旬贝加尔湖地区高度场偏高;2 0 0 4年南海季风爆发时间接近常年,南亚夏季风偏强;青藏高原50 0hPa高度场偏高,冬季积雪较常年稍偏多;2 0 0 4年上半年,赤道太平洋对流活动普遍受到抑制,7月后期开始,1 6 0°W以西海域上空对流活动较常年明显增强。2 0 0 4年中国气候异常可能是下垫面热力异常和大气环流异常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1998年大气环流异常及其对中国气候异常的影响   总被引:57,自引:8,他引:49  
李维京 《气象》1999,25(4):20-25
1998年受ENSO事件和青藏高原冬春季积雪多等因素的影响,北半球大气环流的主要特征是:500hPa西太平洋副高强大,夏季副高脊线位置偏南;冬、夏季风均较弱;赤道辐合带偏弱,在西太平洋生成和登陆影响我 斩台风和热带风暴异常偏少;夏季亚洲中高纬度经向环流发展,其它季节则以纬向环流为主;环流异常是影响1998年中国气候极其异常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东亚夏季风指数的年际变化与东亚大气环流   总被引:66,自引:9,他引:66  
文中从夏季东亚热带、副热带环流系统特点出发 ,定义了能较好表征东亚夏季风环流年际变化的特征指数 ,并分析了东亚夏季风指数的年际变化与东亚大气环流及夏季中国东部降水的关系。文中定义的东亚夏季风指数既反映了夏季东亚大气环流风场的变化特征 ,也较好地反映了夏季中国东部降水的年际变化特征。此外 ,还探讨了东亚夏季风指数变化的先兆信号  相似文献   

16.
2003年北半球大气环流及中国气候异常特征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杨义文  许力  龚振淞 《气象》2004,30(4):20-24
2002年发生的厄尔尼诺事件于2003年初结束;受这次事件的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冬、春、夏、秋季持续偏强;夏季西伸脊点位置偏西;6、7月脊线位置偏南,8月偏北。初夏6月上中旬有贝加尔湖阻高影响,6月下旬至7月中旬有鄂霍次克海阻高影响;盛夏东亚夏季风异常偏强;青藏高原500hPa高度年趋势偏高,大部分地区冬季积雪少;热带对流强度年趋势偏弱。  相似文献   

17.
2001年北半球大气环流特征及其对中国气候异常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气象》2002,28(4):21-24
2001年受前期赤道东太平洋海温长期冷水位相的影响,北半球大气环流的主要特征表现为:500hP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冬春季偏强,夏季秋偏弱;欧亚地区夏季500hPa位势高度距平场上中高纬从西到东呈现为“-+-”分布形式,贝加尔湖地区为正距平中心;东亚冬、夏季风偏弱;7月赤道辐合带异常偏强、偏北等。在上述大气环流的影响下,我国的天气气候发生了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