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993年北半球环流特征及其对我国天气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桂英 《气象》1994,20(4):23-26
1993年北半球主要环流特征表现为:500hPa副产持续加强西伸,位置偏南;亚洲中纬度春,夏经向环流发展,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稳定;西藏高原500hPa位势高度持续偏高,印缅槽持续偏弱;100hPa位势高度场低纬持续偏高,中,高纬持续偏低,夏季南亚高压位置异常偏高。热带海洋出现明显异常,一次新的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热带海洋和北半球大气环流的异常对我国天气气候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袁景凤 《气象》1997,23(4):13-16
1996年北半球主要环流特征是:500hPa西太平洋副高偏弱,脊线位置初夏偏北,盛夏西端持续偏南;亚洲西风带后冬至初春经向环流明显发展,7月亚洲中纬度地区常有阻塞形势维持,500hPa青藏高原位势高度偏高,夏季南支印缅槽较弱。  相似文献   

3.
1997年北半球大气环流特征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桂英 《气象》1998,24(4):16-21
1997年北半球主要环流特征为:500hP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盛夏由弱转强、西伸明显、脊线位置偏北;亚洲中纬度经、纬向环流交替出现,纬向环流盛行,春、秋季经向环流加强,冬、夏季冷空气异常偏弱;盛夏南海季风增强,印度季风偏弱;赤道辐合带偏弱。北半球100hPa中低纬度位势高度持续偏高,南亚高压东扩明显;热带海洋出现异常,一次新的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强度大、发展快。在ENSO和大气环流的共同影响下我国天  相似文献   

4.
1994年北半球环流特征及其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何敏 《气象》1995,21(4):25-28
1994年北半球主要环流特征表现为:500hPa副高明显偏强西伸,盛夏位置异常偏北;欧亚地区盛行伟向环流,北半球极涡向极地收缩,强度偏弱;盛夏东亚中纬地区维持稳定的高压脊,西风带锋区位置偏北;夏季100hPa南亚高压强度偏强、位置偏北、东伸明显;热带海洋出现明显异常,一次新的厄尔尼诺事件形成。北半球大气环流和热带海洋的异常对我国天气气候产生了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夏季多高温年和少高温年的前期环流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缪国华  施丹平  唐毅 《气象》1998,24(12):27-32
应用500hPa月平均高度场资料,采用合成分析的方法,分析多高温年和少高温年前期环流的差异。结果表明,多高温年和少高温年的前期环流有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多高温年亚洲南部地区1-6月500hPa高度场持续偏高,冬季表现出WP型遥相关特征,少高温年亚洲南部地区500hPa高度场持续偏低,冬季西大西洋型遥相关明显;多高温年阿留申低压和阿拉斯加高压都偏强,反之则偏弱。74项环流特征指数的分析表明,春季印  相似文献   

6.
应用500hPa非绝热热流量诊断资料和500hPa、100hPa高度资料,分析了1980、1981年北半球大所热力场及大气环流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这两年盛夏,北半球非热热流量距平存在明显差异,在欧亚大陆一带表现出相反发布,前期6月也具有类似特征,相应北半球大气环流存在显著不同。  相似文献   

7.
云南初夏降水与前期大气环流的关系   总被引:25,自引:7,他引:18  
利用1973~1987年云南省124个站的逐日雨量资料,分析得得云南省初夏5-6月降水偏多的年份为1978,1981,1984和1985年,降水偏少的年份为1977,1982,1993和1987年,并利用1973~1987年北半球500hPa等压面高度资料以及200hPa副热带风场资料,研究了云南省初夏降水与前期大气环流的关系,结果表明,云南初夏降水的多寡在前期500hPa高度场和200hPa纬向  相似文献   

8.
艾子 《气象》2003,29(4):24-27
2002年春末夏初一次新的厄尔尼诺事件形成;1~12月北半球大气环流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中纬度地区纬向环流盛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持续偏强偏西,我国大部地区气温偏高,降水呈南多北少分布;欧亚地区夏季500hPa位势高度距平场上,中高纬从西到东呈现为“ - ”分布形式,贝加尔湖地区为正距平中心,7月在贝加尔湖地区出现典型阻高;东亚夏季风偏强,南亚夏季风及热带对流指数偏弱;夏季赤道辐合带偏弱等。在上述大气环流的影响下,我国的天气气候发生了异常。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北半球100hPa冬季遥相关现象,指出,北半球冬季100hPa存在PNA流型,它的波列与500hPa流型很接近,当厄尔尼诺发展到盛期(冬季)时,100hPa出现强PNA型,这种对应关系比500hPa好些,此外,还研究了厄尔尼发生、发展各阶段的100hPa低纬风场以及100hPa春,夏,秋,冬四季平均环流异常特征,发现在厄尔尼诺发生年春季,100hPa高度比反厄尔尼诺年大范围偏低,发生前的冬季  相似文献   

10.
初夏环流与梅雨成因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着眼于东亚海陆热力强迫差异的影响,探讨了东亚初夏环流与江淮梅雨成因,结果表明:江淮流域夏季降水与前期地面气温的东亚纬向海陆热力差异相关;江淮流域初夏降水量与同期北半球500hPa位势高度场的高相关区对应于入梅期“双阻”型环流系统,且最高相关系统为副热带高压。数值试验表明,东亚海陆热力强迫的差异与夏季风,梅雨阻塞系统的形成密切相关。研究结果提示了梅雨初期环流特征形成的机理与热力结构因素。  相似文献   

11.
 利用重建的1880-1950年500 hPa高度场资料和1951-2004年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年际尺度上东亚地区夏季大气环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夏季在东亚沿岸存在一个明显的自北向南的正-负-正环流模态,即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与副热带高压存在一种同向变化、而它们之间区域的高度场为反向变化的遥相关关系;同时分析了这种大气环流模态与1880-2004年中国东部地区夏季降水的关系。在年际尺度上,正-负-正的环流模态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北的降水有很好的正相关,当夏季的环流处在阻塞高压偏强,且副热带高压偏南偏强、日本及其以东地区上空高度场偏低时,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北降水偏多。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1998年夏季东北阻塞高压异常及大尺度环流特征,研究了1979-1998年夏季东北阻塞高压年际变化,环流背景特征以及东北亚阻塞高压异常的太平洋海温异常的关系,认为夏季东北亚500hPa平均高度偏高(低),东亚地区“+-+”(“-+-”)的距平波列,是典型的东北亚阻塞高压强盛(稀少)的环流型,太平洋海温的异常,激发东焉地区的遥相关波列,致使东北亚500hPa高度场异常,可能是东北亚阻塞主压异常的原因之一,在亚少中高续高度场平均偏高的环流背景下,乌拉尔册地区的阻塞高压对东北亚阻塞高压的发展和建立起到了促进作用,1998年乌拉尔山阻塞高频繁也是东北亚阻塞高压异常频繁的可能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利用重建的1880-1950年500 hPa高度场资料和1951-2004年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年际尺度上东亚地区夏季大气环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夏季在东亚沿岸存在一个明显的自北向南的正-负-正环流模态,即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与副热带高压存在一种同向变化、而它们之间区域的高度场为反向变化的遥相关关系;同时分析了这种大气环流模态与1880-2004年中国东部地区夏季降水的关系。在年际尺度上,正-负-正的环流模态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北的降水有很好的正相关,当夏季的环流处在阻塞高压偏强,且副热带高压偏南偏强、日本及其以东地区上空高度场偏低时,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北降水偏多。  相似文献   

14.
2006年北半球大气环流及对中国气候异常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柳艳香  王小玲  毛卫星 《气象》2007,33(4):102-107
2006年,赤道中东太平洋经历了一次从La Nina状态到El-Nino事件的过程。500hPa高度场上,欧亚中高纬度地区前冬为经向型环流,后冬亚洲地区盛行纬向环流;夏、秋季,亚洲高纬度地区为经向型环流而中纬度为纬向环流,这种环流形势不利于冷空气南下,导致我国2006年的夏、秋季变得异常暖。2006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偏大、强度偏强且西伸脊点异常偏西。夏季没有出现持续性的较强的阻塞形势,从而使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梅雨较弱。东亚夏季风异常偏强。2005/2006年冬季,青藏高原温度异常偏高,各季的高度场也较常年同期偏高,这有利于副高的加强西伸,而7-8月、10月太平洋暖池区对流活动强盛,为热带气旋的生成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并在副高的引导下多为西行路径。  相似文献   

15.
2003年北半球大气环流及中国气候异常特征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杨义文  许力  龚振淞 《气象》2004,30(4):20-24
2002年发生的厄尔尼诺事件于2003年初结束;受这次事件的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冬、春、夏、秋季持续偏强;夏季西伸脊点位置偏西;6、7月脊线位置偏南,8月偏北。初夏6月上中旬有贝加尔湖阻高影响,6月下旬至7月中旬有鄂霍次克海阻高影响;盛夏东亚夏季风异常偏强;青藏高原500hPa高度年趋势偏高,大部分地区冬季积雪少;热带对流强度年趋势偏弱。  相似文献   

16.
利用IAP2-LAGCM进行了青藏高原冬春季雪盖异常对东亚夏季大气环流、加热场和降水影响的数值试验。结果表明,该影响十分显著,持续性很强。当高原冬春季雪盖异常增厚、范围扩大时,夏季(JJA)高原地区及我国北方500hPa位势高度降低,南方变高,西太平洋副高减弱。大气对雪盖异常的响应呈明显的波列特征。我国北方大部地区土壤温度降低,南方土壤温度升高。夏季各月降水异常分布形势并不完全一致,但与同期500hPa高度场异常分布形势有关。  相似文献   

17.
近40年青藏高原季风变化的主要特征   总被引:28,自引:13,他引:28  
通过计算1961-1995的逐日青藏高原季风指数,初步确定了高原夏季风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季风指数的年际变化特征以及和500hPa高度场、东亚季风之间的可能联系。结果表明:夏季风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呈反相关关系;高原季风的年际和年代变化明显;高原冬季风强(弱)与同期高原及乌拉尔山500hPa高度场偏高(低)以及东亚冬季风偏强(弱)相联系;高原夏季风偏强(弱)与同期贝湖至高原南部500hPa高度场偏低(高)、西亚和中国东部高度场偏高(低)以及东亚夏季风偏强(弱)相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