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2 毫秒
1.
珠江三角洲地质灾害的模糊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珠江三角洲地质灾害种类的多样性与其所处的复杂地质环境和多变的气候条件密切相关。文章选用了地震活动,活动断裂,地壳升降运动,软土地城,地面塌陷以及冲,淤积等6个主要因素作为评价指标,并用模糊数学方法对珠江三角洲内17个小区作了计算,结果表明该明该区大部分地区属于轻灾害区,只有滨海沿岸地区属于较重灾害区。  相似文献   

2.
珠江三角洲的活动断裂主要为弱活动断裂,分别属于NW,NE和EW向三组断裂,活动断裂是控制该三角洲断块运动和地震活动的关键。珠江三角洲主要为区域稳定性中等地区。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频繁而严重的海洋自然灾害了成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一大忧患。研究台风风暴潮,海平面上升等海洋灾害的特点,切实做好防灾球灭工作是一项确保该地区高速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坚持灾害的综合治理,搞好防灾总体规划,研究和落实防灾对策与措施,珠江三角洲经济持续,高速,健康发展是完全可能的,本文对此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尝试性地将南黄海灾害地质因素分为4大类。同时参考地貌沉积界线和其他因素将南黄海分成4个灾害地质区:即海岸带、苏北浅滩、海州湾和南黄海东部灾害地质区,并时各灾害地质区进行了定性评价,苏北浅滩灾害地质区是研究区内灾害地质环境最不稳定的区域。  相似文献   

5.
珠江三角洲海侵过程与土壤氟元素的富集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珠江三角洲代表性土壤浅层和深层样品测试数据表明,珠江三角洲土壤中存在较严重且分布广泛的氟元素污染,土壤氟的高含量区分布于冲积平原,显著地受海相沉积背景控制,与海相沉积密切相关,氟含量从地表到地下1.5~2.5 m均较高,但含量变化较小.高氟含量区分布与全新世海侵范围基本一致,两者具有较好的耦合关系,表明该区氟元素污染属于自然作用引起的土壤污染,与人类经济活动关系不大,推测这是由于海水中氟元素在土壤富集的结果,需要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土壤中氟元素污染的回避、防治和修复.  相似文献   

6.
山东省海洋灾害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绪良 《海洋通报》2004,23(3):66-72
根据主要致灾因子,将山东省沿海发生的海洋灾害分为海洋气象灾害、海洋水文灾害、海洋地质灾害和海洋生态灾害4类,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了山东省沿海各类海洋灾害发生的时空规律,将山东沿海分为3个海洋灾害区:黄河三角洲-莱州湾沿岸风暴潮、赤潮和海水内侵海洋灾害区,龙口-成山头海岸侵蚀、海水内侵和海雾海洋灾害区,半岛南部-鲁南台风、暴浪和海岸侵蚀海洋灾害区。提出了山东省沿海各海洋灾害区防御海洋灾害应采取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7.
根据1976—1983年3—8月珠江三角洲08:00—08:00局地强风暴与重大灾害局地强风暴资料,以及广州08:00探空资料,采用对比度分析方法研究了有和无重大灾害局地强风暴发生环境条件的差异。与非重大灾害局地强风暴相比,重大灾害局地强风暴是在低压辐合上升、层结不稳定和位势不稳定,低层高温高湿和大的环境风速(特别是中低层风速)等方面更有利的条件下形成的。环境风对重大灾害局地强风暴形成有重要影响的是风速,而不是垂直风速切变,后者与局地强风暴进一步发展成重大灾害局地强风暴没有机理上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东海油气资源区海底稳定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海洋灾害地质因素是影响海洋开发活动安全的重要因素。通过提取东海油气资源区的地球物理和工程地质资料中的灾害地质因素和对东海油气资源区灾害地质环境的充分研究,以灾害地质因素为评价因子,应用GIS技术,采用加权统计模型对研究区的海底稳定性进行分区定量评价。利用评价结果,确定了东海油气资源区基于地貌类型区划的海底稳定性级别。  相似文献   

9.
王沛霖 《热带海洋》1996,15(3):30-35
根据1976-1983年3-8月珠江三角洲08:00-08:00局部地强风暴与重大灾害局地强风暴资料,以及广州08:00探空资料,采和对比度分析方法研究了有和无重大灾害局地强风暴发生环境条件的差异,与非重大灾害局地强风暴相比,重大灾害局地强风暴是在低压辐合上升,局结不稳定和位热不稳定,低层高温高湿和大环境风速(特别是中低层风速)等方面更有得条件下形成的,环境风对重大灾害局地强风暴形成有重要影响的是  相似文献   

10.
海平面上升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影响及对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沿海经济高速发展的地区,但因其地势低平、河网纵横、人口密集、城镇集中,成为我国未来海平面上升影响的主要脆弱区之一。本文利用GLS技术和沿海数字高程模型,计算和编绘了在不同海平面上升情景和不同防潮设施情况下,海水可能淹没范围的专题数字图件,并给出了珠江三角洲主要市县的可能淹没面积及脆弱性分析。同时对未来海平面上升对珠江三角洲的影响和主要对策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吴超羽  韦惺 《海洋学报》2021,43(1):1-26
现代珠江三角洲经历了从溺谷湾到三角洲的形成演变,富有区域特色。本文提出百余年来珠江三角洲的研究可归纳为4种范式:历史描述、实地考察?学术推理、器测?学科理论和“动力?沉积?地貌”跨尺度范式,各以范例说明。基于笔者及其团队研究,对现有文献关于珠江三角洲形成演变若干重要观点提出不同意见并从多视角作必要辨析,包括:海侵盛期以来千年尺度三角洲岸线位置变化,现代珠江三角洲形成演变的模式和三角洲干流河段形成过程与机理。最后对三角洲研究中的多学科、跨尺度和时空量化做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12.
珠江河口特征认知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赵焕庭 《海洋学报》2018,40(7):1-21
人们对珠江河口的认知发生过几次飞跃。第一次认知飞跃,柯维廉(W.Olivecrona)1915年首次提出了珠江三角洲的概念;第二次认知飞跃,吴尚时1937年证明海水曾深入广州形成珠江河口湾并发育三角洲,1941和1947年先后著文肯定了珠江三角洲的存在,并确定了其主体范围;第三次认知飞跃,曾昭璇1980年提出了冲缺三角洲的概念,1997年提出了串珠状冲缺三角洲发育模式,揭示了珠江三角洲发展的时间与空间位置;第四次认知飞跃,赵焕庭1982年揭示了珠江三角洲叠置晚更新世晚期老三角洲与全新世中期现代三角洲,新资料显示还存在晚更新世中期三角洲;第五次认知飞跃,赵焕庭等于1973-1982年间运用西蒙斯优势流概念和河口盐水楔理论研究了口门和河口湾滩槽地形的发育演变;第六次认知飞跃,吴超羽等于2006年创造性应用自己研发的长周期机理模型和沉积学、地貌动力学等多学科互证,量化再现了珠江三角洲6~2.5 ka BP"镶嵌式"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3.
对现代黄河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的特点和对三角洲发育演变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分析认为,现代黄河三角洲地区普遍发生的地面沉降具有多因素和时空不连续性的特点,给沉降区带来了一系列的危害,使多种海岸带灾害的破坏和影响加剧;地面沉降不仅可以造成地面标高损失,影响三角洲的垂向发育,还通过改变地面坡降来影响河道的演变和尾闾的摆动,同...  相似文献   

14.
珠江三角洲沉积体与河网干流河道的形成发育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韦惺  吴超羽 《海洋学报》2018,40(7):66-78
应用PRD-LTMM长周期"动力-沉积-形态"模型和非线性动力学拉格朗日拟序结构理论对全新世海侵盛期以来珠江三角洲以及河网干道的形成演变进行了地貌动力学分析,结果显示:受曲折岸线和复杂地形的影响,海侵盛期古珠江河口湾的水动力随时空高度变化,形成了7个具有不同运动特性的条带区域,并产生了许多不同尺度且相对独立的沉积动力结构,形成了众多的沉积体。这些沉积体成为了三角洲发育演变的基本建构单元。三角洲的主体沉积可概括为受原始地形分隔的若干相对独立的充填过程,干流河道的形成和发育往往是若干相邻沉积体发育和延伸的结果,而三角洲河网干道的总体分布格局则受这些动力区域所控制。  相似文献   

15.
I~IOXThe sea level rise threatens China's coastal plains and river deltas and makes them the vulnerable areas due to their loW elevation.Since the 1980s, the Chinese scientists have paid great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 of the sealevel rise caused by the global warming. They have analyZed and calculated the trend of the relative sea level change along the China's coast in the past 50 a. The result of study shows that therising rate of the sea level along China's coast is (1. 7 i 0. 3) rum/a.…  相似文献   

16.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ZHUJIANG DELTA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The fundamental conditions and basic proces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Zhujiang (Pearl River) Delta are similar to those of most of the deltas. Their localities are all in the submerged regions of the crustal structure, the shallow estuary results from transgression, the fluviatile runoff flowing into the sea and the silt discharge are large, the destructive energy of waves and the coastal current is small, silt accumulates rapidly, the depositional fabric is zonally distributed horizontally, and the corresponding sequence occurs vertically. Because the original Zhujiang Estuary stretched up to the continent about 160 km, the silt discharge of the Zhujiang River is now relatively small, as compared with the rivers famous for their deltas stretching into the sea. Therefore, the Zhujiang Delta is still developing inside the estuary, and thus is called the filling delta. Thanks to the long history and culture as well as the kaleidoscope-like ancient literature of the Chinese people, reliable pieces of evide  相似文献   

17.
黄河、长江和珠江三角洲近代沉积物的沉积化学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蓝先洪 《台湾海峡》1995,14(1):44-50
黄河、长江和珠江是我国直接入海的三条最大河流,流域面积之和占我国直接入海主要河流流域面积的90%。三大河三角洲近代沉积物的沉积化学特点是:黄河三角洲CaO含量高,而A12O3、TiO2和有机质含量均较低;长江三角洲的MgO、MnO含量略高;珠江三角洲的Fe2O3、TiO3含量高,CaO含量低。这种沉积化学特征的差别,是由于沉积化学成分受地带性的生物气候及河口地球化学环境制约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从珠江三角洲283个钻孔资料中识别出了冰后期海侵旋回底界面,从269个钻孔中识别出了最大海侵面,记录了它们的埋深值,并由此计算了冰后期及其海侵和海退期间的沉积物总量,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在冰后期及其海侵和海退期间的沉积物总量分别为114.09,36.70,77.39Gt.海退期沉积量大于海侵期.以现今珠江输沙量的约84%沉积在三角洲范围内计算得到冰后期珠江年均输沙量约为9.91Mt,6000a以来的年均输沙量约为15.35Mt.  相似文献   

19.
黄河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驱动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河三角洲地区地势低平、生态脆弱, 地面沉降使得海水入侵和风暴潮灾害加剧。弄清该区域地面沉降驱动因素, 对油田安全生产和湿地生态保护都有积极的意义。以20 m 地层为界, 将地面沉降驱动因素分为浅地层和深地层因素。分析了地表荷载增加、地下水和油气开采、沉积物固结压实、新构造运动等对该区地面沉降的驱动作用。此外, 探讨了海平面上升和地震灾害对该区地面沉降的影响。结果表明: 该区地面沉降驱动因素主要为沉积物固结和地下水开采, 但控制范围存在区域性差异;1969 年地震使该区产生明显地面沉降, 海平面上升使该区地面沉降形势更加严峻。  相似文献   

20.
南海北部陆缘记录了南海形成演化的历史,但是其新生代构造沉积演化特征在东段和西段的差异及其原因目前还不太清楚。本文分别在珠江口盆地和琼东南盆地的深水区选择了数口构造地理位置相似的井通过精细地层回剥分析,重建了两沉积盆地的沉积速率和沉降速率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发现,两沉积盆地在裂陷期的沉积和沉降特征基本相似,但是两者在裂后期的构造沉积演化特征差异明显。珠江口盆地深水区沉积和沉降速率都表现为幕式变化特征,其中沉积速率表现为“两快三慢”的特征而沉降速率表现为“两快一慢”的特征。琼东南盆地深水区的沉积速率表现为“地堑式”变化特征,但是沉降速率表现为“台阶式”上升的变化特征。琼东南盆地“台阶式”上升的沉降速率推测主要是受到海南地幔柱伴随红河断裂的右旋走滑而向西北漂移的影响,这也与南海西北部的岩浆活动以及周围盆地的沉降特征吻合。红河断裂在2.1 Ma BP的右旋走滑控制了琼东南盆地1.8 Ma BP以来的快速沉积和加速沉降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