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沙群岛是我国南海诸岛西部的一组岛群,位于海南岛的东南面。我国西沙群岛附近海域有丰富的水产资源,是我国的良好渔场之一,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勤劳勇敢渔民的重要捕渔场所。为了建设我国神圣领土南海诸岛,解放后我所和其他许多单位曾多次组织考察团进行资源调查。本文就是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1975年4月-6月,以及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在西沙群岛采集的部分标本,经整理鉴定后写成。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海鲍科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鲍科类软体动物在我国分布的种类虽少,但其经济价值甚高,壳可作药,肉供食用,具有海珍品之称。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我国沿海各省都先后开展了鲍的人工培苗和养殖试验。为了搞清我国近海鲍科的种类a 提供有关部门进行选种和培苗养殖。特将我所历年来在全国沿海所采到的鲍科标本,进行了整理,共检查了670个标本,鉴定为一属六种一亚种,其中一种在我国是首次记录,有一种的种名作了订正。 我国海域辽阔,海产动物种类很多,由于我们过去调查采集还不够充分,肯定还会遗漏,有待今后补充。  相似文献   

3.
《海洋世界》2008,(9):4-4
8月20日,我国南极内陆站建设最终全面环境影响评估报告顺利完成,并已分送各《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缔约国和在互联网上公开,这表明我国拟在南极建设的首个内陆站已完成议定书规定的环评要求和程序,体现了我国全面履行国际义务,切实保护南极环境的积极态度。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 ,我国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尤其是自21世纪以来,我国的对虾养殖业的产量一直居于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养虾大国之一。特别是在2001年,我国对虾产量达30万吨,跃居世界首位。但是近年来,随着“孔雀石绿”和“苏丹红”等事件的曝光,特别是最近的“毒奶粉”事件震惊中外,导致国人吃什么东西都提心吊胆,  相似文献   

5.
滨海旅游是我国新兴的海洋产业,由于我国拥有较多的旅游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加之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刺激消费,极大地促进滨海旅游业的发展。我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届时将对我国滨海旅游业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及早考虑应对措施,趋利而避害,掌握国际旅游市场的主动权。 一、我国滨海旅游业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1、滨海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地区利用海洋资源优势和对外开放前沿的优势,大念“山海经”,吸引了大批的国内外游客同时,国家也在滨海旅游方面给予了许多政策,对外开放的地区也越来越多,我国主…  相似文献   

6.
王江涛 《海洋信息》2004,(2):18-20,12
我国海洋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迫切需要海域管理体系与海洋经济协调发展,而我国各地区海洋开发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海域市场尚未成熟,海域使用价格差距大,严重阻碍了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本文针对我国海域使用价格管理中的问题,初步研究海域使用价格区域平衡理论。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的对虾养殖事业发展很快,虾苗的需求量急剧增长。与此同时,我国的对虾增殖工作也日益受到重视,并开始向有关海区试放虾苗,以增殖我国的对虾资源。为此,迫切需要解决大规模生产虾苗的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讨论了成立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对我国海洋技术发展的影响。分析了目前我国海洋技术总体实力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提升国家海洋技术总体实力,推进我国海洋强国建设,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彭岩 《海洋技术学报》2005,24(2):142-143
论文阐明了我国海洋技术创新的重要意义,并在总结我国海洋技术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海洋技术创新的领域,以及促进我国海洋技术创新的途径与措施。  相似文献   

10.
加速海洋技术产业化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我国海洋技术的产业化现状出发,通过与国内外先进事例的对比,分析了我国海洋技术产业化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最后,结合入世后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提出了加速我国海洋技术成果产业化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的对虾养殖事业发展很快,虾苗的需求量急剧增长。与此同时,我国的对虾增殖工作也日益受到重视,并开始向有关海区试放虾苗,以增殖我国的对虾资源。为此,迫切需要解决大规模生产虾苗的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持续不断地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不可避免地导致资源的过度开发,使海洋环境遭受污染损害。在海洋环境污染物中,陆源污染物约占80%,是最主要的污染物,因此防治陆源污染是保护海洋环境的关键步骤。目前我国防治陆源污染的法律制度有所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须对防治陆源污染物对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法律制度进行分析,并针对其中的问题加以完善。文章论述陆源污染物的概念和种类,分析目前我国防治陆源污染物对海洋环境污染损害法律制度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建议,主要包括修订或重新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有关法律责任、完善公众参与制度。  相似文献   

13.
2002年5月15日上午9时50分,我国第一颗海洋卫星在太原发射基地发射成功,从而结束了我国没有海洋卫星的历史。我国第一颗海洋卫星被命名为HY-1卫星,这颗卫星将有效实时探测我国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区和西北太平洋海域和海岸水色、水温,为我国海洋经济建设和海洋的管理提供所需的空间探测卫星图像资料。HY-1卫星的成功发射,是我国海洋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人类生存的地球上,71%的表面积被海洋所覆盖。海洋是地球上富饶而远未得到开发的资源宝库。我国是个海洋大国,海洋在我国社会经济和国防建设中的战略地…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综合叙述了我国海洋开发的现状,从我国海区的区位条件,资源潜势,市场需求,经济基础、基础设施、科技实力等方面探讨了我国海洋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协调发展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南海深海鱼类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海在我国濒临的四个海中面积最大,而其大陆架宽度则较狭窄,水深在200米以上的深海水域相当广阔。我国过去关于南海深海鱼类的研究报道极少,1962年《南海鱼类志》中曾记载过少数深海鱼类,但具有确切深度记录的仅有8种。在国外文献中,Gilbert和Hubbs(1920), Schultz(1938), Abe(1974 , 1975, 1976 )等曾报道过数种。 本文材料是1959-1960年在海南岛以东海域,水深200-1100米进行底栖生物拖网时所获得的标本。鉴定结果,共71种,分隶于37科,12目,其中34种为我国新记录,7种是我国在南海首次记录。 文内凡是我国新记录的种均有形态描述,并附有外形图,有些种作了分类上的讨论;对我国有过记录的种,只记有地理分布和标本采集记录。此外,就现有资料并参考有关深海鱼类文献,对这些种类的地理分布和深度分布也作了初步分析。由于调查范围较小,拖网次数不多,本文仅为南海鱼类区系提供了一些初步资料。丰富的南海深海鱼类区系,随着我国海洋调查事业的发展,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海洋世界》2009,(12):4-4
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主任蒋兴伟日前透露,我国拟在南极地区建立遥感卫星接收站,以完善海洋卫星应用体系,从而进一步加强对全球海洋环境的实时监测,为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7.
如果我国成为第7个在南极内陆地区成功建立考察站的国家,那就标志着我国极地考察事业进入国际极地考察先进国家的行列,从而实现我国极地考察事业“由大到强”的历史性跨越。  相似文献   

18.
在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我国海洋开发事业正在蓬勃发展,海洋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是我国面向21世纪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作为一名海洋科技编辑应该充分认识海洋出版工作的重要意义,为传播海洋知识,提高全民族的海洋意识而奋发工作。我国拥有18000多千米的海岸线,领海和内水面积37万~38万平方千米,依《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制度和大陆架制度,我国可管辖的海域约有300万平方千米,是一个沿海大国。我国有富饶的海上资源,海洋生物种类繁多,已多年保持渔业…  相似文献   

19.
浅论我国南海国土资源的特点及开发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海地处热带、亚热带,是我国四大海区中最大、最深、自然资源最丰富的海,我国在南海可管辖的面积达200万km2,占我国海域面积的2/3,海洋权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南海资源的主要特点1.海域面积大,可开发利用空间广阔这片辽阔的海洋国土不仅蕴藏有丰富的生物、油气、矿产等资源,而且与周边国家存在争议最多。因此,南海不仅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支持因素,同时也是关系我国政治环境和国家安危的重要条件。分析研究我国南海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和主要问题,探讨其开发战略,对于加速南海资…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是海洋经济时代。世界各国都把发展的希望寄托在占地球表面积71%的海洋上。我国有辽阔的管辖海域——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我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的规定,可属我国管辖的海域约300万km2,相当于我国陆地面积的1/3,其中属我国主权范围(像陆地一样)的领海面积达38万km2,相当于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四省市面积的总和。新中国成立50多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以来,我国海洋事业取得了长足进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海洋产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20%以上,2000年达4000亿元,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