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崔向慧  卢琦  郭浩 《中国沙漠》2017,37(6):1121-1126
标准化是开展荒漠生态系统长期观测的基础性工作,也是野外观测站网有序运行的重要保障。在分析国内外荒漠生态系统长期观测标准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荒漠生态系统长期观测标准体系构建的目标、原则;研究构建了中国荒漠生态系统长期观测的标准体系框架,初步规划出标准体系表;提出了荒漠生态系统长期观测标准体系的实施建议和发展方向,为指导中国荒漠生态系统长期观测领域的标准制修订计划编制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2.
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基础,而搞好农业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又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我国解放以来曾开展了一系列综合性或单项的农业自然资源科学考察。到七十年代末期,“农业自然资源调查与农业区划研究”被列为全国科学技术研究108个重点项目的第一项。于是,全国各省区相继组织了各类农业自然资源的考察。由新疆  相似文献   

3.
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技术体系构建的方向与任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技术体系(简称《技术体系》)的构建与应用,是建立健全自然资源监管体制、推动资源集约节约利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一项内容众多、复杂艰巨的科技工程。本文根据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的任务与要求,从调查监测信息过程的整体性特征和工程化业务实施的系统性特征出发,分析了《技术体系》构建所面临的基本问题,提出了基于整体性的《技术体系》的总体架构;继而以协同化数据感知、自动化信息处理、精细化场景管理、智能化知识服务等为主线,论述了《技术体系》的发展方向;然后根据先进性与适用性相结合的要求,分析了《技术体系》的数智化实现路径,提出了“空天地海网”一体化协同感知网络体系构建、信息自动处理平台研发、时空场景模型构建、自然资源时空知识服务系统研发、工程化技术重构等主要研发任务。为了切实地做好该技术体系的构建与推广应用,今后还应进一步加强战略需求分析,推动关键技术创新,促进跨学科交叉研究。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介绍了当前极地科学考察的背景与技术现状,重点阐述了水下机器人在极地科学考察中的作用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其次调查了国内外水下机器人在极地考察中的研究和应用现状,描述了我国研制的“海极”号水下机器人在“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中的作业情况,对极地考察水下机器人的未来发展趋势做了分析。最后,本文针对极地环境和极地科学考察的需求,对极地考察水下机器人的一些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为预防和减少极地水域交通事故,提高船舶在极地水域通航风险防控能力,根据柔性工程理论的内涵特征和极地水域船舶通航风险,提出极地水域船舶航行风险防控柔性系统的体系构架。根据柔性系统构建的四要素(学习、预测、监测和应对)及其与环境之间的联系,从环境分析、脆性机理、风险预测、状态监测和危机应对等五个方面,讨论了极地水域船舶航行风险防控柔性系统构建所涉及的关键技术,为提升极地水域船舶航行风险防控能力和技术水平,建设安全、便捷、高效、经济、绿色的现代化海运体系,提供理论基础支持。  相似文献   

6.
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结果的实质融合是构建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体系急需解决的问题。该文从分析多源数据的分类系统语义关系出发,以自然资源调查试点所采用的分类系统为例,研究了其与调查中重点涉及的两个参考底图分类系统之间的类别语义关系。通过构建语义参考概念树,定量计算各分类系统间语义转换度和语义相似度,描述分类系统类别间的单向和双向语义关系,为自然资源分类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的数据融合提供依据。实验结果表明,试点自然资源分类系统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以及地理国情分类系统的语义转换度分别为67.5%和72.5%。该研究为提高自然资源调查效率、构建统一自然资源本体库提供了支持,为多源数据的实质融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张禄禄  臧晶晶 《极地研究》2017,29(1):133-141
引领一国极地科学考察与研究的极地科技体制,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与重视。极地科技体制是指极地科学技术研究与管理的机构设置、职责范围、权属关系和管理方式的结构体系和组织架构,科学合理完善的极地科技体制是促进极地事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文中重点研究分析了美国、俄罗斯和澳大利亚三个具有代表性极地国家的极地科技体制,并对上述三国的极地科技体制进行了概括总结,最后着眼于我国极地科技体制的现状,从学术和理论层面探讨了我国极地科技体制未来的改革方向,期待我国极地事业在"十三五"时期能够搭乘全面深化改革的便车实现跨越式发展,逐步形成适合我国国情并且相对完善的极地科技体制。  相似文献   

8.
中国2003年北极海冰调查及未来北极海冰研究战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志军  张占海 《极地研究》2004,16(3):202-210
以建立气候模式中的海冰模式为主线 ,首先回顾了国际上海冰模式发展现状和趋势 ,从现有模式机理上存在的问题说明认识海冰各物理过程的现场和实验室调查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之后介绍了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中的海冰调查内容。最后结合国内调查研究能力和国际上海冰科学发展走向 ,根据国内外资料和极地海冰的客观现象 ,提出 6项战略 ,希望作为以后中国北极海冰理论和模式为背景的现场和实验室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刘瑞源 《极地研究》2020,32(1):132-132
正"中国极地科学考察研究三十年进展"系列专著(共三册)由中国海洋出版社于近期出版发行,全面系统地记载了我国极地考察从1984年起始的30年期间在南极和北极进行的科学考察活动、取得的主要研究进展和重要研究成果。三册专著按研究的地域分别介绍了我国南极陆基科学考察研究、南大洋考察研究以及北极科学考察研究,每册专著按研究的学科领域分为若干章。  相似文献   

10.
闫明 《极地研究》2006,18(4):310-311
2006年9月20—24日,2006年中国极地科学学术年会在西安召开。本次年会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办,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和陕西省气象局协办,其宗旨是加强中国极地科学学术交流与合作,研讨极地科学考察和研究计划,交流极地考察的观测技术、保障技术和管理经验,锻炼极地科学考察和研究队伍。出席本次会议的代表共计150余人,分别来自国家海洋局、中国科学院、教育部等所属的30多个研究院所和大学,交流论文125篇。本次极地科学学术年会分为大会报告和分组报告两部分,共有125个报告。国家海洋局极地科学重点实验室首届学术委员会委员、同济大学海洋地…  相似文献   

11.
1980年1月,中国首次派出两名科学家赴澳大利亚的南极凯西站,参加澳大利亚组织的南极考察活动,从而揭开了中国极地考察事业的序幕。20多年来,中国南极长城站、中国南极中山站和中国北极黄河站相继建成,这三个科学考察站的建立,既为我国开展极地科学考察提供了重要平台,又为我国进行对外科学交流打开了重要窗口。2004年10月25日从上海出发的第21次南极科学考察又在为我国的第三个南极科学考察站进行选址准备。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对历次极地考察所获得的极地测绘空间数据进行整理、分类的基础上,参考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211)元数据标准、美国联邦地理数据委员会(FGDC)的CSDGM以及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元数据标准,制定了能够描述中国极地测绘空间数据的元数据标准,基于此设计并实现了中国极地测绘空间数据元数据管理系统。在网络环境下实现了对元数据的浏览、新增、编辑、查询以及网上发布,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极地科学考察。  相似文献   

13.
极地海域作为海洋中极具战略地位和影响力的关键地区之一,越来越受国内外科学研究的关注。拖曳作业是开展海洋调查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在极地冰区开展拖曳作业往往受天气、海冰、调查装备类型等因素的影响,此外还面临各种突发问题,可能影响考察任务的顺利实施。我国极地考察在开展冰区拖曳作业中经历了从冰区边缘试探到密集浮冰区实践,从结构简单的拖网采样到系统复杂的地球物理综合调查,通过不断的探索试验,积累了丰富的极地冰区考察实践经验。本文总结了我国在极地冰区开展拖曳作业中遇到的主要风险,开展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同时对比和借鉴国外的相关考察作业经验,并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以期为今后在极地冰区开展相关调查作业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2021年11月5日上午9点,伴随着"雪龙"号极地科考船的汽笛声响起,中国第38次南极考察队正式启航。考察队将围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在南极地区开展大气成分、水文气象、生态环境等科学调查工作,迎接考察队员的将是狂风巨浪和冰天雪地的严峻考验。而我,非常有幸作为其中的一员,参与此次南极科学考察。  相似文献   

15.
极地生态环境监测与研究信息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我国极地生态环境监测的现状与迫切需求出发,提出和设计了构建极地生态环境监测与研究信息平台方案,重点实现对现场监测平台以及监测与研究信息资料的整合共享和科学管理。采用UML进行了系统的需求分析、静态建模和动态建模,最后应用Portal技术实现了平台建设,用实践证明了平台设计方案与技术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过高,已经引起了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尤其是自然资源约束的变化威胁着未来我国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我国自然资源的制度基础及经济条件,本文提出了资源规制的概念。资源规制是政府规制在自然资源领域的应用,其目的在于调节和控制区域发展,是政府对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经营和保护等行为的约束。资源规制包括了两层涵义:一是对自然资源的管理,二是以自然资源为工具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调控。我国资源规制的基本框架主要由法律规制、规划规制、标准规制和具体的指标规制四个层次构成,而其他的社会参与、监督、监测、评价和奖惩对于资源规制框架的构建也是必不可少的。从资源类型来看,我国的资源规制主要集中在对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资源和环境资源的规制上,而对于海洋资源、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的规制力度则较弱。总体来说,我国的资源法律规制、规划规制和标准规制的基本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具体的指标规制则较为分散和破碎,建立完善的资源规制体系仍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7.
立足自然资源管理的新要求,全国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网络工程已于2020年全面启动和建设。黑河流域作为西北地区第二大内陆河流域,且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地段,迫切需要在黑河流域开展试点研究。依托黑河流域现有观测研究基础,采用融合共建、改建升级和空白添建3种方式,分流域、分级别布设观测台站13个,基本覆盖了黑河流域草原、森林、河流、湖泊、荒漠、湿地、农田等主要地表资源类型。结合遥感观测和人工样地调查,初步构建起黑河流域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网络。通过建立统一的运行维护和质量管理体系,确保观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从应用效果来看,黑河流域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网络已基本形成了局部控制的立体化观测能力,可有效获取资源间耦合作用过程、变化趋势和速度等关键数据,对提高黑河流域自然资源认知能力、科学管理和战略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其他流域开展自然资源观测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借鉴和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18.
高水平的研究都需要基于精准的原始数据,如何克服极地恶劣环境的影响提升原始数据采集的鲁棒性,是南极科学考察中一项极富挑战的工作,这些原始数据将会直接影响后续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由于意识到原始数据质量监测过程的重要性,冰桥计划和雪鹰601中都采用了相应的数据质量监测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机载冰雷达数据采集和运输过程中原始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然而,脱离数据本质的质量监测成效甚微,若要有效提升机载冰雷达数据质量,一方面需要从机载冰雷达数据特征入手进行监测;另一方面需要结合同时采集的多源数据,通过构建时空维度的全方位监管,展开对关联原始数据质量控制的研究,才能在全生命周期有效保障原始数据的安全。  相似文献   

19.
为避免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中标准体系之间出现不必要的交叉、重复乃至矛盾,确定标准之间的一致性实现程度,利用软件自动完成一致性测试并给出可信的测试结果,已成为地理信息标准化的关键问题.该文应用MVC三层体系架构,构建了一种新型地理信息标准一致性测试过程模型(GIS-CTM),设计了前置处理器和后置处理器两个客户端,通过测试问卷形式完成从ATS到可执行测试套件的转变过程,实现了测试准备、测试分析、测试结果判定及测试报告生成等功能.该模型为测试体系规定了方法和框架,保证测试结果具有足够的可信度,进而保证标准体系之间的协调一致,支持了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的标准化建设.  相似文献   

20.
针对极地地区恶劣的工作环境 ,本文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极地测图方法差分GPS测图。通过中国第 1 6次南极科学考察格罗夫山考察的实践表明 ,后处理差分GPS配合以全站仪进行测图 ,速度快 ,省时省力 ,完全可以满足 1∶1万或更小比例尺成图的要求。不失为极地地区大批量地形数据采集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