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王俊  李秉成 《地下水》2014,(2):113-115
探讨西安地区全新世以来古气候环境的变化规律,通过西安何家营村全新世黄土剖面的地层岩性描述,运用磁化率年龄模型确定地层年代序列,根据所采样品的磁化率值绘制磁化率曲线来分析全新世气候变化。同时选取其他学者所建立的气候曲线进行对比,将西安地区全新世气候分为5分阶段:10~8.5kaBP,冷暖转换阶段;8.5~7kaBP,大暖期冷暖波动阶段;7~5kaBP,大暖期鼎盛阶段;5~3.4kaBP,大暖期温度波动暖和阶段;3.4kaBP至今,气温先下降后稳定阶段。  相似文献   

2.
粘土矿物在黄河源区古气候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沉积物中粘土矿物的组成具有一定的古气候指示意义。利用沉积物中粘土矿物的组成探讨了黄河源区全新世的古气候变迁。通过X衍射方法分析了一个全新世地层剖面的粘土矿物类型和含量的变化,这些粘土矿物主要由伊利石、伊蒙混层矿物和少量的高岭石、绿泥石组成。对粘土矿物含量变化的分析和对比研究表明,黄河源区在全新世的气候寒冷干燥,即使在大暖期也显得温凉。全新世的气候演变可划分为3个阶段,即早全新世的干冷期、中全新世的温凉期(大暖期)和晚全新世的干冷期。在大暖期,在7 0kaB P 和5 0kaB P 前后发生了两次较强的降温事件。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尕海DG03孔沉积序列的年代学测定和沉积物分析,选取对气候环境较为敏感的SiO2,Al2O3,TiO2,Fe2O3,MgO,CaO,K2O,Na2O等作为环境代用指标,分析了尕海地区11.5 kaBP以来的气候环境变化。研究表明尕海地区在11.5 kaBP以来存在4个明显的气候变化期:晚冰期晚期(11.5~10.16 kaBP)的气候波动较大,其中11.5~11.16 kaBP是暖干气候;11.16~10.16 kaBP,气候冷干,可能是新仙女木事件的反映;全新世早期(10.16~7.83 kaBP)气候转暖,有短期极干冷事件的发生;中全新世适宜期(7.83~4.73 kaBP),气候温暖湿润;4.73 kaBP以来的全新世晚期,气候环境明显恶化,期间出现气候暖湿与干冷的多次波动变化。  相似文献   

4.
西藏纳木错及邻区全新世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地质记录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综合分析了全新世期间内的多种与气候和环境变化密切相关的地质记录,结果表明该区全新世期间的气候变化可划分为3个阶段:1)约11.8~8.4kaBP期间,处于微温期和升温期,气候相对温和稍湿.2)8.4~4.0kaBP期间,为全新世气候最适宜时期或大暖期.该期间的平均气温可能比现今高约5℃,降水量比今多100~200mm.3)4.0kaBP以来,气候整体较为干冷.纳木错湖面发生持续下降,其最大下降幅度可达11.4m.冰川进退和湖面波动表明,该期间内的气候波动过程分别与新冰期和小冰期相对应,其中又各包含了3次明显的冷期,其中新冰期期间的最低年平均气温可达-6℃左右.约1970年以来,区域气候向暖湿方向转化,造成念青唐古拉山西布冰川后退约120~200m,纳木错湖面上涨了约2m.  相似文献   

5.
江汉平原沔城M1孔的沉积特征与古环境重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江汉平原沔城M1孔湖泊沉积物进行沉积特征、粒度、14C年代、孢粉分析,重建了晚冰期以来该地区古环境、古气候演化的过程和序列:晚冰期后期有一扩张期,气候温湿并出现湖泊相沉积;晚冰期末期气候温凉偏干、河流环境;全新世初期(10-8.9kaBP),气候转向温湿;全新世大暖期(8.9-3.5kaBP),总体上气候温暖湿润,其中6.8-4.9kaBP是最宜期,4.9-4.8kaBP和4.4-4.2kaBP为两次降温事件,4.8kaBP积水湖盆开始形成,3.9-3.5kaBP为云梦泽鼎盛期;全新世晚期(3.5-1.7kaBP),气温较大暖期有所下降,其中3.5-2.5kaBP温凉偏湿,2.5-1.7kaBP较为温湿,湖泊较为稳定,1.7kaBP开始,云梦泽萎缩,钻孔所在位置出露水面。   相似文献   

6.
黄河源区全新世以来的古气候演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玉芳  张俊牌 《地球科学》1995,20(4):445-449
综合分析钻孔剖面的孢粉及易溶盐等气候代用指标,揭示了黄河源区全新世以来的古气候演变规律。全新世古气候划分为3期:(1)10.4-7.5kaB.P.为升为升温期;(2)7.5-3.5kaB.P.为大暖期;(3)3.5kaB.P.至现今为降温期。各期的界限是剧烈的升温或降温事件,气候波动具有千年尺度的振荡规律。  相似文献   

7.
王海雷  刘俊英  王成敏 《地质学报》2010,84(11):1680-1689
本文综合分析了青藏高原日土地区RT-1剖面中介形类和孢粉种类组合的变化,结合三个光释光测年数据,探讨了该地区6510aBP以来古环境、古气候的演变。分析表明:日土地区在全新世中期曾有一个温暖湿润期(6170~5540aBP),之后气候环境频繁波动,逐渐趋向冷干,接近现代气候环境。43~30kaBP期间在鲁玛江冬错和班公错之间的古泛湖解体后,日土地区因为地势低洼,而在当时成为一个封闭的水体,并且一度与相邻的班公错相连。当时的水体一直持续到全新世,在经历了全新世暖湿期时短暂的湖涨期以后,逐渐萎缩,至约1570~1380aBP最终干涸消失,形成现今地貌。研究表明全新世大暖期在本地区也有反映,但是在高原深部,大暖期更为短暂,气候波动更为频繁。  相似文献   

8.
中国全新世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全新世气候变化研究是古气候研究的一个重点,中国全新世气候变化的研究也是全球变化研究中重要的一部分,大量的研究工作为恢复中国全新世气候做了在贡献。中国地形地貌复杂,又处在具有复杂时空变率的东亚季风控制范围内,这使得不同的研究工作者在一些问题上存在意见分歧,比较统计的意见是:中国全新世纪始于约10.5kaBP;在约9-8kaBP左右为一段降温期;7-4kaBP为一段温暖期,通常称之为全新世大暖期;大约3kaBP左右开始降温,至近代才又升温;约1300aA.D左右进入小冰期,到1850aA.D.左右结束,其间又有几次比较明显的温度振荡。1850aA.D.至今为温度的上升期。对于气候变动的驱动因素,不同的学者看法不一;从长时间尺度看,太阳辐射变化是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安徽巢湖西岸杭埠河入口三角洲地区CH孔岩芯湖泊相沉积物的色度、磁化率及地球化学等古环境代用指标的分析与研究,揭示了巢湖地区早全新世时期(11.7~7.5cal.kaBP)的极端气候事件。研究表明:研究区11.7~7.5cal.kaBP期间沉积环境极不稳定,气候波动明显,并分别约在7.8cal.kaBP,8.6cal.kaBP,9.4cal.kaBP,10.5cal.kaBP,11.4cal.kaBP出现5次显著的冷干气候事件,且以8.6cal.kaBP与11.4cal.kaBP表现最为强烈,与我国冰芯、石笋及湖泊沉积物所记录的早全新世冷事件具有可比性,反映了巢湖湖泊沉积物对我国早全新世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季风气候有明显的响应,这将为我国北半球早全新世气候波动的机理研究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10.
浑善达克沙地磁化率和有机质揭示的全新世气候变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根据浑善达克沙地锡林浩特剖面磁化率、有机质等气候代用指标的变化特征和14C测年结果,分析和讨论了浑善达克沙地10.7kaBP以来的气候变化过程.实验数据显示地层剖面磁化率和有机质值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峰值段对应古土壤层,谷值段对应风成砂层.依据磁化率和有机质含量的变化将浑善达克沙地全新世气候变化分为5个阶段:10.7~8.5 kaBP,气候相对冷干,冬季风较强,夏季风相对较弱,但有增强趋势;8.5~5.8 kaBP,气候温暖湿润,夏季风较强,冬季风相对较弱,与全新世最适宜期对应;5.8~3.5 kaBP,气候波动变化频繁,但夏季风和冬季风都相对较弱;3.5~1.9 kaBP,气候温暖湿润,仅次于全新世最适宜期,夏季风较强,冬季风相对较弱;1.9 kaBP以来,气候波动渐变冷干,冬季风逐渐波动增强,夏季风相对逐渐减弱.并且其气候变化与全球变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1.
印度-亚洲碰撞大地构造   总被引:90,自引:3,他引:87  
印度-亚洲碰撞是新生代地球上最为壮观的重大地质事件.碰撞及碰撞以来,青藏高原的广大地域发生了与碰撞前截然不同的变形,地貌、环境及其深部结构都发生了深刻地变化.根据青藏高原形成、周缘造山带崛起以及大量物质侧向逃逸的基本格局,作者从大陆动力学视角出发,将"印度-亚洲碰撞大地构造" 与"前碰撞大地构造"区别开来进行研究,将印...  相似文献   

12.
中国南方的滇黔桂地区,早古生代与晚古生代之交曾经发生过较为强烈的加里东运动,包括三个幕:寒武纪末期的郁南运动,中、奥陶世末期的都匀运动以及志留纪末期的广西运动;奥陶系与志留系的残留不全和晚奥陶世至志留纪大片古陆———滇黔桂古陆的展布是加里东运动的重要体现。志留纪末期的广西运动之后,在大致相当于早古生代“滇黔桂古陆”分布的地区形成一个特殊的“滇黔桂盆地”,而且在滇黔桂盆地的主体部位常常是泥盆系直接覆盖在寒武系之上。寒武系,特别是下寒武统,由于寒武纪初期的快速海侵作用而在研究区域普遍发育烃源岩系;研究区域的泥盆系,特别是中泥盆统,在台间盆地中发育优质烃源岩。因此,巨大的构造古地理演变和海陆变迁,形成了一个晚古生代的泥盆系优质烃源岩与早古生代的下寒武统优质烃源岩的空间叠合区域,该叠合区域的加里东运动不整合面上、下的储集体即成为该地区的深层油气勘探对象,预示着滇黔桂盆地的深层存在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3.
以贵州大坡上剖面和广西南边村剖面为基础,介绍了我国泥盆—石炭系界线年龄研究现状。桂林南边村剖面属于斜坡相重力流沉积,牙形类的演化序列有些混乱。虽然前人将泥盆—石炭系界线定在‘56层’与‘57层’之间,但这些 ‘层’号实际上是牙形类采样号。‘55层’—‘58层’是一层介壳灰岩,采集了4个牙形类样品。研究认为,将泥盆—石炭系界线置于该层介壳灰岩内不正确,在理论上也不科学,不能将介壳灰岩中的腕足类化石一分为二,即个体的下部属于晚泥盆世,上部属于早石炭世。用于测年的样品采自‘58层’和‘66层’,明显高于剖面中牙形类Siphonodella sulcata出现的层位,很显然,获得的(361.0±4.1)Ma界线年龄值不可信。贵州大坡上剖面属于深水盆地相沉积,也是我国唯一既产出Wocklumeria动物群又产出Gattendorfia动物群的剖面。刘永清等(2012)在王佑组底部2~4 cm厚的含凝灰岩黑色页岩中采集了1件凝灰岩测年样品,获得了1个锆石U-Pb测定年龄(359.6±1.9)Ma,该年龄值非常接近但又老于国际地层委员会2020年公布的(358.9±0.4)Ma的界线年龄值,表面看来,该年龄值基本可信,也是可接受的,但其误差较大、精度较差,需再次采样加以验证。研究认为,国际地层委员会公布的界线年龄值(358.9±0.4)Ma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泥盆纪末期事件层的年龄值在360.0~361.0 Ma区间同样也是可接受的。  相似文献   

14.
张家祥 《城市地质》2001,13(4):43-48
推动地壳运动的力包括地球公转惯性力,等速自转力,星际引力和重力,其合力是大陆漂移的真正动力。  相似文献   

15.
集贤矿区东荣三井田小构造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殿斌 《吉林地质》2003,22(3):29-30,39
对黑龙江省双鸭山集贤矿区东荣三井首采区内小于30m断距的小断层,采用了地质、钻探、测井、地震等方法,对它的形成机理、发育情况及其分布规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划分了3个构造复杂区、4个构造简单区,对指导煤炭开采具有一定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6.
嵌岩灌注桩承载力设计浅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通过不同地层中嵌岩桩的特点,讨论了嵌岩灌注桩的荷载传递特点和设计应用中的问题,对嵌岩灌注桩嵌岩长径比与嵌岩桩侧摩阻力、端承力、单桩极限承载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嵌岩深度等问题进行了必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郭健  郭琳  张兵 《地下水》2011,(4):46-48
根据孔雀河流域下游平原灌区自然地理特征,分析盐碱地形成的原因,探讨实施治理盐碱地改良利用应遵守的原则,提出以水利土壤改良为先导,配以农艺改良和生物改良等治理综合措施。以期达到盐碱地标本兼治的目的,从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塔里木盆地西南缘片麻状花岗岩锆石SHRIMPU-Pb定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塔里木盆地西南缘发现多个片麻状英云闪长岩,岩体表现为高S i、A l、N a,富集轻稀土元素、大离子亲石元素和高场强元素的Z r、H f、T i,亏损重稀土元素和高场强元素P、N i、C r,地球化学具有A型花岗岩的特征。通过锆石SHR IM P U-Pb测年,获得3组年龄:第一组年龄,T=(1 970±47)M a(n=4,M SW D=2.4),代表岩浆捕获的继承锆石年龄;第二组年龄,T=(764±33)M a(n=4,M SW D=2.50),代表岩浆结晶年龄;第三组年龄,T=(424±16)M a(n=6,M SW D=1.03),代表加里东期构造事件年龄。T=(764±33)M a的锆石年龄可能是塔里木地块在新元古代末期R od in ia超大陆裂解岩浆活动的记录,对约束该区地层时代、研究地质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9.
李再兴 《地下水》2008,30(2):72-75
截水法和降水法是解决深基坑降水问题的两种有效方法,在讨论了这两种方法的适用条件和在实际运用的设计理论基础上,指出了深基坑降水工程要注意的三个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20.
滇西高原的隆升与莺歌海盆地的沉积响应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滇西高原的隆升引起莺歌海盆地的沉积速率、沉积通量的陡增、层序界面间的不整合,高原内部盆地沉积速率增加、充填序列改变、间歇性隆升剥蚀。根据这些响应标志重塑了滇西高原的隆升历史 :(1 ) 2 3~ 1 9Ma的初始隆升;(2 ) 1 6.2~ 1 1Ma的快速隆升;(3) 1 1~ 5.3Ma的剥蚀夷平;(4) 5.3~ 1.6Ma的急剧隆升,滇西高原基本定型;(5)1.6~ 0Ma的剥蚀 -隆升加速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