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文章基于2000—2019年中国11个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海洋产业结构升级对海洋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以海洋产业结构升级作为门槛变量,进一步研究海洋产业结构升级对海洋全要素生产率的非线性影响。结果说明,海洋产业结构升级对海洋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海洋产业结构升级在推动海洋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过程中存在一重门槛,随着海洋产业结构升级越过一重门槛,海洋产业结构升级对海洋全要素生产率的推动作用逐渐增大。根据研究结论,未来应加速推进涉海产业转型,鼓励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同时结合我国海洋产业发展现状,针对不同产业制定具体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伴随海洋产业与现代金融业的深度融合,资本市场已成为涉海企业投融资的重要渠道。然而当今世界重大风险事件频发,对资本市场造成强烈冲击,同时加速风险在资本市场的积累与蔓延,对涉海企业带来重大影响,损害海洋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与稳定。在此背景下,研究重大风险事件发生时期涉海企业间的风险溢出特征,挖掘不同产业板块间的风险溢出效应,有助于建立高效的风险防控及预警机制,提升海洋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推动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增长。文章利用基于TVP-VAR模型的溢出指数法,对属于渔业、海油、海运及船舶产业板块的涉海企业间的风险溢出效应进行分析,并构建风险溢出网络进行拓扑特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涉海企业对同属产业板块企业的风险溢出强度最大;从产业角度看,渔业及海运产业是风险净接收者,海油及船舶产业是风险净溢出者;风险溢出效应具有时变特征,涉海企业的总体风险溢出指数在重大风险事件冲击下会呈现显著上升趋势;相较于无重大风险事件发生时期,风险溢出网络在重大风险事件发生时期的平均聚类系数更大,即涉海企业在网络中的连接更为紧密,风险流转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3.
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近年来公布的海洋统计数字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中国涉海职业变动呈现的新特点:传统捕捞业萎缩,渔民大批转产;新兴涉海职业增长迅速;涉海职业变动存在年龄和地区性差异;涉海职业随着产业结构调整而变动。进一步分析了促成涉海职业变动的原因主要在于:海洋开发促进人口流动,使人们有了选择新职业的可能;海洋产业规模扩大,吸收大量劳动力;新兴海洋产业不断涌现,促进了新兴海洋职业产生,并使海洋职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指出海洋开发对涉海职业变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职业变动使沿海社会更加充满活力,是海洋开发社会效益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4.
海洋产业结构升级是建设中国特色海洋强国的必然要求。文章基于2005-2019年中国沿海11地区的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考察金融发展对海洋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进而运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海洋科技创新在该影响机制中发挥的作用,并提出发展建议。研究结果表明:从沿海地区整体来看,金融发展显著促进海洋产业结构升级;从分区域来看,金融发展对海洋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在环渤海地区不显著,而在长三角地区和泛珠三角地区显著;海洋科技创新在金融发展促进海洋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未来应加快完善海洋产业金融支持体系,为海洋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撑,以推动海洋产业结构实现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5.
为应对海洋经济增长动能不足、海洋产业结构同构化矛盾,响应“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政策号召,提升海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质量和效率,文章基于沿海11地区2007—2019年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DID)对“一带一路”倡议启动前后的海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水平进行量化评估,并进行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倡议显著促进海洋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并且存在区域异质性差异,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海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较为明显;对外直接投资对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较为显著;受限于技术溢出和资本积累的滞后效应,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并不明显。据此提出,中国应依托“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推进对外直接投资,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区域优势,构建多元化的开放型海洋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6.
为加快山东省海洋科技产业聚集发展,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促进海洋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文章分析山东省海洋产业和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现状、海洋科技产业发展的特点及其制约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各海洋产业发展迅速,已初步聚集化;海洋科技创新显著支撑和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但绩效和效率仍较低;海洋科技产业的源头创新能力、发展模式、涉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创新功能载体和国际化等优势明显,但在产业聚集度、科技创新平衡发展、龙头企业带动、专业化公共研发试验平台、新兴产业发展速度、金融财税政策落实和创新以及海洋生态环境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山东省海洋科技产业聚集区建设路径,即强化原始创新核心作用、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坚持海洋生态环境优先、加强全球合作和创新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7.
当代涉海专业大学生是建设海洋强国、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的关键接班人和后备军。文章围绕某高校涉海大学生展开调查发现,海洋领域就业意向与专业满意度、家人的态度、实习经历等显著相关;影响择业的主要因素是收入和地域。文章提出,传播海洋强国战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海洋精神、培育敬业奉献素质,深化校企合作、拓宽海洋领域实习实践,细化职业规划、精准开展就业指导等途径,有助于培养和输送涉海大学生服务海洋战略、投身海洋重点领域就业。  相似文献   

8.
海洋是21世纪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和最大空间,对于世界人口第一、多种战略资源相对短缺的中国,海洋的作用尤显重要.1998年科技部启动实施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以下简称"973计划"),以解决制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关键问题,提升我国原始创新能力.围绕10年来国家立项的"973"涉海项目进行汇总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随着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探究海洋科技创新对于海洋经济的影响成为实现海洋强国目标的重要推动力。文章基于2008—2019年中国11个沿海地区的面板数据,构建面板模型,在金融发展视角下探讨海洋科技创新对于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调节效应以及门槛非线性作用。结果表明:海洋科技创新对于海洋经济高质量增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在海洋科技创新对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过程中,金融发展规模和效率表现出正向调节效应,而金融发展结构的调节效应暂不显著;在海洋科技创新作用于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金融发展规模存在双门槛效应以及最佳金融发展水平区间,金融发展结构和效率均存在单门槛效应,即当金融发展结构大于单一门槛值时,海洋科技创新对海洋经济高质量增长表现显著正向作用,当金融发展效率大于单一门槛值时,海洋科技创新对海洋经济高质量增长的促进作用增大。  相似文献   

10.
为加强海洋学科建设,提升海洋学科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地方海洋经济发展,对天津市海洋经济发展和涉海高等教育事业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结合天津市高校涉海学科专业建设,提出地方高校对接地方海洋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科学制定海洋教育发展规划,适当调整扩大涉海专业的招生规模;不断优化学科结构,调整专业设置,构建多层次的海洋教育体系;加强京、津、冀协同发展,努力推进协同创新;加强海洋师资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1.
产业结构决定贸易结构,产业升级对贸易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文章以中国三大海洋经济圈为研究对象,从产业基础、外贸规模、外贸竞争力、外贸结构和外贸效益5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物元模型测度三大海洋经济圈外贸高质量发展水平,通过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实证分析产业结构升级对外贸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2011-2019年中国三大海洋经济圈外贸高质量发展水平均呈显著上升趋势,高质量发展平均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海洋经济圈、南部海洋经济圈、北部海洋经济圈;(2)三大海洋经济圈产业结构合理化提升效果明显,产业结构高级化变化较为缓慢。整体上南部和东部海洋经济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效果较优,北部经济圈近年出现下滑;(3)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三大海洋经济圈外贸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影响。现阶段产业结构合理化表现为单一门槛效应的非线性影响,对外贸高质量发展呈现“U”型影响关系,产业结构高级化门槛效应尚不明显。提升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扩大地区外贸发展规模、提高地区创新能力对促进三大海洋经济圈外贸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2.
立足我国海洋科技发展现状,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以2012年为基准年,对我国拥有涉海科研机构的地区,开展海洋科技综合效率、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规模报酬等指标的求解和分析,整体把握我国海洋科技活动的区域特点和动态变化,给出提高涉海科研机构海洋科技投入产出效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推进海洋高质量发展,建设海洋强国,基于2011~2020年环渤海1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和Tobit模型测度环渤海地级市的海洋生态效率、时空演化特征并实证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从时序演化看, 2011~2020年环渤海地级市海洋生态效率均值呈波动上升趋势,仍有较大进步空间。(2)从空间差异看,环渤海地级市海洋生态效率空间分布格局由2011年高低生态效率水平相间分布的无序状态向2020年两个较高生态效率区空间上集聚的有序化发展倾向转变,但并未出现区域协同化发展趋势。(3)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解表明,研究前期纯技术效率作为效率增长的单一推动力存在动力不足问题;研究后期2016~2020年,技术进步、规模效率双驱动,保证了海洋生态效率的提升。(4)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碳减排水平对环渤海地级市海洋生态效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环境规制、海洋产业结构呈显著负相关;海洋科技水平正向影响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未来要注重海洋科技发展、推进绿色低碳转型以及加强地区间合作,提升海洋发展基础以促进环渤海地区海洋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兴建涉海工程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必然,涉海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也是不可避免的.文章以册子岛原油储运工程为例,从工程的设计、施工和营运等各个环节来探讨如何降低涉海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15.
海洋产业集聚可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文章使用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区位熵法测度海洋产业集聚水平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海洋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海洋产业集聚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形成以海南、福建为主的第一产业集聚区,以天津为龙头的第二产业集聚区和以上海为领先的第三产业集聚区。海南、天津和上海作为我国海洋产业的强集聚区但集聚水平有所减缓。(2)资源禀赋、潜在市场、劳动力规模、对外开放程度和固定资产投资均显著提升海洋产业集聚水平。海洋科技创新水平不足导致对第二产业的发展不能形成有力支撑,高学历型人才的缺乏制约了海洋各产业的集聚化发展,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已经不再依赖于传统的基础设施。应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并适度控制集聚规模,加快海洋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海洋产业集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6.
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实现海洋强国目标的关键。文章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2008—2019年我国沿海11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和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实证考察海洋经济发展试点政策对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质量整体呈波动提高趋势,其中上海和广东位居前列,海南和广西相对落后;海洋经济发展试点政策显著提高海洋经济发展质量,且研究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海洋经济发展试点政策通过科技创新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发展试点政策对邻近地区的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海洋经济增速放缓,依靠简单的资源投入的粗放式生产方式已难以满足现代海洋产业的需要,而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既是拉动海洋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也是海洋产业发展的重要着力方向。文章选取2009—2021年全国海洋经济数据以及2009—2019年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海洋产业经济数据,研究了海洋科技创新、海洋产业结构升级对海洋经济增长的独立影响以及协同影响,并建立了以产业结构升级为门槛变量,科技创新水平影响海洋经济发展的门槛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升级水平对海洋经济发展表现出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同时这二者的协同效应也能够激励海洋经济水平的提升;科技创新促进海洋经济水平增长的过程中有门槛效应存在,跨过门槛值后,科技创新对海洋经济水平的促进影响程度会大幅度提升。  相似文献   

18.
为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明晰中国海洋经济动力因素与海洋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及其空间特征,本文从技术、资本和劳动力三方面出发,引入PVAR模型与GIS技术,分析2005-2015年度我国沿海省市海洋经济动力因素与海洋经济空间响应格局分布。结果表明:整体上,全国涉海就业率与技术进步短期内无法满足海洋经济发展的需要,从长期来看,涉海就业率的增加、海洋科技成果转换与海洋资本存量的逐渐增多,对海洋经济具有促进作用,但后劲不足;从部分来看,受海洋技术进步、海洋劳动投入正向影响作用的地区多集中于环渤海地区与长三角地区,海洋资本存量影响较大地区多集中于除河北外的环渤海地区,部分沿海省份海洋经济产值与海洋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步,对海洋技术、海洋劳动、海洋资本的需求日益增加;各沿海省份三大海洋经济动力因素发展均不协调。  相似文献   

19.
<正>2013年12月18日,东山县远洋工作站正式成立挂牌。该工作站建立的工作目标是,科学发展东山县海水健康生态养殖,提高水产加工企业的科技水平,促进企事业单位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提升海洋科技含量,促进海洋经济转型优化升级,培养海洋产业发展的高层次科技和管理人才,推动海洋经济产业又好又快发展。通过远洋博士工作站这个平台,进一步进行科技创新,引进人才,转化科技成果,走产学研的道路,不  相似文献   

20.
产业生态化转型是实现海洋经济绿色发展和“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数字技术是海洋产业生态化转型的重要助推因素。文章以海上丝绸之路节点城市——青岛市为例,综合梳理国外数字技术应用于海洋产业生态化转型的资料,选取青岛市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生物医药和滨海旅游业等重点海洋产业,分析不同行业现状并结合青岛市的海洋产业特点,提出数字技术助力海洋产业生态化转型建议,以全面提升青岛市海洋产业生态化水平,实现海洋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