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蕾 《地理教学》2021,(21):42-45
优质的讲评课除了教师的主导外,还须体现学生在课堂中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和探究的深度.[1]"世界咖啡"模式是让不同风格、学习方式和情感智商的人进行多轮深度汇谈,产生更有远见的洞察力.文章以广州市2021年高三二模考试T18为例把"世界咖啡"模式实践于讲评课,让学生针对暴露的问题在小组内主动设疑、交流互动,小组间不断延伸、思维建模,把隐性思维显性化,从而真正破除已有的思维、认知误区,为新课标下高中地理讲评课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凌锋 《地理教学》2008,(9):42-42
新课程理想课堂的境界——焕发出生命活力。其特征是: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和心灵对话的“舞台”、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和探索世界的“窗口”、教师用温情的双手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理想课堂是教师追求的目标,它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归宿,以师生有效参与为载体,以学生学习能力提高为目的。  相似文献   

3.
林爱民 《地理教学》2023,(20):47-49
新课程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本文以“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为例,阐释“三问三进”深度学习的课堂模式,推进中学地理课堂的教学革新。课例通过创设多样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引领学生依次开展自主独学、同伴互学、共同体助学和独立思考等进阶学习活动,激励学生“能生疑”“敢质疑”,经历“知识获得之问”“知识结构之问”和“知识融会之问”。在正确价值观引领下,学生在深度学习中逐步进阶认知水平、能力水平和素养水平,培养创新思维和开放意识,提高独立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黄爱萍 《地理教学》2012,(21):19-21
一、高中地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实践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是一种高效高质量的学习,是小组成员发挥集体智慧,团结协作,共同完成一项学习任务的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5.
甘灵  杨莉 《地理教学》2021,(4):36-37,11
在新一轮课改的指引下,如何将不同学科知识体系融合在真实情境中,引导学生解决具体问题,以培养学生跨学科的学习意识和分析能力,成为教学实践者普遍关心的问题。本文对基于问题探究式的初中跨学科教学的背景、意义与教学模式展开研究,并以九年级“小龙虾的‘逆袭’”为例,进行了基于问题探究式学习的课堂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6.
刘登海  高孝株 《地理教学》2023,(5):27-30+26
深度学习离不开深度教学。深度教学是触及核心素养养成、促进学习主体发展的教学。在深度学习理念下,本文基于微专题“湖泊”一课的设计、实践与反思,提出了以“前概念资源化—概念视觉化—概念结构化—概念意义化”模式的地理概念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7.
刘咏梅 《地理教学》2013,(13):59-60
正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合作学习的同时,还提倡教师的合作探究,形成研讨氛围,发挥团队优势,让集体智慧发光。集体备课作为教师合作研讨的一种有效形式,是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它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群体智慧,使教师个体在研究交流中产生  相似文献   

8.
汪卫通 《地理教学》2012,(4):42-44,17
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其中包括必备的地理知识和一定的地理学习能力。地图作为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蕴涵着丰富的地理信息,是地理学科特有的信息综合载体和教学工具。对于地理教学而言,鉴于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特殊地位,教师更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地图学习能力,逐步做到"观其‘图’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求其‘理’”。  相似文献   

9.
在“双新”背景下,高中地理学习是一个侧重在原有经验基础上通过自主或合作建构形成新经验、不断提升学科素养能力的过程。基于素养本位的高中地理课堂深度学习是实现这一过程的重要方向。深度学习基于真实情境的、素养本位的单元设计框架,选取真实情境,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链,激发思维冲突,通过教师引导学习、自我探究学习、同伴合作学习、“小先生引领”等途径,逐步形成地理问题解决的一般思维方法,并运用已建构的思维方法解决具体地理情境问题。形成深度学习“问—究—思—创”的教学策略,为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形成构建可操作的课堂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0.
国内智慧旅游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智慧旅游的概念、应用价值、体系构建与应用和发展中存在的不足等方面进行归纳与总结,发现目前对智慧旅游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缺乏深度和广度。未来研究应加强以下方面:完善相关理论体系;政府加大投入,促进相关企业参与建设;强化信息技术的创新研究;加强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金融机构加大投资;促进产业之间交叉研究;扩大跨学科研究人员互动交流。  相似文献   

11.
地缘政治学渊源于政治地理学 ,最早由德国的豪斯浩弗命名。但是 ,对该学说的发展起重要作用的是德国学者拉采尔和英国学者麦金德。 2 0世纪初 ,拉采尔吸纳了达尔文的“物竞天择 ,优胜劣败”的理念 ,创立了“国家有机体说” ,用生物学的规律来诠释国家的成长和发展。麦金德把欧、亚、非三洲看作“大陆腹地” ,又称为“世界岛” ,在其代表性著作《民主理想与现实》一书中 ,提出了分析世界战略形势的三句“名言” :“谁统治了东欧 ,谁便控制了‘心脏地带’ ;谁统治了‘心脏地带’ ,谁便控制了‘世界岛’ ;谁统治了‘世界岛’ ,谁便控制了世界。…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地理》课程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融合“开发校本课程”“优化分级教学”“践行混合教学”“深化学科群建设”“丰富课外实践”“建构多元评价”六个教学环节,提升大学生核心素养,解决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脱节的难题;将“研”“学”“赛”“练”等环节深度联结,实现《中国地理》课程的教学模式创新实践。  相似文献   

13.
何修斌 《地理教学》2010,(11):33-34
“一图多问”是指教师不断地挖掘、提炼教材,以教学简图的形式,突破问题“瓶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活动过程。使充满智慧的课堂成为启迪思维,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品质的平台,成为学生“学会学习”的“敲门砖”,从而达到出奇制胜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4.
《干旱区地理》2016,(6):1229-1229
2016年11月22日,由中国科学院中亚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和北京大学共同承担的"中国科协‘一带一路’国际科技组织合作平台建设"项目启动会在乌鲁木齐召开。项目旨在建立"中亚区域科技问题研究中心",进一步完善我国与中亚国家科学合作与交流机制,促进亚洲中部的可持续发展,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具体化、实质化和深层化。  相似文献   

15.
江静华 《地理教学》2012,(11):37+48-37,48
活用“导学稿”是“学案导学”教学有效性的核心。灵活运用“导学稿”,把集体智慧、个人风格和各班学晴相结合。在“导学稿”的基础上,导入、情境创设、迁移过渡、操作安排、练习设计、活动组织等都应精心准备,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达到内容鲜活化、过程活动化、解题探索化、交流互动化、思维多样化、体验有效化,从多个层面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提高“导学稿”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王海秋 《地理教学》2012,(17):31-33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条"问题驱动学案导学"的创新教学模式,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结合起来,教师课前预设或课  相似文献   

17.
深度学习的核心理念是促进学习真正发生,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地理实践活动是培育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如何设计和组织地理实践活动和如何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是中学地理教学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两次实践活动的典型做法,从明确深度学习目标、创设挑战性学习任务、搭建学习“脚手架”及开展持续性评价等角度,探索基于深度学习设计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多维邻近下浙江城市创新网络演化及其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庆喜  胡志学 《地理科学》2021,41(8):1380-1388
以浙江90个县级城市(城区)为对象,基于大数据专利文本挖掘析取城市间合作申请专利数,构建创新网络,采用空间网络模型和负二项回归模型分析2007—2017年浙江城市创新网络的网络结构、时空演化及创新合作强度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① 浙江城市创新网络规模逐渐扩张,“小世界性”显著,通达性较好,整体呈以杭州湾区为核心的“网络局部化、辐射中心化”特征,等级层次性清晰;② 浙江城市创新合作强度与经济规模、教育水平、政策支持、技术势差、城市行政等级、技术邻近性、边界相邻效应显著正相关且受地理距离约束,认知邻近性和制度邻近性与创新合作间分别呈“U”型和倒“U”型曲线关系,网络效应更多在整体网层面上促进了创新合作。在特定省份县级城市层面探讨了如何加强城市创新网络协同效应,以促进地方城市间的创新联系。  相似文献   

19.
秦欣  董锡 《地理教学》2021,(20):31-32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课堂,基于深度学习的教学情境设计是实现素养落地的有效途径.本节课例选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作为区域背景,基于"抵制新疆棉花"事件进行情境创设,建立合作探究式课堂.课堂教学中,通过转换空间尺度的分析设问,激发学生深度学习与思考.同时,创设真实情境的学习,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落实了课标要求,还能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新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理智、客观、科学地看待问题,突显学科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20.
关于建立“中学地理学习学”的思考伍恒发(龙岩市第一中学)一、问题的提出为什么要建立“中学地理学习学”?一句话,这是科教兴国的需要。具体地说,就是深化地理教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四化建设需要人才,人才需要教育。邓小平同志早就提出:’‘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