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自然环境有助于人们的感知、偏好和健康恢复。以往研究多集中在乡村整体环境对压力恢复的积极作用,或者乡村景观的感知与偏好,鲜有同时整合感知、偏好和压力恢复的研究。本文提出了一个包含川西林盘乡村景观11个要素和38个要素组成的框架,并将其作为调查的一部分在网上发布,共收集了324份有效问卷。问卷内容包括人口统计资料、对林盘的感知偏好程度以及对压力恢复的自我评估。通过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揭示了16个对乡村环境的感知、偏好和压力恢复有显著影响的预测因子。就要素而言,氛围和意象是最能被感知的两个要素,林、田、水、宅、路是被偏好的5个要素。此外,这7个要素也是压力恢复的显著预测因子。在要素组成中,安恬静谧与路水相依是感知的重要预测因子,视野开阔与林宅相融对压力恢复有显著影响;林地内部、菜地、溪流、庭院空间和支路对偏好与压力恢复均有显著的预测能力。川西林盘要素与要素组成的组合,拓展了对乡村环境感知、偏好和恢复性的理解,有助于提高乡村内外环境的质量与特点,创造有益健康的环境。  相似文献   

2.
马凌  陈浩然  朱竑 《地理研究》2021,40(6):1637-1651
景观研究是地理分析的关键单元。以往景观研究往往囿于物质景观的一面,忽视了观念景观的存在。本文以“珠江夜游——后珠三角景观”艺术展为案例,采用德国符号学家弗里克的“拟态理论”和焦点小组访谈法对其展开图像和内容分析,重新审视后城市化时代中观念景观所折射出来的乡愁与地方批判。研究发现,景观是研究人地关系议题的文化图像工具;观念景观是对物质景观的拟态,是基于真实世界之上的景观;“珠江夜游”艺术展通过大量的符号和观念景观的呈现,展现了后城市化时代珠三角地区民众独特的地方感知和地方记忆,也从直观和批判的视角展现了快速变化的社会现实下城市居民和城市之间的人地关系——城市本土居民表现出一种“不离地的乡愁”,并对人地关系失调的环境进行反思。研究对城市观念景观的图像和叙事分析是对传统文化地理学物质景观分析的有效补充,有利于从人的主体视角更深入地理解城市发展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3.
龙虎山丹霞地貌"旅游景观价值-游客审美感知"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龙虎山丹霞地貌类型及其地质遗迹、人文景观的分析,按景区空间组合及代表性景观构建了旅游景观谱系。对这些景观进行评价和游客感知度调查,形成游客感知率与景观评价值矩阵,并用坐标法将矩阵划分为4个象限,分析其间的耦合性、差异性和产生机理。结果显示,总体上符合景观赋分值高、游客感知度高,景观赋分值低、游客感知度低的规律,但对一些典型地质遗迹,专家的评价与游客的感知度相差较大。游客仍以直观的山水审美为主,对其蕴含的科学性认知不够。地质遗迹科考产品和科普产品开发不足,尚未形成大众产品。比较不同游客群体的审美感知差异,为旅游产品的市场细分提供依据,并提出丹霞地貌景区建设建议。  相似文献   

4.
地理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系统反映地理学科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载体,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媒介,在地理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的高三单元复习为例,通过NVivo软件对人教版、中图版、湘教版和鲁教版四个版本的教材在该部分内容的组织结构、案例选取、图像呈现、内容编写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提出大单元视角下的教材整合和应用策略,为通过教材开展高三地理单元复习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朱爱华  相炜 《地理教学》2010,(8):50-51,25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学生不是“学教材”,而是“用教材学”。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局限在教材的范围内组织教学,而是要以课标为准绳,以学生的特点为出发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的“增”“补”“换”“调”。下面就以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为例,谈谈实际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6.
孙闯 《地理教学》2022,(4):26-27,19
图像解读是地理教材研究和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人教版(2019年版)高中必修《地理一》中的“图4.8呼伦贝尔草原上的河曲和牛轭湖”为例,解读图像对课程标准的具体落实和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情境呈现,为教材和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正一、研究背景图像是地理教学的载体,对培养学生的地理观点、地理思维以及地理思想有重大作用。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考试中,图像出现比例可观,但学生对地理图像知识的提取和认知结构的完整性以及地理过程与方法的掌握情况并不好[1]。地理教材的图像系统仍然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对学生智能的发展重视不够、图像信息量和图像结构尚不够合理等[2]。对现行地理教材中的图像类别进行统计以得到以下五大类图像:地图、景观图、地理示意图、地理统计图表、漫画等其他综合型。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中学新课程改革中,已经确定了“国家教材”、“地方教材”、“校本教材”三个层次的教材体系。在中学地理教材体系中,国家教材已经采用“一纲多本”的方式,出现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湖南教育出版社版、上海教育出版社版、中国地图出版社版等等中学地理教材;原有的地方教材《乡土地理》也有所发展。有的学校根据本校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作为高中地理2019年版教材中的新增教学内容,十分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文章引入一般系统论的理论和方法,从要素、结构、功能三方面对"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教学内容进行系统解读,并结合系统整体性、等级性、动态性三大特性提出教学策略,以期为高中地理教师提供本节教学内容的分析思路和教学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在旅游研究领域中,乡村性被普遍认为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然而,现有研究基本没有从游客感知视角对乡村性要素结构进行辨识,未能展现游客对乡村旅游吸引力的认知逻辑,也无法体现乡村性和乡村旅游吸引力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游客感知视角下,使用VEP和半结构访谈相结合的质性研究方法,对受访者提供的乡村照片以及相对应的访谈内容进行编码归纳。研究发现:1)乡村性要素可依据游客视觉、听觉、触觉、味-嗅觉和定位系统构建乡村性结构,并可从中归纳出“本底乡村性”和“植入乡村性”两种类型。2)在乡村旅游的过程中,游客在个人主观层面存在“核心—边缘”结构的感知特征,其中“核心乡村性”和“边缘乡村性”两者之间界限模糊,且存在相互转换的可能。3)在游客感知视角下,乡村性和乡村旅游吸引力之间存在“感知系统—乡村性要素—乡村性景观—乡村旅游吸引力”为逻辑主线的认知机制,认为乡村旅游吸引力虽然可以以本底乡村性构成的本底性景观为基础,但同时也是一个复合的结构,由本底乡村性、植入乡村性组合而成的本底性、植入性和融合性景观综合构成,其中尤其不能忽略融合性景观对乡村旅游吸引力的营造作用。  相似文献   

11.
新课标高中地理教材关注地球知识内容的呈现,如地球的演化、土壤的形成、地貌观察等,为学生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特征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本文从基本概念、教材结构、图片、教材课程建构思路等方面,对比分析了人教版、湘教版、中图版、鲁教版、上海版五个版本新课标教材中“地球的演化”的相关内容,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以期为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整合各版本教材的优势教学资源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2.
李仁杰  路紫  李继峰 《地理学报》2011,66(2):244-256
将景观感知倾向性、景观美学与质量评价等研究成果和旅游者感知评价结合,通过定量描 述可以感知的生态景观,反向描述旅游者的景观感知程度,提出了景观感知敏感度概念,建立了 观光线路景观感知敏感度模型和基于栅格数据的景观感知敏感度计算方法。在充分考虑影响 生态旅游者心理感知共性特征的基础上,选择景观可视状态、最佳观赏距离、最佳观赏方位3 个 视域感知影响因子,和景观类型、资源等级、沉浸式生态景观3 个生态感知影响因子,对感知敏感 度进行定量描述,反映旅游者的景观感知程度及其空间分异。以数字高程模型和高分辨率卫星 影像为基础,生成虚拟三维景观,选择视域分析、空间叠置、缓冲区等方法,设计了基于山岳型风 景区的观光线路景观感知敏感度计算流程,并选择河北省邯郸武安国家地质公园奇峡谷景区进行实验,以验证计算方法和流程的可行性。景观感知敏感度为生态旅游地尤其是山岳型风景区 规划中识别旅游者的景观感知强度和空间分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蒋海蓉  李晴 《地理教学》2010,(16):48-51
地理知识图像化是世界各国中学地理教材改革的发展趋势之一。我国新一轮中学地理教材改革中,顺应世界潮流,不仅在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图像信息,而且使图像成为教材课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图像系统在地理教学中的功能也由过去传统的单一的教学工具转变为集“育智、育能、育德”为一体的综合功能。图像系统是地理教材表述的三大组成系统之一,  相似文献   

14.
李仁杰  谷枫  郭风华  傅学庆 《地理科学》2015,35(9):1086-1094
在已有景观感知度概念和模型基础上,根据景观规模和特征将交通线某一具体位置的景观感知度划分为单点景观、多点景观和组景观感知度,并提出了基于集合表达的交通线景观感知度模型,以解决在一组特定的线性空间单元或区域上开展景观感知的研究和计算问题。以紫荆关长城文化景观为例,利用DEM进行景观视域分析,并引入资源价值、遗存现状等权重因子,实现了紫荆关附近公路和铁路线的景观感知度定量计算。根据景观感知度的空间格局,准确划分了敌台、烽火台和马面等单点景观、墙体景观及各类组景观和综合景观的最佳感知功能路段和最佳观赏位置。总体来看,紫荆关附近的公路线可感知位置连续性更强,铁路线高感知位置相对离散,公路感知效果整体优于铁路感知。交通线景观感知度模型特别适合用于大型造型地貌、宏伟建筑群等景观感知分析,是对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的一种扩充,能够将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从旅游地内部拓展到旅游地外围,对于提高旅游景观导引设计的精准性、提升旅游文化传播效率和增加传播途径等均有理论参考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在已有景观感知度概念和模型基础上,根据景观规模和特征将交通线某一具体位置的景观感知度划分为单点景观、多点景观和组景观感知度,并提出了基于集合表达的交通线景观感知度模型,以解决在一组特定的线性空间单元或区域上开展景观感知的研究和计算问题。以紫荆关长城文化景观为例,利用DEM进行景观视域分析,并引入资源价值、遗存现状等权重因子,实现了紫荆关附近公路和铁路线的景观感知度定量计算。根据景观感知度的空间格局,准确划分了敌台、烽火台和马面等单点景观、墙体景观及各类组景观和综合景观的最佳感知功能路段和最佳观赏位置。总体来看,紫荆关附近的公路线可感知位置连续性更强,铁路线高感知位置相对离散,公路感知效果整体优于铁路感知。交通线景观感知度模型特别适合用于大型造型地貌、宏伟建筑群等景观感知分析,是对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的一种扩充,能够将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从旅游地内部拓展到旅游地外围,对于提高旅游景观导引设计的精准性、提升旅游文化传播效率和增加传播途径等均有理论参考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蔡晓梅  朱竑 《地理学报》2012,67(8):1057-1068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有关跨国移民对城市景观的感知和跨文化认同研究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 以广州高星级酒店外籍管理者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定性研究进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构建了外籍管理者对城市地方景观感知和跨文化认同的形成演变机制, 并得出以下结论:① 在职业影响下, 外籍管理者对迁入城市产生了被动的地方认同, 进而形成了被迫同化的跨文化认同模式;② 外籍管理者基于身份构建对城市地方景观进行感知, 对反映“他者”、“我者”和“世界人”身份的景观感知度较高, 反映出他们对故乡和迁入城市的地方认同, 从而产生了同时具有整合和边缘特征的跨文化认同模式;③ 外籍管理者通过迁入城市的地方景观感知而产生地方意义的解读, 基于对迁入城市正面的地方意义解读, 对城市产生了地方认同和整合的跨文化认同模式, 基于对迁入城市负面的地方意义解读, 对城市产生了地方不认同和分隔的跨文化模式。研究结论丰富了城市景观研究和跨文化认同研究的相关理论成果, 并为中国跨国移民政策和国际化城市建设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以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为数据来源,进行知识图谱分析发现:2009年以来,景观偏好研究发展较快,涉及学科多、主题广泛;国际以文化生态系统服务、公众偏好、美学分析等为研究方向;国内围绕居民、游客和公共绿地等开展研究;学术共同体未形成,地理学者较少;地理学对景观偏好研究的响应国际上以技术应用为主,国内集中在旅游地理方向。景观偏好聚焦于人景互动和人的尺度,符合地理学核心主题,与人文地理学发展契合。积极响应景观偏好研究,将为地理学研究拓展小微尺度、深入揭示新时代人地关系提供新领域。  相似文献   

18.
王波儿  何美珑 《地理教学》2009,(10):19-20,30
一、教材分析 上海新课程初中教材在“农业及其地区差异”这一章的“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一节的主要内容包括:①各具特点的四大农业区,②北方早地农业区与南方水田农业区,③西北干旱农业区与青藏高原农业区。教材中通过配置四大农业区的景观图以及“茶叶生长的气候条件”、“饮食与地理”、“辨证地看待我国西北地区的气候条件”的阅读材料,要求学生结合图表说一说我国北方和南方农业生产的主要差异,并讨论我国北方与南方农业生产差异在自然条件方面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王公月 《地理教学》2004,(10):11-13
与旧教材相比,地理新教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最大的变化是把学生的发展和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作为根本理念,即把教材的中心价值转移到学生怎样使用教材上,而且赋予教材中的内容以更多的价值和意义。具体来说,新教材强调地理思想——丰富多彩的图像系统,使教材有“魂”;注重问题探究——灵活多样的“活动”设计,使教材有“理”;联系身边实际——贴近学生生活经  相似文献   

20.
上海版初中地理教材“地图的语言”一节包括四个部分“地图的用途、地图上的比例尺、地图上的方向及地图上的图例和注记”,而与教材配套的地图册中只有第四部分有相应的配图,这就使得原本抽象的内容更加抽象,新课程改革中把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对象从原来的七年级学生下降到现在的六年级学生,这又增加了教学的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