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图像分布广泛,形式多样,考查频繁.目前地理图像教学中存在图像表达方式陈旧单一,学生读图理解不够深入等问题.本文结合深度学习理论,围绕地理教学中地图信息获取、整合、迁移、应用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提出了深度读图的主题式微课教学模式,将地图教学过程设计为读图、析图、绘图和用图四个阶段,通过制定主题筛选原则和微课设计量表等方法,实现学生读图能力向高阶思维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杨敏 《地理教学》2021,(15):9-11
我国传统区域地理八股式教学导致学生知识碎片化、迁移能力弱等问题现状,国内相关研究者借鉴美国科学教育改革的经验,展开了以学习进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研究.本文依据核心概念强大的整合和解释能力,将"区域"这一核心概念作为组织高中区域地理教学的框架,帮助学生形成较为细致的概念理解体系.通过整合科学概念理解的发展层级模型和布卢姆认知过程水平分级,构建了高中区域地理学习进阶教学框架,旨在促进"教、学、评"相互联结、共同进阶,进一步落实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的地理教育观认为,接受地理知识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因此,地理学除了向学生传授基本的地理事实、概念、原理等知识外,更重要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具备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观念。把提出地理问题到解决地理问题所必须的地理技能作为地理能力培养的核心。这就要求教师要以人本主义的学习观,转变教学策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学会学习”能使人终身受益,高中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4.
赵东宇 《地理教学》2007,(11):43-44
结合课本知识挖掘地理课程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对于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引导学生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勇于创新,使学生个体鲜活的课程资源与物化的课程资源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增强对地理科学的浓厚兴趣和终生学习地理的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蒋菁 《地理教学》2014,(16):7-9
在研究学科教学知识(PCK)概念及内涵的基础上,“地理学科教学知识”界定为: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法知识在地理教师作用下的特殊整合,包含五部分:地理学科的知识,地理课程的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教学的知识,地理教师对“我”认识的知识。以此探寻地理学科PCK的建构意义:1.有利于高效地理课堂教学的形成;2.有利于地理学科的科学合理发展;3.有利于学生地理知识价值意义的学习;4.有利于地理教师自身的发展;5.有利于新课程的真正实施与改革深化。进而寻求地理学科PCK的建构策略:1.关心地理科学发展前沿,关注地理学科知识的价值取向;2.深入学科课程系统,拓展地理课程学科视域;3.以生为本,建构“学生指向型”地理教学;4.回归地理本真,探究“过程性”教学策略;5.加强自我学习,研修地理“自我”型教师。  相似文献   

6.
在研究学科教学知识(PCK)概念及内涵的基础上,"地理学科教学知识"界定为: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法知识在地理教师作用下的特殊整合,包含五部分:地理学科的知识,地理课程的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教学的知识,地理教师对"我"认识的知识。以此探寻地理学科PCK的建构意义:1.有利于高效地理课堂教学的形成;2.有利于地理学科的科学合理发展;3.有利于学生地理知识价值意义的学习;4.有利于地理教师自身的发展;5.有利于新课程的真正实施与改革深化。进而寻求地理学科PCK的建构策略:1.关心地理科学发展前沿,关注地理学科知识的价值取向;2.深入学科课程系统,拓展地理课程学科视域;3.以生为本,建构"学生指向型"地理教学;4.回归地理本真,探究"过程性"教学策略;5.加强自我学习,研修地理"自我"型教师。  相似文献   

7.
科学写作是一种通过写作来学习的方式,它是学习者将已有知识或输入的科学信息进行理解、加工和建构后,通过文字、符号、图表等载体,将其理解和思维通过科学文本具体呈现出来的过程。科学写作在国际上被广泛地用于科学教育中,但在国内应用较少,涉及地理学科的研究更少。科学写作能促进学生内化地理知识、培养地理推理能力、代入地理学科视角、深化地理观念。本文以"‘环保运动鞋’环保吗?"作业设计为例,运用科学写作进行教学,以期在地理教学中推广科学写作的应用,为广大地理教师提供新的教学思路。  相似文献   

8.
综合测试强调知识和能力的综合,想单纯依靠一个可几个知识点,一种或几种能力,无法正确理解和完整地解答问题,因而地理教学既不能是地理数据和知识点的简单堆积,也不能仅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应当对学生进行地理能力和地理科学观念的培养,基于此地理教学必须在学生掌握知识网络结构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分析资料的过程中,得到材料分析、比较判断、逻辑推理、归纳综合等能力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9.
陈卫林 《地理教学》2023,(10):55-56
在以讲授地理事实性知识为主的教学背景下,如何帮助学生养成人地协调观,对初中地理教师来说是一个新挑战。本文围绕“因地制宜”这一重要的地理观念,以学校所在地发生的真实社会事件为教学载体,采用社会性科学议题的教学模式,在材料阅读、同伴讨论和分享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和形成“因地制宜”这一抽象的地理观念。  相似文献   

10.
提出地理教学中问题学生的问题表现在师生关系、课堂纪律、作业等三个方面,其原因包括学生缺乏地理学习的正确价值观、缺少地理学习动机、缺乏地理学习自信心等三个方面,基于教育心理视角,提出树立地理学习价值观、激发地理学习动机、运用先行组织者策略、强化自我效能感等四项地理教学对策。  相似文献   

11.
正什么是"过程与方法"?新课程提倡的"过程"是指学生感知、构建、生成的学习过程,学生被动的接受记忆不能算作是严格意义上的"过程";"方法"是指学习一定知识所运用的地理科学方法,如地理实验的方法、地理调查的方法、地理分析与综合的方法等。同时,"过程与方法"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相似文献   

12.
在地理学习中,同学们普遍存在基础知识掌握“碎片化”问题。这既不利于对知识点的深入理解,也不利于在知识上达到融会贯通,更谈不上灵活运用,当然也就达不到高考四项基本能力的要求目标。知识的整合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多年的地理教学中,本人结合对学习模型(学习模型是指从具体的学习对象或现实的学习中抽象出来的一种简化的,对同类问题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结构、图表、模式等)的认识,总结了四种地理知识整合模式。  相似文献   

13.
我国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强调要构建以学科大观念为核心的结构化课程内容,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围绕大观念进行课程整合的美国AP地理课程为对象,从课程内容、学习目标、课程评价三个方面对AP地理课程框架进行评析,最后提出AP地理课程设计对我国地理课程改革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过程性评价是以学生发展过程中的变化为主要特征的价值判断,注重学生在知识掌握、能力发展、方法运用、问题解决,以及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交流、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变化;它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目前部分中学地理教师正在探索将地理教学评价由重结果、轻过程向全面反映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转变的方法。本文以“河流地貌”单元学习为例,从过程性评价的目标制定、评价内容的设计、评价方法的选择、评价结果解释四个维度,讨论如何有效设计与实施指向地理核心素养的过程性评价。  相似文献   

15.
李海权 《地理教学》2020,(3):53-57,41
本文基于科学精神的视角分析高考地理试题。研究发现,地理试题重点考查考生尊重事实和证据的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以及是否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的科学精神。考生在高考中应遵循地理事实和证据的主题原则、多角度思考问题的分类原则、辩证解决问题的反向原则。最后,本研究提出了深度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学习能力;抛弃题海战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关注人地关系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教学建议,这对地理教学与高考备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周慧 《地理教学》2005,(12):30-32
地理探究性学习的内涵是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价值引导下,以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探究的教与学的情境,从地理教材和相关学科及现实中的自然现象、社会生活中,让学生通过地理学科教学中的多元思维活动、信息搜集处理活动和观察、观测、调查、制作、实验等实践活动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达到发展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汪红艳 《地理教学》2014,(12):47-50
从电子白板、三维GIS地理案例、数字星球系统与中学地理教学整合三个方面阐述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研究,归纳得出结论: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恰当地整合,能及时反馈信息,有利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能创设高仿真的地理学习背景,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能帮助学生构建地理空间概念,有利于突破重点、难点;能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张微笑 《地理教学》2022,(12):20-23
区域地理的部分知识点较零散但涵盖面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易落入全盘知识讲解的误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进入死记硬背的误区。主题情境式教学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即在确定区域主题的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设置一系列同一情境下的不同问题,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运用地理学科知识探究其形成原因,在整个过程中整合区域核心主干知识,利于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本文以“南美洲的雨与旱”为例,从确立教学主题、明确教学目标出发,精选与主题相关的真实地理案例、组织素材以创设一系列情境、巧设问题链并融合学生活动,解决区域地理教学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地理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活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地理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行为对教学实效的影响,始终存在地理课堂教学活动之中。教学效果的好坏,诚然与教师的“教”有着重要关系,但作为教学活动主体的学生,能否发挥学习的内在主动性并通过相关的自主行为形成良好的课程氛围,是地理课堂教学实效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通过对沿海侨乡乡村中学——福清海口中学的高中2年级学生的地理课程学习行为的抽样调查,探讨学生学习行为对课程教学实效的影响,并针对性地从教师观念转变、地方教材课程开发和地理学科社会价值与知识价值等方面提出改善学生地理课程学习行为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一、教学目标:变学科本位为学生本位,培养科学精神。新课标实验教材(人教版)“陆地和海洋”一节,保留并丰富了地表海陆分布大势的相关知识;删去了陆地地形、海底地形诸多概念的罗列和诠释,相关内容有的已出现于已学的“地图”知识中,有的将以读图活动形式出现于以后的分区地理或国家地理中;更新了“海陆变迁”内容,删去了内、外力概念,避开了地形变迁为内外力作用结果的思维模式,增加了“海陆变迁”中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方法和科学精神和内容。这些调整很好地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因此,教师在观念上必须首先要摈弃学科本位的观念,任何学科都不是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