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李椿  郝书翰 《地球科学》1995,20(6):714-718
利用钻井、地质和地震等资料、通过构造发育史研究,认为本区构造特征为在东倾的斜坡背景上,东西分带,南北分区的区域构造格局;断层呈“S”形展布,同生小构造发育,自西向东可分为4个不同类型的圈闭带,结合本区已证实的含油层位,预测了相应油气藏的分布。  相似文献   

2.
许绳铭  蔡圣芬 《福建地质》1992,11(4):288-323
本文依据各类岩石的地球物理性质及地球物理场的特征.对福建省重磁场进行分区.并着重讨论重磁异常的地质意义。结合深部地球物理探测资料及地质构造背景,认为福建火山基底构造格局具有“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特征:以福鼎—莆田—诏安断裂构造带为界,分为东西两带。以建宁—莆田断裂构造带为界.分为南北两大块。中生代火山岩的基底主要为加里东褶皱系,其上还有华力西—印支期沉积盖层;福安—平和火山喷发带两侧基底保留较完整。火山岩厚度一般小于3000m。火山活动与热流上涌、地壳拉伸减薄、上地幔及下地壳物质熔融并沿块体边界向浅部上移有关。  相似文献   

3.
冀中坳陷古近系沉积构造特征与油气分布规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依据冀中坳陷的沉积构造演化特征、地层发育和油气成藏特点,把冀中坳陷划分出12个凹陷和7个凸起。认为冀中坳陷古近纪经历了5个沉积演化阶段,发育两大成湖期和多种类型的储集体,形成了东西分带、南北分区的沉积构造格局。认为东西分带的沉积格局控制东富西贫的油气分布特点,源岩母质类型控制南油北气的分布特点,洼槽类型控制油气资源潜力和油气勘探前景,次级构造带控制油气藏类型、油气贫富程度和油气聚集带形成,以古潜山为主体的复式油气聚集带是油气聚集的主要形式。最终指出,冀中坳陷具有较大的油气资源潜力和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深化老区勘探是华北油田找油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塔里本盆地自太古-元古代形成陆壳以来,经历了地槽;地台、地洼发展阶段,盆地现阶段大地构造性质属于中亚型地洼盆地。根据盆地周围地质和盆地范围重磁资料处理结果,结合新的地震、重力、钻井资料提出对盆地构造单元新的划分方案,即东西分区南北分带的思路;提出并论证了盆地中部存在一条自库车—于田的南北向构造带,它不但控制了盆地东西两区的构造演化差异,而且成为一条有远景的油气聚集带。  相似文献   

5.
龙门山构造变形始于印支期,经历燕山期和喜山期多次递进变形,构造变形时期具有由北向南、由西向东逐渐变晚和构造变形强度西侧强、东侧弱的特点。龙门山冲断带具有南北分段、东西分带和纵向分层的差异变形特征。龙门山逆冲推覆带构造变形强烈,油气保存条件差。山前断褶带主要发育断弯背斜、断展背斜和断挡背斜等,变形适中,油气保存条件好,龙门山山前断褶皱带有利于油气富集,形成构造油气藏。  相似文献   

6.
从河南板内 35°构造带地质历史时期的跷板式升降 ,以及构造带南北两侧成煤环境、构造差异、煤变质分带等方面 ,论述了河南板内北纬 35°构造带的主要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7.
柴达木盆地北缘构造分区与煤系赋存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达木盆地北缘煤炭资源丰富,煤系赋存受构造格局控制明显。本文立足于煤田构造特点分析,结合煤系基底构造特征、主干断裂构造特征及煤系赋存特征分析,建立了柴北缘煤田构造单元划分方案,将柴北缘含煤区划分为3个三级构造单元和11个四级构造单元。以此为依据,讨论了构造格局对煤系赋存状况的控制。印支期后多次大规模的构造运动,使得煤系展布呈现出南北分带、东西分区的基本规律。三条隆起带南麓,受逆冲推覆构造作用,含煤地层抬升变浅,但多遭受剥蚀;三条凹陷带内煤系广泛分布,浅部可形成较大面积的有利勘探开发区块,成为柴北缘预测找煤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8.
中酸性侵入岩氧化钾平面分布规律及其与地壳厚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燕山地区中生代陆内造山作用强烈,形成数百个中生代中酸性侵入体。本区侵入岩的氧化钾分布具有南北分区、东西分带的特征。燕山北区中酸性侵入岩K2O含量普遍较高,平均为5.0%,而燕山南区中酸性侵性岩K2O含量平均为4.0%,统计分析表明,燕山陆内造山带中生代中酸性侵入岩氧化钾与地壳厚度呈线性相关,;地壳厚度是决定燕山地区中生代侵入岩氧化钾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与板块边缘岛弧带火山岩氧化钾空间分布的主要制药  相似文献   

9.
中国自然灾害的分布与分区减灾对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高庆华 《地学前缘》2003,10(Z1):258-264
文中以中生代以来的地壳运动形成的纬向构造带、北东—北北东向构造带、北西—北北西向构造带、经向构造带所控制的山川地貌及相关的地质环境、气候环境和生态环境为基础 ,综述了中国重大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格局 ,提出了自然灾害宏观分布之东西分区、南北分带的规律 ;从自然灾变、承灾体的密度、价值和脆弱性及社会减灾能力三重因素 ,分析揭示了中国自然灾害的直接损失具有东部和南部高、西部和北部低 ,相对损失呈现中南部高 ,向东、向西和向北都逐渐降低的空间展布特征和自然灾害在时间上呈波动增长的特点。基于中国自然灾害分布的地区差异性 ,文章强调在中国必须实行分区减灾 ,即 ,根据灾情和国情的不同划分减灾区 ,采取不同的减灾对策。基于此 ,文中将中国划分为城市减灾区、东部沿海减灾区、中部减灾区、西部减灾区和海洋减灾区 ,同时还分别提出了与各减灾区特点相适应的分区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10.
淮南矿区潘三矿构造发育规律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煤层构造形态空间分析、断裂要素数理统计分析等方法,并引入断裂分形维数指标作为刻划断裂构造发育强度的指标之一,对准南矿区潘三矿地质构造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揭示了矿井地质构造发育的南北分带性和东西分区性特征。  相似文献   

11.
苏北泰兴黄桥地区的二叠系孤峰组灰黑色页岩和龙潭组黑色泥岩与煤层是一套重要的海相—海陆过渡相生烃层系,受印支期挤压造山、燕山期断陷、喜马拉雅早期断陷等构造运动影响,它们经历了复杂的埋藏和生烃作用。虽然在北部深陷区埋深达万米以上,可能发生了持续的生烃,但其他大部分凸起构造上的现今埋深只有200~2000m,凹陷和斜坡构造上埋深2000~5000m,不同构造部位的生烃强度与剥蚀厚度和埋藏史有关。根据井点最大厚度估算的该区印支期的最大剥蚀厚度为2256m。钻井泥岩声波时差法和地震剖面上地层趋势外推法恢复的该区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早期最大剥蚀厚度分别为900m和550m,主要剥蚀区位于东、南、西次凸斜坡带,随时间推移较大剥蚀厚度位置向东、西方向扩展。根据恢复的剥蚀厚度和埋藏—构造热演化分析得知,北部和西部凹陷主体区的二叠系烃源岩在燕山期末至今达到了主生烃期,斜坡和次级凸起区处于低成熟—未成熟阶段。  相似文献   

12.
鄂西弧形构造变形特征及成因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川东-湘鄂西断褶带内鄂西地区的弧形构造,从构造剖面特征、叠加褶皱样式和断裂性质入手进行几何学和运动学分析。结果发现鄂西弧形构造具有多期变形特征:早期普遍为北东东向的直线型褶皱,随着弧形带扩展,在东、西两翼分别发育右行和左行的逆冲-走滑断裂,同时分别形成北北东向和北西西向的弧形褶皱。晚期弧形带中部发育北北东向构造并叠加改造了早期北东东和北西西向褶皱,同时在黄陵背斜以西还发育交切早期构造的北北西向仙女山右行走滑断裂。根据弧形带扩展的几何学-运动学分类原则,并结合前人的古地磁研究结果,推测鄂西弧形构造应属于构造弯曲形成的弯曲弧。区域滑脱层和黄陵隆起阻挡可能是控制弧形样式的主要原因。区域滑脱层控制了拆离滑脱褶皱的构造样式; 黄陵基底隆起的阻挡作用使弧形带东翼进一步弯曲变形,并导致了构造应力场方向发生改变,造成了晚期北北东向与早期北东东向构造的叠加。由此恢复的鄂西弧形构造变形过程对于揭示川东-湘鄂西断褶带构造演化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宗务隆构造带位于柴北缘构造带与南祁连构造带之间,总体呈北西西向展布。构造带东段丰富的岩浆活动记录了该构造带晚古生代—中生代期间的裂解和闭合过程,而西段岩浆活动的记录较为稀少,对于其东、西段是否具有相同的构造演化尚不清晰。通过分析构造带西段三叠系隆务河组碎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碎屑锆石U-Pb年龄及Hf同位素组成,认为隆务河组的碎屑沉积物的源区古风化程度轻微,不具备沉积再循环的特征,原岩主要为长英质岩石,南祁连新元古代花岗质片麻岩和早古生代大陆弧型花岗岩为隆务河组碎屑岩的主要物源;碎屑岩可能沉积于早中三叠世挠曲型盆地中;锆石U-Pb年龄分析表明宗务隆构造带东西段构造演化具有不同的历程,东段发育有限洋盆,而西段并未出现,转换地带可能位于生格至罗根郭勒之间。  相似文献   

14.
陕北神府矿区地处黄土高原上黄河中游地区,是我国本世纪重要的能源供应地。通过采用遥感影像、实地勘测等多种手段的调查与研究,对研究区进行了水土流失类型分区:东部以严重的水力侵蚀为主,西部以风力侵蚀为主,中部为水力风力侵蚀交织地带。在分析该区多年地质环境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其水土流失的演化规律对本地区的水土流失趋势进行预测,为矿区的水土流失治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华北克拉通破坏的过程在地壳浅层沉积和构造变形中留有相应的建造和改造形迹。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据钻井、地震剖面和露头资料揭示的地层分布、沉积面貌以及构造变形特征,综合论述了印支期华北克拉通的沉积盆地原型及与克拉通破坏早期构造变形之间的响应关系。晚三叠世,华北克拉通残留地层具有分区分布特点: 克拉通腹地的鄂尔多斯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发育较全,向东延展至晋中、豫西一带; 克拉通北缘的上三叠统杏石口组(及同期老虎沟组、黑山窑组等)沿辽西—京西—冀北一线零星分布; 克拉通南缘上三叠统沿豫南—陕南一线发育在北秦岭一带。南、北两缘晚三叠世地层均已卷入同期和后期构造变形,多被逆冲断层夹持并呈断片状产出。从构造变形角度,晚三叠世华北克拉通两侧均已发现大规模的南北向挤压构造,大致形成“对冲”格局,与内克拉通先存的东西向构造线一致。同生沉积记录了区域构造变形过程和/或由变形等因素控制的抬升剥蚀信息。在内克拉通,西部鄂尔多斯地区构造稳定,变形轻微,残留地层较全;东部地区抬升强烈,上三叠统大多数缺失;在东、西部之间存在一个沉积—构造的“缓冲”过渡区。从盆地原型恢复角度,晚三叠世华北克拉通表现为南北两缘陆内前陆盆地镶边的内克拉通盆地格局。华北克拉通腹地的盆地原型是叠覆在早—中三叠世盆地之上的继承性内克拉通盆地。华北克拉通北缘的陆内前陆盆地系统由阴山—燕山楔顶带、张家口—承德前渊带、清水河—山海关前隆带和京西—柳江隆后坳陷带构成;南缘的陆内前陆盆地系统则为北秦岭楔顶带、平凉—南召前渊带、环县—霍邱前隆带和铜川—济源隆后坳陷带。其中的铜川—济源和京西—柳江两个隆后坳陷带则可归属于华北内克拉通盆地。  相似文献   

16.
洞庭湖现代构造与湖盆演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洞庭湖区是东南地洼区北段和华中地洼区交接处的一个地洼盆地。自白垩纪形成以来,经历次构造运动,沧桑更替。第四纪全新世早期曾为河网化平原。至19世纪后期,主要因为断裂构造活动,使长江向南分流注入洞庭,低盈水成湖,洞庭湖进入新的励衰演变阶段。根据不同年代的卫星遥感图象解译与历史资料对比分析,现代洞庭湖区的构造运动是块断差异升降运动 。该区在先期多次构造运动中形成的断理解,在现阶段活动多转化为具张性特  相似文献   

17.
秦岭-大别等中央造山系南缘的勉略(勉县-略阳)构造带是中国大陆构造中划分南北、连接东西的重要构造带。构造、沉积、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古生物和同位素定年以及变质变形、岩浆活动等多学科综合研究证明,勉略构造带先期原是秦岭-大别造山带中除商丹缝合带以外的另一条于中—晚泥盆世扩张打开、晚二叠世开始俯冲、中—晚三叠世陆-陆碰撞造山的古板块缝合带,也是中国大陆印支期完成其主体拼合的主要结合带,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The detaile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leozoic strike-slip fault zones developed in the northern slope of Tazhong uplift are closely related to hydrocarbon explorations. In this study, five major strike-slip fault zones that cut through the Cambrian-Middle Devonian units are identified, by using 3D seismic data. Each of the strike-slip fault zones is characterized by two styles of deformation, namely deeper strike-slip faults and shallower en-echelon faults. By counting the reverse separation of the horizon along the deeper faults, activity intensity on the deeper strike-slip faults in the south is stronger than that on the northern ones. The angle between the strike of the shallower en-echelon normal faults and the principal displacement zone(PDZ) below them is likely to have a tendency to decrease slightly from the south to the north, which may indicate that activity intensity on the shallower southern en-echelon faults is stronger than that on the northern ones. Comparing the reverse separation along the deeper faults and the fault throw of the shallower faults, activity intensity of the Fault zone S1 is similar across different layers, while the activity intensity of the southern faults is larger than that of the northern ones. It is obvious that both the activity intensity of the same layer in different fault zones and different layers in the same fault zone have a macro characteristic in that the southern faults show stronger activity intensity than the northern ones. The Late Ordovician décollement layer developed in the Tazhong area and the peripheral tectonic events of the Tarim Basin have been considered two main factors in the differential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rike-slip fault zones in the northern slope of Tazhong uplift. They controlled the differences in the multi-level and multi-stage deformations of the strike-slip faults, respectively. In particular, peripheral tectonic events of the Tarim Basin were the dynamic source of the formatting and evolution of the strike-slip fault zones, and good candidates to accommodate the differential activity intensity of these faults.  相似文献   

19.
广东省近50年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蒋鹏  王大刚  陈晓宏 《水文》2015,35(2):77-84
利用广东省境内25个测站1961~2010年逐日降水资料,综合运用Mann-Kendall检验、正交分解函数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剖析了广东省极端降水的空间结构分布与时间变化特征,并从水汽辐合的角度解释了极端降水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全省极端降水事件的总量、频次、强度空间分布差异较大,从北到南,极端降水总量和强度增加,频次减少;全省大部分区域极端降水总量和频次都有增加的趋势;广东省极端降水受大尺度天气系统的影响,存在全区一致的多雨或少雨,但也存在东西、四周、中心以及南北的差异;极端降水空间异常可分为4个气候区(异常型),即粤东北区,粤西区,粤中部区以及粤东沿海区,各降水异常区存在20a左右的长周期、10a左右较长周期的和3~4a的短周期振荡;广东省极端降水与极端水汽辐合对应关系较好,区域内水汽辐合的改变可能是影响广东省极端降水变化的重要气候因子。  相似文献   

20.
土壤微细粒分离测量是一种可应用于隐伏矿勘查的地球化学技术, 亟需开展多景观、多矿种有效性实验。本文以位于湿润低山丘陵区的江西通江岭铜矿为研究区, 开展土壤微细粒分离测量试验, 并讨论其异常形成机理。结果显示, 主成矿元素Cu与Zn、Pb、Ag、Au等有较强的相关性, 该组元素富集系数大、空间变异强, 在研究区内趋于强烈富集。面积性试验结果显示Cu-Pb-Zn-Au多元素组合异常与已知矿体有良好对应关系。剖面试验表明断层和地层接触界面土壤成矿元素含量较高, Cu、Pb、Zn等异常可以指示隐伏矿体。根据元素组合及空间分布特征, 预测研究区东部第四系覆盖区存在隐伏铜金矿体以及19线南段深部有隐伏多金属矿体, 其中19号线南段在2019年详查工作中钻获铜铅锌多金属矿体。以上结果证实了低山丘陵景观区土壤微细粒测量探测隐伏矿床的有效性。断裂带、地层接触带既是容矿空间, 也是深部成矿物质向地表迁移的主要通道, 灰岩地层中的溶蚀缝与构造缝是次要迁移通道。深部成矿物质在多营力作用下迁移至地表, 并被土壤微细粒中的铁锰氧化物、黏土矿物和无定型硅铝氧化物所捕获, 在地表形成地球化学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