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东南沿海地震带近期地震形势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地震活跃幕、地震活动相关性和时空强特征演变等多个方面探讨了东南沿海地震带近期的地震形势.认为该带第四个中强地震活跃幕已经在1999年结束,目前正处于第五个平静幕的中期或后期阶段.短时间内发生6级以上地震和5级以上地震丛集活动的可能性较小,未来1-2年内.有发生5级左右地震的危险。  相似文献   

2.
我国东北地区地震活动特征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蓥道 《地震》1994,(5):44-52
本文利用最新研究成果,对我国东北地区地震活动特征重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地震的时空分布及其演化具有较清楚的规律,尤其是地震条带、活跃幕和平静幕、迁移等特征对趋势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东南沿海地震形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美凤  林世敏 《地震》1996,16(2):197-201
研究1900年以来东南沿海地震活动序特征,并进行了地震活动分幕,结果表明,1986年开始进入了本世纪以来的第V地震活跃幕,本活跃幕将延至2000年左右,期间有发生6级左右地震的危险,最大可能的发震区是闽粤交界及其沿海地区。  相似文献   

4.
低纬度环球带和环太平洋带大地震的幕式活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统计分析低纬度环球带(E带)和环太平洋带(P带)在1900~2008年间MW≥7.5地震的时空分布,进一步证实两者本身和两者之间都存在15~18年的幕式交替活动. 将这两大地震带分别划分为5个地震区,发现这些分区地震幕式活动互不相同, 但E带各区奇数幕与偶数幕年均地震数之比OER均大于1.58, 而P带各区的OER均小于0.93, 显示出前者以奇数幕活跃为特征, 后者以偶数幕活跃为特征. 对这些地震区的组合分析进一步证明,从幕式活动的共性看, 中太平洋地区宜纳入E带. 本文推论:低纬度环球带是另一条全球尺度地震带;大地震幕式活动的成因应归因于板块运动有几十年时间尺度的非平稳幕式运动;未来5~8年, E带的大地震还会比P带多.  相似文献   

5.
陈立德  罗平 《地震研究》1995,18(4):331-340
本文分析了1500-1994年间中国大陆7级以上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得出强弱活跃期相间交替出现,地震轮回内活跃期与一个轮回持续时间之比服从准黄金分割,活跃期具三幕式结构,一个活跃段一般仅有一个主体活动区、1-2个参与活动区等结论。据此分析认为,1977年后中国大陆已进入第四个轮回的相对平静期,并将持续30年左右。  相似文献   

6.
高国英  韩月鹏 《内陆地震》1995,9(4):357-362
对1880 ̄1993年新疆及邻区7级以上强震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讨论,认为研究时段内7级以上强震活动有明显的活跃与平静交替现象。研究时段内的强震活动经历了5个轮回,每个轮回包括一个平静幕和一个活动幕,每个活动幕都有相对的主体活动区,主体活动区和7级以上单个强震都具有沿西昆仑-南天山-北天山-阿尔泰地震带往返迁移的特征。各地震带6级以上地震活动也具有明显的由西南向北东整体迁移的特征,并且这种时、空、强  相似文献   

7.
鄂尔多斯地块周缘地震活动周期及迁移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许恒 《内陆地震》1992,6(1):71-78
根据中国历史地震资料及现代地震观察资料,研究了鄂尔多斯地块周缘地震活动时间上的周期性及空间上的某些迁移特性。发现:地块周缘的地震活动有700—900年的活跃期;300—400年的活跃幕;20—30年的活跃段。在活跃期中,大震有绕地块周缘逆时针迁移趋势;在活跃幕、段中,中、强震有绕地块周缘顺、逆时针相间转动迁移趋势,并有对角、对边及反向迁移特征。  相似文献   

8.
付虹  陈立德 《地震研究》1997,20(3):249-258
研究讨论了云南强震活动的时空特征,指出区内M≥6.8级地震呈现活跃与平静;主体活动区东西交替及时空轮回迁移等特征。据此指出1988年云南地区进入了M≥6.8级地震强活跃期,主要体地在云南西部,1995-1997年存在发生6-7甚至7级以上地震的危险。  相似文献   

9.
我国西部地震群体活动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振才  陈兵 《地震》2000,20(1):80-84
在对我国西部本世纪第五个地震活跃幕以来地震群体活动时空强演变规律回顾的基础上,研究了近1~2年中强地震的分布特点,结合大地形变的演变状况,对本区地震活动进行了研究,并认为本区处于本活跃幕末的翘尾活动阶段。  相似文献   

10.
东亚大陆大三角地震区的强震成组活动迁移图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征祥  吕晓健  郝平  陈丹 《地震》2010,30(4):13-21
本文分析了1900—2008年东亚大陆大三角地震区7.5级以上大地震的地震活动时空图像, 认为: ① 1902—1974年东亚大陆大三角地震区的7.5级以上浅源地震成组活动的主体地区, 沿着大三角地震区的边界顺时针迁移, 到了1997—2001年开始转移到大三角地震区的内部; ② 对于整个大三角地震区而言, 近代7.5级以上浅源地震的震级(M)-时间(t)过程表明, 地震活动是活跃和平静交替出现的幕式过程; ③ 大三角地震区近代7.5级以上浅源地震的时空迁移图像的力学机制, 可能是地震区内地震断层应力转移和耦合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从地震活动间隔时间的角度出发,结合1970~2003年台湾及邻近地区的地震活动,对其震级一最大间隔时间对数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从地震活动等待时间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地震活动次数百分比与等待时间的关系,最后简略地介绍了地震活动次数百分比等值线图的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12.
广西及邻区地震活动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介绍了自公元288年以来广西及邻区地震活动的时间、空间、主压应力方向等特征,对未来地震趋势的正确判断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东北、华北、华东和华南的强震区和火山区的地震测深研究成果,揭示了强震区和火山区的地壳深部构造背景.分析表明,地壳深部断裂、中下地壳低速层、速度结构的差异、波速比异常、泊松比和岩性的不同、上地幔顶部隆起、莫霍界面较大的起伏、复杂的壳幔过渡带、滑脱构造、深部岩浆活动等构造特征与东部地区强震形成和发生有较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Current design criteria and principles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 design are reviewed, including safety factors, probabilistic approach, and two-level and multi-level functional design ideas. The modern multi-functional idea is discussed in greater details. When designing a structure, its resistance to and the intensity of the earthquake action are considered. The consequence of failure of the structure is considered only through a rough and empirical factor of importance, ranging usually from 1.0 to 1.5. This paper suggests a method of “consequence-based design,” which considers the consequences of malfunctioning instead of simply an importance factor. The main argument for this method is that damage to a structure located in different types of societies may have very different consequences, which are dependant on its value and usefulness to the society and the seismicity in the region.  相似文献   

15.
ComprehensiveanalysesofseismicsourcelayerinXingtaiandTangshanseismicregionsandtheconditionsofmediaaboveandbelowthisLayerTONG...  相似文献   

16.
InsearchofpotentialarthquakesourceregionsintheChinesemainlandinthelightofambient shearstressfieldPei-ShanCHEN;(陈培善)Tong-XiaBA...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随机振动理论和动力分析有限元法,计算了在9度地震作用下黄土高原混凝土建筑物在随机地震下响应的统计特性,分析了黄土层对混凝土建筑物地震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proposes energy input spectra applicable to seismic design of structures located in low‐to‐moderate‐seismicity regions. These spectra represent the load effect, in terms of input energy, of the most severe earthquake that the construction might encounter during its lifetime. The spectra have been derived through dynamic response analyses of over 100 ground motion records obtained from 48 earthquakes that have occurred in Spain. An empirical equation for estimating the energy input contributable to damage from the total input energy is also suggested. This equation takes into account both the damping and the degree of plastification of the structure. Finally, the proposed design energy input spectra are compared with the provisions of the current Spanish Seismic Code and with the response spectra of recent earthquakes that have occurred in Turkey and Taiwan. Copyright © 2002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9.
利用2011年至2013年上海及邻近地区的常熟地震台、金泽地震台、佘山地震台记录的ML2.0以上地震波资料,基于Sato模型,采用不同的流逝时间,计算该区域的尾波Q值。结果表明:该区域为低Q值、高频率依赖性区域;不同流逝时间下同一个地震的Q值是不同的,流逝时间越长Q值越大;在2012年7月20日江苏宝应ML5.0级地震发生前,尾波Q值存在增大现象。  相似文献   

20.
研究并确定输入能量设计谱是建立基于性能抗震设计和评估能量方法的必要基础。选取断层15km投影距离内的224条强震记录讨论场地类型和断层距等因素的影响,建议了近场地震的输入能量设计谱(EIDS),在与实际记录及日本等国已有抗震规范比较后表明,所建议的设计能量谱能较好地反映近断层区潜在能量需求,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基于能量的桥梁结构抗震评估设计方法,并用3座实际RC桥墩进行算例验证证明了所建议方法的可行性,表明基于既有抗震规范设计的桥梁结构仍有必要进行考虑近断层效应的耗能能力验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