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张昭栋  邹泉生 《地震》1993,(2):61-66
本文介绍了鲁23井“动水位”观测情况。提出了一个分析有泄流的“动水位”的新方法,即把流量换算成水位,以等效静水位来表示“动水位”与流量。由于把“动水位”与流量用一个量来计算,从而为“动水位”观测定量的、统一的分析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这对提高“动水位”井的监测预报地震能力起一定的作用。 本文还以鲁23井“动水位”观测资料为例,利用新方法进行处理的观测分析结果与理论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地震地下流体观测网动水位观测中,一般同时观测水位与泄流量2个测项,产生2类动态,分别进行处理与分析。对含水层应力状态变化的信息,有时得到2种相反的结果。针对这种不合理的现状,以流体动力学理论为基础,探索了动水位观测井中水位与流量的关系,提出了等效静水位的概念,把水位与流量2个观测量合成为1个统一的物理量,建立了相应的计算方法,并用东水3井与聊古1井的观测资料进行了检验  相似文献   

3.
长沙井动水位的记震能力及其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井孔的基本情况 长沙地震台动水位观测井(简称长沙井)是1979年钻的供水勘探井,1981年列为我台地震观测井,进行流量和部分水化学成分的观测,1985年初增上动水位观测。 从区域构造上看,长沙井位于南华准地台的湘中湘南加里东印支穿插褶皱带的韶山坳陷和幕阜山隆起交界部位,在长沙—平江中新生代盆地边缘、长寿—永安大断裂北西  相似文献   

4.
我国早于1979年开始建设“第二代”深井地下水观测网以来,就已注意到观测动水位(实质是流量)的前兆变化较之静水位更为明显,并强调对地震“敏感点”的观测研究。本文介绍的河北省河间县马17号井就是这类映震“敏感点”的典型实例。该井自1981年投入观测以来,其动水位变化对周围发生的10余次5级以上地震前都有明显的前兆反映,尤其是1985年11月30日邢台任县5.3级地震前据此作出了较好的短临预报。实践表明,马17号井是反映区域应力场的“敏感点”。深入探讨其映震敏感的机理,寻找并监视多个敏感点的动水位、水氡、水溶气体及深部离子成份的变化动态,可能不失为突破中强地震预报难点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蔡作馨  程庆斌  杨鼎鸿  邓宁 《地震》2003,23(1):109-114
以探索水位与水化学单井综合观测新方法为目的,建立了改性动水位概念,即恒定小流量状态下的井孔动水位。理论分析和实验表明,改性动水位与同一井孔对应的静水位之间相差一恒定水位落差。根据这一结果,可将观测得到的改性动水位值订正成相对应的静水位值。由此建立了以改性动水位和传统水化学为观测对象的“恒流式”单井综合观测方法,从而实现了静水位与传统水化学的单井综合观测。  相似文献   

6.
我国地震地下水动态观测井网建立以来所取得的资料表明,同样是承压水,静水位和动水位的映震能力有明显不同,论文通过大量实例及统计结果说明,动水位的映震能力明显优于静水位,并从理论上探讨了“动水位”映震能力强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根据地震前兆的“应力-应变原理”,以及“岩石变形破坏的实质是其孔隙度发生变化”的结论,进一步应用地下水动力学中的达西定律推导得出,饱和含水层井孔在恒定流量下的动水位与该井孔静水位之差或二种不同恒定流量下的动水位之差ΔH,可以相对量度饱和含水层岩体孔隙度的变化,进而得出相对量度岩体受力变形的动态变化过程,这可作为一项新的地震前兆指标。据此设计了一种以“井孔ΔH指标”为观测对象的新型地震前兆观测系统。理论分析得出,ΔH指标仅对地下深部岩体应力-应变的变化信息敏感,对非应力-应变因素和地表干扰不敏感。已有实验初步验证了其具有抗干扰、高灵敏度和高信噪比等特性。距离实验点400km的2002年3月31日台湾花莲海外7.5级地震为ΔH指标的可行性实验提供了一个例证。  相似文献   

8.
小马村井动水位观测副管设计不合理导致固体潮汐不明显,为此进行固体潮汐观测实验,此后固体潮汐较为明显。因为该井有原油上漂,排水装置的排水口经常堵塞,清淤后需人工调节流量,所以动水位观测难以恢复原状。2017年12月改造排水装置后,结果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9.
《地震研究》2021,44(4)
脱气-集气装置是地震地下流体溶解气和逸出气浓度连续观测系统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技术环节,装置的脱气效率和稳定性直接影响观测数据质量。根据我国地下流体观测井(泉)水位类型、水温、矿化度、流量等特征,新研制了5种脱气-集气装置,包括大流量低矿化度、小流量低矿化度、小流量高矿化度、真空脱气以及静水位井脱气-集气装置,并分别在甘肃成县台、四川姑咱海子泉、安徽庐江台、甘肃武山台、云南下关井和云南德宏芒邦井等多个台站进行了实验观测,结果表明新型脱气-集气装置基本解决了地下流体观测系统中老式脱气-集气装置易堵塞、脱气率低、脱气量不稳定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利用深井动水位观测资料预报地震,已经被国内外地震学家进行深入研究,并得到了许多珍贵的震例资料。从多年的观测实践认识到,观测装置系统对动水位记录地震信息量是关键环节,泄流量的调节也是提高动水位观测质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承压井水位观测系统对体应变的响应机制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基于弹性力学与流体静力学原理对承压含水层这种弹性孔隙介质在作用力激励下所作出的体应变响应的力学机制进行了较清晰深入的阐述与理论推导,得到了井水位系统的动力学方程,该方程表明井水位系统为一个零阶的放大环节,其传递函数为一常数,从而给出了在含水层孔隙度分别等于零和等于1情况下的井水位系统所允许的理论格值范围.鉴于井水位系统为一个天然体应变计,其维尼迪柯夫调和分析所得到的振幅比(或潮汐因子)即为该水井的传递函数(灵敏度).由于半日波为水位观测资料的主项,而M2波又为半日波的主项,因此以M2波灵敏度的倒数作为该井水位系统的格值是较为可取的.在取得格值的基础上,本文利用福建5口水井2008年5月份的井水位分钟值对发生在5月12日的四川汶川地震所引起的同震阶变进行计算,四川汶川大地震所引起的这5口水井的水震波幅度与体应变潮汐波幅度约为10-7~10-8.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琼海加积井在苏门答腊MS8.7和MS8.5地震时水震波特征及震后出现的水位阶变特征,初步探讨了水位阶变现象的机理。同时还分析了三亚南滨井、文昌潭牛井在苏门答腊MS8.7和MS8.5地震时水震波的高采样率数字化观测资料,结果显示:3口井的水震波优势周期比较一致,同一地震在不同井孔的水震波幅度差别较大,同一井孔不同震级地震的水震波振荡持续时间不同  相似文献   

13.
多量程自动选通地震遥测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多量程自动选通地震模拟遥测系统的工作原理及使用结果。采用此方案,综合动态范围可扩大到90-100dB,用事件判别触发发射的办法,维持功耗可小于1w。  相似文献   

14.
衡水冀16井水位2014年10月27日突升之后并维持在高值变化,在高值变化的同时出现多次阶升阶降变化形态。此井井深为1700.41米,突升幅度为0.0588m,以前从未出现过上述情况,该异常变化是否是前兆异常?为了确定异常性质,从供电系统、观测仪器、对比观测、环境干扰等方面进行调查和分析,最终排查出是泄流口排水池堵塞造成水位变化,不是地震前兆异常,对异常变化机理进行初步分析,为判断水位异常变化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5.
朱清钟  田竹君 《地震地质》1996,18(4):403-408
根据太平庄井地下水水位、流量、水温等物理动态特征,探讨了三项潮汐动态(水位、流量、水温)、洼地积水倒压传递效应、截流效应、水温同震阶降动态、震前流量突变异常动态等微观动态及其与地震的关系。最后讨论了三项潮汐动态机理,认为太平庄井对地震监测预报,特别是首都圈地震监测预报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气象因子对剑川龙门机井水位的影响及水位异常的识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施子岩  张启明 《地震研究》1990,13(3):277-282
剑川龙门机井水位变化呈现出在长周期升降背景下同时存在年变化的规律性,主要是受大气降水和旱涝趋势的制约。它的短期震兆异常是水位变化的“正向加速”现象。本交给出了异常判别指标及其效力检验。  相似文献   

17.
关于太阳宇宙线传播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行星际大尺度扇形磁场为基础,建立了研究太阳宇宙线在行星际传播较合理的扇形坐标系,并导出了太阳宇宙线在这种坐标系中的传播方程。同时研究了太阳宇宙线的一种扩散模型,扩散方程的解依赖于耀斑源在太阳上的磁径度,并得到了粒子强度随时间变化的特性,与观测结果比较,理论与观测资料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18.
在Windows环境下开发了应用软件“网上前兆数据动态时间变化无人值守警视系统”。该软件基于安徽省前兆数据传输网上的14个台站、各学科(117个测项)前兆数据格式等特点,随时间的递增自动循环完成检索、汇集、处理、初级分析、绘制和显示时间变化曲线、报告缺测缺记时效等任务。能快捷、可视化地监知各台站、各学科前兆数据的时间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9.
唐九安  简春林 《地震》1996,16(3):277-283
介绍了高村(京14)井1983-1990年的观测结果,分析该井水位及潮汐参数的动态特征、气压对观测结果的影响,讨论了M2波潮汐因子对1989年大同地震的前兆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