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黄河自 1972年发生首次断流以来,以后 2 6年间,发生断流年数就有 19年,近年则愈演愈裂。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特殊的地质作用,我们称之为异常地质作用,如汛期高含沙河水骤涨骤落,致使下游河床淤积严重,且不断抬高、展宽,并向二级悬河发育;床底不稳、河道迁移频繁,心滩、边滩上水道发育;而断流期则风的作用明显,风蚀地貌发育。水风地质作用混合,相克相伴,构成了黄河三角洲极为复杂的地质景观。又因黄河以沉积细粒物质为主,在多种因素的综合控制下,其沉积物层面或层内发育的沉积构造具有独特性,如变形层理、泥沙钟乳、液化 (泄水 )构造、气胀构造、植物划痕构造、特殊波痕及特殊流痕等,是典型的沉积构造。正确识别和分析黄河断流后的异常地质作用及由其形成的沉积构造对古河流相分析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黄河下游河南段地下调蓄水库设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中黄河下游影响带指黄河水侧渗影响地下水范围,黄河南岸为12~20km,黄河北岸为13~26km,循环深度小于300m,其中河南段面积约9500km^2。本文对黄河下游影响带地下水资源潜力进行了分区评价,规划了13个远景水源地,并提出开发12个地下调蓄水库的设想。  相似文献   

3.
研究区位于扬子地台与松潘—甘孜地槽结合部,属龙门山—锦屏山造山带中段。经历了基底形成、被动陆缘发展、褶皱造山、陆内造山4个构造演化阶段。尤其是中、新生代的褶皱造山和陆内造山作用,形成了现今地质景观。按构造岩片观点,以韧性剪切带为界划分构造岩片,从而建立了“四带五片”的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4.
黄河下游悬河稳定性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悬河的形成是自然营力与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悬河的稳定性关系到黄河下游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影响黄河悬河稳定性的因素有:地质构造控制机制,河流地貌的影响,河床质与土体结构,河流动力地质作用和治理工程对悬河稳定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一系列治理黄河悬河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黄河断流成因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地球科学“人为地质作用理论”出发,分析了黄河下游断流的严重性与危害性后认为,黄河下游断流不仅对黄河流域及整个中国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对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产生严重后果。在探讨了黄河下游断流的成因后认为,黄河下游断流有自然的原因和人为的原因,其中人类活动、人类工程活动及其人为地质作用的负面影响是黄河断流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从而提出解决黄河下游断流的科学对象,包括科学保护、科学开发、科学利用水资源以及暂缓实施南水北调中、西线工程等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6.
黄河下游河道改道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从黄河下游华北沉降盆地的基底构造,河沙淤积、地貌形态特征诸方面论述了黄河下游河道改道的必然性,指出黄河下游决堤改道的危险河段在河南、重点花园口至高村河道段。为了防止黄河河道失控,避免决堤改道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提出了黄河下游局部改道(花园口一张庄闸人工造黄河河道)的设想,对黄河下游防洪治河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7.
依据龙门山中段映秀断裂带构造岩的宏观地质特征、显微构造及组构特征,论证了构造岩具有脆性和韧性两大类型,形成序次上为先韧性后脆性。映秀断裂带是在长期持续推覆作用下形成的一条脆、韧性逆冲构造、文章还讨论了断裂带形成的构造环境和演化机制。  相似文献   

8.
对黄河下游第四系覆盖区的综合地质调查是山东省国土资源大调查的重点。根据该地区的地质情况,其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土地资源调查、基础地质调查、农业地质调查、农业地质区划、农用矿产调查、水工环地质调查、旅游地质及城市地质调查。在调查过程中要力争解决国土资源调查评价与利用新技术和新方法过程中面临的新问题,建立国土资源调查与评价的综合体系,为黄河下游第四系覆盖区工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东南亚及哀牢山红河构造带构造演化的讨论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张进江  钟大赉 《地质论评》1999,45(4):337-344
通过对东南亚和哀牢山红河构造带演化已有模式的分析,在近年来本区海上研究资料的了,结合滇西地质情况,认为东南亚的构造格局是由印度洋、太平洋和欧亚三大构造体系共同作用形成的。60 ̄15MaBP,欧亚构造体系分别与太平洋和印度洋构造体系作用在东南亚东、西部形成两个弧后盆地扩张体系。两体系扩张强度和方向的不同,形成转换调节构造带-哀牢山红河构造带。东部较强的扩张作用使扬子板块向北运动,形成哀牢山以东的逆冲  相似文献   

10.
通过数字高程模型(DEM)的空间分析技术,系统提取研究区洮河水系流域盆地典型的河流地貌参数,并利用活动造山带地区发育的基岩河道纵向剖面形态等典型参数,分析洮河水系流域盆地地貌发育不对称性特征及洮河在岷县流向的急剧转变成因。研究表明洮河上游南岸水系较北岸水系形状指数高、流域面积大、水系发育更成熟,下游东岸河流河长较短、流域面积小、形状指数低于西岸,西岸水系更发育,且上游流域要比下游河道平缓,水系的相对落差更低,发育更成熟,表明上游河道形成时间早于下游河道。临潭—宕昌断裂带的逆冲隆升作用是造成洮河上、下游水系形态差异的主要原因。岷县东侧山脉的快速隆起致使古洮河被截断,之后被东北侧河流溯源侵蚀,切穿西秦岭北缘构造带,进行河流袭夺,从而形成了现今的洮河。最后探讨了对青藏高原东北端晚新生代以来的构造响应。  相似文献   

11.
多年冻土地区路基设计原则及其应用   总被引:18,自引:13,他引:18  
窦明健  胡长顺 《冰川冻土》2001,23(4):402-406
多年冻土地区路基设计原则是指导该地区公路,铁路建设的重要依据,过去沿用的其它行业多年冻土地基设计原则的划分方法,出现了许多问题,根据道路建设线性工程的特点,结合多年冻土特性,提出了路基区段设计原则和场地设计原则,并对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应用文中提出 的路基设计原则,对青藏公路多年冻土路基进行了区段划分,其成果可用于工程设计。  相似文献   

12.
为了进一步确定里耶古镇防洪堤砂卵石地基的渗透特性,采用原位钻孔注水试验的方法对5个断面共15个孔段进行了测定。试验结果表明,该防洪堤地基的渗透系数普遍较大,同一断面不同位置渗透系数存在一定差异,其中:1+070断面前坡马道渗透系数是后坡马道的4倍;2+470断面前坡马道的渗透系数是轴线处的10倍。  相似文献   

13.
基于ANSYS有限元软件二次开发,对某水库围堤地基进行液化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围堤断面建立二维有限元模型,计算得到场地建围堤前后孔隙水压力与有效应力比的分布情况以及建围堤后坝体的震陷分布情况.计算结果表明,地基中心部位的孔隙水压力比比两侧的孔隙水压力比小,围堤地基中心部位可以不进行地基液化处理,堤脚压重可以有效地降低液化程度.该成果可作为其他类似工程设计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郑西客运专线路堤工后容许沉降量为15 mm,湿陷性黄土区路堤地基处理的沉降控制是关键性技术难题,为此,选择湿陷性黄土代表性地段进行了不同地基处理措施路堤工程沉降观测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路堤本体的压缩沉降量只有3 mm,并在路堤竣工后的15 d内趋于稳定,路堤沉降主要由地基沉降控制,而地基沉降则决定于3种不同地基处理措施层以下土层的沉降量大小。在沉降量大小、地基处理和浸水效果方面,22 m深湿陷性土层全部处理的柱锤冲扩桩区段最好,15 m深湿陷性土层的挤密桩区段较好,6 m深湿陷性土层的强夯区段最差,而且采取合理的防排水措施防止坡脚附近积水浸泡非常必要。采用双曲线法、三点法和Asaoka法预测结果的平均值作为路堤的最终沉降量,柱锤冲扩桩区段、挤密桩区段的路堤分别需要恒载预压5个月、8个月便可卸除荷载铺设无碴轨道,强夯区段路堤的预压荷载可能需要持续很长的时间。  相似文献   

15.
高速公路扩建工程软基拓宽的沉降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高速公路拓宽建设中新老路基特别是软土路基的固结沉降与力学性质的差异将引起严重的路面开裂,因而控制其差异沉降、防止拼接处路面开裂成为扩建工程软基处理中的技术关键。针对采用薄壁管桩和粉喷桩处理的软基路段,选取具有典型地质条件及较高填方的断面,通过埋设地面沉降板,对拓宽路基及新老路堤结合部进行了为期9个月的沉降动态监测。监测结果表明,拓宽路基的累计沉降及差异沉降均很小,后期沉降速率小于控制标准,为新老路基差异沉降的评价提供了依据;薄壁管桩用于处理埋深大、层厚大的拓宽软基及粉喷桩用于处理埋深浅、层厚较小的拓宽软基具有各自的适用性,拓宽后的新老路基已形成整体性强的复合地基,达到了路基拓宽的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16.
土工格栅路堤加筋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土工格栅作为一种新型的土工合成材料,由于具有高强度、低延伸率等特点而被选作主要的路堤加筋材料,在路堤中适当位置加入土工格栅能有效地减少路堤的沉降和侧向变形。本文采用通用非线性有限元程序ABAQUS分析了加筋前后的路堤底部的竖向位移、堤址点垂线下地基深度的水平位移和地表的水平位移,计算中采用D rucker-Prager模型和C lay p las-tic ity模型模拟土体的非线性,土工格栅采用一维杆单元来模拟。通过对加筋层数、筋材模量、软基模量、填土高度和软土层厚度等影响加筋效果的因素进行对比分析,从计算结果分析可知,路堤加筋虽然对软土地基的竖向位移影响不大,但加筋能有效抑制侧向位移的发展,这样增大了路堤边坡的稳定性,分析结果与大多数实际工程的实测资料相吻合。  相似文献   

17.
邓益兵  周健  刘文白  孔戈 《岩土力学》2010,31(Z2):292-296
利用基于Biot方程耦合场分割算法的ANSYS有限元软件二次开发形成的岩土工程有效应力分析模块,对某水库围堤坝基进行了液化震陷分析。计算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堤坝断面建立二维有限元模型,并采用上海50 a超越概率10%的人造地震波加速度-时程作为基底输入地震。计算得到围堤孔隙水压力与有效应力比的分布情况以及震陷分布情况。分析结果表明,坝基中心部位的孔隙水压力比要比坝脚两侧的孔隙水压力比小,坝基中心部位可以不进行地基处理。该方法可为今后其他类似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地区碎石护坡路基非线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碎石护坡对冻土区路基温度场的影响,以青藏铁路试验段现场观测的气候和地质资料为上边界条件,运用带相变瞬态温度场有限元数值解法,对不同厚度的碎石护坡路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粒径为10 cm的碎石护坡对多年冻土区路基的稳定性有保护作用;碎石护坡对路基坡脚附近地温影响较大,采用碎石护坡对防止路基纵向裂缝的产生有一定的作用;实际应用中碎石层厚度不能太厚。  相似文献   

19.
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工程地质特征及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是地质历史时期高海拔寒冷气候条件下的产物,也是青藏铁路建设的三大难题之一;而多年冻土工程地质特征及其评价工作是作出合理、可靠的工程设计的基础。结合青藏铁路沿线多年冻土区的15个地形地貌分区,在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选择了70个典型断面进行了地质勘查,采用地质钻探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各区的工程地质特征并对其工程地质类型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冻土类型多样,高含冰量冻土、厚层地下冰广泛分布,不同区段地温差异性较大,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多变,良好、一般、不良和极差的工程地质区段交错分布。  相似文献   

20.
Numerical analysis of foundation columns to support widening of embankments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Increased traffic volume has made it necessary to increase highway capacities by widening embankments and pavements. Adding a new embankment to an existing embankment induces additional stresses and deformations beneath the widened and existing portions of the embankment. Differential settlement may develop between and within the new and existing portions of the embankment, especially over soft soils. This differential settlement often causes pavement distress, such as longitudinal cracks or the drop-off (or sinking) of pavement sections. Different techniques have been adopted to remedy these problems, including the use of foundation columns, such as deep mixed columns, vibro-concrete columns, stone columns, and aggregate piers. However, design procedures for foundation columns constructed for this purpose are not well developed. The analyses of eight cases of column-supported widened embankments and two untreated foundations are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The factors considered include the consolidation of foundation soils under existing embankments and the spacing, region, and modulus of foundation columns. Two-dimensional finite difference software was used after the calibration of the model against a field case study and numerical analyses were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stresses and deformations of the widened embankments over soft soil with or without the remediation of foundation columns. The result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include the vertical and the horizontal displacements, the maximum settlements, the transverse gradient change,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additional stresses induced by the widening. Recommendations are made for the design of foundation columns to remedy roadway pavement failure due to widening of embank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