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研究清楚南海硇洲岛海域文昌鱼分布的底质环境条件,利用2006年7月~12月3个季度采集的硇洲岛海域沉积物样品,进行8种孔径的套筛分选,取得不同粒径颗粒的百分比数据.运用沉积物的各种参数,结合文昌鱼的分布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硇洲岛海域文昌鱼适宜栖息底质类型为细中砂、中砂和粗中砂.中值粒径MDΦ0.547~2.745φ;四分位离差QDΦ0.536~0.980;四分位偏态SKΦ-0.147~0.101;众值粒径MoΦ0.731~3.152.φ0.2~0.85mm粒级颗粒所占比例≥58%时,文昌鱼密度显著地高.聚类分析和回归分析发现0.2~0.85mm粒级含量和文昌鱼分布密度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对比各地文昌鱼栖息底质发现,砂质结构基本一致,但具体类型存在地域差异.  相似文献   

2.
厦门文昌鱼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运用分子标记技术,对厦门现有文昌鱼(Branchiostoma balcheri Gray)海域(蟹口海域、南线海域、黄厝海域)文昌鱼种群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通过10个有效引物的RAPD反应,共扩增出238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为121,占总扩增条带的50.84%。Nei指数法分析和UP(小俄统计分析表明:厦门3个海域文昌鱼可分为2个组。平均遗传距离为0.11。南线海域文昌鱼和黄厝海域文昌鱼的遗传距离为0.07,亲缘关系较近,聚类于同一组;蟹口海域文昌鱼与南线海域文昌鱼和黄厝海域文昌鱼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12和0.14,亲缘关系较远,单独为一组,结论 与3个海域的文昌鱼形态比较结果一致,出现遗传分化。Shannon遗传多样性指数统计结果表明:蟹口海域种群为0.616,南线海域种群为0.497,黄厝海域种群为0.391。厦门文昌鱼种群遗传多样性是各种群的遗传特性与该海域各种环境生态因子长期作用的结果,三元线性相关分析发现目前主要生态因素是底质和海水深度,3个海域中以蟹口海域的自然环境最为优越(其底质为中粗沙或粗中沙、水深8—15m)。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厦门海域文昌鱼资源的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3.
厦门海域文昌鱼及其他大型底栖动物资源现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 2014年 8月在厦门黄厝和十八线潮下带海区,以及 2014年 1月-6月在厦门玩月坡潮间带获得的文昌鱼及其 他大型底栖动物数据,对厦门海域文昌鱼及其他大型底栖动物资源现状进行了分析。黄厝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栖息 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 25种、80. 7 i nd/ m 2 和 13. 46 g/ m 2 ,十八线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 25种、 76. 2 i nd/ m 2 和 6. 53 g/ m 2 。黄厝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丰度指数 ( d ) 平均值略低于十八线潮下带,而均匀度指数 (J ) 和物种 多样性指数 ( H' ) 平均值略高于十八线潮下带。黄厝潮下带、十八线潮下带的文昌鱼栖息密度分别为 51. 1i nd/ m 2 和 39. 8 i nd/ m 2 文昌鱼生物量分别为 4. 63 g/ m 2 和 3. 68 g/ m 2 。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除了黄厝海区和十八线海区之间的文昌鱼体长呈显著差 异,其余文昌鱼种群参数和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参数均无显著差异。文昌鱼栖息密度和生物量与底质粒径分选系数呈显著负相 关。玩月坡潮间带低潮区文昌鱼及其他大型底栖动物资源贫乏。厦门海域文昌鱼的资源量与文昌鱼放流、海岸工程和采砂作 业有关。  相似文献   

4.
关于建立渤海区昌黎岸段自然保护区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渤海西岸,自河北昌黎大浦河口到滦河口52.1km海岸,是全新世以来由于河流、海流、海浪和风力等因素塑造成的沙丘海岸。在沙丘背后,分布着我国沿海最大的七里海潟湖。这里的近海海域底质为细沙,分布着我国面积最大,蕴藏量最多的国家二类保护动物——文昌鱼资源。 笔者曾提出在这里建立沙丘、潟湖、文昌鱼自然保护区问题,1989年,该区作为一个功能区,划入自然保护区范围。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昌黎监控区11个生态监控指标的分析,利用ArcGIS10.0对昌黎生态监控区各水体因子进行Kriging插值处理,运用景观格局指数方法分析昌黎生态监控区水体环境,分析昌黎生态监控区景观格局的改变以及由此产生的生态环境效应、讨论其海洋景观与生态过程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10年间人类活动对昌黎县水域生态环境影响显著,昌黎海域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水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水体中N、P含量高、富营养化严重;生物多样性下降;适合文昌鱼生存的砂质底所占百分比逐年退化,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文昌鱼生物量呈退化趋势。海水养殖、采砂和旅游开发等活动均对该海域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应明确海水养殖环境容量、对昌黎生态监控区内挖沙船进行管理,加强渔业资源保护,合理进行海洋开发活动,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6.
根据红塘湾海域不同时期海床表层沉积物资料,分析研究该海域表层沉积物分布与泥沙运动特征。结果显示:该海域近岸海床表层泥沙颗粒较粗,主要以中粗砂和粗中砂为主;5~10m等深线之间,底质以中砂和中细砂为主;10~12 m等深线附近以细砂为主,12m等深线以外底质主要为粉砂和黏土类;底质泥沙颗粒从岸向海逐渐变细。在波流共同作用下,当地泥沙较易起动,波浪对泥沙运动起到关键性作用;该岸段沿岸输沙量级不大,而且保持相对稳定状态,其输沙性质与弧形海岸的动力环境和地形特征相一致。目前各段海岸泥沙运动近似于动态平衡,没有大规模的冲刷和堆积现象。  相似文献   

7.
铬对文昌鱼的毒性效应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林加涵  林海宁 《台湾海峡》1998,17(2):134-138,T001
本文分析并报道了不同浓度Cr^6+和Cr^3+对文昌鱼的毒性效应及对文昌鱼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Cr^6+的毒性大于Cr^3+,其对文昌鱼的致死效应与底质有关;组织学观察发现,文昌鱼中毒器官主要是鳃、肠和肌肉;适宜浓度的Cr^6+和Cr^3+可明显地促进文昌鱼的生长。  相似文献   

8.
硒对文昌鱼的毒性效应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梁萍  黄展胜 《台湾海峡》1989,8(2):156-161
本文报道了不同浓度Se~(4 )和Se~(6 )对文昌鱼的毒性效应以及对文昌鱼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Se~(4 )的毒性大于Se~(6 ),且对文昌鱼的致毒效应与底质有关;组织学观察发现,文昌鱼中毒器官主要是鳃、肠和肌肉;适宜浓度的Se~(4 )可明显地促进文昌鱼的生长。  相似文献   

9.
根据1981年和2004年胶州湾口青岛文昌鱼(Branchiostoma belcheri tsingtauense Tchang et Koo)采集资料,分析了23年来青岛文昌鱼体质量、体长、生物量和栖息密度的变化,发现1981年文昌鱼个体最大体长为55 mm,平均体长为37.63 mm,而2004年个体最大体长仅42 mm,平均体长只有29.82 mm;1981年各月平均体质量范围为0.06~0.14 g,2004年为0.03~0.04 g;1981年平均栖息密度为753个/m2,2004年为1 220个/m2。采用成对数据平均数比较的假设双尾检验法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也表明,文昌鱼的平均体长和体质量在1981年和2004年均有显著的差异,平均分布密度在显著水平a为0.01时,差异不显著,而在a为0.05时,差异显著;说明2004年采集的青岛文昌鱼个体长度和质量都明显变小而分布密度有所增加;而平均生物量,1981年和2004年没有显著性差异。不同体长个体数比例表明,1981年和2004年文昌鱼种群的年龄组成以及各年龄组的生长情况等方面也不相同。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初步分析为底质的改变、栖息地萎缩、饵料丰度和组成改变以及人类活动的干扰。  相似文献   

10.
为给茂名市建设文昌鱼省级自然保护区提供基础资料,根据2003年8月~2004年5月间对茂名大放鸡海域的调查结果,对文昌鱼和蛇尾的分布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文昌鱼和蛇尾均呈集群分布,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正相关关系,不存在强烈的竞争关系.文昌鱼主要分布在中值粒径MdΦ为0.4~2.2之间砂质中.在0.5≤MdΦ<1.5范围内,文昌鱼分布密度相对地高,而在MdΦ<0.5或MdΦ≥1.5范围内,文昌鱼分布密度相对较低.粒径0.36~0.78 mm组分<50%时,文昌鱼分布密度≤50 ind/m2;粒径0.36~0.78 mm组分≥50%时,文昌鱼分布密度>100 ind/m2.蛇尾分布在中值粒径MdΦ为0.2~0.8之间砂质中.粒径 0.36~0.78 mm组分占10%~50%时,蛇尾分布密度较低,而粒径0.36~0.78 mm组分占60%~80%时,蛇尾分布密度较高.  相似文献   

11.
利用2009-2010年四个季度月用底栖生物抓斗式采样器捕获的文昌鱼样品,从其资源分布、年龄结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等方面对厦门国家级珍稀海洋物种自然保护区文昌鱼的种群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文昌鱼种群资源分布衰减趋势明显,只在黄厝—前埔海区、小嶝岛—角屿海区和南线—十八线海区3个核心区还有分布,但资源密度低,分布范围狭小,而在鳄鱼屿实验区未能发现.(2)文昌鱼体重与体长之间关系:W=6.6895×10-4L3.1818;体长与体质量生长方程分别为:厶=65.63[1-e-0.68(t+032)],Wt=404.62[1-e-0.68(t+032)]3.1818;夏季、冬季航次的优势体长组分别为25-35mm和35-45mm,优势体重组分别为25-50mg和50-100mg;秋季低龄鱼较多,而冬季高龄鱼比例较高.(3)采用ELEFAN Ⅰ技术分析了厦门文昌鱼的Von Bertalanffy生长参数K、L∞、总死亡系数Z、自然死亡系数M和开发率E,发现其生长参数K值较大,自然死亡系数较高,开发率较大(0.69).综之,厦门自然保护区内的文昌鱼种群健康状况整体不佳,应注意资源保护,加强保护文昌鱼栖息地的底质和水质以及防止过度捕捞以实现其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2.
盐度、pH胁迫对茂名海域文昌鱼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测定了茂名海域文昌鱼在 96 h 时间间隔内耐受盐度的极限值为:最低 17.24,最高46.24;耐受 pH 的极限值为最低 5.0,最高10.0.通过实验前后文昌鱼体重及酸碱磷酸酶活性的变化对比,找出茂名海域文昌鱼较适合生长的盐度及 pH 范围分别为:28.0~32.0及7.5~8.5.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2014年至2017年在厦门文昌鱼保护区黄厝、南线十八线、鳄鱼屿和小嶝岛四处潮下带以及参照点白城潮下带获得的大型底栖动物和沉积物粒径数据,探讨底质细化对厦门潮下带文昌鱼栖息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聚类分析表明个别黏土含量较高的取样站没有发现文昌鱼且大型底栖动物种数少。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厦门潮下带部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参数和优势种数量存在显著差异。底质粒径分析表明, 2017年9月,鳄鱼屿和白城潮下带黏土和粉砂含量高于黄厝、南线十八线和小嶝岛潮下带的黏土和粉砂含量。2016年夏季黄厝、南线十八线潮下带黏土和粉砂含量明显高于2014年夏季的黏土和粉砂含量。相关分析表明,5个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参数如物种数、栖息密度、生物量、多样性指数(H′)和丰度指数(d), 7个常见种的栖息密度和生物量与粉砂和黏土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均匀度指数(J)和4种常见种的数量与粉砂和黏土含量无显著相关,白氏文昌鱼(Branchiostoma belcheri)的栖息密度和生物量与粉砂和黏土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上述结果证实,黏土含量增加到15%和粉砂含量增加到60%有利于多数大型底栖动物栖息密度和生物量的增加,但导致白氏文昌鱼栖息密度和生物量的减少,而红角沙蚕(Ceratonereiserythraeenis)、滑指矶沙蚕(Eunice indica)、光滑倍棘蛇尾(Amphioplus laevis)受底质细化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4.
文昌鱼Branchiostomabelcheri属于脊索动物门 (Chordata)、头索亚门(Cephalochordata)、文昌鱼纲(Amphioxi)。文昌鱼目Amphioxiformes计有两个科 ,即文昌鱼科Branchiostomati dae(仅文昌鱼Branchiostoma1属约15种)和偏文昌鱼科Epigonichthyidae(亦仅1属5种)。我们此次在金城水域发现的文昌鱼幼体系隶属于白氏文昌鱼的一个亚种B.belcheritsingtauenseTchangetkoo。该亚种已记…  相似文献   

15.
北部湾的文昌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昌鱼是海洋稀有的原始脊索动物,它不但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而且是研究动物进化系统的一种珍贵材料。我国的文昌鱼,据以往报道,主要分布在福建厦门同安刘五店和山东青岛、烟台等地。1982年7月至1985年3月,我们在北部湾进行文昌鱼资源调查,采到的文昌鱼经鉴定为白氏文昌鱼(Branchiostoma belcheri Gray,即厦门文昌鱼,图版Ⅰ:1)。现将它的形态特征、生态习性和采捕方法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厦门文昌鱼性腺发育的周年变化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方永强  齐襄  梁苹  洪桂英 《海洋学报》1990,12(5):631-637
本文通过对厦门海区文昌鱼性腺发育的周年观察,测定成熟系数以及年龄和性腺发育的关系.作者认为厦门文昌鱼生殖季节为5月上旬-7月,6月为生殖旺季.文昌鱼种群在海区的性腺发育是不同步的,但卵母细胞从大生长期以后的发育则是同步的,属一次性产卵或释精,其后性腺消失.每尾成年文昌鱼一年只生殖一次.当年生文昌鱼,翌年性腺即可成熟,4龄文昌鱼仍有生殖能力.最后,文中讨论了水温与文昌鱼性腺发育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7.
<正>文昌鱼(amphioxas或lancelet)属于脊索动物门(Chordata)、头索动物亚门(Subphylum Cephalochordata)、文昌鱼纲(Amphioxi)、文昌鱼目(Amphioxiforms)、文昌鱼科(Amphioxidae),有2属或3属(有争议),它们是鳃口文昌鱼属(Branchiostoma),侧殖文昌鱼属(Epigonichthys),偏文昌鱼属(Asymmetron)。早在5.2亿年前就已经出现,是无脊椎动物进化到脊椎动物的过渡类型,也是脊椎动物的祖先原型。因其具有个体小、产卵量大、体外受精和发育以及胚胎透  相似文献   

18.
1986年8月及1987年5月,我所在日照近海六个荒岛海区进行综合调查时,多次采集到目前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海洋稀有动物——文昌鱼。这在该地区还是首次发现,这一发现对该海区的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及海洋生态研究将起到重要作用。文昌鱼习惯栖息于浅海沙滩中,对生活的海洋环境尤其底质条件要求严格,它在世界很多海域都有分布,但数量都不大。厦门浏五店过去是驰名中外的文昌鱼渔场,但由于海况变化,文昌鱼几乎绝迹。  相似文献   

19.
厦门文昌鱼人工繁育批量生产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仁杰  方琦 《台湾海峡》2007,26(1):121-128
2005年5月21日至7月6日从厦门市翔安区欧厝附近海域采集文昌鱼亲体6批共计550余尾,移入室内进行强化培育.7月16日和17日夜间,培育的亲体自然排放精卵并受精,共获得受精卵125万粒.受精卵孵化获得浮游幼体115万尾,孵化率达92.0%.孵化的幼体经25d较高密度人工培育,获得99.2万尾体长0.31~0.72cm的文昌鱼苗及未成苗浮游幼体;分苗疏养后,又经28d继续培育,存活的幼体几乎全部潜入沙层中,最终获得体长0.55~1.30cm的厦门文昌鱼潜沙苗23.2万尾,其53d育苗成活率达20.7%.这是国内外首次人工培育获得成批量的文昌鱼增养殖苗种.进而于2005年11月6日向厦门文昌鱼自然保护区实施了国内外首次的文昌鱼资源人工增殖放流.  相似文献   

20.
崎岖列岛海域表层沉积物平均粒径在0.1~0.2mm之间的细砂通常具有较好的分选性,平均粒径细于4Φ的沉积物通常分选性较差;平均粒径在4.5Φ~7.5Φ的沉积物通常表现为正偏态,且粒度越粗,偏度越正偏;平均粒径粗于4Φ的砂质沉积物偏度无显著的正偏或负偏倾向;崎岖列岛海域中值粒径位于4Φ~5Φ的样品数较少,因该粒级位于悬移质与跃移质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