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在1/5万袁家房子等四幅区域矿产地质填图的基础上,对乌兰巴山复式岩体的野外地质特征、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同位素锆石U-Pb分析结果表明,206 Pb/238 U表面年龄为225.4±1.6 Ma岩体,侵位时代为早三叠纪.该岩体总体展布受区域北东向构造控制明显.岩石化学、地球化学表明该复式岩体属钙碱性岩;东壕欠闪长岩可能为地幔成因,并有地壳物质的加入,乌兰巴山等花岗岩、二长花岗岩可能为壳源成因.稀土元素配分曲线显示出向右倾的平坦曲线型,轻稀土富集,重稀土明显亏损,无明显的铕异常  相似文献   

2.
王贝  李鹏  刘智贤  程龙  闫磊  王卫军 《地质通报》2016,35(9):1479-1487
西藏谢通门县一带区域上属于冈底斯花岗岩带南亚带,侵入岩极其发育,目前填绘有白垩纪、古近纪和新近纪岩体。通过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获得12个锆石的U-Pb同位素年龄数据,在原划归白垩纪、古近纪和新近纪岩体中解体出侏罗纪侵入体,按其岩石类型特征,归并为早侏罗世东热村序列和中侏罗世东嘎乡序列。其中,在约拉嘎莫岩体中获得锆石U-Pb同位素年龄166.9±2.8Ma,时代为中侏罗世巴柔期。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巴彦哈拉幅(K48E021017) 1∶50 000地质图是在充分收集、综合分析已有地质资料基础上,依据《1∶ 50 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DD 2019—01)和行业统一标准及要求,应用数字填图技术,通过路线地质调查、实测剖面和大比例尺填图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完成的。在野外地质数据采集过程中,通过自查、互查及项目组抽查等方式对数据质量进行了监督,确保原始数据真实可靠。在填图数据采集完成的基础上,以中国地质调查局《数字地质图数据库标准》(DD 2006—06)为标准,建立了巴彦哈拉幅(K48E021017) 1∶50 000地质图数据库,详细表达了不同地质体的基本属性。本地质图数据库为MapGIS 格式,包括12个正式填图单位、6期岩浆岩事件、8期构造变形事件以及9个样品的锆石U–Pb年龄数据,数据量为210 MB。图幅采用造山带填图新理论和新方法,在图面表达中突出了多期构造形迹及其产状要素,全面反映了填图区自古元古代以来的多期构造变形样式及时代。同时开展了复杂构造区地质填图方法指南的编写,为系统构建构造地质填图新方法提供重要依据。该图幅为构造试点填图图幅,在2018年度全国区域地质调查图幅展评中荣获“特优图幅”奖。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宏观地质特征、岩石矿物学特征、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对毛伊勒吐岩体形成时代和构造环境进行了探讨.依据岩石化学分析结果和岩石学特征,认为该岩体为钙碱性岩石.对其中的石英闪长岩进行了SHRIMP锆石U-Pb年代学测定,206Pb/238U表面年龄统计权重平均值为147.97±0.95 Ma,表明毛伊勒吐岩体侵位时代属于晚侏罗世.结合区域地质演化特征分析,该石英闪长岩是在板块碰撞后地壳抬升时期形成的.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研究者认为西准噶尔库鲁木苏岩基是由正长花岗岩构成的简单岩体,且无可靠的年代学依据。为充分认识该岩体的形成和演化,作者通过1∶5万地质填图调查,对岩体进行了详细的岩相学、接触关系、地质时代的研究。结果表明,库鲁木苏岩基可解体为晚石炭世沙雀序列和早二叠世库鲁木苏序列,且两序列间为超动侵入接触关系,其锆石U-Pb年龄分别为305Ma和292Ma。  相似文献   

6.
锆石(U-Th)/He定年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孙敬博  陈文  喻顺  沈泽  田云涛 《岩石学报》2017,33(6):1947-1956
锆石(U-Th)/He定年是同位素热年代学体系中重要的定年手段,是记录地质体完整热历史重要的实验方法之一,在火山岩定年、造山带演化、地貌演化、沉积盆地热演化及限定矿床热液活动时代等应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同位素热年代学实验室成功建立了锆石(U-Th)/He定年的实验方法,实验主要包括三个独立的过程:样品前处理、He含量分析和U、Th含量分析。氦同位素质谱仪对锆石样品的氦同位素比值分析精度约为0.1%左右;ICP-MS对锆石的U、Th同位素比值分析精度通常情况下优于1%。对国际上普遍使用的FCT锆石和斯里兰卡锆石标样进行(U-Th)/He年龄测定。测试结果显示27粒FCT锆石(U-Th)/He年龄分布在25.81~30.72Ma之间,加权平均年龄为28.18±0.51Ma(1σ)(参考值为28.3±2.6Ma);20粒斯里兰卡锆石碎片(U-Th)/He年龄分布在445.5~489.5Ma之间,排除异常值后加权平均值为479.0±8.0Ma(1σ)(参考值为470±11Ma)。所测两个标准物质的年龄均与参考值一致,表明本实验室的实验流程准确可靠。本实验方法的建立填补了我国锆石(U-Th)/He定年实验方法的空白,为我国热年代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胶北地体中生代花岗岩广泛分布,以晚侏罗世最为发育,花岗岩形成时代、成因和地球动力学背景的深入研究对认识研究区构造演化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胶北地体东部和北部侏罗纪花岗岩进行全岩主微量元素、锆石U-Pb年龄和O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花岗岩样品锆石U-Pb年龄主要分布在166~156 Ma之间,代表岩体的结晶年龄.此外,含有...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石门幅(I49E017018)1∶50 000地质图数据库是按《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 000)》和地质行业的统一标准及要求,在充分搜集和利用1∶200 000、1∶250 000和1∶50 000等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成果资料的基础上,采用数字填图系统(DGSS)进行野外地质填图和数据库建设,并应用室内与野外填编图相结合的方法完成的。通过本数据库的建设,重点对图幅内侵入岩时代及岩石类型进行了归纳总结,将原划定的石门岩体和五垛山岩体统一归并为晚奥陶世、早志留世、中—晚志留世及志留纪末期4期岩浆活动,建立了岩浆演化序列。根据侵入岩的形成时代及其与地层接触关系,将早古生代二郎坪群大庙组和火神庙组的时代归属进行了重新厘定,将其置于寒武纪–奥陶纪。本数据库包含5个地层单元和4期岩浆岩,数据量约为10.4 MB,包括66个样品的岩石化学分析数据,19个样品的年龄数据。这些数据充分反映了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最新成果,对该区矿产地质调查、地质灾害防治及生态环境保护等具参考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通过班公湖怒江结合带西段北麓1∶5万着木拉幅、江龙幅、弗野幅、木实热不卡幅地质填图结合前人1∶25万羌多幅工作成果,对弗野花岗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成因、年代学提出新的认识。对其中细粒黑云角闪二长花岗岩进行锆石LA-ICP-MS U-Pb同位素测试,结果为(151.4±1.4)Ma;中细粒角闪黑云花岗闪长岩进行锆石LA-ICP-MS U-Pb同位素测试,结果为(157.4±3.1)Ma;弗野岩体属于钙碱性系列,为班怒中特提斯洋向北俯冲作用的产物,为岛弧型岩浆岩,物质来源为俯冲带之上的下地壳与上地幔部分熔融。  相似文献   

10.
江西大桥幅(H50E023002)1∶50 000地质图数据库是按《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DD 2019—01)和地质行业的统一标准及要求,在充分搜集和利用1∶200 000、1∶250 000等区域地质调查、1∶50 000 矿产调查工作成果资料的基础上,采用数字填图系统 (DGSS)进行野外地质填图和数据库建设,结合 Spot、ETM等多种遥感影像对构造及岩性边界不断验证和完善,最终绘制成图。图件运用造山带填图理论详细填绘了测区新元古代地层单位,图面表达以构造建造为单位,对新元古代地层进行了重新划分,并对内部沉积序列进行了重新厘定,限定了宜丰岩组沉积时代和沉积环境。解体了九岭南缘新元古代花岗岩侵入体,查明了各侵入体岩石类型、矿物成分、结构构造、接触关系等,识别出测区新元古代、晚志留世、早白垩世3期岩浆事件,建立了构造–岩浆演化序列。图幅数据库的数据内容包含有11个沉积(火山)地层单位、7个变质岩岩层单位和3期岩浆事件,以及12 个样品的锆石 U–Pb 年龄数据,数据量为198 MB。该图幅充分反映了九岭南缘地区造山带结构和地质演化过程,是1∶50 000 区域地质调查最新示范性成果,对江南造山带构造演化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对后续该区域的地质调查工作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施炜  张宇  秦翔  王天宇  杨谦  赵子贤 《中国地质》2021,48(S2):23-31
宁夏大坝站幅(J48E012016) 1∶50 000地质图是“宁夏1∶50 000红崖子(J48E011016)、大坝站(J48E012016)、青铜峡铝厂(J48E013016)三幅新构造与活动构造区填图试点”子项目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之一,属于“特殊地质地貌区填图试点”计划项目。大坝站幅1∶50 000地质图是依据《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DD 2019—01)编制完成,在资料收集与数据准备、野外地质调查与填图成果过程中,均采用数字区域地质调查系统(DGSS)和MapGIS 6.7系统完成,有效实现了地质填图数值化。依据《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标准》(DD 2006—06)等相关标准,在原始资料数据库基础上,建立了1∶50 000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数据库有地质剖面(1∶2 000) 5条,钻孔6个,地质体156个,地质(界)线334条,产状340个,年代学样品41个,照片321个,素描图61个,河湖岸线与断层681个。数据容量约1.02 GB。本次地质图集中展示了测区新生代沉积、构造、地貌系统,填图工作探索了新构造—活动构造区地质填图思路、技术路线和成果表达方式,为特殊地质地貌区填图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崔建堂  王炬川  边小卫  朱海平 《地质通报》2006,25(12):1450-1457
西昆仑康西瓦一带的三十里营房早古生代俯冲型石英闪长岩是开展1∶25万康西瓦幅等4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时发现的,对其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锆石同位素年代学进行了综合研究,获得了锆石SHRIMPU-Pb同位素年龄447Ma±7Ma,其形成时代为晚奥陶世。该同位素年龄值的获得表明,康西瓦-苏巴什蛇绿构造混杂岩带不是前人认为的单一的晚古生代蛇绿构造混杂岩带,可能从早古生代就已开始形成。这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西昆仑造山带的地质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实际资料。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北柳图庙幅(K49E011021)1∶50 000地质图根据《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 000)》(DD 2019–01)和行业的其他统一标准及要求,充分利用1∶200 000区域地质、1∶50 000矿产调查工作资料,采用数字地质调查系统(DGSS),结合Spot、ETM、Aster等多种遥感影像对构造及岩性边界不断验证和完善,最终绘制成图,是内蒙古温都尔庙—白乃庙地区具有重要参考意义的成果图件之一。图件详细填绘了白乃庙岛弧带的物质组成和构造组合特点,对志留系、二叠系、白垩系等沉积建造类型进行了重新划分,把区内侵入岩划分为4个期次,并构建了相对完善的构造演化序列。图幅数据库的数据内容包含有3个非正式填图单位、10个正式地层单位、4期岩浆事件和2期构造变形,以及176个样品的岩石全分析数据,10个样品的锆石U–Pb年龄数据,数据量为28.9 MB。该图幅细化了北侧温都尔庙构造带向南侧俯冲过程形成的白乃庙岛弧带的构造、岩浆演化过程,反映了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最新示范性成果,对温都尔庙造山带古生代构造演化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对后续该区域的地质调查工作也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该图幅为中国地质调查局第一幅开展智能化区域地质调查填图的试点图幅,首次实现了中国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全流程智能化野外调查。  相似文献   

14.
宝贝金矿区出露面积较小的二长花岗岩体,其对该区金矿的成矿作用贡献如何是重要的地质问题。为此,笔者进行了该岩体的年代学工作。为区域金矿的成矿时代提供精确的同位素年代学约束。该矿床硫化物组合单一,主要为黄铜矿。笔者选择了1件样品,进行LA-ICPMS锆石UPb法定年。结果10个测点给出的等时线年龄为(300.3±8.6)Ma。这表明该区Au的成矿作用有可能是由该区晚石炭世一早二叠世的大规模岩浆活动来提供物质来源和热动力条件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成矿意义。  相似文献   

15.
江南造山带位于华夏与扬子地块之间,发育大量新元古代火成岩,是研究地球早期壳幔相互作用、板块构造演化的理想对象。江南造山带东段新元古代板块演化研究已初具雏形,但对其西南段构造演化还争议不断,主要问题在于没有构建与区域地质特点吻合的岩浆活动年代学格架。本文以江南造山带西南段梵净山为研究区,基于详细的区域地质填图结果,针对侵入于梵净山群(沉积时代850~830 Ma)中的基性-超基性岩样品开展原位锆石年代学研究。新的年代学数据表明,侵入于梵净山群的3个辉长岩体结晶年龄分别为813 Ma、804 Ma、748 Ma。结合前人发表数据,提出梵净山地区岩浆活动可划分为两个阶段:晋宁Ⅰ期(850~825 Ma)、晋宁Ⅱ期(820~750 Ma),分别对应于梵净山期、下江期盆地演化。该岩浆岩年代学格架与区域地层年代格架吻合,形成了完整的新元古代沉积-岩浆活动记录。这套沉积-岩浆组合的大地构造背景尚不明确,需要通过大地构造相分析予以确定。  相似文献   

16.
含U副矿物的原位微区U-Pb定年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同位素地质年代学是解决地质体时、空演化及大陆动力学等地学研究的基础,而副矿物U-Pb年代学是常用的定年方法之一。含U副矿物广泛分布于各种类型的岩石中,其U[CD*2]Pb年龄可提供地质体演化过程中所发生的地质事件的时代,而传统的热电离质谱全溶年代学分析只能提供样品年龄信息的平均值。随着仪器科学和分析技术的进步,副矿物的原位微区U-Pb测年方法成为近年来U-Pb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发展的主导趋势。与锆石相比,其它副矿物的U-Pb同位素体系相对比较复杂,经常含较高的普通Pb。在仔细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相关研究工作,综述副矿物原位微区U-Pb定年以及普通Pb校正方法研究的最新进展,以期推动我国副矿物原位微区U-Pb定年方法相关研究及其在地质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海南岛位于太平洋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以及欧亚板块结合部位,是研究板块构造演化历史的理想地区。为探讨海南岛早古生代时期的地质演化特征,本文对海南岛西北部地区分布的安山岩进行了详细的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和原位Hf同位素研究。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2个安山岩样品的形成年龄分别为(448±5)和(447±11)Ma,时代为晚奥陶世,表明海南岛发育早古生代时期的火山作用。锆石Hf同位素研究显示,安山岩样品的εHf(t)变化于-16.48~5.22之间,对应的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2 030~953 Ma。结合相关区域地质资料,表明这些安山岩是玄武质岩浆和长英质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它们的形成与原特提斯洋壳的俯冲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8.
牛广智  黄岗  邓昌生  徐岩  陈涛  季春  李文军 《地质通报》2016,35(9):1441-1447
广泛分布于南祁连的巴龙贡噶尔组一直缺少精确的化石和同位素测年依据,其地质时代备受关注。1∶5万区域地质调查在青海省天峻县织合玛乡南部的该套地层中新发现了英安质火山熔岩。采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方法,获得1件英安岩样品的锆石U-Pb年龄为457.6±2.4Ma,表明该套火山岩形成于晚奥陶世。这是首次获得的有关巴龙贡噶尔组的高精度测年数据,为该组的解体及其时代归属提供了可靠的同位素年代学依据。这一新发现和成果对于研究南祁连的早古生代地层层序及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西昆仑康西瓦北侧蒙古包-普守一带的早古生代俯冲-碰撞型角闪闪长岩、英云闪长岩和黑云二长花岗岩,是开展125万康西瓦幅等4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时发现的.重点对蒙古包早古生代俯冲型角闪闪长岩、英云闪长岩的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锆石同位素年代学进行了综合研究,获得了锆石SHRIMP U-Pb年龄440.5Ma±4.6Ma,其形成时代为晚奥陶世.该成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西昆仑造山带的地质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实际资料.  相似文献   

20.
在野外地质调查工作的基础上,对日土县—拉梅拉山口一带的日松花岗岩体开展了详细的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测年和Hf同位素分析。岩石地球化学数据表明,日松花岗岩体属钙碱性岩类型,绝大多数样品含透辉石标准分子。富集Rb、Pb、Th等而亏损K、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高场强元素Nb、Ta、Ti等明显亏损。稀土元素呈现出右倾缓倾斜型的特征,且存在较为明显的负Eu异常。与前人研究确定岩体的时代为晚白垩世—始新世不同,本文认为岩体的侵位时代主要为白垩纪,可分为早白垩世、晚白垩世两期。获得二长花岗岩样品(D1045-2)的LA-ICP MS锆石U-Pb年龄为108.4±2.1Ma(MSWD=2.4,n=18),结合锆石稀土元素特征、岩浆振荡环带特征(CL图像)及锆石Th/U比值,上述年龄可以代表岩体的形成年龄(早白垩世)。锆石Hf同位素特征显示,二长花岗岩样品(D1045-2)的εHf(t)为正值,介于1.49~3.86间(平均值为2.50);而石英闪长岩样品(D1045)的εHf(t)多数为负值,介于-2.09至0.15之间(平均值为-0.69)。Hf同位素地壳模式年龄分别在763.0~884.5Ma(D1045-2)、959.1~1073.5Ma(D1045)之间。两件样品的εHf(t)和Hf同位素地壳模式年龄均具有较小的变化范围,暗示岩体的岩浆物质来源应该具有较为均一的锆石Hf同位素组成。日松地区早白垩世花岗岩体的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特征,基本反映了北冈底斯早白垩世的岩浆活动时间和源区等特征,其成因可能与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岩石圈向南俯冲过程中幔源物质参与岩浆形成演化有关。本文研究成果,为研究班公湖-怒江结合带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资料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