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问必答     
在海边常看见有灰黑色外壳、外形像小火山一样的东西一簇簇地附着在礁石上,很难把它们剥离下来,这是一种贝壳吗?答:这种生物叫藤壶,是甲壳纲,藤壶科动物的统称,有石灰质外壳,但并不是贝类。藤壶的形状有点像马的牙齿,所以生活在海边的人  相似文献   

2.
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自1979年引入至今,已在我国海岸带大范围扩张并对盐沼湿地生态系统产生了很大影响.本研究以附着生物藤壶为例,研究了互花米草扩张对附着生物的影响.通过对5个断面共28个样方的米草植株、附着藤壶以及藤壶在互花米草上的最大附着高度调查,获得结果如下:藤壶在互花米草滩上的附着范围位于潮沟两侧,且呈宽度约为5 m的带状分布;潮沟规模越大,其向陆方向的延伸范围越宽;每个站位藤壶附着的相对最大高度都位于同一水平.附着藤壶均为白脊管藤壶Fistulobalanus albicostatus,平均干重237±69g·m-2,大部分藤壶直径在2~10mm之间.互花米草的平均干重为981±81g·m-2,潮沟附近互花米草高壮但密度较小,远离潮沟互花米草矮小但密度较大.分析表明,互花米草为藤壶提供了附着基质,并影响藤壶在潮间带的平面分布格局(尽管藤壶的生态位保持不变).影响白脊管藤壶分布特征的原因主要是海水浸没时间的差异;负地形的浸没时间更有利于藤壶的附着和生存;另外潮沟较高的潮水流速除了利于白脊管藤壶幼体的附着外,还可以通过水流的涨、落为其带来充足的食物.  相似文献   

3.
日本笠藤壶和鳞笠藤壶是我国东南沿海岩岸潮间带的优势种.本文对舟山海区的这两种藤壶的繁殖、附着和生长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它们的繁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附着期短于繁殖期;整个生命过程中都连续生长.  相似文献   

4.
国外对藤壶幼体附着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藤壶的幼虫时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态 :浮游 ,无节幼体 ,腺介幼体。腺介幼体是一种特殊的幼体形式 ,它无须摄食 ,此阶段仅仅是为了选择附着、变态的适宜地方。游泳着的腺介幼虫被流动的水流牵引附着到底质上 ,它们开始用其小触角运动。这种附着是可逆的。如果幼体不变态 ,它们能重新恢复游泳阶段 ,因为它们还保留着游泳的能力。一旦幼体附着 ,腺介幼虫便开始探查它所附着底质的各方面的理化性质。腺介幼虫以有规律的“步伐”在底质表面上运动 ,运动的距离一般较短 ,且每一步都很少改变方向或停止。当幼虫找到适宜的附着物后 ,从其第一触角第三…  相似文献   

5.
郝斌 《海洋科学》1978,2(1):19-25
前言 海洋附着生物对于海洋设施的危害,随着海洋事业的日益发展,愈加显得突出。任何一种海洋设施,都必须注意防除海洋附着生物的问题。 海洋附着生物的种类很多,主要有藤壶类、贝类、苔藓虫和藻类等。这些附着生物的特点是在它们生活史中的浮游阶段后期,附着  相似文献   

6.
网纹藤壶初生胶化学和物理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刚  刘承松 《海洋与湖沼》1978,9(2):224-229
藤壶 Balanus reticulatus Utinomi 是海洋污损生物中危害最大的种类之一。藤壶的生活史包括短暂的浮游生活幼虫期和固着生活的成体期。藤壶自金星幼虫附着在一个表面上变态为成体后,在其正常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每蜕皮一次就需要分泌一圈胶粘物质,以保持底盘与附着基表面的粘着状态,这种胶粘物质称为藤壶初生胶;而藤壶在各种意外损  相似文献   

7.
藤壶属(Genus Balanus)是甲壳类蔓足亚纲(Subclass Cirripedia)藤壶科(Family Balanidae)中最大的一属,它在有害海洋附着生物中是主要组成成分。许多种附着于船底、水下设施或建筑物上,致使船舰燃料消耗增加,航速减低,降低浮标浮力,缩小管道通路,侵占某些水产养殖对象的有效附着面,污损养殖架筏和绳索,加快水下金属的腐蚀等,对海防、海运交通、工业和渔业常造成一定危害,同人类的关系颇为密切。随着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特别是附着生物防除工作的进展,对于种类的确切鉴定和生物学及生态学资料需要日益增多,只有在搞清种类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种的生物学和生态特征,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有效地进行防除工作。 中国近海的藤壶属,国内外仅有一些零星记载,缺乏全面而系统的报告。我们早在五十年代,就注意到我国沿海常见的一些主要附着生物,特别是当时作为“布纹藤壶” Balanus Amphitrite communis Darwin(=B.reticulatus Utinomi)和“克氏藤壶”Balanus Amphitrite krügeri Nilsson-Cantell(=B.uliginosus Utinomi)描记的两个类型,无论在栖息环境、繁殖习性或幼虫形态上都有显著差异,因而怀疑它们不是一个种内的亚种,而应属于不同的种。为了解决上述和类似的问题,给生态和防除研究工作提供更为准确的基本资料,我们对藤壶亚目的种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本文是研究报告的第一部分。根据的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采集收藏的标本,共鉴定31种和亚种,分隶于7个亚属,其中有6新种,有9种在我国是首次记录(种名录见190页)。新种的模式标本均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8.
小藤壶类除少数种为深海产外,大部栖息于潮间带,附着于岩石、码头、树木、管道、浮标或船底,是沿岸附着生物的主要种类,在潮间带岩岸生物群落中常占一定的优势。种类的准确鉴定对分析潮间带生态和附着生物的生态研究及防除工作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早在1854年,Darwin就在藤壶科Balanidae下建立了小藤壶亚科Chthamalinae. Pilsbry (1916)将其提升为小藤壶科Chthamalidae,与Balanidae并列;1976年Newman& Ross对藤壶亚目Suborder Balanomorpha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分为3个总科(Chthamaloidea,Coronuloidea和Balanoide),他们将小藤壶科中壳壁带轮生副板的4属分出,建立鳞藤壶科Catophragmidae,与Chthamalidae一起置于小藤壶总科Chthamaloidea之下。 关于小藤壶类,国内仅有零星记载,缺少系统研究,特别是一些深水种尚无报道。本文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过去在全国沿海潮间带采集的标本写成,共报告小藤壶科9种,分隶于2亚科4属,其中有1新种,1种为我国首次录。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本文报告的小藤壶,分布于我国长江口以北海域的只有东方小藤壶Chthamalus challengeri Hoek,它大量出现在高潮带岩石上,对温、湿度变化的适应力很强,能忍受较长时间的周期性干燥和较大的温度变化幅度。其余种类则出现在长江口以南亚热带和热带海区,其中白条地藤壶Euraphia withersi和楯形矮藤壶Chamaesipho scutelliformis分布广,数量大;中国四板小藤壶Tetrachthamalus sinensis Ren在海南岛和北部湾沿岸占优势。  相似文献   

9.
网纹藤壶初生胶和次生胶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众所周知,藤壶牢固地附着在海洋的结构物上,徒手无法将它取下。当藤壶底板处聚集大量次生胶时,用双手就能轻易地取下。我们用这一方法辨别附着在贻贝上的藤壶是否有大量次生胶存在。表面看来,似乎初生胶粘结力比次生胶强,,因而人们会提出这两种胶的化学性质是否相同的问题。李刚等(1978)和严文侠等(1981)分别报道了网纹藤壶初生胶和次生胶生化成份,初生胶旦白含量65.5%,灰分占26.9%;次生胶为  相似文献   

10.
对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树上的污损动物进行了定性和定量调查。共采得污损动物9种。以白条地藤壶(Euraphia withersi)和潮间藤壶(Balanus littoralis)在多数采样点的附着密度最高,但二者在树上的分布有明显的差异;团聚牡蛎(Ostrea glomerata)分布最广,是惟一~种在各采样点均能采到的污损动物;黑养麦蛤(Xenostrobus atraus)主要分布在树干和较粗的枝条上,其密度在向海林缘达到最大,超过牡蛎和藤壶的附着密度。污损动物附着高度与树高的比值(h:H),主干、枝条和叶片上附着的污损动物总量均随林带离岸距离增大而增大,呈明显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1.
藤壶是海洋污损生物中分布较广、危害较大的种类之一。藤壶分泌的胶粘物能在海水中六小时内固化,使底盘与附着基表面粘着,长期作为附着基的船舶、海上设施便受到腐蚀等严重污损。为了防除污损,研究藤壶胶的固化机理有着现实意义。但是固化机理研究的深入又有赖于固态胶的溶解。藤壶胶因分泌的阶段不同而有初生胶和次生胶之分,一些学者认为固态胶难于溶解,只能水解或降解。  相似文献   

12.
九龙江口硬相潮间带藤壶类动物的群落生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福建九龙江口硬相潮间带共有8种藤壶,其中以绿鳞笠藤壶Tetraclita squamosa squamosa,白脊藤壶Balanus albicostatus和泥藤壶Balanus uliginosus为优势种。根据藤壶优势种的分布状况,九龙江口硬相潮间带藤壶群落可分为三种类型:1.日本鳞笠藤壶Tetraclitasquamosa japonica-绿鳞笠藤壶群落;2.白脊藤壶-绿鳞笠藤壶群落;3.泥藤壶-白脊藤壶群落。研究结果还表明,各藤壶群落的附着密度和生物量均随盐度的降低而减少。生物量一般春季较高,夏、秋季较低;附着密度则冬季较高,春季较低。潮汐是影响河口区硬相潮间带藤壶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九龙江口红树林上附着动物的生态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周时强  洪荣发 《台湾海峡》1993,12(4):335-341
福建九龙江口红树林附着动物7种,白脊藤壶Balanus albicostatus和白条地藤壶Euraphia withersi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是危害红树的主要附着动物。附着动物在河口红树林区的数量分布随着盐度的降低而减少,其栖息密度和生物量的高峰期在夏,秋两季。生长茂密的红树林(郁蔽度大于0.5),附着动物主要分布于水流畅通的向海边缘和潮沟边缘的红树上。水流畅通程度是影响附着动物在红树林区向纵  相似文献   

14.
采用生态学单因子梯度试验方法,进行了白脊藤壶金星幼体的室内培养以及附着基、温度、盐度、幼体密度和幼体低温保存时间等因子分别对白脊藤壶金星幼体附着的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培养水体为水温25℃、盐度30的膜滤海水,幼体培养密度为1只/ml,饵料为牟氏角毛藻,投饵量为(0.75-5)×10 5 cells/ml的培养条件下,白脊藤壶无节幼体在培养4天后即大部分顺利发育至金星幼体阶段,实现了白脊藤壶金星幼体在实验室内的大量培养.另一方面,实验结果还表明,在白脊藤壶金星幼体附着抑制实验中,玻璃培养皿和聚苯乙烯六孔板都可采用作为附着基,温度、盐度、幼体密度及幼体低温保存时间的适宜范围分别为20-35℃、15-45、1-20只/ml和0-8天.本研究结果揭示了白脊藤壶可作为筛选天然海洋防污产物的模型生物,并确定了其基础实验条件的适宜范围.  相似文献   

15.
一直在研究附着于扇贝使商品价值下降的藤壶生态的日本青森县产业技术开发中心、青森市山石川商店的联合研究小组,在弄清藤壶的附着与扇贝贝壳表面构造关系的同时,查明了把握藤壶繁殖的关键、附着诱因物质的本来面目,即为糖蛋白质。今后如果搞清其分子结构,通过遗传因子操作等,则可期待确立对扇贝无害的驱除方法。  相似文献   

16.
藤壶亚目是目前为止海洋生物群落中种类最丰富和最重要的类群之一,也是海洋污损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布于岩石潮间带栖息地、深海热液口,有的物种会附着在红树林植物、动物和人工构筑物上。文章综述了藤壶亚目的起源以及分类系统的建立和发展,认为藤壶亚目在下白垩纪从有柄目分化而来,其中篱藤壶科(小藤壶总科)是最早分化出的一支,而后逐渐分化为星板藤壶总科、厚藤壶总科、鲸藤壶总科、笠藤壶总科、小藤壶总科和藤壶总科6支;总结了国内藤壶亚目的研究进展;比较了藤壶亚目系统发育学的研究方法;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即结合形态学方法与分子系统学方法研究藤壶亚目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为今后研究藤壶亚目物种的分类及防治等工作提供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17.
文章探讨了网纹纹藤壶(Amphibalanus reticulatus)幼虫处于12°C、18°C、24°C、30°C和36°C环境中的发育和附着状况。结果表明, 网纹纹藤壶无节幼虫经历96h的发育后, 幼虫的存活率分别为99.0%±1.2% (12°C)、95.0%±4.8% (18°C)、92.0%±2.8% (24°C)、80.0%±10.6% (30°C)和0 (36°C); 在12~30°C的范围内, 温度升高能显著促进幼虫的发育。网纹纹藤壶金星幼虫在96h的培养过程中, 其存活率在所有温度条件下始终维持在100%; 在18°C至36°C的温度范围内金星幼虫均可附着, 其中30°C条件下附着率最高, 可达84.5%±12.1%, 而在12°C则始终无金星幼虫附着。综合幼虫的存活率、发育进程和附着状况来看, 网纹纹藤壶幼虫发育及附着的适宜温度为18~30°C。  相似文献   

18.
正近日,一位在康沃尔海滩散步的英国男子发现沙滩上有一个造型奇特的树干,走近一看,却被眼前的景象吓了个半死!原来,树干上长满了模样怪异的生物,这些怪物还能蠕动身体,看起来就像长满了密密麻麻的虫子。据悉,这根树干长约12米,树干上密密麻麻的东西并不是什么恐怖的外星生物,而是一种名叫"鹅颈藤壶"的生物。鹅颈藤壶在中国被称为"海瓜子""狗爪螺""海鸡脚",在西方人则被称作"来自地狱的鬼脚"。它们是一种藤壶类生物,长得很像贝壳,以捕食浮游生物为生,常  相似文献   

19.
马士德 《海洋科学》1983,7(5):25-27
藤壶对海洋设施危害极大。人们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开始研究它,前人的研究偏重于藤壶的附着机制,而对其附着对金属腐蚀的影响研究甚少。作者研究了藤壶生长过程对普碳钢、蒙乃尔、工业纯钛和一种不锈钢(1Cr18Ni9Ti)等四种金属材料腐蚀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研究海洋污损生物藤壶(Barnacle)不同生长阶段附着强度,可为科学制定藤壶清除规范及设计相关机械设备提供依据。本文采用浸泡法在湛江调顺岛(21°31''N,110°41''E)实海中挂板,结合形貌观察藤壶生长过程,利用自行设计的剪切强度测试装置,选取网纹藤壶测试不同生长阶段剪切强度。结果表明:试板浸泡10 d,幼体藤壶开始附着;30 d试板表面藤壶覆盖面积约占30%,基底直径1~6 mm,部分藤壶死亡形成空壳;60 d试板约50%面积被藤壶覆盖,试板表面有覆膜,空壳现象加剧,藤壶基底直径最大达10 mm;90 d试板约95%面积被藤壶覆盖,出现藤壶相叠现象,基底直径1~13 mm。藤壶附着生长过程中,剪切强度变化符合“快-慢”的特点,以藤壶基底直径为变量,构建藤壶剪切强度Logistic增长模型,决定系数R2=0.99,说明模型拟合良好。利用构建的Logistic增长模型将藤壶剪切强度划分为速增期(基底直径4.0~6.4 mm),缓增期(基底直径6.4~8.7 mm)及渐停期(基底直径>8.7 mm)3个阶段。结合藤壶附着生长过程,藤壶在附着后采用机械方式清除的最佳清除时期在速增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