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矿床地质概况该矿床是我国目前仅有的一个钨、铀伴生矿床。矿床位于某古隆起东南缘的一个向斜盆地中,矿区出露地层有元古界板溪群上亚群、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西侧为一复式花岗岩体。泥盆系是矿区的含矿地层,分下统、中统和上统。下统为底砾岩,中统应堂组为碎屑岩及东岗岭组白云岩及灰岩,上统榴江组为白云岩、粉砂质白云岩及泥灰岩等。矿区内的F_1和F_2断裂是控制铀、钨矿化的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韶山地区三条地层剖面的实测和研究,笔者认为震旦纪韶山地区为一浅海环境,一直直接接受沉积。其层序,岩性岩相特征均可与湘潭锰矿地区震旦系对比。前人所述的“上震旦统留茶坡组不整合超覆于板溪群上的现象”并不存存。  相似文献   

3.
1.地层建造组成的基本特征湘东前震旦系地层分布广泛,约占全区地层出露面积的60%,为一套巨厚的浅变质岩系,以冷家溪群为区内最古老的地层,岩性为灰绿色变火山岩和以板岩为主夹变质复矿砂岩,板岩一般呈厚层状,岩性较单一,下部变基性火山岩发育,中下部为流纹质凝灰岩及凝灰质板岩。其上板溪群为一套厚约2000余m的碎屑岩建造,复理石韵律甚为明显,与下伏冷家溪群为整合至假整合接触,岩性为变质复成份砂岩、含砾  相似文献   

4.
西昆仑山北坡的震旦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笔者依据1978年在西昆仑山北坡震旦系内首次发现的冰成岩和磷决岩,通过分析和对比重新将震旦系划分为两统六个组: 即下震旦统拾克马克力克群雨塘组、克里西组、波龙组和牙拉古孜组;上震旦统克孜苏胡木组和库尔卡克组.并认为其中的冰成岩与邻区阿克苏西部的属同原同期.  相似文献   

5.
中国南方震旦纪地层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鴻允  沙庆安 《地质科学》1965,6(4):313-324
关于南方震旦系的下界,主要有两种意见:(1)以澄江组或莲沱群的底板为下界;(2)往下移到包括昆阳群、板溪群及其相当岩系。主张后一意见主要根据葛利普“寒武系之下的不变质或只轻变质的沉积岩系属震旦系”的概念,及“滹沱页岩群”和“东峪灰岩”等实例,认为昆阳群和板溪群等变质并不很深,而在岩性上有其相似之点,故可以归入震旦系。经过多年来的研讨,大多数趋向于将昆阳群及其相当岩系归属于前震旦系。但问题并不就此解决。  相似文献   

6.
南秦岭大巴山地区的下震旦统及前震旦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唐将  林源 《中国地质》2002,29(2):143-146
对南秦岭大巴山地区紧邻城口—房县深断裂北侧的一套碎屑岩及沉积火山碎屑岩的地层剖面特征进行了描述,探讨了地层划分及时代归属,依据岩性特征及地层接触关系,从上至下划分为下震旦统木座组、代安河组及前震旦系龙潭河组。  相似文献   

7.
湖北北部耀岭河群、武当山群、随县群(大狼山群)之我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银胜 《地层学杂志》1997,21(1):77-80,F003
川、陕、豫、鄂边境和湖北武当山地区的耀岭河群—武当群,鄂北随州—应山地区的随县群(大狼山群),大别山西南麓孝感和黄冈地区长江北岸的原红安群上部地层实为同一地层。原耀岭河群是一套变基性火山岩,它岩性单一,厚度不大,应废群复组。其下为一套变质(含砾)含晶屑岩屑酸性火山岩,命名为柳林组。再下是一套变质碎屑沉积岩、火山质沉积岩,命名为天星庙组。耀岭河组在鄂东、鄂中缺失;柳林组、天星庙组横贯东西。建议三组统称武当山群。武当山群上覆有含化石的古生界和上震旦统碳酸盐岩地层,其间没有角度不整合界线;之下未见底,时代为早震旦世  相似文献   

8.
一、地质概况广西龙胜三门地区位于江南地背斜西南端的东南缘。区内分布的地层主要有前震旦系上板溪群的合桐组(Ptbh)与拱洞组(Ptbg)、震旦系(Z)、寒武系(图1)。  相似文献   

9.
共轭伸展褶劈理夹角的定量解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90 年代初以来,中国地质学者先后在浙、皖、赣、湘的“板溪群”及震旦系中发现了古生代的生物化石。因此,再次将“板溪群”是否是前震旦纪的一个变质地层单位、江南古陆是否存在以及华南大地构造格局是否需要重新厘定等问题提了出来。1993 年笔者于赣东北蛇绿混杂岩带内的“双桥山群”岩块中,首次发现了含晚古生代的放射虫硅质岩。1996 年又在该混杂岩带多处的“双桥山群”岩块和“下震旦统志棠组”中找到了含晚古生代的放射虫硅质岩,还首次在“登山群拔竹坑组”中发现了早古生代的几丁虫化石。经数年野外多次观察和对室内化石鉴定、岩石地球化学测试结果以及岩石学特征的综合分析表明,所发现的含晚古生代放射虫硅质岩及其岩石组合是一套洋盆深水相沉积;登山群拔竹坑组,是早古生代的一套浅水陆棚 深水陆棚 半深海相沉积。结合同行学者在邻区“板溪群”研究方面取得的新成果,笔者认为:“板溪群”不是前震旦纪的一个变质地层单位,而是一个复杂的构造岩带,江南古陆是不存在的,华南从早古生代到中生代早期还经历了一次洋盆演化过程,现在的构造格局是印支运动奠定的  相似文献   

10.
唐将  林源 《中国地质》2002,29(2):143-146
对南秦岭大巴山地区紧邻城口-房县深断裂北侧的一套碎屑岩及沉积火山碎屑岩的地层剖面特征进行了描述,探讨了地层划分及时代归属,依据岩性特征及地层接触关系,从上至下划分为震旦统木座组、代安河组及前震旦系龙潭河组。  相似文献   

11.
经1:5万区调,将本区原定下石炭统分解为长城系白湖群、蓟县系平头山群以及新建单位——中、上奥陶统黄石岭群。在前人定的中震旦统或蓟县系分布区的查干哈格以北发现了青白口系。将前人1960年在该区划定的前震旦系北山群、后来改定的下志留统勒巴泉群原定为前长城系。并在破城山南坡前人原定下二叠统分布区,首次发现了上三叠统的生物地层。  相似文献   

12.
中国海相含铀沉积建造分布非常广泛,产有重要的碳硅泥岩型铀矿床(点)。文章较为详细阐述了上震旦统、下寒武统、中—下志留统、中—上泥盆统、下石炭统和上二叠统海相含铀沉积建造类型及分布;利用全国1∶2 500000地质图数据库,编制了各时期海相含铀建造分布图,分析了海相含铀沉积建造与铀成矿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武夷山南段前寒武纪地层分布较广。从下至上分为楼子坝群、丁屋岭组、南岩组和黄连组。过去因缺乏可靠的微古植物化石证据和同位素地质年龄资料,对其时代归属分歧颇大。为此,作者对该区的前寒武系进行了系统的微古植物取样、分析,参考最近的Nd同位素模式年龄资料,认为:楼子坝群为前震旦系,大致相当于蓟县系与青白口系;丁屋岭组为下震旦统;南岩组和黄连组为上震旦统;江西东南部的"下寒武统炭质板岩"应归入老虎塘组,属上震旦统。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四川盆地及周缘十余条露头剖面和覆盖区数十口油气探井的研究,将四川盆地及周缘震旦(埃迪卡拉)系划分为雅安—南江、峨边—仪陇、威远—开县、宜宾—石柱、雷波、龙门山、城口—巫溪、桐梓—恩施和沿河—大庸等9个地层小区,对其中在油气勘探中较重要的4个小区的地层基本特征作了阐述。将震旦系划分为下部的陡山沱组/喇叭岗组和上部的灯影组,后者进一步分为4个岩性段。把灯影组中上部的一套碎屑岩视为一个标志性的岩性段;并将原归于灯影组顶部,以麦地坪段为代表,含早寒武世小壳类化石的地层从该组中分出,作为寒武系底部的一个组一级岩石地层单位。依据最新的中国震旦系年代地层划分标准,将震旦系底界置于陡山沱组盖帽白云岩之底,顶以麦地坪组底平行不整合为界;陡山沱组相当于震旦系下统到上统下部,即包括下统九龙湾阶、陈家园子阶和上统下部吊崖坡阶,而喇叭岗组只相当于吊崖坡阶,灯影组则仅相当于上统上部灯影峡阶。以岩性、古生物、稳定碳同位素、放射性同位素测年以及测井曲线等为依据建立了四川盆地及周缘震旦系的对比关系,并与湖北峡东地区震旦系标准剖面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15.
中南4省(区)产铀层基本特征及其与铀成矿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颜晓莲  刘翔等 《湖南地质》2002,21(2):105-110
豫鄂湘桂4省(区)共有49个产(富)铀层组,主要有上震旦统-下寒武统、中泥盆统,下二叠纺及上白垩统。其时空分布与地壳演化有关,受特定的构造旋回和大地构造单元控制。岩性为一定地质时期形成的海相碳硅泥岩建造和河流-滨湖三角洲相砂岩建造。富铀层往往是极重要的铀源层及良好的储铀层。产(富)铀层的岩性序列组合;岩石的化学和物理性质及构造-岩浆作用的叠加,严格控制着铀矿化的形成和富集。  相似文献   

16.
<正> 开阳磷矿围绕着洋水复式背斜产出。洋水背斜属于新华夏系第Ⅲ隆起带南西端的第二级构造单元。马路坪矿段位于洋水背斜的东翼中部。出露地层自下而上有前震旦系板溪群清水江组;震旦系南沱组、陡山沱组和灯影组;寒武系下统牛蹄塘组、明心寺组和金顶山组。下磷矿层产于陡山沱组上部,上磷矿层产于牛蹄塘组底部。  相似文献   

17.
“碧口群”的时代、层序及划分,属长期未解决的问题,近几年虽获得一些新资料,但对其归属,仍存在以下不同意见: 1.将文县、康县一带“碧口群”划归为早中泥盆世。依据:在武都南琵琶至高家坝,见泥盆系灰岩(含床板珊瑚)与下伏“碧口群”的流纹英安凝灰岩,熔凝灰岩成互层出现,二者为连续过渡关系。 2.在1∶20万广元幅中提出“碧口群”中见海百合茎化石。故认为该群可能包括志留纪的沉积,其时代应划归前泥盆纪。 3.将原碧口群上部水晶组划为震旦系上统。下部保留“碧口群”,时代为下震旦  相似文献   

18.
分析研究滑脱构造基本特征及其有关铀矿床成矿作用.发现逆冲或滑脱过程中的高温高压和异常高孔隙液压环境,能够促使铀的大规模活化迁移和含铀溶液的形成,因而对铀成矿起了积极作用,滑脱构造带是华南地区找铀的构造标志,尤其应注意在前震旦系逆冲或滑覆到上震旦至下寒武统的地段找铀.  相似文献   

19.
赣中1:5万东固幅区调,首次在上震旦统老虎塘组和下寒武统牛角河群采获丰富的微古植物化石,从而为这套地层的划分提供了古生物佐证。两组微古植物各具特色,但也存在一些共同分子,表现为连续演化的特点,说明震旦系和寒武系的沉积是连续的。  相似文献   

20.
震旦系上统(Z_b)-寒武系下统小烟溪组(Ⅸ)的硅、灰、泥含铀地层,在古湘西北浅海与雪峰过渡海接壤处雪峰山西北缘,分布广泛,其中控制有铀矿床、矿点。1970年5月至年末,我们在前人资料基础上,在该区自常德津市至沅陵牛栏溪南北长约240公里的地段内,对这套地层进行了实测岩相剖面25条,岩、矿取样320个,同时还收集了一些有关地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