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是每一个求知者都渴慕的境界。本刊最新推出的,由广州新时代影音公司出版发行的《太空探索》和《地球奇观》VCD光碟,将会成为你扣开宇宙之门、追问地球之秘的良师益友。 《太空探索》包括“宇宙的起源、太阳系的奥秘”、“地球地外的生命、征服太空”、“地球的真  相似文献   

2.
余恒 《天文爱好者》2009,(12):32-33
在1838年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用量日仪第一次准确测定恒星视差之后,三角视差法就成为衡量宇宙距离最可靠的办法。天文学家们以丰及大的热情投入到这个新兴的领域,迫不及待地搜寻太阳系的近邻。但要用肉眼测量天体位置的微小变化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直到十九世纪末照相术成熟以后,这个领域才有所改观。  相似文献   

3.
您想称称在木星上有多重、在水星上有多轻吗?您想“身穿”字航服,到月球上“散步”吗?您想和宇宙合个影吗?您想亲身感受一下置身于太阳系空间的感觉吗?请到北京天文馆来吧!《太阳系探索》展是北京天文馆斥资50万元,经过半年的不懈努力,与北京唯美  相似文献   

4.
有认说是天文学的历史等同于视野扩张的历史。随着理论和技术的进步,人们所认识到的宇宙范围也日益增大。不论是认识到恒星位于太阳系之外,还是确定旋涡“星云”作为银河系之外独立系统的属性。又或者是直窥百亿光年之外宇宙诞生初期的星系,其中的一大关键都在于距离的测量。  相似文献   

5.
来自NASA的新消息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2008年11月向媒体宣布,已将木星定为下一个探索太空的远大目标,NASA将在2011年8月发射一个新的木星探测器“朱诺”(Juno),展开对木星的深入探测。“朱诺”由“宇宙神”-5火箭发射,将在太阳系航行近5年的时间:该探测器将首先绕地球运行至2013年,利用地球引力将“朱诺”弹射到外太阳系:预计大约在2016年中期到达木星轨道。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古代,“天”、“地”不仅是天文学中的基本概念,也是社会文化乃至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概念。在现代教育氛围中长大的我们,常会觉得“天”、“地”很抽象,远不如“地球”、“太阳系”、“银河系”概念更直观亲切。但古人不这么看,我们的先民在未知宇宙深层奥秘的时候,只能“跟着感觉走”,先民创造“天”、“地”二词时,是把它们当作两个实体看待的,而且认为其形状就是他们看到的样子。  相似文献   

7.
1973年3月3日,美国发射了第一艘长途跋涉的星际飞船“先驱者10号”。1973年4月5日又发射了“先驱者11号”。这两位探测宇宙的使者,肩负着在太空中寻找宇宙人的使命。它们带有一封访问地外文明的“介绍信”,上面镌刻着表示人的形象的一男一女,以及标明太阳系及地球位置的图像。这是一张通往太空的名片,能在宇宙中保留几万年之久。  相似文献   

8.
18世纪下半叶,在英国蓬勃发展的太阳系仪飘洋过海,来到美国。在美国独立战争中诞生的里滕豪斯太阳系仪。至今在美国的两所顶尖级的大学校园中仍然可以看到。诞生于18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荷兰北方的居室中的太阳系模型,将行星仪发展到了极致。  相似文献   

9.
我们知道,天象仪涵盖了天球仪和行星仪(即太阳系仪)两类古天文仪器的功能。一般的天象仪和天文馆的研究学者都认为天球仪和行星仪发展到20世纪初,结合在一起,就是现代的天象仪。因此,他们把天球仪和行星仪的诞生和发展,视为天象仪的史前史。这部分历史与古天文仪器史重合,可读性、知识性都很强,从这一期开始笔者拟以图说的形式,向大家介绍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天球仪和行星仪,并阐述这些宇宙模型与现代天象仪之间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0.
彗木大碰撞的联想余新惠悲哉?壮哉?94之夏的“替木大碰撞”为人类展现了一幕惊心动魄的宇宙奇观。地球人不约而同地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浩瀚宇宙间的木星。木星,这颗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在深这的茫茫夜空中在古闪烁,令人高深莫测,有史以来,一直受到人类的顶礼膜拜,...  相似文献   

11.
人们说起宇宙,头脑中往往就会浮现出浩瀚无际的太空;讲到天体,则总是想到庞大无比的星球。的确,一般说来,“天文数字”都是令人头晕目眩的大数,可是大千世界是五彩缤纷、丰富多彩的,在我们的太阳系中,就有着一种“迷你型行星”——小行星。 19世纪的“见面礼” 早在17世纪时,开普勒就觉得火星与木星之间的空隙似乎太大,它们中间应当还有天体存在,否则宇宙就会显得“不和谐”。1781年天王星被发现后,人们更坚  相似文献   

12.
“恒星天文学之父”李良牛顿逝世之后,他的万有引力定律及他发现的“经典物理”定律征服了太阳系,即人们知晓了行星、卫星,管星几乎完全服从牛顿的运动定律。后来的许多年名天文学家们期望能“测量全部天空”,查明宇宙总体细构。在此时代背景下,终于出现了一位杰出的...  相似文献   

13.
从“天圆地方”到日心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天圆地方”到日心说李良天文学是伴随着数学、物理学和观测技术的进步而发展起来的。在今后几期“青少年学天文”园地里,我们将循着一条脉络阐述人类对于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及大宇宙的认识过程。对于青少年读者来说,不仅应该知道古今天文学的伟大成就,而且还...  相似文献   

14.
《宇宙之谜丛书》全套书6册明天出版社1998年8月出版主编卞德培副主编李芝萍这套丛书内容非常丰富、新颖。从深宇宙到太阳系天体,从理论知识到观测实践,从历史到现在、到未来,全部包容在其中;内容新颖,包括了太阳系空间探测和哈勃空间望远镜的最新成果。各册书...  相似文献   

15.
冯磊 《天文学报》2021,62(3):28
提出了关于地球生命起源的新模型---星云中继假说, 它是宇宙胚种论的修改版本. 在这个模型中, 作为宇宙``种子''的原始生命起源于太阳系的前身恒星系统中的生物化学过程, 并且在前身恒星死亡后充满整个原太阳星云. 地球生命的起源可以分为3个阶段: 太阳前身恒星的原始生命起源, 原太阳星云时期和太阳系形成与地球生命时期. 这个模型最主要的推论是原始生命(或其后裔)以及它们的化石存在于太阳系内各种天体之中.  相似文献   

16.
提出了关于地球生命起源的新模型—星云中继假说,它是宇宙胚种论的修改版本.在这个模型中,作为宇宙"种子"的原始生命起源于太阳系的前身恒星系统中的生物化学过程,并且在前身恒星死亡后充满整个原太阳星云.地球生命的起源可以分为3个阶段:太阳前身恒星的原始生命起源,原太阳星云时期和太阳系形成与地球生命时期.这个模型最主要的推论是原始生命(或其后裔)以及它们的化石存在于太阳系内各种天体之中.  相似文献   

17.
最近一段时期,日本“隼鸟”号小行星探测器引起许多人的关注,因为它在2005年秋末经历了探测风险后,成功采集了“丝川”小行星样品,现在正在返回地球的旅途中。“隼鸟”号的探测活动谱写了太阳系空间探测时代的新篇章。一些科学家和宇宙开发界人士认为,“隼鸟”着陆小行星取样成功,显示出日本在与美国和其他参与行星探测的国家之间的竞争中占据了有利地位。  相似文献   

18.
太阳的体温温暖了我们的蓝色星球,使这里成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然而,太阳各类活动所波及的范围远远超过八颗行星所占据的空间,在其他同样被我们称作家园的区域,又有什么悲欢离合在上演呢?当越来越多的探测器被送入太空,人类对于“我们从何而来”和“行星是如何诞生演化的”,这些问题,有了越来越深刻的了解。但即使掌握了最先进的知识,广袤的太阳系中仍蕴藏着无数难以企及的秘密。什么是太阳系中最深邃的谜团?让我们来看看太阳系留给我们的十个谜题。  相似文献   

19.
望远镜发明之后,由于伽利略立刻就用它看到了金星的盈亏、木星的卫星,于是人们对太阳系天体的观测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因为那时,人们心目中的宇宙主要是太阳系。到19世纪末,天文学家不但对太阳系天体的运行规律基本做到了如指掌,而且对行星的表面性质、结构,以及它们的卫星、光环都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小行星的发现,对彗星  相似文献   

20.
在2006年8月的国际天文联合会大会上通过了一个决议,确定太阳系为八颗行星,冥王星带着他的孩子查龙,无可奈何地离开了传统的“九大行星”家族。它失去了往日作为“冥王普鲁托”(见题图)的威严和荣耀,似乎成了太阳系的“孙子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