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霞 《天文爱好者》2009,(12):56-57
2009年10月22~24日,全球开展国际天文年基础项目“伽利略之夜”。世界各地的人们在此期间经历了自己的“伽利略时刻”,他们首次通过望远镜观察天空,看到伽利略400年前所看到的奇妙世界。“伽利略之夜”是继“天文学100小时”活动之后又一个全球性的天文普及活动,  相似文献   

2.
TWAN——“夜空下的世界”是2009国际天文年的一个特别项目。TWAN将世界上著名的摄影师、天文学家和组织机构凝聚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新的国际团队。2009年TWAN成功地举行了一系列摄影展览和讲座。这些在恒星、行星和天象映衬下的,世界风景名胜的照片和视频深深震撼了各地的民众。  相似文献   

3.
夜空下的世界(The World At Night,TWAN)是一个组织世界各地的摄影师拍摄全球风景名胜背景下的恒星、行星和天象的图像并向公众展出的项目。这些图片以简明直观的方式向公众展示夜空的美丽。天空在代表不同国家和地域的地景上升起,为理解和友谊搭起了桥梁。  相似文献   

4.
说起19世纪最著名的反射望远镜,非爱尔兰的罗斯伯爵的“列维亚森”莫属,此望远镜建于1845年,直径达1.84米,到比它更大的胡克望远镜建成之前,一直是世界最大的反射望远镜。笔者在二十余年前编撰《世界天文学史》时,就对此望远镜略有所知,今年欣逢国际天文年,我在搜集和研究有关天文望远镜发展史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时又找到了罗斯伯爵的“比尔城堡”及与“列维利亚”有关的美丽故事,现在记录于此,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5.
关注今年七月——人造探测器将撞击彗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1月12日发射的美国“深度撞击”(Deeplm-pact)彗星探测器,将在今年7月首次撞击名叫“坦普尔1号”的彗星,以实现研究彗星内部秘密的计划。举世注目的“深度撞击”号价值3.3亿美元,太空行程大约4.31亿千米。此举是人类第一个实际接触并探索彗星的空间活动。2005年4月29日,美国公布了“深度撞击”号所拍摄的“坦普尔1号”图片,拍摄时间是4月25日,正在太空与目标彗星“赛跑”的“深度撞击”号距离彗星6387.73万千米。在宇宙的黑色背景中,该彗星看上去像是一个浓烟滚滚的火球,不过它本质上由冻结的水、岩石和气体物质凝聚成的,并没有火。  相似文献   

6.
从地球到宇宙”(FETTU)项目是2009国际天文年11个基础项目之一,它致力于将精彩的天文图片陈列在以往不常出现的场所,带到更广泛的观众面前。  相似文献   

7.
世界著名的古典哲学大量、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在1988年所著的名著《实践理性批判》中有段名言:“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首选标准,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的星空。”古希腊仄勒斯的名言则是:“一个不关心星空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  相似文献   

8.
一直以来,我对天文摄影图片上那色彩斑烂的外星系图片充满遐想,所以当我得知高兴的星明天文台计划开展超新星搜索项目时,我自然而然成了该观测项目的拥趸者之一。星明天文台的超新星兼小行星搜索项目(SASP)终于在2010年9月开始正式运行。很快,次月3日晚,  相似文献   

9.
梦里星空     
人都会做梦,有道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但我却不同,我是“夜有所见,夜有所梦。”  相似文献   

10.
月球,这个地球在太空中的惟一伴侣,自古寄托着人类的美好梦想和无限遐思。从伽利略首次用望远镜观月发现环形山,到“阿波罗计划”把人类送上梦幻之地,月球一步步地从神话世界转移到现实世界,变成了一个实实在在、可观可感,可以踩上一个脚印、抓起一把尘壤的邻家院子。  相似文献   

11.
《天文爱好者》2010,(7):96-96
WorldWide Telescope——万维天文望远镜,简称WWT,一款能把你的计算机武装成一架强大的虚拟望远镜的开创性软件。包括哈勃空间望远镜在内的世界上最好的望远镜观测的图片被融合成一个数字宇宙。参见本刊2008年第7期文章《天文学的GS—WWT时代》。  相似文献   

12.
除了在神话世界的驰骋想象外,古人对天、地的科学观念,是从最直观的表象认识开始的。古人对“天”的直观表象,是一个巨大而晶莹的穹窿,这个穹窿笼罩在他们的头顶上,远远向四周低垂,覆盖着大地;古人对“地”的直观表象,则是一个平坦辽阔深厚(亦有幽谷)的陆块,向外延伸,遥接天际。  相似文献   

13.
庄天山 《天文学报》2006,47(1):69-81
对《春秋》记载的“鲁庄公七年(前687年)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一段中的夜恒星何以当见而不见这个千古未解的迷团进行探讨,在1994年笔者研究的1533年狮子座流星雨出现时呈现的天空亮度的基础上,结合古今中外的有关资料, 发现这天恒星不见的原因,实际是夜中出现的流星雨产生的天空明亮掩盖恒星.文中附带证明恒星不见和星陨如雨实际是出现在同一时段,即都在夜中.同时还估算了这次流星雨的流星数密度和流星总数、掩盖恒星亮度的流星质量以及被掩盖恒星的天空面积.  相似文献   

14.
在叙述了夜天光亮度指标对评价天文站址的重要性后,介绍了在丽江高美古站进行夜天光亮度测量的原理和具体方法,给出了在1996年1-3月在该处实际观测的结果为63或.86,并将这结果与世界上部分著名天文台的数据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5.
今年可谓是喜事不断,久违了的狮子座流星暴的来临可乐坏了我这铁杆的“追星迷”。 “会不会再像98年那次一样,让‘哥们’大跌眼镜?”记得那次,媒体的铺天盖地的狂轰乱炸,使一向谨慎的我也组织了一个“加强排”的弟兄们,想一睹风采。令人极为失望的是,空守一夜,仅得到些“残羹”。还好,用肉眼看到了40多颗。否则,回去了我非被那些大呼“上当”的伙计们一顿饱打。  相似文献   

16.
赤(红)外线天文卫星AKARI(日语的意思就是“光”)是日本的第二代空间红外设备,相比之前实验用的小型设备“空间红外望远镜”IRTS,AKARI也是日本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红外卫星。其实。AKARI是一个多国合作的项目。除了日本,其他一些参与到该项目的国家或组织还包括英国、荷兰、韩国,以及欧洲空间局ESA。相应的,它们也都分到了一部分观测时间。而且,由于AKARI的首要目的是巡天观测。所以它还有为ESA今年五月发射的赫歇尔、普朗克两颗卫星选择观测目标的任务。  相似文献   

17.
人类自古以来就喜欢为天上的繁星取名,无论是哪个民族,哪个时代,都有这个习惯。自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成立以来,就担当天体编码及命名的责任。彗星、小行星、卫星等的名字都有一套既定的命名规则。近年,天文学家不断地在太阳系以外发现新的行星,不知不觉已发现了上千颗.然而这个宇宙不单只是属于天文学家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决定邀请公众通过一些天文或有关的机构来参与为太阳系外的世界命名的工作。  相似文献   

18.
世界上有没有这一种旅行,走到哪儿就玩到哪儿和睡到哪儿,不用担心找旅店,因为车子上就“背”着床,各处的加油站都是我们盥洗风尘的地方。真的有需要时再找旅店彻底休养筋骨,这是一次“随兴”之旅。  相似文献   

19.
经过13年对关键技术的探索和研究,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项目已经于2007年7月获得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的立项批准。未来6年后,在贵州南部的一个巨大的喀斯特洼地上,将会出现一个开口面积超过三十个足球场的球面射电望远镜,那将是世界上最大的单反射镜面射电望远镜。  相似文献   

20.
李良 《天文爱好者》2008,(10):44-47
出于对字宙天体奥秘的好奇。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将不断地挑战巨型望远镜的极限。展望未来,一个新的巨型天文望远镜的时代即将来临。在今后的十几年里,“世界上最大的望远镜”的称号将继续出现“几易其主”的现象。一批正在筹建中的巨型望远镜已经开始向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望远镜发起“冲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