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引言国内外应用雷达探测冰雹云和人工防雹试验中,曾观测到雷雨云RHI回波多是柱状,单体冰雹云回波也呈柱状,云体比雷雨云宽,砧状回波比较明显,强冰雹云有悬挂回波、穹窿、回波墙.这些已为人们所知和应用。 2 V形缺口(RHI)回波的观测我们于1989~1991年在辽宁省绥中县进行人工防雹过程中,应用雷达对冰雹云回波结构进行了观测和研究. 1989年9月4日雷达探测李家乡附近冰雹云降雹时段的RHI回波,回波顶高为9.6km,宽为25km,强回波顶高为6km,观测到回波顶部有一个非常明显的V形缺口,见图1。  相似文献   

2.
通过枣庄站1985~1998年5~6月的711雷达回波资料的统计分析,选用4个表征冰雹云强度的雷达回波参数,运用“0.1”回归权重系数法建立预报方程,可进行冰雹云短时是否降雹判断。1999年实际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辽宁西部地区是冰雹多发区。全面了解冰雹云生成前的回波演变过程,适时增加开机次数,对预报服务十分有用。为了寻求冰雹云初始阶段的雷达回波特征,我们采集了朝阳站1978~1989年12年134个降雹过程的回波资料,对降雹当时及降雹前1~3小时的回波强度、回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渭南市1996—2005年10 a 711雷达观测资料和地面实况资料的统计,针对其中166个冰雹云雷达回波样本进行对比分析,主要从回波强度、回波顶高和RH I回波宽度3个参数特征着手,找出了渭南市冰雹云雷达回波参数特征及回波的外形特征。渭南市冰雹云回波中心强度主要集中在55.0~59.9 dB z,回波顶高多集中在10~13 km之间;冰雹云回波高度和回波强度之间没有正比关系;冰雹云RH I回波宽度与冰雹灾害程度成反比;降雹回波多以孤立的块状和带状回波出现。  相似文献   

5.
雷达资料对贵州春季冰雹云识别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4年以来有雷达数据的25个贵州春季冰雹个例资料,基于贵阳、遵义和兴义3部天气雷达基数据,计算雷达回波顶高(ET)、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VIL)、组合反射率因子(CR)、制作反射率因子垂直剖面(RCS)产品,研究冰雹发生前后雷达回波的演变情况,找出冰雹发生前后以上产品的临界值和变化特征,从而对冰雹云进行雷达识别。经过对个例的分析研究发现:45 dB z以上的雷达回波能较好地识别冰雹云,结合0℃层高度和-20℃层高度,可较好的判断冰雹的大小;冰雹发生前1~2个体扫到冰雹发生时刻,VIL出现陡增现象。  相似文献   

6.
用兴安盟1996—2002年711数字化雷达回波资料及雷暴和冰雹天气的地面实况资料,把雷暴和冰雹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作为雷达回波的隐含参数指标,分析了雷暴和冰雹雷达回波的特征参数及形态结构特征。把冰雹与雷雨差别显著的雷达回波特征参数作为判别指标,建立了兴安盟冰雹云雷达回波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7.
对大连地区2003—2008年多普勒雷达观测到的37个冰雹和强雷雨个例雷达体扫资料进行PUP软件计算和处理,得到了每个个例雷达回波强度、回波顶高、30 dBz强回波中心高度、强回波顶高和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几个主要雷达参数值、以及各参数随时间的变化特征,总结了冰雹云识别的雷达技术指标模型;根据大连地区降雹特点,将冰雹云分为强(超级单体)雹云、多单体雹云和单体雹云三类,总结了冰雹云类型判别的雷达指标(即防雹作业决策指标)。  相似文献   

8.
阿克苏地区冰雹云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普查阿克苏地区8县1市、10个气象站和120个防雹作业点1991~2000年4~9月在地区人工防雹作业阶段的降水、降雹情况及对应的雷达回波生消演变情况,对地区冰雹云天气发生背景、雹云路径及雷达回波、降雹情况等进行分析,摸清阿克苏地区冰雹云的活动规律和结构特征,改进地区人工防雹的作业模式,提高全地区人工防雹作业效益.  相似文献   

9.
选取位于滇西北高原丽江市2006-2009年出现的4次冰雹天气过程和4次短时强降水过程,分析冰雹和短时强降水两类强对流天气的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结果表明:冰雹云回波强中心值、强回波核(45~65 dBz回波)高度均高于短时强降水回波,强冰雹过程有时会出现三体散射现象;冰雹云回波基本径向速度场上出现了辐合、逆风区及弱中气...  相似文献   

10.
旬邑地区冰雹云的早期识别及数值模拟   总被引:27,自引:24,他引:27  
分析了1997年到1999年在陕西省旬邑防雹实验区用3 cm雷达观测到的146块雷暴和雹暴云回波资料, 结果表明, 冰雹云和雷雨云的雷达回波特征有明显的差别。冰雹云初期回波和强回波都生成于5.0 km(0~-5℃)左右高度, 然后向上伸展或向上向下同时伸展, 以45 dBz回波顶高≥7.0 km, 顶温<-14℃。雷雨云初期回波和强回波出现高度比较低, 强回波生成后向下伸展; 45 dBz回波顶高<7.0 km,  顶温高于-14℃。以45 dBz回波顶高≥7.0 km, 或以45 dBz回波顶温度低于-14℃, 作为识别冰雹云的指标, 再根据强回波生长情况, 可提前5~10 min识别出冰雹云, 1999年现场识别准确率为86%。三维冰雹云模式计算结果表明, 云的强回波顶高和强度出现剧烈增长是云内冰雹生成引起的, 这也和雷达观测到的冰雹云降雹的先兆特征“跃增增长”现象一致, 而雷雨云的这些特征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麻服伟 《气象》2007,33(2):88-92
利用哈尔滨新一代天气雷达CINRAD/CC回波资料,对2003年6月18日发生在哈尔滨阿城市、五常县一次强对流天气的冰雹云雷达回波特征进行分析。采用强度场CAPPI资料作VCS和强度场与速度场作对比分析、在RHI径向速度场上对垂直风场的宏观推断等方法分析。发现虚假回波的出现与冰雹云相关,将虚假回波中的旁瓣回波在PPI上体现为“尖端回波”,在RHI上体现为“尖顶回波”和“三体散射”回波,可作为识别冰雹云的判据;另外可根据RHI径向速度场变化宏观推断垂直风切变。得到使用新一代天气雷达探测强冰雹云和识别虚假回波的方法,对0~2小时的冰雹临近预报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德州地区1990—1991年雹季冰雹云雷达回波料资及已有的云物理知识,分析得出德州地区三种雹云模式及云物理模式判别特征,此雹云雷达回波模式对冰雹天气临近预报,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利用 71 3数字化雷达回波资料 ,对 2 0 0 1年 5月 3日东营市人工防雹作业过程中的冰雹云回波演变情况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比作业前后冰雹云的回波特征 ,表明防雹作业效果显著 ,并总结出一些作业经验。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711天气雷达观测资料的统计分析,揭示了德州4~9月份冰雹云回波的时空分布、产生源地、移动路径及回波能数指标等雷达回波气候特征,对冰雹天气短时预报具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在平凉恢复高炮防雹工作以来,我们发现天气雷达观测冰雹云的雷达回波多数具有气旋性回波形状,直至局部演变成钩状回波。为了探讨冰雹云雷达回波形状的这一特点,进而有助于从雷达回波图形上识别冰雹云,我们分析了12年平凉强雷暴观测的雷达回波资料,表明:(1)强雷暴云中凡有降雹的雷达回波,除雷达反射率高(回波强中心一般达到40db 以上)、云体伸展高(达到10千米左右)和强回波区厚度大(4.5千米左右)外,70%以上雷达回波都存在有类似于气旋性的钩状回波;(2)钩状回波出现的明显程度、维持的时间、钩状气旋控制面积的大小和出现的位置,与雹暴发展演变的阶段和剧烈程度及地形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16.
利用2002年夏季雷达观测到的雹云回波资料,分析了雹云在成熟阶段时在雷达回波上表现出的不同特征及对应的冰雹落区,结果表明,"V"形缺口回波顶端、指状回波及其指根处、钩状回波钩部对应地面冰雹落区.  相似文献   

17.
川西南山地冰雹雷达预警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晓璐  周长春 《气象科技》2016,44(2):252-258
基于西昌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分析2006—2013年凉山州境内24块冰雹云特征。结果表明:冰雹云的雷达特征均满足回波强度超过50dBz,回波顶高超过-30℃层高度,45dBz回波顶高超过-10℃层高度,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超过8kg·m-2。上述4项雷达参数特征在判别冰雹云的时效性上存在差异,回波强度超过50dBz,回波顶高超过-30℃层高度,45dBz回波顶高超过-10℃层高度等3项判别指标对冰雹云提前判别预警时间为4~40min,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超过8kg·m-2则对冰雹云提前判别预警的时效性效果不佳。与25例短时强降水个例对比发现,45dBz回波顶高超过-10℃层高度作为冰雹雷达预警判别指标有较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利用历史天气图资料和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近几年的冰雹强对流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雷达回波基本反射率、回波顶和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参量的跃增反映了冰雹云内物理特征量的短时急骤变化而形成冰雹的特点,在防雹工作中,利用冰雹云的目测结合雷达回波的形态识别和特征参量进行冰雹云的识别,可使防雹作业指挥能得到准确的定量依据.  相似文献   

19.
贵州省兴义市位于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利于冰雹云的形成.冰雹形成生命史短、雹粒较大、防雹时间性极强.根据实时的冰雹云的特征,结合近2a的雷达历史数据情况,归纳出兴义市冰雹云的路径及冰雹云的多谱勒雷达回波判别指标.初步实践表明,应用以下冰雹路径分类和冰雹云的多谱勒雷达回波判别指标,可以快速判定冰雹云及冰雹云的移动路径,有利于提早作业,减少灾害,增加人工防雹工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20.
利用2002年夏季雷达观测到的雹云回波资料,分析了雹云在成熟阶段时在雷达回波上表现出的不同特征及对应的冰雹落区,结果表明,“V”形缺口回波顶端、指状回波及其指根处、钩状回波钩部对应地面冰雹落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