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滇西实验场区温泉碳同位素地震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言最近若干年来,中、苏、美、日等一些多地震国家广泛开展了水文地球化学地震前兆的观测和研究。目前已经明确,水文地球化学综合观测在地震预报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要实现地下水预报地震,一方面要建立广泛的科学的监测台网,另一方面必须深入开展各类地球化学前兆异常的机理的研究。研究前兆机理最重要的是要搞清形成前兆异  相似文献   

2.
前 言自从日本文部省测地学审议会1975年提出“部分修改第3次地震预报计划”的建议以来,地下水、地球化学方法正式纳入地震预报计划已历时20多年。这也是对地震的认识一成不变地开展地下水、地球化学观测的日本的历史。在地震预报研究中,虽然曾检测出许多地震前的异常现象,但并没有明显增加对其机制的认识。本文基于这种现状,提出地震(预报)研究中开展地下水、地球化学观测的目标。地下水和地球化学观测,研究中的最大弱点是在理论方面。由于缺乏联系地震发生机制与地下水、地球化学异常的理论,所以怎么也跳不出现象论的框框…  相似文献   

3.
前言构造水文地球化学异常的多样性日益被人们发现和认识,其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构造岩性的差异、构造应力场的活动状态、强度以及不同水文地球化学背景场的控制等综合因素。本文依据А·Л·维纳格拉多夫关于指示自然界各种作用过程的地球化学指标方面的著名论述,分析讨论了唐山地震前后地下水的系统观测资料,阐述了地震地质作用全过程中地下水化学元素体系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而探索地震构造应力场作用下的各种水文地球化学作用及其震兆效应。初步归纳总结出唐山地震构造水文地球化学异常元素谱系特征,对其机理进行了浅析。  相似文献   

4.
地震前后地下水气体逸出异常的现象已引起人们的关注,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多方面的观测,积累了丰富的资料。本文作者为探讨地下水气体地球化学地震效应,选择汕头东山湖区高温热水和冷碳酸水各一个观测井,每月一次(第五天)采集地下水逸出气样,测定其气体化学组分。连续观测两年多,得到了有意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冯绚敏 《华南地震》1989,9(2):39-46
本文从地下水化学成份、围岩介质、水层结构、压力效应、温度效应、特殊地球化学环境等6方面论述了水化震兆灵敏点的水文地球化学背景条件,分析了各因素对水化测值的影响,对如何提高水化观测水平和更有效地提取震兆信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凯洛哥放射性实验室于1975年开始在南加州几条活动断层附近建立起一个氡-钍监测台网,以观测地下水氡为主要手段,以进行地震预报研究。到目前为止,该台网有十个观测井孔。自1980年以后,该台网除观测水氡外,还增加了CO_2、H_2、He、CH_4及CnHn等有机物和水温、水位等观测项目。一些观测数据和结果曾进行过报道,近两年来又开展了观测台网区的综合地震-水文地球化学研究工作,本文重点介绍近两年来在这方面取得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水化观测技术、测试仪器、观测点的环境条件及干扰因素、预报地震效能、水化异常机理等方面作较深入系统的清理研究,总结了16年来我国水化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经验教训。 大量的实际资料表明,地震前后,地下水气体—化学组分出现明显变化,地壳运动和地壳应力应变引起的深层及浅层的地球化学信息,有可能通过地下水迅速传到地表。地震水文地球化学前兆信息的提取,扩大了用传统的地球物理方法探索地震信息的领域。利用水文地球化学方法进行地震预报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进展,但是由于水化组分变化受多种因素的控制,特别是现有观测系统方面存在的弱点和局限性,当前的观测预报仍然处于较低水平。文中对存在问题及今后攻关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对门头沟沿河城新泉和延庆松山泉区域开展水文地质和水文地球化学调查工作。通过与不同类别地下水对比,分析了沿河城新泉和松山泉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结果显示,沿河城1号泉、2号泉p H值平均7.88。水化学类型均为HCO_3—Ca型。2个泉水化学地球化学性质稳定,未受到人为影响。2个泉点地下水可能来自同一热储,估算温度平均为60.6℃,深度平均为1.3 km。松山泉近年来水化学性质稳定,未受到人为明显影响。热储温度为112℃,深度为1.8 km。沿河城泉和松山泉处于特殊构造部位,水化观测具映震前兆响应,今后应当继续加强观测。  相似文献   

9.
本文讨论了钻井开采动态对自流地下水化学成份的影响。通过对吉尔吉斯伊塞克阿塔和扎拉尔阿巴德热矿泉产地水文化学动态观测资料分析表明,钻井人为开采的变化造成含水介质压力和应力的重新分布,同时导致自流泉化学成份的变化;详细分析了泉水中重碳酸盐离子、氯离子、碳酸盐离子、硫酸盐离子、钾离子以及二氧化碳等主要宏观成份的变化情况。作者认为,出现地下水化学成份变化的范围相当宽。这些效应视流量不同而出现不同的变化。而且不同成因,不同类型的地下水各具不同的特征。其机制可能是水文地球化学场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文章还提出了将此项研究用于探索地震水文地球化学前兆的方法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地下流体能敏感地反映地下温压场的变化。研究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及其在地震孕育过程中的变化特征,以捕获震兆信息,已日益受到国内外地震工作者的重视。由于地震活动的宏观性,以及不同水点的地质与水文地球化学特性的差异,需要开展多水点多组分的区域性水化综合观测研究。在水化观测与研究工作中,人们已经注意到对  相似文献   

11.
云南省水网经过七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业已建成。为了确保观测资料准确、连续、可靠、及时,发挥井网地震监测、预报、研究的效能,云南省1987年度地下水动态观测质量评比会议于10月11日至15日在昆明召开,全省32名地震地下水观测、管理人员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就一年来地下水位、水温及气压观测,按资料准确性、连续完整性、图面及报  相似文献   

12.
我国地震地下水化学监测工作自1968年先后在全国各省、市开展以来,陆续有几百个水点投入观测。十几年来获得不少宝贵的水文地球化学动态资料和某些强震前的地下水中化学成分的异常变化资料。为了充分利用这些资料,我们从全国范围内选用六十四个观测点,将1969年至1982年12月底以前的资料进行汇编,从1983年起将按年陆续汇编。资料内容包括多数点的水中溶解氡、水温、流量  相似文献   

13.
我国地下水动态预报地震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全国地下水动态观测清理攻关工作的综合报告。自1979年以来逐渐形成的“深浅结合、点面结合、控制活动构造进行应力—应变场观测”的地下水动态观测井布网原则,以及在此原则指导下部署的国家井网是行之有效的。对当前我国的地下水位观测仪器、观测井网的建设及评价、地下水位动态的影响因素以及用地下水动态预报地震的效能等方面做了较为全面的讨论。  相似文献   

14.
水文地球化学地震前兆观测与新灵敏组分的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在地震前兆探索中,不少国家都开展了利用地下水或土壤中气体——化学组分变化预报地震的研究工作。中、苏、日、美等国开展了地下水中的常量组分、微量组分、气体组分、同位素组分及其它物理参量的观测和研究,观测项目可达数十种。 多年来,我国以观测地下水中氡含量为主,对氡的地震前兆机理、氡含量变化的影响因素,氡的地震观测点的环境条件、测试方法、预报效能等方面进行了较深入地研究,取得了不少有意义的科研成果。当前测氡仍是我国地震前兆观测中的主要项目,并将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使其在地震监测预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1986年7月11日至15日,在丹东大孤山召开了辽宁省85年度地下水网观测质量评比会。参加会议的有各市地震办、台、站负责地下水工作的同志,各观测井的测报员和省局分析预报研究室水组同志等43人。局业务处领导参加了会议并讲了话。这次会议首先根据规范要求,按评比标准,对地下水网19口观测井的2月、5月和10月的下半月,6月、11月的上半月共三个整月的自动记录图纸、日报卡片、月报表、现场  相似文献   

16.
以吉尔吉斯科学院通迅院士、地震研究所所长φ.H.尤达欣为团长的吉尔吉斯地震科技代表团一行五人应邀于1989年8月2日—14日访问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 访问期间,代表团了解了新疆地震预报、地震地下水、地震地质、工程地震和形变测量诸方面的研究情况。参观了局属各实验室、测震、水文地球化学及水文地球动力学、地磁、形变测量台和地方地震办公室所属地震台。  相似文献   

17.
1983年11月7日,山东省菏泽发生5.9级地震,11月 13日至20日,我们在极震区及其附近地区利用野外水化分析车,对地下水中某些化学组分和气体组分进行了现场观测。本文对震中区地下水中CO_2的观测结果作一介绍。 观测区与实验方法 1.观测井孔的选择 根据现场宏观调查,确定观测井孔的范围以极震区(Ⅶ度区)为主,并在此基础上略有扩展(图1)。观测井孔大致分布在南北28公里、东西48公里的两条垂直线上,共28  相似文献   

18.
金沙江下游梯级水电站水库地震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简称金沙江水网),是中国第2个专门用于水库区地震前兆监测与研究为目的的企业地下水动态监测网.文中简要介绍了该网的布设、观测网的技术构成、观测井与观测含水层的基本特征及试运行的基本结果,从观测井-含水层特征及观测到的水位与水温多月、月、日动态特征,评估了其地震前兆监测能力.  相似文献   

19.
岩体中地下水的年龄对水化学异常类型有较大影响,地下水年龄也是水-岩反应剧烈程度的一个间接标志,年龄太小,反映地下水在岩体中贮留的时间短,不可能充分反映地壳内部地球化学环境的变化,从而可能降低其映震能力;反之,如果贮留时间太长,地下水就不能及时地反映出地壳内部地球化学环境的变化,年龄适中的地下水中的一些化学组分易于表现出完整的异常形态,而年龄太大或太小的地下水中的化学组分常表现出短临异常,震后效应的持续时间可能与地下水的年龄也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利用地下水进行预报地震的探索,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由于它反映短临信息有时效果较好,因此,引起人们的重视,中、日、美、苏等国都有较好反映的震例.流量观测既可以看作是水氡观测的辅助项目,又可视为地下水动态的观测内容.那么,如何简单、经济、方便、准确地测出这个重要的物理参数呢?这是每个地震工作者十分关心的问题之一.近年来,我们在改善流量观测方面做了一点工作,现将做法和体会分述如下:一、流量观测方案的选定容积法利用容积法量水,要求量水容器的体积不得小于所测流量的1/20,观测次数须在3次以上.优点:比较简单、经济、方便.缺点:观测精度低,人为误差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