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水资源协调利用问题是中国西北五省区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采用协同性分析方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中国西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五省区水资源利用率和生态用水率之间的区域协同性和耦合协调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西北五省区的水资源利用率和生态用水率方差齐同,任意两省区之间不具有显著性区域差异,而在五省...  相似文献   

2.
1991年12月5日一7日,西北五省区地理学会联合发起在兰州大学召开“地理科学建设与西北开发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有五省区地理学会理事长、副理事长、理事等共33  相似文献   

3.
南宇  史婧  赵利敏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31(3):103-107,144
运用旅游客源市场评价指标体系,从时间、空间方面统计了大量相关数据,重点调查分析了西北五省区国内客源市场的定位和消费潜力,运用EXCEL软件统计、文献分析等方法,定量计算了1999—2009年11年间西北五省区国内旅游客源市场概况、旅游产业竞争力、年度变动指数、旅游区位熵、客源市场行为特征等评价指标;建议通过合理定位西北五省区国内客源市场,针对性地开发西北五省区旅游资源,选择合理的客源市场目标层,实施分级开发,并提出开拓西北五省区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的实践措施。  相似文献   

4.
以丝路西北五省区2009年、2013年、2018年的网络游记数据为例,深入研究旅游地形象感知的时空差异,探讨区域旅游合作的开发战略。研究发现:(1)西北五省区旅游地的认知形象、情感形象和总体形象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旅游资源主要以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为主。(2)各省区积极情感比例均呈稳步上升状态,旅游业态势呈正向发展,但游客的认知形象存在长尾现象,旅游利基市场的开发仍然没有得到广泛关注,有待深入挖掘小众旅游产品。(3)为避免西北五省区景点组合的松散性和不连贯性,需要在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组合而成的传统旅游线路的基础上重视现代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组建有机结合的整体旅游线路产品。  相似文献   

5.
西北干旱灾害影响趋势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1951-2000年中国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降水资料,1951—1994年主要农作物旱灾面积和粮食减产资料,建立了干旱等级指标、农业旱灾指标、因旱粮食减产指标体系,分析了西北干旱灾害的影响趋势。结果表明:西北干旱和农业旱灾呈增加趋势,以20世纪70、90年代最严重,农业旱灾以重大旱灾事件为主,其空间变化以西北东部干旱灾害严重。采用谐波和功率谱方法分析西北干旱周期,建立了拟合预测回归模型,并对西北干旱灾害进行影响预测,表明21世纪前十年西北干旱灾害有减缓趋势。  相似文献   

6.
云南水土流失态势、分区与区域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水土流失分区是水土流失研究和水土保持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从云南省水土流失的基本情况分析入手,首先分析对比了1987年和1999年全省和六大流域水土流失的演变态势及其各侵蚀强度面积所占百分比,再以各区域不同的自然地理尤其是地貌、植被覆盖特点和陡坡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比例及所在区域农业人口密度,把全省分为7个水土流失自然区,并对每个自然区的水土流失现状、特点、趋势进行了分析。该研究对区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西部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西部边疆五省区在西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加快其发展对于西部大开发具有重要意义.西部边疆五省区具有显著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经济发展的潜力巨大;同时,它们在人口、经济、生态环境等方面所面临的一系列共同的问题,又严重阻碍了其发展步伐.因此,如何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制订有效的对策和措施,扬长避短、进一步加快其发展,是西部边疆五省区应认真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中国西北近45a来夏季无雨日数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中国西北五省(区)1960-2004年125个台站夏季(6-8月)逐日降水资料,从中统计出夏季无雨日数,通过EOF、REOF、趋势分析、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进行了时空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西北夏季无雨日数空间分布高值区在新疆的南疆地区,而低值区在青海南部;整个西北地区一致性异常特征是其夏季无雨日数的最主要的空间分布型,高原东部和新疆北部的少部分地区同其它地方呈反向变化的空间分布型也是比较重要的;中国西北夏季无雨日数的空间分型主要有:高原东部型、南疆型、北疆型、青海高原型、河西走廊型及西北东部型;在中国西北夏季无雨日数的6个主要空间异常分区中,近45a来其夏季无雨日数北疆区呈微弱的下降趋势,南疆区和青海高原区表现为较明显的下降趋势,河西走廊区、高原东部区呈较明显的上升趋势,西北东部区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中国西北夏季无雨日数的各主要空间异常分区中,近45a来其夏季无雨日数11 -13a和7-9a的周期震荡表现得比较明显,而3-5a的高频震荡大多分区也有所反映。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区域方向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农村居民点整理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之一.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在整理潜力、用地比例、平均规模3个方面存在区域差异;构建分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聚类分析与GIS方法,把全国分为5个整理区域,因地制宜提出区域整理方向.(1)潜力优势区,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新疆等结合区域农业比较优势开展农村居民点整理;(2)高比例区,北京、天津、上海、江苏以及河北、山东、河南、安徽等以提高用地集约度为主;(3)重点突破区,湖北、湖南、江西、广西、四川、重庆等"宜耕则耕、宜建则建";(4)布局优化区,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等以农村居民点整理布局的优化调整为主;(5)低值迁并区,山西、陕西、贵州、云南、甘肃、青海、宁夏、西藏等地以生态环境改善为主.  相似文献   

10.
中国西北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现状研究   总被引:32,自引:9,他引:23  
邵波  陈兴鹏 《干旱区地理》2005,28(1):136-141
中国西北地区(陕、甘、宁、青、新),深居中国内陆,生态环境恶劣,经济发展落后,其町持续发展状况受人关注。而可持续发展状况主要是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问题,在西北地区环境——经济复合系统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上,利用科学、客观的因子分析方法确定出指标体系中各项经济、环境指标因素的权重:然后,利用模糊隶属度函数对西北地区各经济、环境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量化处理,得到各评价指标的隶属度值;最后,引入经济、环境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模型,对西北五省区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状况进行定量模拟.分析,得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青海省均属于中级协调发展类环境滞后型区域,陕西省属于勉强协调发展类环境滞后型区域,甘肃省属于濒临失调衰退类环境损益型区域,宁夏回族自治区属于严重失调衰退类环境损益型区域。  相似文献   

11.
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支持下,利用1982-2000年的空间分辩率为8 km×8 km的NDVI数据(由NOAA-AVHRR提供)和地面气象资料,联合分析西北不同生态类型区生态环境的变化过程,得出中国西北地区NDVI的年平均值及其历年变化曲线、NDVI年平均值分布图和每隔10 a的差值变化图。由此可以看出,生态环境变化时空特点明显:20世纪80年代生态环境的变化波动不大,90年代以来波动变化明显,而且从1998年以后生态环境总体呈下降趋势;不同生态类型区植被指数年际变化的驱动因子不同,黄土高原区植被指数年际变化与降水量的相关性显著,而青藏高原高寒区与气温的相关性显著,其他分区与降水量和气温的相关性都不显著;生态环境变化的地域差异性明显,西北不同生态类型区中生态环境由好到差依次是陕南-陇南湿润半湿润区、黄土高原区、青藏高原高寒区、干旱区。四个分区1990年比1982年生态环境有所提高,但干旱区退化面积较大,2000年与1990年相比,生态环境都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其中,陕南-陇南湿润半湿润区退化面积最大,其次是黄土高原区。整体生态环境状况不佳,而且近年的退化应该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2.
“930505”沙尘暴的若干启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930505”沙尘暴及其灾害现已引起中央和有关方面广泛重视。事后,我们做了大量的文献调研,从中得到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13.
生态用水的概念界定及其在西北干旱区实施的策略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9  
通过对生态用水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结合西北干旱区的实际提出了以下几点实施生态用水的策略:(1)把生态用水放在西北干旱区经济建设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优先考虑;(2)对天然植被,特别是在干草原和干旱的荒漠草原区域,通过人工降水补充其用水;(3)对人工植被,以引水灌溉为主;(4)对于绿洲,结合生产用水进行合理再分配;(5)充分发挥西北干旱区的廓道效应优势;(6)改变传统的灌溉方式,大力开展节水灌溉;(7)协调好生态用水和生产用水、生活用水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论西北地区持续发展研究的基本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区域持续发展研究的内容和西北地区发展面临的形势。分析了该我持续发展研究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5.
张红旗  李达净 《地理研究》2021,40(3):597-612
厘清西北干旱区不稳定耕地的资源清单对于维持区域生态平衡至关重要。当前,全国对不稳定耕地的定义和分类比较笼统,难以突出西北干旱区不稳定耕地的特征。本文阐明了西北干旱区不稳定耕地的概念,并根据不稳定因素构建了分类体系。同时以昌吉州为例,分析不稳定耕地的数量、质量与空间分布。结果表明:① 昌吉州不稳定耕地面积为14.56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22.37%。生态不稳定型、生产不稳定型、混合不稳定型和社会经济不稳定型分别占不稳定耕地总面积的36.54%、34.03%、17.94%和11.49%。② 昌吉州不稳定耕地以低等地为主,四至六等地合计占不稳定耕地总面积的79.96%。研究结果可为西北干旱区不稳定耕地的深入理解提供参考,同时为案例地区耕地资源的有效管理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6.
赵军  陈姗 《干旱区地理》2011,34(1):12-19
利用GIS技术和数据空间化方法,通过Kriging插值获得石羊河流域平均降水量栅格图层,并以石羊河流域森林类型栅格数据为基础,结合相关统计资料,运用ArcGIS栅格计算功能及聚类方法生成石羊河流域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固碳制氧等生态效益分布图,在此基础上综合各个栅格图层,得到全流域森林生态效益量分布图,直观地反映研究...  相似文献   

17.
西北干旱区水资源开发引起环境变化的识别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是我国西北干旱区最重要的问题。水不仅是自然资源,也是重要的环境要素,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必然引起水平衡,水循环和一系列生态环境的变化。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判别,空间模型是评价的主要原则。考虑水资源条件和生物因素的关系,采用综合的分析方法,研究定量识别是十分重要的,建立环境管理,水资源调控和监测系统以提高环境生态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18.
生态示范区建设是我国贯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生态理论、循环经济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基本理论。以甘肃省平凉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为例,从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状况方面比较分析、定性评价了平凉市可持续发展的现状水平。在此基础上,从实现可持续发展、发展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的可行性的角度,指出平凉市生态示范区建设具有外部支持、有限目标、在生态工业发展中把污染物的过程控制与末端治理结合起来、强化典型农业生态区示范等特殊性。生态示范区建设模式具有地域特色,只有关注地域特色,生态示范区建设才能取得更大成效。  相似文献   

19.
自2001-2006年,中国科学院与英国鸟类研究中心联合对新疆准噶尔盆地和昆仑山、青海玉树地区、西藏那曲地区的猎隼(Falco cherrug)分布状况与繁殖生态进行深入调查。考察行程上万公里。卫星跟踪显示在俄罗斯、蒙古繁殖的猎隼迁往青藏高原越冬。但是,实地调查表明,在新-青-藏还有一些繁殖种群;繁殖区的海拔高度从600 m,上升至5 200 m。根据观察,猎隼喜欢沿用旧巢,多数巢属于"垃圾巢"。因为高原缺乏合适的巢材,那些人类遗弃的皮管、铁丝、皮带、破布、汽车零件、骨片、绳子等垃圾充斥于巢穴之中。考察期间,共找到100多只猎隼成鸟、约35个猎隼巢或巢区;分布地点涉及昆仑山脉、准噶尔盆地、卡拉麦里山脉、北塔山、可可西里、唐古拉山脉等,包括新疆奇台、且末、青河、塔城,青海楚玛尔河、五道梁、曲麻莱、雁石坪、玉树,西藏安多、那曲等。猎隼巢址多位于悬崖凹陷处(21个)、河岸砂土洞(5)、桥梁(2)等处;巢高于地面7~30 m。通常沿用渡鸦、大鵟、棕尾鵟、金雕的旧巢,有同步繁殖现象。附近有鼠兔、雪雀、地鸦、岩鸽、石鸡、沙鸡等活动。巢区沿着山脉或者丘陵连续分布,巢间距最近2.5 km,通常4~8 km或更远。在准噶尔盆地其繁殖密度1.1~1.6对/1 000 km2。通常4~5月产卵,窝卵数3~5枚;5月上旬和中旬已有部分幼鸟出壳。虽然在中国捕捉猎隼现象十分猖獗,但考察结果依然令人振奋。建议中国猎隼研究小组(CSRG)积极开展国际合作,通过卫星跟踪、GPS定位、电子微芯片标记(PIT)、DNA指纹图谱分析、人工猎隼栖架和巢穴招引技术等,不断完善监测手段和管理机制,为猎隼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20.
我国西北地区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水平和碳排放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随着国家政策倾斜,居民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居民生活碳排放量提升空间较大,排放格局将受影响,这对西北地区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不利。目前有关居民碳排放的研究多集中在人类活动频繁、碳排放量大的我国东、南部地区,较少关注西北地区,但碳排放增加、环境成本加重对于欠发达地区的影响更加深远。其次,研究者关注居民碳排放预测时,通常着眼于数量预测,忽视了空间格局预测,不利于区域间协同发展。基于1997—2016年西北五省居民能源消耗和消费支出数据,首先利用直接系数法和投入产出法测算了1997—2016年西北地区居民生活碳排放,对其现状进行分析;第二,基于标准差椭圆和ARIMA模型从数量和空间格局上对2017—2021年西北居民生活碳排放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997—2016年,西北居民生活碳排放呈先缓慢后快速的上升趋势。直接碳排放稳定在0.3~0.4×108 t;间接碳排放达到2.38×108 t;空间分布总体稳定,呈西北—东南分布,移动趋势为西北—东南—西北,标准差椭圆中心在(99.07°E,38.19°N)附近移动。2017—2021年,直接碳排放达到0.543×108 t;间接碳排放为3.631×108 t;主体区域沿X轴发散,Y轴收敛,旋转轴变化小,随着西部大开发和脱贫的推进,新疆排放量次于陕西,增速较快,推动碳排放主体区域向西北移动。旨在为实现西北地区人口、消费、环境协调发展、引导居民树立低碳消费的价值理念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