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理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的设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备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预设切合学生实际、富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即“有效问题”。其特征是能引起学生困惑,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学生进行更为精细的思维,达到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点,培养思维能力,纠正认识上的偏差之功效。教育家陶行知说得好:“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有效问题”的寻找和设置体现着教师对教材和学生的把握程度,也体现着教师的智慧。  相似文献   

2.
1.创设问题情景,问题的设计应具有确切性 在地球公转的教学中,有教师问:“今天是10月9日,太阳直射点与赤道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不明白老师提问的意思,无从回答,后来老师改问:“今天是10月9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以北还是以南?”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赤道以南”。课堂实践证明,教师提问的问题非常的确切,学生才容易明确题意,才能准确回答。反之,学生不明白老师提问的意图,答非所问。  相似文献   

3.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科学史上的每一项重大发现都是从问题开始的。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是从“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这一问题开始的,弗莱明发现青霉素是从“为什么霉菌菌落周围不长细菌”开始的。研究表明,放手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比通过被动的阅读寻找答案的策略更有效,因为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教学内容的初步感知和整体把握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迅速判断学生的困惑点,搞清问题产生的根源,是及时有效地帮助学生释疑的前提。为此,在学生质疑时教师就要做到一听二问三判断。“听”是注意听取学生提出的疑难,“问”是对学生质疑中表述不清的地方,进行必须的诱导性询问:“判断”,即迅速判断学生所提问题的关键点,寻找问题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讲话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进步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创造教育是指:教师教学内容不只是传授知识的结论,而更重要的是懂得结论产生的过程;不是简单地向学生“奉献真理”而是要教会学生去“发现真理”.鼓励学生探究,鼓励学生思维,主张学生多想多问多动手,启发学生质疑问难.注重发散思维的培养,注重创新。  相似文献   

6.
在地理教学中,如果能巧妙地运用歌曲,往往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我在讲“长江”一节时,上课一开始,我便问学生:“同学们,大家会唱《长江之歌》吗?回答是:“会”。于是由我指挥全班唱了起来:“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  相似文献   

7.
有这样一节地理课,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清晰,教学方法灵活,教学手段多样;教学过程活跃,教师问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师生互动,气氛热烈;教师语言准确简练,教学时间安排精确,下课前老师问学生:“都听懂了吗?还有问题吗?”学生回答说没有问题,老师就放心了。当老师说“这堂课就上到这里”的时候,下课的铃声正好响起。  相似文献   

8.
地理事物间存在着广瑟而密切的联系,这是地理学科的特点之一。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搞清地理事象之间的联系.全面看问题,多方面击研究,找出问题的主要原因症结,如受“气温的高低受太阳辐射影响”的定势影响.对“四川盆地气温比同纬度长江中下游地区高”难于理解。四川盆地年总辐射量比长江中下游低30%壶右,但1月均温高出长江中下游地区3~4℃.7月均温达28℃的重庆又位于长江“三大火炉”之首。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让学生掌握气温的高低决定于许多因索,不是其受太阳辐射一个因索影响,一般而言,辐射强的地区气温高,但对于具体地区,则需具体对待.不能生搬硬套.  相似文献   

9.
一节成功的地理课,教师与学生的言语交流中,教师的恰当设疑提问起着关键作用。它能触及学生的思维兴奋点,起到提示思路、加深理解、巩固知识的效果,但要注意好课堂提问的技巧,也就是“问什么”、“怎么问”,我在教学提问中,注意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0.
臧凤平 《地理教学》2006,(11):28-29
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引领学生自主探究与创新,是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理念以来众多教师关注的焦点。然而,笔者在一些公开课中发现,一些教师仍然扮演着“知识中转站”的角色,“穿新鞋、走老路”,忽视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首要任务,提供提问技巧和进行提问训练是关键环节,将课堂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强化问题意识,是由学会提问到学会探究、学会创新的必由之路。要使学生会问、善问,必须“授之以渔”,即交给学生必要的提问技巧,同时还需加强训练,形成能力。  相似文献   

11.
侯建成 《地理教学》2014,(17):64-64
正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教师就是要改变学生"被问"的状况,要为学生提供"问"的环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那么,怎样才能够做到这一点呢?学生在实际的地理教学过程中,不是"不问"问题,而是"不敢问"问题。表面上看,是因为教师站在"高高"的讲台上,其实是因为师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心理"距离。如果教师能够"蹲下来"教学,走到学生中间,主动有意识地去创设一种师生心理相融、民主交往的课堂气氛,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创新的前  相似文献   

12.
李淮涛 《地理教学》2008,(10):22-23
在地理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些学生很爱动脑筋,问一些非常好的问题。比如,学生问:“印度北部与我国华南地区纬度相当,为什么印度北部是热带季风气候,而我国华南地区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日本的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为什么向南弯?”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实际上已经产生了发现问题的动机,教师不要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应该引导他们发现问题,让学生体验探索奥秘并取得成功的经历,  相似文献   

13.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从教学上来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教学的重要一环,当学生感到有问题时,其主动性思维才能被真正激发和启动。试想,如果学生每天能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教室,时时有问题意识,那么我们就不愁学生不想学,就不愁培养不出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了。  相似文献   

14.
杨福家教授说得好:“什么叫学问?就是学习问问题,而不是学习答问题。如果一个学生能够懂得怎样去问问题,怎样去掌握知识,就等于给他一把钥匙,就能够自己去打开各式各样的大门。”平时我们常说要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分析、解决问题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发现与提出问题,要具有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15.
“实间”即针对教学内骞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提问,一般用于难度较大或较抽象的新知识学习过程中。“虚问”是似问非问,巧设迷雾,但要虚中有实,一般用来活跃课堂气氛。对于一些重要的地理概念,一般水平的学生往往以为能记住、背熟就算是懂了,其实不然。教师在课堂上应针对一些地理知识提出一系列题意明确、清楚的问题,诱发学生思考、理解,帮助他们克服盲目自满情绪,以达到突破、分散难点,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凌锋 《地理教学》2009,(9):10-11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参与心理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有吸收力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参与心理,从而唤起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真正“进入”学习活动之中,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一般而言,好的问题情境通常有以下要求:①问题要有价值。问题对达成目标有贡献、有必要,不能由“满堂灌”变为“满堂问”;②问题要有角度。问题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如设计知识陷阱、设置知识墙等,要克服“填鸭式”的随口问;③问题要有难度。问题的难度应控制在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即“跳一跳能摘桃”,满足学生的成功感。④问题要有量度。问题要接问题、套问题,形成梯级问题链,引导学生思维不断深入发展。如在学习“城市化”时,设计以下问题链:2008年太仓市城市人口所占比重是多少?  相似文献   

17.
范常青 《地理教学》2006,(10):32-33
任何教学都离不开“讲”,地理教学也是如此。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探究、合作,反对满堂灌,那是针对过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以讲代学,填鸭式教学而言的。现在有些教师的课堂又走向了误区,课堂上听不到教师精彩的讲解,而是由“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其实还是变相的“灌”。那么,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当怎样“讲”呢?  相似文献   

18.
上课一开始,就向学生提一个简单的问题:“我们人类居住在哪一个星球上?”学生回答后,教师马上指出:“人类第一个乘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苏联宇航员加加林说:人类给地球起错了名字,为什么呢?”。在学生的好奇心和议论声中,引入“大洲和大洋”的教学。  相似文献   

19.
何修斌 《地理教学》2010,(11):33-34
“一图多问”是指教师不断地挖掘、提炼教材,以教学简图的形式,突破问题“瓶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活动过程。使充满智慧的课堂成为启迪思维,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品质的平台,成为学生“学会学习”的“敲门砖”,从而达到出奇制胜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20.
地理课堂教学中提问之后的教学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对课堂教学中如何提出问题的研究比较深入,但对问题提出后教师如何进行教学才能发挥问题的最大作用的研究却并不太多。在当前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在问题提出后就立即让学生回答,对学生的“回答”只是简单地评判“对”与“错”。当学生回答“不准确”或“不流畅”时就随意打断学生的回答,换一个学生回答或直接给出所谓的正确答案,就算这一“问题”结束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