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9 毫秒
1.
不溶微粒是冰雪中重要的气候环境变化参数,通过冰雪中微粒记录研究气候环境变化是冰雪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20世纪中后期对冰雪微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南极和格陵兰,到20世纪末期时一些研究人员开始关注中纬度的冰雪微粒的研究,特别是青藏高原冰雪微粒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共有4根冰芯(敦德冰芯、古里雅冰芯、达索普冰芯和慕士塔格冰芯)和数个雪坑开展了微粒研究。青藏高原冰雪微粒研究主要从微粒定年、微粒浓度、粒径分布、特殊事件的记录以及与可溶性离子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回顾了从80年代末开始的青藏高原冰雪微粒研究的一些主要方法和主要成果并且展望了今后微粒重点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青藏高原冰芯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青藏高原习研究是恢复该地区古气候、环境变化的有力手段,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对青藏高原冰芯研究在稳定氧同位素、冰川积累量、冰芯的断代以及冰芯记录的环境指标等四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的评述,总结了冰芯记录所恢复的气候、环境变化研究成果,并对当前青藏高原冰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与全球环境变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56,自引:1,他引:56  
文章从 4个方面简要介绍了青藏高原与全球环境变化的最新研究进展 :(1)新生代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与东亚环境演化 ;(2 )末次间冰期以来的气候环境记录及重大气候突变事件 ;(3)青藏高原2ka以来温度、降水变化特征 ;(4 )青藏高原近代气候变化及其环境响应。主要结论有 :第三纪青藏地区曾两次隆升与夷平 ;7MaBP开始高原再次抬升 ,3 6MaBP以来经历了强烈隆起。高原季风的形成演化与高原隆升过程紧密相联 ,2 5MaBP高原季风由浅薄系统变为深厚系统 ,现代季风格局形成。在约 1 1~ 0 8MaBP间青藏高原进入冰冻圈 ,西北地区干旱化、主要沙漠扩展、周边地区新的黄土体系形成均与此有关。高原气候在冰期 /间冰期循环时间尺度上具有升温缓慢、降温迅速的特征。达索普冰芯记录中的CH4 浓度高出极区 15 %~ 2 0 %,并具有很大的波动性。青藏高原最新的一次大湖期时代在 40~ 2 5ka ,代表着一次特强的夏季风暖湿事件。古里雅冰芯研究发现气候突变事件频繁。高海拔地区比低海拔地区对全球气候变化反应更敏感。根据冰芯、湖芯、树轮和历史文献恢复揭示了2ka以来高原温度降水变化特征。百年来青藏高原气候经历了 3次突变 ,2 0世纪 5 0年代以来的变暖趋势超过北半球及同纬度地区。高原冰冻圈 (包括冰川、积雪和冻土 )对近代  相似文献   

4.
依据青藏高原目前所取得冰芯的尘埃分析结果,初步分析了近1000年来青藏高原南北大气尘埃载荷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表明,高原南部达索普冰芯记录的高尘埃含量时期为1270s~1380s和1870s~1990s,而北部马兰冰芯记录的高尘埃含量时期为1130s~1550s和1770s~1940s。近1000年来青藏高原南北冰芯中尘埃含量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总趋势,这可能指示了环境的变干趋势。青藏高原冰芯记录还反映出,高原北部地区大气中的尘埃载荷明显高于南部地区;高原北部地区大气尘埃载荷春季最大,而南部地区非季风季节最大。另外,通过对高原南北冰芯中尘埃含量记录与δ18 O记录之间相关关系分析,揭示出大气尘埃载荷变化与气温变化之间关系在高原北部地区呈显著负相关,而在南部地区却呈显著正相关。这说明青藏高原南北气候环境变化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5.
德吉  姚檀栋  姚平  陈昱凝 《冰川冻土》2013,35(6):1382-1390
气候冷暖变化问题是全球科学家研究的一个聚焦点,但高海拔地区的气候变化过程尚不十分清楚,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的青藏高原更是如此. 以青藏高原北部的古里雅冰芯、唐古拉冰芯和南部的达索普冰芯、宁金岗桑冰芯δ18O记录作为温度代用指标,同时结合青藏高原西北缘的吉尔吉斯斯坦Naryn站长期气象记录和北半球同时期的气温变化进行比较,研究了过去100 a来青藏高原北部和南部的温度变化. 结果显示:青藏高原过去100 a来共出现1910年左右、1920年左右、1950年左右、1970年代4个冷期,各冷期之间对应出现4次暖期,并且变冷的程度越来越弱而变暖的程度越来越强. 其次,青藏高原气候的变冷变暖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段差异很大:从空间尺度上看,青藏高原北部变暖过程比南部更强烈;从时间尺度上看,1910年左右和1920年左右的两次变冷十分明显,但1950年左右和1970年代的两次变冷不明显. 另外,虽然有发生在1990年代早期的短暂降温过程,但与其说是一个冷事件,还不如说是一次变暖过程中的短暂停顿,随后表现为持续升温.  相似文献   

6.
《冰川冻土》2001,23(2):212
实验室于1991年开始酝酿筹建,1995年初建成运行.1995年 8月邀请有关专家参观和评议后,建议院里纳入开放实验室行列. 1996年10月中国科学院会同有关部门进行了评审,1997年正式被 批准为院开放实验室(自费).1999年在中国科学院实验室评估中, 本实验室被评为优秀实验室,并推荐参加2000年全国实验室评估. 1 评估概况 2000年全国实验室评估分初评(现场评估)和复评(集中评估) 两个阶段进行.本实验室现场评估于2000年3月28~29日进行, 复评于5月12日在北京进行. 现场评估中,专家组和评估工作组听取了实验室工作报告和学 术报告,对实验室工作报告中的各种材料进行了核查,对实验室工 作状况进行了现场考察,与各类人员进行了座谈.在此基础上,专 家组根据评估要求,对实验室进行了评议,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还 指出了不足,提出了建议. 复评中更大范围的评委听取了实验室工作的进一步简要介绍和 答疑,并根据现场评估结果,对全部参评实验室进行了排序.此次 参加评估的地球科学实验室共26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16个, 部门开放实验室10个,本实验室名列第七,这对作为自费开放仅三 年、第一次参加全国评估的实验室来说,应当说是很不错的结果. 2 实验室评估报告要点 (1)承担研究课题:1996年以来共承担研究课题45项,其中 973、科技攻关、攀登计划等国家项目10项,国家基金7项,部委重 大8项,重大国际合作7项,实到总经费1 155万元. (2)论著发表:1996-1999年间,共发表论文198篇,其中SCI 论文37篇(其中国外15篇,);出版专著3部;国际会议报告25 次,其中特邀报告4次,大会报告9次;国内会议报告17次,其中 特邀报告2次. (3)获奖情况;1996年以来,由本实验室主持完成的研究成果 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97)、四等奖(1999)各1项;获中国科学 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96,1997)2项. (4)主要研究成果简介:自1996年以来,实验室承担的重大科 研项目主要围绕三个方面的内容来展开:冰雪与大气相互作用过 程、冰芯气候环境记录、冰川资源动态与社会发展.围绕这三个方 面,所获研究成果可归纳为: 成果1:冰雪与大气相互作用过程--冰芯记录解释的基础理 论研究 本项研究在南极冰盖和以"青藏高原”为主体的高亚洲地区同时 展开,在南极地区,以6 000 km横贯南极冰盖考察路线、Wilkes 地、Lambert冰川流域和中山站-Dome A断面为区域,通过冰盖 表面特征和雪层剖面的系统观测和精细的雪坑采样分析,在最大的 空间范围内获得了南极冰盖表层雪内有关全球变化研究的国际上最 丰富最系统的资料.在青藏高原,以南北为纵贯高原的断面研究和 典型冰川的定位观测研究,建立了指示温度变化的氧稳定同位素代 用"指针”,以精细化大气过程分析找到了影响"指针”偏转(即"稳定 同位素-温度”关系方程发生变换)的因子. 该成果部分内容于1996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 199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自1996年以来围绕本项研究发表 论文30多篇,其中SCI论文13篇(国外7篇). 成果2:青藏高原冰芯气候环境记录研究 青藏高原冰芯研究为首次系统地在青藏高原展开的以冰芯气候 环境记录恢复为主体的综合研究.通过对冰芯中多种参数(如稳定 同位素比率、冰雪可溶性离子、微粒等)及冰川区气象水文特征的 研究,在时空上多方面揭示了青藏高原气候环境变化特征.通过与 南、北极冰芯的对比,揭示了过去2000 a、全新世、末次冰期气候环 境变化的几个重要特征,认为青藏高原冰芯记录与南北极冰芯记录 在大的趋势上具有一致性,但气候变化幅度较大,冰阶-间冰阶尺 度的气候由暖变冷的突变是由太阳辐射变化驱动并经青藏高原积雪 的面积变化放大作用所致,而更短时间尺度的气候突变是太阳活动 和季风相互作用的结果. 本研究部分研究成果"青藏高原浅冰芯与气候环境变化研究”获 1997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99年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 1996年以来在国内外SCI期刊发表论文13篇. 成果3:冰川资源动态与社会发展--中国西部的冰川变化和 过程 通过对青藏高原有代表性的几条冰川的观测研究和区域考察, 结合冰川编目工作,揭示了青藏高原冰川过去几十年的变化特点, 并对近期变化趋势基本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研究表明,青藏高原 冰川面积占我国冰川总面积的84%,冰储量占81.6%.近百年来冰 川变化的总趋势是退缩,但在20~30年代和70~80年代多数冰川 曾出现过稳定甚至前进.近几年编篡了长江水系冰川目录,出版了 喜马拉雅山冰川资源图,对念青唐古拉山冰川进行了航测,系统总 结了过去冰川编目资料.根据对全球山地冰川变化资料的分析,得 出山地冰川在统计意义上其前进滞后于气候变暖约13 a,并且高纬 度山地冰川波动对于全球气候变化具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围绕这一成果共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论文5篇(国外3 篇),出版<喜马拉雅山冰川资源图>(英文版)1套(7幅),<青藏高 原的冰川与生态环境>专著1本. (5)最新研究进展:冰芯气泡包裹体内温室气体研究:成功设 计出气泡体积测试系统、粒雪孔隙中气体提取装置及冰芯气泡中甲 烷提取分析装置,与国外最新装置测试结果相一致,并对达索普冰 芯气泡中甲烷进行了提取分析. 希夏邦马峰地区雪冰有机质研究:从青藏高原希夏邦马峰达索 普冰川海拔6 400~7 000 m(相当于对流层的中上部)雪冰中检测出 源于自然生物的有机化合物,但未能发现在对流层下部存在的稳定 性较低的化合物,显示了对流层中上部与对流层下部在有机组成上 不同的一面. 南、北极和青藏高原雪冰内重金属污染物研究:对横贯南极、 青藏高原以及北极中心地带和加拿大北极地区雪坑样品中Pb和Cd 含量的综合分析,给出了南、北极和青藏高原降水中自然来源气溶 胶组分的本底水平,得出:污染源Pb在南极地区占实测值略高于 50%,在青藏高原和北极则超过90%,可见工业重金属污染波及到 最偏远地区和整个大气对流层. (任贾文供稿)  相似文献   

7.
1991年是中美古里雅冰帽冰芯合作研究的第二年。这项合作研究是由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和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伯德极地中心共同执行的,期限为5年。其中1990—1992年为野外工作时间,1993—1994年为室内分析总结时间。这项合作研究的目标是在中国西昆仑山古里雅冰帽钻取冰芯以研究青藏高原的气候和环境变化。 1990—1991年主要进行了冰芯位置选点和浅孔冰芯提取方面的工作。围绕这一主要工作,还进行了雪坑、冰温、积累、冰川应变和冰川变化方面的工作。经过1990—1991年的工作,我们在以下几方面取得进展。  相似文献   

8.
以青藏高原为主体的第三极地区是中、低纬度最大的冰川作用区.冰芯记录可为该地区过去气候环境变化研究提供重要的信息.但在青藏高原地区尤其是高原南部印度季风影响区,其冰芯稳定同位素记录的解释还存在着不确定性.本文整合青藏高原不同空间位置上的10支冰芯δ18O记录,以研究其空间集成的序列与区域温度的关系,来论证青藏高原冰芯稳定同位素指标的温度代用性.将青藏高原北部和南部各5支冰芯及整个青藏高原面上的这10支冰芯δ18O记录经Z-score标准化处理后,与相应区域的器测气温标准化序列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无论是高原北部、高原南部还是整个高原面上,冰芯δ18O与气温的标准化序列均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在此统计分析基础上,将冰芯δ18O标准化序列延伸至1900年,从而重建了20世纪青藏高原地区气温变化,该气温序列与北半球气温变化具有较好的相似性.如上分析表明,青藏高原冰芯δ18O记录是区域气温变化的良好代用指标,多支冰芯δ18O记录的综合集成能更好地揭示过去气候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9.
回顾了我国近五年来在新生代火山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与年代学方面所取得的主要进展。重点总结了中国东部与青藏高原的新生代火山岩的时空分布特征,包括年代学数据成果和岩石学资料;回顾中国东部与青藏高原新生代火山岩的岩石成因和深部动力学过程研究,介绍了目前对于长白山天池火山、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青藏高原的地球动力学过程、钾质-超钾质火山岩、高镁钾质火山岩等研究已获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提出了中国新生代火山岩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进一步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冰芯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对象,通过物理和化学手段可提取其中的古气候信息。作为物理分析技术之一,冰芯导电测量技术可分为ECM和DEP 2类,已运用到多个冰芯项目中。其主要反映了冰芯电学性质受温度、压力、杂质等因素影响而产生的变化,而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可从宏观和微观方面进行解释和探究。冰芯导电测量获得的结果可应用于定年、火山事件、积累率、生物质燃烧、离子浓度恢复等多领域研究,对帮助系统认识第四纪晚更新世以来的南极气候演变过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详细总结极地冰芯导电性质及测量技术的主要研究成果,探讨了该技术在中国Dome A深冰芯项目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青藏高原大气降水和气溶胶化学特征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康世昌  丛志远 《冰川冻土》2006,28(3):371-379
近10 a来青藏高原大气降水和气溶胶化学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特别是结合冰川考察和冰芯研究工作,在高海拔冰川区获得了一批降水化学资料.回顾了早期青藏高原大气降水和气溶胶化学研究的背景,从高海拔冰川区降水化学的区域分布、季节变化、全球对比以及台站降水和气溶胶化学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并对其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The Tibetan Plateau is an important area for studying global climate change, but the answers to many scientific problems remain unknown. Here, we present new information from the lacustrine sedimentary record in the western Tibetan Plateau, related to the third most-recent glaciations. Continuous sediment data, including sporopollen, particle size, total organic carbon, mass susceptibility, CaCO3, CaSO4, BaSO4 contents and chronological data, were reconstructed and revealed that climate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obviously and distinctly changed between 600 and 700 thousand years ago. In comparison, the data obtained from the Guliya ice core in this area also corresponds to the global glacial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recorded in basin sediments in the eastern and southeastern regions of the plateau and to the information obtained from ice cores in the Antarctic and Arctic regions. In this study, we conclude that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glaciations and new tectonic movement must be a geomagnetic polarity reversal 774 thousand years ago (from Matuyama to Brunhes). Indeed,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uggest that the described reversal event might have influenced the current global climate pattern and will continue to impact climatic changes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13.
生物质燃烧释放的大量温室气体和烟尘气溶胶能够显著改变大气化学组成、扰动大气环流和水文过程、影响地表辐射平衡,是地球气候和环境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生物质燃烧产生的烟尘颗粒等能够随大气环流过程进行迁移输送,在重力作用下或随降水过程沉降到地球表面,成为沉积物地球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雪冰中诸如黑碳、钾离子、左旋葡聚糖等特征标志物记录能够较好地反映区域乃全球尺度的生物质燃烧信息。利用雪冰开展生物质燃烧现代过程和历史记录的研究对系统认识地球气候环境演变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从雪冰中可用于开展生物质燃烧记录研究的特征指标、不同地区的研究现状以及生物质燃烧的影响因素等方面综述了近20年来国内外的主要研究成果。并对当前在青藏高原地区利用雪冰开展生物质燃烧记录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未来研究工作的重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古里雅冰芯氧同位素地层学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姚檀栋 《第四纪研究》2000,20(2):165-170
在冰芯研究中,氧同位素比率不仅是气温的一种代用指标,而且其变化又是冰芯年层划分的依据之一。本文着重阐述了青藏高原古里雅309m冰芯中δ18O记录研究的一些结果。对于该冰芯上部120m,根据δ18O等的季节变化特征可划分出2000多个年层,这是该冰芯高分辨率气候环境记录恢复的基础。借助于放射性物质(36CI)测年等手段,建立了该冰芯下部的时间标尺。据此恢复了0.125Ma以来古里雅冰芯中18O记录,将其与深海沉积中的氧同位素变化相比较,可划分出阶段 1,2,3,4和5,其中阶段5又可划分出 5个业阶段,即a,b,c,d和e亚阶段。古里雅冰芯18O记录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其升高和降低的幅度都很大,这反映了青藏高原对于气候变化的响应是极为敏感的。5e时古里雅冰芯中δ18O所记录的升温幅度达5℃,高于全球平均升温值2~3℃。  相似文献   

15.
王宁练 《第四纪研究》2006,26(2):165-172
文章通过对青藏高原北部马兰冰芯中δ18 O记录(主要反映暖季气温)与近几十年来高原中、南部气象台站暖季气温变化的对比分析,发现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高原北部地区暖季气温变化与南部地区存在明显的差异,其分界线位于32°~33°N附近一带。该位置也是青藏高原地区气候、地理、地质、地球物理等方面存在南北差异的重要分界线。  相似文献   

16.
The Tibetan Plateau is a topographic feature of extraordinary dimension and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regional and global climate. However, the glacial history of the Tibetan Plateau is more poorly constrained than that of most other formerly glaciated regions such as in North America and Eurasia. On the basis of some field evidence it has been hypothesized that the Tibetan Plateau was covered by an ice sheet during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 (LGM). Abundant field- and chronological evidence for a predominance of local valley glaciation during the past 300,000 calendar years (that is, 300 ka), coupled to an absence of glacial landforms and sediments in extensive areas of the plateau, now refute this concept. This, furthermore, calls into question previous ice sheet modeling attempts which generally arrive at ice volumes considerably larger than allowed for by field evidence. Surprisingly, the robustness of such numerical ice sheet model results has not been widely queried, despite potentially important climate ramifications. We simulated the growth and decay of ice on the Tibetan Plateau during the last 125 ka in response to a large ensemble of climate forcings (90 members) derived from Global Circulation Models (GCMs), using a similar 3D thermomechanical ice sheet model as employed in previous studies. The numerical results include as extreme end members as an ice-free Tibetan Plateau and a plateau-scale ice sheet comparable, in volume, to the contemporary Greenland ice sheet. We further demonstrate that numerical simulations that acceptably conform to published reconstructions of Quaternary ice extent on the Tibetan Plateau cannot be achieved with the employed stand-alone ice sheet model when merely forced by paleoclimates derived from currently available GCMs. Progress is, however, expected if future investigations employ ice sheet models with higher resolution, bidirectional ice sheet-atmosphere feedbacks, improved treatment of the surface mass balance, and regional climate data and climate reconstructions.  相似文献   

17.
马兰冰芯记录的青藏高原中部现代升温变化特征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根据从可可西里地区马兰冰帽钻取的深102.07m冰芯记录中δ18O的年变化,恢复了青藏高原中部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气候变化.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中部的升温变化与北半球20世纪的升温变化的总体趋势一致,最暖阶段出现在50—80年代早期.期间也出现了几次明显的冷的波动,尤其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持续低温,可能与这一时段强盛的夏季风有关.这也表明20世纪末全球急剧升温变化的过程中,某些地区存在气候变冷的波动事件.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大气气溶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大气气溶胶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之一, 但其对气候环境以及人类健康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由于青藏高原地理单元的独立性和特殊性, 该地区气溶胶特征和行为的研究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回顾了青藏高原大气气溶胶研究的历史和分析监测方法, 从气溶胶的基本特性、 气候效应、 环境效应三个方面综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青藏高原大气气溶胶研究的成果, 并对该地区研究的前景有所展望.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环境变化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及其适应对策   总被引:48,自引:0,他引:48  
青藏高原的环境变化对全球变化具有敏感响应和强烈影响。青藏高原的现代环境与地表过程相互作用,引起包括冰冻圈和水资源以及生态系统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对高原本身以及周边地区的人类生存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作为国际研究的热点地区,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研究目前出现三个新的科学动向:关注关键地区的关键科学问题的系统研究;关注以现代地表过程为核心的监测研究;关注全球变化影响下的圈层相互作用研究。本项目的研究对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科学的发展、国际科学前沿的贡献以及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项目的研究将揭示青藏高原隆升到现代地貌与环境格局过程中所出现的重大构造事件和环境事件;重建不同区域、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环境变化序列并揭示其时空分布特征;阐明青藏高原冰冻圈、湖泊和主要生态系统与土地覆被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变化特征;揭示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特点和高原热力与动力过程对不同气候系统变化的影响。本项目将在高原南北典型区域利用地貌学与沉积学手段,研究青藏高原现代地貌与环境格局的形成过程;利用湖芯、冰芯、树木年轮等手段,研究青藏高原过去环境变化的特征事件、区域分异及其与全球变化的联系;利用冰川、冻土、积雪的时空变化,结合对高原特殊大气边界层的观测,研究青藏高原冰冻圈变化与能量水分循环过程;从冰川、湖泊、大气的监测入手,结合模式方法,研究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的机制;利用生态系统碳的源—汇变化,研究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综合研究全球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水资源变化所产生的区域效应和适应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