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8 毫秒
1.
湘中佘田桥剖面上泥盆统弗拉斯阶地层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马学平  孙元林  白志强  王尚启 《地层学杂志》2004,28(4):369-374,i004
湘中佘田桥剖面的佘田桥阶大致与弗拉斯阶范围一致 ,其下为吉维阶泥质灰岩 ,含腕足类 Emanuella tak-wanensis等及竹节石 Viriatellina kienelensis等。佘田桥阶自下而上分别为榴江组、蒸水河组、老江冲组。榴江组主要是紫红色粉砂质泥岩 /粉砂岩互层、底部为黑色薄层硅质岩。蒸水河组下部以灰黑色及暗灰色钙质泥页岩为主 ,含介形虫 Bertillonella erecta、B.cicatricosa?、Franklinella calcarata、Entomozoe(N ehdentomis) tenera及菊石 Meso-beloceras?sp.;上部泥质灰岩、似瘤状灰岩、粉砂质泥岩含牙形石 Palmatolepis cf.semichatovae、大型菊石 Mantico-ceras sp.及介形虫 Entomozoe(N ehdentomis) pseudorichterina。老江冲组以泥页岩为主 ,顶部附近则出现一些泥质灰岩、似瘤状泥灰岩层 ,产丰富的小嘴贝类、无洞贝类及弓石燕类等腕足动物 ,少量海绵 (?)及珊瑚等。佘田桥阶的顶界与弗拉斯阶的顶界一致 ,即以无洞贝类和大量四射珊瑚的绝灭为标志 ,而 Yannanellina腕足动物群的出现开始于锡矿山阶 (或法门阶 )。综合各类化石资料 ,佘田桥剖面的榴江组大致相当于牙形石 falsiovalis带— punctata带 ,蒸水河组相当于 L ower hassi带— L ower rhenana带 ,老江冲组相当于 U pper rhenana带— linguiform  相似文献   

2.
王君慧  马学平 《现代地质》2003,17(3):251-258,T001,T002
详细描述了湘中上泥盆统弗拉斯阶腕足动物小嘴贝类的两个属种CamarotoechiashetienchiaoensisTien,1938和HypothyridinalinglingensisWang,1955的内外部特征,首次揭示了后者的内部构造。C.shetienchiaoensis曾先后归于不同的属,但因该种不具有盖板而区别于前人所归的那些属,如Ptychomaletoechia及Ripidiorhynchus等属,目前,暂归其于Hunan otoechia属,所修订的H.shetienchiaoensis包括了田氏的α、β、γ3个变种。这两种小嘴贝类分布于湘中浅海凹陷区及浅水混积岩相区弗拉斯阶的上部,均在弗拉斯—法门阶界线之下约20~40m处绝灭。华南的小嘴贝类材料表明腕足动物在F/F集群绝灭中呈一种长期的阶梯式绝灭的方式。  相似文献   

3.
位于我国湖南省冷水江地区锡矿山矿区的老江冲剖面为发育良好的浅水台地相沉积,出露著名的上泥盆统弗拉斯-法门阶(Fr/Fa)界线,多年的地层古生物学工作已详细地了解了该区的古生物面貌,本研究采用了基不可一世保存完好的腕足动物Cyrospirifer uernemili壳体进行了稳定C、O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δ^18O值为-8.4‰-9.6‰,δ^13C值为-2.2‰-0.5‰,二值在弗拉斯-法门阶交界处均发生了异常波动,将此值与其他地区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可以认为,弗拉斯-法门期交界时所发生的剧烈而大范围的事件所造成的同位素波动可以作为大区域地层对比的标志,经过计算,推断从弗拉斯期末至法门期初,我国华南地区的古海洋发生了降温事件。  相似文献   

4.
广西六景泥盆纪吉维阶-弗拉斯阶界线层牙形石生物地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广西六景泥盆系剖面是我国泥盆系标准剖面之一 ,通过对其吉维阶 -弗拉斯阶界线上下地层进行详细的牙形石生物地层研究 ,自上而下识别出 12个牙形石带 :Palmatolepis jamieae带、Palmatolepis hassi带、Palmatolepispunctata带、Palmatolepistransitans带、上 Mesotaxisfalsiovalis带、下 Mesotaxisfalsiovalis带、Klapperina dispar-ilis带、上 Schmidtognathus hermanni- Polygnathus cristatus带、下 Schmidtognathus hermanni- Polygnathus cristatus带、上 Polygnathus varcus带、中 Polygnathus varcus带、下 Polygnathus varcus带。吉维阶 -弗拉斯阶界线 (即中 -上泥盆统界线 )由 Ancyrodella binodosa→ Ancyrodella rotundiloba early form→ Ancyrodella rotundiloba late form这一演化线系中的 Ancyrodella rotundiloba early form的首次出现确定 ,处于下 Mesotaxis falsiovalis带下部 ,在谷闭组底界之上 1.80 m处。  相似文献   

5.
在滇东南麻栗坡地区广泛分布的榴江组薄层状硅质岩中.发现包含放射虫动物群Helenifor robustum和Heleniore laticlavium的重要分子,地质时代为晚泥盆世弗拉斯早期.硅质岩SiO2含量在80.2%-95.72%之间,Al2O3含量集中在0.32%-3.83%之间,平均为2.07%,Si/Al值...  相似文献   

6.
严正  侯鸿飞 《地质科学》1993,28(2):135-144
本文对广西香田晚泥盆世弗拉斯-法门阶界线剖面进行了系统的碳、氧稳定同位素研究。发现随着弗拉斯-法门期之交的生物大量死亡和绝灭,在弗拉斯-法门阶界线层中,碳、氧稳定同位素组成出现了明显的异常。这和白垩—第三系界线灾变事件中出现的异常颇为相似。碳同位素异常达-6.6‰左右,氧同位素出现正异常达2‰。此外,在界线层中出现铱异常为230×10-12g/g。这些表明,上述同位素地球化学异常是地球历史中生物绝灭灾变事件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7.
从层序地层观点论黔南独山地区弗拉斯-法门阶事件界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黔南独山地区上泥盆统望城坡组和尧梭组界线应修正置于大套白云岩之下的风化残积层或削蚀面。传统上弗拉斯-法门阶界线被置于望城坡组和尧梭组之间,此界线在海平面变化和沉积事件方面可与欧美地区的弗拉斯-法门阶界线相对比。但此界线之上生物,特别是四射珊瑚、层孔虫等再度繁盛,与F/F生物绝灭事件相背。因此,独山地区的弗拉斯-法门阶界线可考虑置于尧梭组四方坡段下部、生物完全消失之上1~2m较明显的地层转换面。  相似文献   

8.
滇东路南地区晚泥盆世晚期地层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世义  白建中 《云南地质》1992,11(4):295-307
滇东地区上泥盆统上部地层,虽有不少单位和个人先后做过工作,但属法门阶还是弗拉斯阶的问题,由于缺乏特征性化石依据,致使认识得不到统一。近两年来,笔者参加我校1:5万路南幅的地质填图,在上泥盆统上部的“寨黑组”内,找到许多可与华南地区锡矿山阶对比的腕足类化石,发现了在国内尚属首次发现的法门期世界性特征分子——Plectorhynchella腕足动物群,以及大量的牙形石,肯定了滇东地层分区存在法门阶地层。  相似文献   

9.
广西六景泥盆系剖面是中国泥盆系标准剖面之一,通过对其弗拉斯阶-法门阶(F-F)界线附近地层进行详细的牙形石生物地层研究,自下而上识别出3个牙形石带:晚rhenana带、linguiformis带和triangularis带。F-F界线位于融县组下部(第7号层与第8号层之间),在谷闭组顶界之上3.32,m处。碳同位素的分析结果表明,F-F之交δ13C具有显著正偏移,增幅为2.0‰,与湖南老江冲、广西垌村和杨堤以及欧洲、美洲、非洲和澳洲等地的F-F界线附近的碳同位素记录一致,且具有相近的变化幅度。δ13C正异常与F-F界线上的生物灭绝有关,由于食微生物的高等生物灭绝,微生物大量繁盛,诱导海水缺氧,导致海洋有机碳埋藏速率增加,从而形成δ13C的正偏。F-F界线层发育一套以碎屑灰岩为特色的事件沉积,该事件沉积在广西乃至全球具有等时性,可能与小行星碰撞地球引起的全球性海啸有关。  相似文献   

10.
在广西北部兴安县高尚镇金子山剖面下石炭统鹿寨组底部,新发现了长身贝类腕足化石,包括1新种、1个相似种、6个未定种和2个属种未定类型。这些长身贝类以Productellidae和Productidae科的分子为主,另有少量Echinoconchidae和Monticuliferidae科的分子。这些长身贝类全部属于生活在静水环境中的薄壳类型,无一与华南同期地层中已知类型相同。它们之间的差异可能反映了不同沉积环境条件对腕足动物群属种的控制。在鹿寨组底部发现的长身贝类以及近年在桂林南边村和黔南睦化剖面腕足动物群的发现显示出华南台缘斜坡―盆地相区杜内阶中的腕足动物群具有极高的属种分异度,不但有大量见于世界其他地方同期动物群中的分子,也包含有不少原本认为只在维宪阶或更高层位出现的类型或全新的类型,说明华南台缘斜坡―盆地相区不但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腕足动物群之间存在密切的生物地理区系联系,而且华南台缘斜坡―盆地相区是杜内期腕足动物起源和辐射演化的重要策源地之一。许多属种可能是在这里起源,并迁移扩散到其他地方。  相似文献   

11.
韩迎建 《地球学报》1987,9(3):171-197
笔者在广西象州中坪马鞍山剖面上泥盆统“融县组”中部,首次发现了地层连续、岩性均一、牙形石带齐全的弗拉斯阶/法门阶界线层。这一界线层完全符合国际泥盆纪地层分会(SDS 1983)作出的关于划分弗拉斯阶/法门阶界线条件的决议。并与被誉为盆地相最佳剖面的西德Schmidt剖面(SDS Newsl.1986,no.1,Doc.C)的牙形石序列基本一致。无论是从岩石的均一性或是牙形石生物的连续性上,马鞍山剖面完全可与西德Schmidt剖面媲美,它是目前国内研究弗拉斯阶/法门阶界线的理想剖面之一。本文除了对这一界线进  相似文献   

12.
况云所  贾立宇  杨刚 《贵州地质》2020,37(3):240-243
黔北桐梓红花园剖面是华南扬子台地经典的奥陶系剖面之一,其中的湄潭组下部泥页岩段产出大量的腕足类化石。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形态分析显示:红花园剖面湄潭组下部的腕足类化石共有27属,其中以正形贝类Sinorthis的丰度最高,为湄潭组下段腕足动物中的优势类型。此外,Paralenorthis,Desmorthis,Xinanorthis等也比较常见,同为早奥陶世扬子台地近岸浅水环境下Sinorthis动物群的共生腕足分子。通过与黔中乌当地区湄潭组下段的腕足动物组合进行多样性比较,结果显示:桐梓红花园剖面的腕足动物,无论是化石丰度还是形态分异度,都明显高于贵阳乌当地区。两地之间湄潭组沉积环境的差异和研究程度的不同可能是腕足动物化石面貌不一样的主要原因。红花园剖面湄潭组下部腕足动物的多样性迅速增加,为研究华南早奥陶世腕足动物演化史上首次辐射事件提供了新的证据,也为探讨该地质时期黔中古陆南、北缘近岸环境下腕足动物的地理区系划分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牙形石生物地层对比的基础上.着重讨论吉维特-弗拉斯期的沉积相和沉积古地理。将该期地层红岭山组分为陆棚、开阔台地、局限台地、生物礁和丘、礁前斜坡及泻湖六个相及十二个微相.提出西成地区泥盆纪存在-南北两侧均有镶边礁的小型碳酸盐台地.礁间泻湖区是该区铅锌矿成矿的有利部位.也是今后寻找铅锌矿的重点靶区。  相似文献   

14.
云南盘溪剖面是华南泥盆系的一个重要参考剖面,以开阔台地相—台地边缘相—局限台地相交互为特点,含丰富的底栖生物,包括珊瑚、腕足类等,而一打得组又不乏竹节石、牙形类等浮游及游泳生物化石,这对于确定其时代及华南中—晚泥盆世地层对比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在一打得组下段发现了晚吉维亚期的牙形类,在一打得组中段发现了弗拉斯期的牙形类,因而,一打得组属于中泥盆世晚期至晚泥盆世早期的沉积,中泥盆统上泥盆统界线大致位于一打得组下—中段之间;整个一打得组大致对应于牙形类Schmidtognathus hermanni带—Palmatolepis hassi带,这意味着一打得组沉积的开始与国际上的Geneseo事件一致,代表一次重要的海平面上升事件。  相似文献   

15.
贵州独山中泥盆统不整合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约 《地层学杂志》1994,18(3):207-211
黔南中泥盆统独山组鸡窝寨段底部存在的古风化壳层和其之上的底砾岩,为一次地壳相对上升,海平面下降的上升运动,表明独山组内存在着沉积间断。建议将此古风化壳之上的原“独山组鸡窝寨段”修订为“鸡窝寨组”,代表中泥盆世晚期较独山组更大海侵的以碳酸盐岩为主的沉积。  相似文献   

16.
华北地台石炭二叠纪腕足动物群及生物地理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华北地台早石炭世晚期至早二叠世腕足动物群的全面系统研究,认为全区腕足动物群的发展演化具有一致性和阶段性,可清楚地分为5个阶段,即田师傅期(C13-C21)、本溪期(C22)、太原期早期(C23)、太原期晚期(P11)和山西期(P12)。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国内外同期腕足动物群的对比和腕足动物生物古地理分析,确立了华北地台东北部田师傅期腕足动物的生物地理归属,命名为天山-辽吉腕足动物生物地理分区,同时阐明了研究区内晚石炭世晚期至早二叠世腕足动物生物地理区划特征。  相似文献   

17.
沈健伟 《沉积学报》1993,11(1):103-110
桂林地区泥盆纪弗拉斯晚期的沉积物以含有大量细枝状的双孔层孔虫为特征,并表现出明显的旋回性。本文研究认为,双孔层孔虫最适宜在潮下带弱动荡环境中生长。完全闭塞,滞静的泻湖不利于双孔层孔虫的生长,只能是其堆积的场所。  相似文献   

18.
沈建伟 《沉积学报》1996,14(2):75-81
桂林地区中、晚泥盆世从吉微特期到法门期都有不同的礁、滩发育,而且在不同时期造礁生物的面貌有所不同。晚泥盆世藻类的崛起取代了层孔虫和珊瑚的位置,成为造礁的主要角色。但在桂林以西5公里处的侯山,其沉积相位置为桂林台地的西北台缘,除发育藻-层孔虫礁外,还发育了层状的珊瑚礁体,这在晚泥盆世地层中还极为少见。这种礁体由原地生长的丛状珊瑚体构成,以Smithiphyllumguili-nense为主,其生长高度可达一米多,分异度低,其它的造礁生物主要是一些藻类和少量层孔虫,附礁生物以腕足类为主。纵向上礁序列由以下几种微相组成:(1)隐藻泥晶灰岩;(2)藻砂屑灰岩;(3)斑马构造隐藻泥晶灰岩;(4)珊瑚灰岩。横向上礁组合可识别出:(1)礁后亚相;(2)礁坪和礁缘亚相;(3)礁坡亚相。从礁体的生物组成,微相内容特征,成岩变化及横向上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可以推测,其并非真正的台缘礁体,而是礁后外带靠近台缘的层状补丁礁。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报道在滇西保山地区的永德县阿罗田剖面的丁家寨组顶部灰岩层中发现的 Rabeignathus bucaramangus牙形石动物群。该动物群主要由 Rabeignathus bucaramangus (Rabe) ,H omeoiranognathushuecoensis(Ritter) ,Sweetognathus inornathus Ritter,Sweetognathuswhitei(Rhod  相似文献   

20.
滇西南耿马地区泥盆纪牙形石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耿马东部大龙塘等地的硅质岩系中新发现大量牙形石,可建立两个牙形石带:Palmatolepis gigas带、Palmatolepis triangularis带。此套含牙形石硅质岩系的时代属于晚泥盆世弗拉斯阶—法门阶,对比为曼信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