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渭北中部筛珠洞泉补给来源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筛珠洞泉位于中低山区与渭北黄土台塬区衔接地带。筛珠洞泉区地势整体趋势为西北高东南低,北部以中低山为主,海拔在1 200-1 600 m之间,多由裸露和隐伏碳酸盐岩组成;西南地势逐渐降低,海拔在800-1 000 m之间,为以唐王陵向斜为主的一系列褶皱构造,由奥陶系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组成;东南部地势呈阶梯状下降,山前地带海拔多在400-500 m之间,为裸露碳酸盐岩区与山前冲洪积扇区的接触地带。筛珠洞泉作为渭北中部最大的岩溶泉,对于其补给来源前人已做了大量的研究,较为一致的认识是泾河渗漏是筛珠洞泉最主要补给来源,且筛珠洞泉是渭北中部筛珠洞泉域隐伏岩溶系统的集中排泄点。本文根据氢、氧和锶同位素的研究成果,结合水文地球化学及岩溶水文地质条件,对筛珠洞泉的补给来源提出了与前人研究不同的认识,即筛珠洞泉的补给以筛珠洞泉域外西南部岩溶地下水为主;在所有的补给来源中,大气降水、河水及岩溶水所占比例分别为11%、37%和52%;在岩溶水补给中,西南部、西北部及坝址区岩溶水所占比例分别为77.9%、19.7%和2.4%。在此基础上,本文还根据氚同位素资料估算筛珠洞主泉岩溶水的平均滞留时间为62-64年。  相似文献   

2.
口泉沟南水源地环境同位素研究和水资源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大同矿区口泉沟南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利用氢,氧,铀,硫,碳等环境同位素研究了口泉南与相邻的泉域和三层洞泉域的关系及地下水的补给来源;用有限元法进行了地下水资源评价和水位预报,证明在该区建立供水10^4m^3的水源地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3.
魏永齐 《地下水》2005,27(3):192-193
通过对小南海泉域地下水资源现状的分析,提出保护小南海泉域地下水资源的5条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4.
马秀媛  于峰  李景龙 《岩土力学》2006,27(Z1):131-136
在系统综述区域地下水数值模拟的基础上,运用有限差分和有限体积法,结合济南泉域裂隙岩溶地下水含水介质系统,采用二维非稳定流数学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对泉域地下水动态变化进行了评价,为泉域地下水资源评价与管理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分析手段,为区域地下水资源的科学管理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柳林泉域岩溶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的确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玉良 《中国煤田地质》2002,14(4):36-37,41
柳林泉域内赋存丰富的岩溶地下水资源,目前还没有大规模的开发利用,运用丰富的水文地质资料确定了泉城内的水文地质参数,概述了泉城含水系统的详细情况,用泉流量恢复法与均衡法计算并比较了泉域岩溶地下水资源量,在计算不同保证率的情况下对泉域的可开采资源量进行了分配,为离柳矿区的发展,合理利用岩溶地下水资源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兰村泉域地下水污染原因及可持续开发利用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志祥  张永波  赵雪花 《地下水》2012,(3):52-53,118
为确保兰村泉域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在现场踏勘及有关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泉域地下水污染原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兰村泉域地下水污染与以下因素有关:(1)污染物入渗;(2)地下水开采;(3)水环境化学条件变化;(4)部分地区地下水原生本底值异常。提出了泉域地下水可持续开发利用对策。研究成果为兰村泉域地下水资源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娘子关岩溶地下水开发与保护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光中  郭志峰 《地下水》1997,19(2):65-68
本文在详细论述水文地质特征的基础上,注重系列的一致性,因而划分了不同时段,对全排型岩溶泉域岩溶地下水资源进行了计算,获得了良好效果,并进一步提出了泉域岩溶地下水合理持久开发的原则与方案。  相似文献   

8.
地下水环境容量初探——以济南泉域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立亭  武强  徐军祥  周瑞 《地质通报》2009,28(1):124-129
分析了水环境容量的内涵和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产生的环境效应,探讨了地下水环境容量的概念,认为地下水环境容量是用来表征一定目标约束下,地下水系统对自然或人类活动影响所能承受能力的最大阙值,其评价指标可采用地下水临界水位、可持续开采量、TDS、水温、纳污能力等单项指标或多项综合指标。以济南泉域为例,采用地下水位与泉流量作为济南泉域岩溶地下水环境容量的阙值,论证了地下水环境容量的动态可变性。最后指出了地下水环境容量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太原市兰村泉域保护刻不容缓尹宝福,孙中惠(太原市水利局)太原市兰村泉域是山西省Ⅰ级泉域保护区。泉域位于太原市北郊及阳曲县境内,泉域保护区内有地下水资源约54.7万m ̄3/d,现已超采,为62万m ̄3/山其中,供应城市居民生活用水的枣沟、兰村、西张三大...  相似文献   

10.
陶书华 《中国岩溶》1997,16(2):138-144
本文根据渭北地区已有的袁家坡、筛珠洞两个岩溶泉流量的报道,进而用理论频率法对该二泉水进行了资源评述。认为泉水的流量应以保证率50%的数值或以平均数值称之较妥,而开采资源应以最高保证率的流量数值最为可靠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三角洲水环境水资源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长江三角洲包括三角洲平原及周边丘陵山地,天然的水环境良好,多年平均当地水资源量为537.79×108m3,长江干流多年平均过境水量9730×108m3,水资源丰富。目前,长江总体水质尚好,主泓水质多为Ⅱ类,沿岸部分具有Ⅲ类水。太湖是上海、苏州、无锡的主要饮用水源,但水质一直在下降,总体为Ⅲ类水(占70%),Ⅱ类水仅占15%,其他河道、小湖泊均为Ⅳ类和Ⅴ类水。钱塘江水系以Ⅱ类、Ⅲ类水为主。京杭运河为Ⅴ类、劣Ⅴ类水。随着人口增加、城镇扩展和乡镇企业快速发展,水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清洁淡水水源日益缩减。长江三角洲平原地区出现水质性缺水,浙东宁波舟山主要是缺乏工程调剂用水。文章建议:1)应用GIS技术,作流域性水环境水资源模型,以解决平原水网区水质、水量的调控、决策和管理;2)浙东缺水区需从全省范围规划建设大区域水利工程,解决供水,避免各县市单独、分散局部规划建设;3)三角洲的洪涝灾害主要是不合理开发引起的。建议按水系自然规律整治河道,去除障碍,减少淤积,降低水位,让洪水流量有畅通去路,同时配合非工程防洪措施以综合防治洪水灾害。长江三角洲由于水环境污染造成的水质性缺水提供了人们研究人和自然环境和谐地相关发展的一个最好例证。  相似文献   

12.
陕化需水量不断增加,原水源地已不能满足用水要求,需要寻找新的水源地。新开水源地开采井位于遇仙河和石堤河之间,渭河大堤以南200m左右。本文对新开水源地建立了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并运用目前国际通用的可视标准软件Visual ModFlow对勘察区地下水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和预测,得出了该区在多年平均降水量的条件下,新增加的开采量主要靠渭河激发补给和蒸发量减少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弹性波技术在探测塔里木河下游地下水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护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是塔里木河综合治理工程的重要目标。由于塔里木河下游地区人烟稀少、气候干燥、自然环境差, 因而试验研究一种方便快捷的的方法探测本地区地下水水位就显得尤其重要。介绍了使用SWS-3型工程勘探与工程检测仪在塔里木河下游地区探测地下水水位的应用效果, 并阐明了塔里木河下游地区潜水位面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4.
渭河断陷赋存丰富的地下热水资源.本文叙述了该区地热分布特征,阐明了区内地质构造、深部地质条件对地下热水赋存和水温、水量变化的控制作用,兼论了西安城郊区及地热赋存的地质构造背景.对指导当前和今后这一地区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工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建立了哈尔滨市地下水资源优化管理模型 ,将求解多目标最优化问题的约束法和线性加权法相结合 ,给出了一种综合解法 ,并将此法应用于所建立的水资源优化管理模型的求解。其结果可为该地区地下水资源的管理提供有参考价值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张龙  何江海 《甘肃地质》2008,17(1):88-91
本文以黑河中游为研究对象,采用222Rn、EC及断面测流法对莺落峡至正义峡河段地表水、地下水转化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莺落峡至张掖黑河大桥段为地表水补给地下水,其单长渗漏率为0.248~0.433m3/s.km;张掖黑河大桥至正义峡段为地下水补给地表水,其单长渗出率为0.042~1.057m3/s.km。在相互补给率计算基础上对不同河段不同时段可分别计算相互的补给量,为水资源评价及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北部地区赋存丰富的岩溶水资源,该岩熔水为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在1:5万水文地质调查研究中,以岩溶水为主要研究对象,查明了区内基础水文地质条件;对岩溶含水岩组进行了划分,查明了区域岩溶储水结构特征,将研究区划分为滦河流域下游柳河流域主要储水结构及滦河流域下游柴白河流域主要储水结构.在研究区实施探采结合孔3眼,施工配套观测孔3眼,对探采结合孔供水服务能力进行分析评估,可为该地区岩溶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第四系工程地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北方资源性缺水问题已严重影响了当地工、农业的发展和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已迫在眉睫.本文简要地介绍了南水北调3条调水线路之一--中线工程的组成、地形地貌以及第四系情况,重点分析了第四纪地层中的膨胀土渠坡稳定、黄土类土湿陷、软黏土渠坡稳定、饱和砂土振动液化、砂砾石强透水和开挖弃土利用等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其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同时也提出了对这些问题的工程处理措施.中线工程不存在能够否定工程成立的工程地质问题,所有工程地质问题都可以通过适当的工程处理措施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9.
王佳武 《陕西地质》2007,35(1):73-77
子午岭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勘察”是我国近些年来开展的一项重要的水文地质工作,期间运用多种先进技术方法,对地下水赋存规律取得了好多新的认识。其中发现子午岭地区白垩系地下水的运移与常规的认识不同,高大的地表水分水岭并不完全是地下水的分水岭,这对正确评价白垩系地下水资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勘查工作揭示的这一自然现象,也为广大水文地质工作者正确认识和分析地下水系统有所启发。子午岭仅是地表及浅部环河组地下水的分水岭,而深部洛河组地下水不受子午岭影响,地下分水岭在子午岭以东。白垩系洛河含水组地下水在子午岭以东接受降水和地表水补给后,越过子午岭向西迳流,最终在马莲河排泄。  相似文献   

20.
黄河三角洲南部冲洪积扇区浅层地下水由于长期大量开发利用,早已形成了区域性漏斗群。通过对漏斗区地下水赋存条件和调蓄条件的分析,提出了由新建的引黄主干渠引黄河水,采用河渠、坑塘内施工回灌引渗,以及丰水期大气降水地表径流拦蓄引渗和引黄河水引渗回灌联合调度的方案,并从调蓄资源增量、调蓄可行性和调蓄效益等方面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