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珲春边境经济合作区环境影响评价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概括的介绍了地处图们江三角州地区的珲春边境经济合作区的优越的地理环境以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对图们江三角州地区开发的宏伟计划。国内外投资者不仅对珲春边境经济合作区表示极大的关注而且有了开发行动。为协调开发与环境的关系,区域开发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针对目前合作区内分别对单个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先做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再进行单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观点,并对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内容、应注意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东北亚地区是一个工业化潜力极大的地区,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区域一体化将更适应东北亚地区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关系。开发建设图们江地区国际交通运输枢纽是东北亚地区一体化的关键,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又能促使图们江地区国际交通运输枢纽地位的提高。为此,本文在对图们江地区国际交通运输枢纽的构成和物流潜力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2020年前图们江地区国际交通运输枢纽的建设方案。  相似文献   

3.
中国-哈萨克斯坦(以下简称中哈)国际合作示范区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北通道,是中国面向中亚地区重要的战略节点与门户。在该区域发展物流产业与跨境电商平台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优化产业布局,改善产业结构,保障国家能源安全通道,提高丝绸之路经济带新疆核心区综合竞争力。首先对比分析了新疆对哈萨克斯坦的主要边境口岸,系统梳理了中哈国际合作示范区口岸物流业及巴克图口岸的发展基础与优势所在,包括自然与区位条件优越,农产品"绿色通道"领先,中亚经贸合作互补性强,口岸物流辐射面广,国内外政策环境好等优势,提出重点建设乌苏、和布克赛尔、巴克图口岸等5大物流园区。解析了跨境电商物流发展的趋势,提出重点建设阿里巴巴·塔城产业带和中哈跨境电商平台服务区两大跨境电商平台。最后总结了在中哈国际合作示范区发展物流业的保障措施与政策建议,以期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决策支撑和依据。  相似文献   

4.
国际物流格局中的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区域经济一体化需要国际贸易(物流)的支撑。世界产业结构的演替为东北亚区域产业结构演替方向提供了借鉴和方向性启示;但东北亚区域物流在国际物流格局中的地位决定了东北亚区域合作仍处于初级阶段。通过影响东北亚区域一体化的因素分析,提出加速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几个关键:图们江地区一体化、跨境交通走廊以及区域内的节点城市与口岸等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以图们江地区8个城市的家族成员迁移数据为例,借助社会网络理论及分析方法,对图们江地区城市社会网络空间结构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图们江地区城市社会网络已初具规模,网络规模和网络密度都不断增大,尤其是2000年以后增速较为明显,网络的规模效应和集聚优势发挥了积极作用。对外联系的主要方向为东北、山东、北京以及韩国、日本等国家,网络外向性显著。在该地区的城市中延吉市中心度最强,核心地位比较突出;敦化市其次,是该地区与国内其它地区联系的门户。网络联系主要指向中心城市,其它城市间的联系强度较弱,导致整体网络的效率降低。面对国务院主导的长吉图开发战略和新一轮图们江地区区域国际合作的大好形势,该研究成果可为该地区的城市发展、区域规划和产业布局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刘玮辰  曹有挥  吴威  郭嘉颖 《地理研究》2019,38(8):1905-1918
长期以来过江通道供需矛盾突出,高效利用现有通道并合理规划建设新通道设施、吸引两岸要素无障碍流动成为长江下游地区率先实现跨江发展、推进次区域合作的基本物质保障。基于此分析2000年以来长江下游地区公路过江通道建设对南北岸间交通的“时空压缩”效应,尝试探讨高等级公路网体系中过江通道通行利用空间特征。研究时段内过江通道建设实现由点到面扩张,从单一到多样化的跨江条件改善压缩区位差异对发展造成的不公平,跨江时间成本逐渐转变为自岸向两侧的由高到低梯度推移。沿岸地区就近选择过江通道,中远岸市县由高等级公路网引至特定通道方向,完整的过江通道是包含跨江桥隧和后方高等级连接公路的交通走廊。各通道因其在路网体系中的定位不同,通行利用存在差异,区域空间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有限性要求建立“干线公路-跨江桥隧”多对多选择,提升既有通道通行能力并将连接道路建设向新通道方向倾斜,以分流通行压力并缩小区域内跨江成本差距。  相似文献   

7.
程艺  刘慧  张芳芳 《地理研究》2022,41(3):851-866
传染病影响人类福祉和可持续发展,边境口岸地区是传染病境外输入防控中的薄弱区域。然而,目前关于边境地区传染病境外输入风险和防控的研究大部分停留在指标体系构建或定性分析的层面。现有研究中缺乏从地理学视角分析边境口岸传染病的时空演化,对传染病风险的定量测度与情景模拟有待加强,对中国边境口岸的疫情防控工作缺乏精准指导。本文构建了一般意义上的边境口岸地区传染病境外输入风险指数(ERI),评估了一般年份中国陆地边境口岸地区传染病境外输入风险,并以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为例,对中国陆地边境口岸不同管控措施情境进行风险分析,识别了疫情境外输入的高风险口岸。结果表明:①一般年份中约1/5的中国陆地边境口岸风险较高,包括瑞丽、二连浩特、满洲里、东兴等,其中中缅边境地区最为集中。②2020年中国边境口岸地区新冠肺炎疫情境外输入呈现空间极化特征,集中发生在满洲里、绥芬河、瑞丽三个口岸地区。③中俄、中哈边境口岸地区是新冠肺炎疫情境外输入的较高风险区域,霍尔果斯、满洲里、阿拉山口、绥芬河、珲春5个口岸仍存在新冠肺炎疫情境外输入的较高风险。增强边境口岸管控措施对降低新冠肺炎疫情境外输入风险效果显著,后疫情时代需积极转变边境对外贸易方式,协调边境发展与疫情管控之间的关系。本文提出的传染病跨境传播风险评估方法,不仅为当前新冠肺炎疫情的常态化防控提供决策参考,更为今后各类传染病境外输入的定量评估和分级分类管控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8.
图们江地区水环境质量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朱颜明  卢学强 《地理科学》1996,16(3):215-223
图们江地区5条河流18个断面水环境质量研究表明,本区地表水污染比较严重,大部分河流断面水质在Ⅳ、Ⅴ级水平,只有珲春河水质优于Ⅲ级,除布乐哈通河水质继续呈下降趋势外,其它河流污染水平基本得到了控制,河流污染物比较固定,主要是SS、COD、BOD、AR-OH、N-NHa。  相似文献   

9.
图们江下游发育珲春湿地、敬信湿地和防川湿地集中区,湿地类型包括河流、湖泡、沼泽和人工湿地等。采用遥感解译和野外调查方法,研究图们江下游湿地形成的条件,结果表明,图们江下游湿地形成受地质和人为条件控制,其中地质条件起决定性作用;提出控制图们江下游湿地形成的主要地质条件包括沉积地层、沉积物组合和构造活动;从湿地形成条件角度,分析图们江下游湿地的成因,将该湿地分为河流湿地和人工湿地2种成因类型,其中,河流湿地是古近纪以来新构造活动、特殊沉积物组合和河流改道等综合作用的结果,人工湿地是对原有湿地和河流人为改造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吉林省参与图们江区域合作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吉林省参与图们江地区合作正面临着新一轮全球产业分工体系的调整、区域经济合作进程的加速、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深入、“长吉图”开放带动先导区的提出等新的发展背景。因此,必须重新审视吉林省与图们江地区的产业分工与合作,并对其进行重新的功能定位,提出新时期的重点发展战略,以进一步推动吉林省全面参与图们江地区的经济合作。  相似文献   

11.
以现代渔港经济区理念看广东惠来县神泉港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春山  罗彦 《热带地理》2005,25(1):33-37
分析了现代渔港经济区的内涵、构建思路与关键问题,指出神泉渔港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发展的优势与发展的契机,并结合现代渔港经济区理念,具体探讨了神泉现代渔港经济区的发展设想、发展策略与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2.
北疆铁路沿线城市现代物流发展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现代物流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式产生,核心思想是一种综合集成,总成本管理和客户至上的思想,集中体现其高效、快捷、节约成本的特点。新疆富含国家战略性资源,北疆铁路承担国家大宗物资运输,其沿线分布着新疆经济发展最好的城市密集区,培育物流经济作为新疆经济的新增长点有重大意义。然而如何根据区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潜力来优化组织本区域物流空间体系,建立符合现代技术条件、经济和时间效益目标的地域物流网络系统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关键,本文对北疆铁路沿线的物流发展空间格局进行了定量和定性的分析研究,综合分析得出北疆铁路沿线城市形成的三大物流空间格局:乌鲁木齐都市圈的一级节点区域;奎(奎屯)-克(克拉玛依)-乌(乌苏)“金三角区域的二级物流节点区域和北铁沿线西部地段的伊犁、塔城、博乐等口岸区域的外向性物流节点,这三大物流节点构成了北疆铁路沿线物流发展的空间格局,代表着北疆铁路沿线现代物流空间格局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立足“一带一路”倡议总体规划和最终目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国家的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进行测度,并依据其贸易投资便利化得分,将沿廊17国划分为风险区、谨慎区、便利区、畅通区四个等级。在此基础上,将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划分为三大廊段,并对其贸易投资相关的条件进行详细分析,为出境企业和机构更好地了解沿廊国家贸易投资便利化、参与沿廊经济建设、防范经贸合作风险,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采用“理论演绎-案例实证-机理阐释”的研究逻辑,从空间视角提出理论假设,分析港口体系在运量、航线与后勤3个维度的集散及转型规律,并以长三角集装箱港口体系为例进行假设验证。结果表明,运量和航线总体上表现为空间分散化态势,低端后勤要素亦由中心枢纽港城市向外围边缘港城市扩散,但高端后勤要素在空间上呈现出进一步向中心枢纽港城市集聚的趋势。通过数理模型研究发现,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等外部因素以及城市工业发展水平促使运量和航线趋于集聚分布,腹地经济实力、传统交通因素以及金融发展水平、服务化水平等推动运量和航线趋于离散分布;同时,腹地经济和交通等传统因素对港口后勤要素区位选择的影响程度有所下降,而全球化、市场化、服务化等外部因素以及信息化、金融发展水平等新兴因素的影响程度明显上升,尤其对高端后勤要素的区位决策影响更显著。  相似文献   

15.
综合物流时代的到来与港口功能的演变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安筱鹏  韩增林 《热带地理》2001,21(3):276-281
综合物流是现代社会对运输发展的客观要求,它要求实现运输的全球化、信息化、高效化和门对门,综合物流因此也改变了传统的运输组织体系。港口作为综合物流时代连接海向腹地和陆向腹地的重要节点,在整个物流体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而综合物流也加快了港口功能的演变,现代港口已经成为国际物流体系的一个重要的节点。最后论述了如何加快我国物流体系及集装箱港口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基于力学平衡模型的长三角港口物流发展协调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士琳  曹有挥  蒋自然  王佳韡 《地理科学》2017,37(11):1624-1631
基于港口物流协调发展理论分析框架,构建相应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协调性判别模型,对长三角13个港口物流发展协调性进行综合评判。结果表明:长三角已形成较为明显的以上海港为核心,宁波-舟山港、苏州港和南京港为副中心,其余港口为重要补充的多层次港口物流规模等级结构;港口物流协调发展层次总体偏低,以低水平协调型为主,且港口物流发展协调度与综合发展度间存在紧密联系,呈现明显的“U”型曲线特征;港口物流协调发展偏离方向集中化特征不明显,制约不同港口物流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存在较大区别,同时就物流运营发展滞后型、城市支撑发展滞后型和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型港口分别提出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17.
宁波市港口物流企业空间格局及区位选择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王瑞  蒋天颖  王帅 《地理科学》2018,38(5):691-698
以宁波市为例,基于港口物流企业空间数据,运用冷热点分析和泊松回归等方法,研究宁波市港口物流企业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① 宁波市港口物流企业呈现向心集聚性,圈层分布格局明显。中心商务区和临港工业区是集聚热点区域;②港口物流企业集聚特征明显但整体集聚程度下降,表现出在中心商务区和临港工业区持续集聚和沿主干道路向外围区域蔓延扩散两大趋势;③不同类型港口物流企业的区位选择有明显差异:货代型物流企业主要分布在中心商务区,仓储型物流企业主要临港分布,运输型企业选择临近沿交通干道布局,综合型物流企业的分布没有明显的区位倾向;④ 政策因素、土地价格、城乡差异、临近港口、经济潜力和工业结构都不同程度地影响港口物流企业的空间分布,而交通便利没有表现出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甘宁青段黄河经济带发展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甘宁青段经济带地处黄河上游,是黄河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段富集了全带大部分的能源与资源,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可观。文章首先确定了甘宁青段黄河经济带的战略地位,指出是西北地区重要的资源产地与交通枢纽,黄河经济带的生态环境屏障和国防安全重镇,然后分析了它的发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的战略构想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宗会明  孙菊 《热带地理》2022,42(4):592-604
通过对111篇国际SCI和SSCI期刊内陆港(Inland Port)文献的分析,结果发现:1)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对内陆港的相关研究逐渐增多,尤其是自2016年以来,文献数量增长迅速。研究者的地区分布以亚洲、欧洲和北美洲最多,研究主题多与交通运输、物流等领域结合,表明内陆港已经成为交通运输体系和供应链运输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概念至今尚未统一。其概念探讨主要集中在不同地理背景下对内陆港功能和作用、与海港的便捷交通链接,以及随经济发展延伸出来的附加功能方面。2)内陆港的空间布局体系大致可以分为供应链导向型布局和产业集群型布局,腹地经济基础、交通基础设施与地方政策因素等都影响内陆港的选址和布局。3)内陆港对区域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在城市空间规划和土地利用、区域经济发展和就业以及降低能耗和减排、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产生持续的空间效应、经济效应和环境效应。4)内陆港的运营和管制需要特别关注港口规划与各管理主体之间及其与管理制度的关系,以实现内陆港高效、持续、健康的发展。文章最后着眼于全球内陆港研究新趋势和新发展格局背景下中国对内陆港发展实践需求,指出未来内陆港研究需要重点关注概念再界定与评价实证、空间布局与规划、区域影响与港城关系研究、开发投资与潜在效益之间的风险关系研究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李飞  张克  董锁成  李泽红 《地理研究》2021,40(11):3063-3072
中蒙俄经济走廊耕地资源战略合作对于“一带一路”共建、加强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意义重大。本研究综合运用遥感影像解析、野外实地考察、统计分析等方法,揭示了中蒙俄经济走廊耕地资源分布格局,剖析了耕地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制约因素;研究了中国对外耕地合作开发的主要问题,探索提出了中蒙俄经济走廊耕地资源合作对策建议。中蒙俄经济走廊耕地资源丰富,主要集中在俄罗斯欧洲部分莫斯科河和伏尔加河流域,以及鄂毕河流域、叶尼塞河流域、阿穆尔河流域与贝加尔湖流域等地。中蒙俄经济走廊俄罗斯部分耕地面积和高产耕地面积分别占经济走廊的60%和74%左右;而经济走廊俄罗斯部分未利用耕地面积占俄罗斯未利用耕地面积的近50%,占中蒙俄经济走廊未利用耕地面积的95%左右。今后应高度重视中蒙俄经济走廊耕地资源合作开发,推动中蒙俄耕地与农业合作自由化发展,可探索在阿穆尔州、犹太自治州等地率先开展中俄毗邻重点耕地国际合作创新示范区建设和农业自贸区建设,扩展延伸经济走廊耕地产业链和价值链,共建多元稳定的中蒙俄经济走廊农产品物流贸易通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