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为满足新形势下雨洪管理实践的需求, 揭示有效不透水下垫面对城市水文过程的影响, 需研发考虑有效不透水下垫面的城市雨洪模拟模型。将不透水下垫面分为道路和屋顶, 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城市雨洪模型等技术手段, 基于不同分类属性分步确定有效不透水面积; 考虑模型复杂性、建模数据可用性和模型预测能力, 确定模型结构。区分有效不透水下垫面和非有效不透水下垫面产汇流过程, 将具有高度异质性的城市下垫面离散成具有均匀或准均匀特性的子汇水区, 考虑不同下垫面各子汇水区内部及子汇水区之间汇流路径, 采用不同的产汇流计算方法, 构建了精细模拟模型, 可为城市洪涝防治及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以北京市老城区雨洪控制与利用示范工程为背景.对天然降雨、不同下垫面雨水径流、示范工程处理过程雨水径流以及地下水水质进行分析研究,通过示范工程对雨洪的处理利用效果,探讨雨水回灌至地下能否对地下水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了分析有效不透水下垫面在城市雨洪模拟中的水文响应机理, 以常州市双桥浜径流小区为研究区域, 构建考虑有效不透水下垫面的城市雨洪模型。利用实测资料先确定屋顶中有效不透水面积的比例, 再率定模型其余参数。采用不同的方法表征不透水性, 设置不同的模拟方案, 分析有效不透水面积及总不透水面积的水文响应。结果表明: 与正确使用有效不透水面积的模拟结果相比, 用总不透水面积表征模型不透水性且直接移用有效不透水面积模型参数, 会高估洪峰流量及洪量; 使用总不透水面积表征不透水性, 进而率定模型, 低重现期时洪峰流量偏大, 高重现期时洪峰流量偏低, 并且会低估洪量。  相似文献   

4.
目前,中国城区大多缺乏实测管道流量数据,给城市水文模型构建及精细化模拟带来了挑战。在北京亦庄经济开发核心区下垫面精细数字化的基础上,以典型点的最大径流深为验证要素,以实地踏勘为主、经验率定为辅,分别选取2012年"7·21"和2011年"6·23"两场典型大暴雨径流过程,完成了区域SWMM(Storm Water Management Model)模型的参数率定和验证;并就不同重现期设计暴雨下,不同典型用地子汇水区的产汇流响应特征及内涝交通拥堵风险进行了分析及评估。结果表明:随着重现期的增加,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对暴雨增幅的响应速率远高于公园绿地的响应速率,前者的内涝交通拥堵风险亦远高于后者;间接反映了不同下垫面条件造成产汇流响应的差异程度。相关成果可为区域城市洪涝管理与预警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城市尺度雨洪模拟过程中常见的地块区域地形及管网资料不足、道路区域行洪与积水严重以及现有雨洪模型计算精度差或计算效率低等问题,提出基于地块概化模拟和路网精细模拟理念的城市雨洪过程分区自适应模型。对于资料不足的地块划分子汇水区单元,采用水文学概化方法计算产汇流过程;对道路区域划分精细网格,采用二维水动力学方法模拟水流运动过程;两者均与管网模型耦合连接,共同驱动管网模型进行汇流计算。以西咸新区沣西新城核心示范区为研究对象,搭建研究区域分区模型,对比分析整体区域均采用精细网格的全分布模型和整体划分子汇水区的半分布模型的模拟结果。结果表明:(1)分区模型综合考虑了地块管网排水与道路径流过程,可模拟出道路低洼区域在地表产汇流和管网溢流综合作用下的致涝过程,整体径流路径符合实际降雨水流运动规律;(2)相较半分布模型,分区模型在道路区域采用精细网格进行计算,可较好模拟道路区域的积水过程;(3)相较全分布模型,分区模型显著减少了计算量,在不同设计降雨下减少了28.2%~73.5%的计算耗时。该耦合模型有效地克服了数据条件和计算能力的限制,可为城市洪涝模拟提供一种新的耦合模拟思路。  相似文献   

6.
曹韵霞  韦明杰 《水文》1993,(6):19-24
城市化的发展,迅速地改变着城镇的下垫面条件,城区排洪河道的大规模整治与改建,地下排水系统的管网化直接改变着原有雨洪径流的形成规律。根据这一特点,首先,简要介绍了美国暴雨水管理模型SWMM的计算及软件系统;其次,通过SWMM在北京太平湖及安定门两个试验小区的应用,认为模型在流域模拟、不同阶段水流运动结构等方面均较传统的计算方法合理,文中还对太平湖小区作了典型下垫面分析介绍,说明只要基本资料收集符合实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海绵城市建设的推进,我国学者对于城市雨洪管理方面的研究日益加深。然而海绵城市的建设相关问题也日益凸显,首要问题就是对于城区大范围积水分析、水安全分析等技术相对薄弱,使得大范围海绵城市的建设流于形式。以宜良县建成区为例,查阅相关文献并对积水点实际调研。借助ArcGIS工具的强大功能对城区的各项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宜良县建成区水安全敏感区分布图,从而使得海绵城市建设可以根据各区域水安全敏感情况制定不同策略,对今后海绵城市的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以唐山市中心城区涵盖的路北区、路南区、开平区、高新区为例,针对近50年来唐山主城区的地表水资源及降水径流水文统计,对其的年际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研究,为减少城市内涝,科学、合理利用雨洪资源等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9.
洪国喜  袁梦琳  尤征懿 《水文》2019,39(2):33-38
选择无锡市沈巷小区、广丰三村、槐古豪庭三个经过雨污分流改造的排水区(以下简称"排水达标区")作为研究区域,对2014年7月1日至9月23日13次降雨事件中研究区域的降雨径流排水过程进行水质水量同步监测,分析了无锡城区主要地表径流污染物类型,比较了降雨特征(降雨历时、降雨量、降雨强度和前期累计晴天)与污染物次径流平均浓度EMC的相关性大小,选取典型降雨事件,研究了降雨径流初期冲刷效应。结果分析表明:虽然排水达标区已经完成雨污分流改造工程,但降雨径流污染仍然很严重,主要污染物为COD、NH3-N、TP;降雨强度与EMC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余降雨特征与EMC的相关性不明显;降雨初期的降雨强度对初期冲刷效应的影响较大,降雨初期雨强大,则初期冲刷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10.
全球气候变化和快速城市化改变了城市水循环过程,加剧了城市暴雨洪涝问题。从城市雨洪模型构建的角度,回顾了降雨观测与预报技术、城市雨洪产汇流计算方法以及城市雨洪模型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各种技术的特点、适用性和局限性,指出城市雨洪模型在机理认识和数据管理方面的不足,提出了城市雨洪模型的概念性框架与基本流程。从雨洪资源化的角度,介绍了城市雨洪管理基本理念和策略,分析了城市雨洪管理的主要技术方案。阐明了城市雨洪模拟与管理的发展趋势及前景,未来应该强化高精度降雨观测和临近定量降雨预报能力,探索城市化流域的产汇流机理和响应机制,开发有效的城市雨洪模型系统,发展多源信息耦合技术,开展城市雨洪模拟预报及资源化利用研究,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以及保障城市水安全。  相似文献   

11.
城市地表"径流-灰尘-污染物"作为一个三相介质系统,相互作用机理十分复杂。分别从城市地表灰尘颗粒对不同种类污染物的吸附效应及时空分布规律、地表(坡面)降雨径流特性及过程模拟、地表径流-灰尘-污染物协同输移与削减等方面,总结与分析了现有的研究进展。从本质上来看,城市地表灰尘可视为由不同粒径泥沙颗粒组成的综合体,有必要基于泥沙运动力学理论加强对地表径流中灰尘颗粒运动规律的研究,并以灰尘颗粒对不同污染物的吸附、沉淀作用为纽带,探讨"径流-灰尘-污染物"的协同输移与削减机制。其中,如何有效扩展城市调查样本容量,比较研究不同下垫面径流动力特性,并从径流能量或功率角度出发,研究不同粒径灰尘颗粒的分组起动与输移规律,并建立在径流输送过程中的挟沙力方程,将是今后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城市地表径流-灰尘-污染物输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城市地表"径流-灰尘-污染物"作为一个三相介质系统,相互作用机理十分复杂。分别从城市地表灰尘颗粒对不同种类污染物的吸附效应及时空分布规律、地表(坡面)降雨径流特性及过程模拟、地表径流-灰尘-污染物协同输移与削减等方面,总结与分析了现有的研究进展。从本质上来看,城市地表灰尘可视为由不同粒径泥沙颗粒组成的综合体,有必要基于泥沙运动力学理论加强对地表径流中灰尘颗粒运动规律的研究,并以灰尘颗粒对不同污染物的吸附、沉淀作用为纽带,探讨"径流-灰尘-污染物"的协同输移与削减机制。其中,如何有效扩展城市调查样本容量,比较研究不同下垫面径流动力特性,并从径流能量或功率角度出发,研究不同粒径灰尘颗粒的分组起动与输移规律,并建立在径流输送过程中的挟沙力方程,将是今后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Rainfall-runoff model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urban water resource management. The storm water management model (SWMM) developed by the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EPA) is a widely used dynamic rainfall-runoff model for analyzing quantity and quality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urban drainage systems. In an ideal situation, the SWMM model would be designed and analyzed using a collection of catchment modeling systems. Traditionally, catchment discretization for rainfall-runoff modeling is performed manually on watershed maps, a time-consuming job with less-than-accurate results.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catchment discretization based o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The automatic discretization approach was successfully applied to rainfall-runoff modeling in Macau using a SWMM mode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roposed approach outperformed the conventional catchment-discretization method in terms of producing meaningful parameters and avoiding most of the tedious preliminary tasks.

  相似文献   

14.
Geoenvironmental appraisal in a developing urban are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area between Endada and Bhimunipatnam, an urban expansion of the Visakhapatnam Metrocomplex Region, Andhra Pradesh, India, is mainly underlain by the Eastern Ghats of Precambrian age. Geomorphologic units delineated are denudational, colluvial, fluvial and coastal plains. Geoenvironmental appraisal has been made with respect to the geomorphologic units. Geoenvironmental hazards include soil and rock characteristics, drainage conditions, structural features, slope stability, gully erosion, beach erosion, sea spray, depth to water table and groundwater quality, which impart considerable restraints on the urbanization of the area. Effective land use management measures are suggested to avoid the adverse impacts on the are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5.
The inherent nonlinea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atershed runoff process related to storm magnitude and watershed size are discussed in detail in this study. The first type of nonlinearity is referred to rainfall-runoff dynamic process and the second type is with respect to a Power-law relation between peak discharge and upstream drainage area. The dynamic nonlinearity induced by storm magnitude was first demonstrated by inspecting rainfall-runoff records at three watersheds in Taiwan. Then the derivation of the watershed unit hydrograph (UH) using two linear hydrological models shows that the peak discharge and time to peak discharge that characterize the shape of UH vary event-to-event. Hence, the intention of deriving a unique and universal UH for all rainfall-runoff simulation cases is questionable. In contrast, the UHs by the other two adopted nonlinear hydrological models were responsive to rainfall intensity without relying on linear proportion principle, and are excellent in presenting dynamic nonlinearity. Based on the two-segment regression, the scaling nonlinearity between peak discharge and drainage area was investigated by analyzing the variation of Power-law exponent.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scaling nonlinearity is particularly significant for a watershed having larger area and subjecting to a small-size of storm. For three study watersheds, a large tributary that contributes relatively great drainage area or inflow is found to cause a transition break in scaling relationship and convert the scaling relationship from linearity to nonlinearity.  相似文献   

16.
城市降水径流的污染来源与排放特征研究进展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述了城市地表径流污染的成因、来源和排放特征的研究.城市降水径流污染来自3个方面:降水、城市地表和排水系统.其中,城市地表和排水系统是城市降水径流污染的主要来源.在具合流制排水系统的城市,20%~60%的径流污染(SS、COD和BOD5)来自排水系统.在一次降雨过程中,城市降雨径流污染的排放一般存在初期冲刷效应,径流中污染物浓度的峰值一般提前于径流的峰值.但是由于影响初期冲刷效应的因素多而随机,使得初期冲刷出现的频率和程度存在明显的差异,而且很难建立初期冲刷与降雨特征和流域特征的通用关系.  相似文献   

17.
城市暴雨径流模拟的参数不确定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暴雨管理模型(SWMM),构建了澳门半岛雅廉访实验小区降雨径流模拟系统,采用generalized likelihood uncertainty estimation(GLUE)方法对复杂降雨径流模型参数的不确定性进行了分析,采用均匀分布为参数的先验分布(prior distribution),选取拉丁超立方法作为采样方法,Nash-Sutcliffe效率系数作为似然评判准则。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的分析降雨径流模型参数的不确定性,对降雨径流模型参数识别提供了深入分析与理解模型系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城市陆面过程与边界层结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城市边界层观测、卫星遥感以及城市边界层数值模拟等途径,获取对城市陆面过程特性的认识,研究建立精细城市边界层模式,引入合理城市区陆面过程参数化方案,并进行城市边界层结构影响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城市下垫面能量平衡过程迥异于自然地表,引入合理的参数化方案是改善数值模拟性能的关键。②高分辨卫星观测信息是认识城市地表参数状况及其变化的有效途径。 ③人为热排放参数化方案的合理引入是准确描述地表能量平衡过程的又一重要课题。需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人为热排放的引入方案及量值变化。④应从合理描述城市建筑物下垫面对热力输送及大气动力场的影响出发,研究建立了多层城市冠层模式。⑤应建立更完善的多尺度城市边界层模式系统并引入更新的城市效应参数化方案和数据同化处理,以增强并完善城市边界层数值模拟能力。  相似文献   

19.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综合分析,研究黄山市中心城区地形地貌、水文、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和地质灾害等可能影响工程建设的主要地质因素的发育特征,并运用多因子分级加权指数法进行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研究区可划分为工程建设适宜区、较适宜区和适宜性差区3个等级;黄山市中心城区地质环境总体较好,工程建设适宜区和较适宜区面积广且成片分布,与定性认识基本吻合。以上认识可为黄山市中心城区城市规划布局、建设、发展及工程选址提供基础资料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