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组织化学和分光光度技术对贻贝(Mytilus edulis)发育早期酯酶(Esterase,EST)和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进行了研究,以探讨贝类早期发育过程中的免疫防御机制。EST和POD均存在于贻贝的卵母细胞、胚胎和幼虫中,但在各个发育时期的分布和含量不同。组织化学定位结果表明,从卵母细胞到D型面盘幼虫各个发育时期的胚胎和幼虫均呈EST强阳性和POD阳性;卵母细胞核区较大且颜色较浅;桑椹期开始出现不同细胞阳性的强弱差异;原肠胚、担轮幼虫和D型面盘幼虫细胞间阳性强弱的差异逐步增大。分光光度测定结果表明,α-醋酸酯酶活力,卵母细胞最低,受精卵略有提高,卵裂期胚胎提高较大且达最高峰,囊胚、原肠胚和担轮幼虫又逐渐下降,D型面盘幼虫下降较大;α-丁酸酯酶活力,卵母细胞较高,受精卵略有提高且达到最高峰,卵裂期胚胎到D型面盘幼虫各个时期逐渐下降,D型面盘幼虫最低。不依赖卤素POD活力,卵母细胞最低,受精卵提高较大,囊胚达到最高峰,原肠胚、担轮幼虫和D型面盘幼虫逐渐降低。依赖卤素POD活力与不依赖卤素POD活力的变化规律相似,但受精卵提高较小,而卵裂期提高较大。EST和POD可能在贻贝的发育早期抵抗病原微生物侵染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贻贝(Mytilus edulis)发育早期酸性和碱性磷酸酶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组织化学和分光光度技术对贻贝卵、胚胎和早期幼虫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进行了定位和定量研究,以探讨贝类早期发育过程中的免疫防御机制。组织化学显示,从卵细胞到D型面盘幼虫各个时期都呈ACP和AKP阳性,卵细胞中阳性颗粒较大且分布比较均匀,受精卵中央着色较深,卵裂期核区呈强阳性且大分裂球内阳性颗粒较多,原肠胚和担轮幼虫外层细胞阳性较强,面盘幼虫外套膜边缘膜、内脏团和面盘基部呈强阳性。生化测定ACP和AKP活力,均是卵细胞最低,随着发育酶活力逐步提高,其中ACP活力在受精后和囊胚期明显提高,囊胚期达到最高峰,其后又略有下降;AKP活力在卵裂期、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提高较大,面盘幼虫期酶活力最高。ACP和AKP可能在贻贝的发育早期抵抗病原生物侵染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采用0.25 mg/L、0.5 mg/L、0.75 mg/L、1.0 mg/L细胞松弛素B(CB)抑制第二极体(PB2)的释放诱导菲律宾蛤仔三倍体,观察三倍体蛤仔的早期胚胎发育。结果表明:CB的浓度对菲律宾蛤仔三倍体的诱导以及胚胎发育影响显著(P<0.05),0.5与0.75 mg/L CB处理组诱导率较高,分别达89.4%与89.2%;各组第一极体(PB1)同步释放,处理组PB2受到明显抑制;CB处理浓度与胚胎发育速度呈负相关,与各发育阶段的畸形率及畸形程度呈正相关。综合诱导率及早期胚胎发育状况,0.5 mg/L是CB诱导菲律宾蛤仔三倍体的适宜浓度。  相似文献   

4.
王倩  郇聘  刘保忠 《海洋与湖沼》2019,50(5):1091-1097
足是软体动物最重要的器官之一,目前对其发育机制尚不了解。软体动物的足由神经和肌肉两部分构成,研究足部神经和肌肉系统在发育早期的的动态变化,对于了解足的形态建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电镜研究了笠贝(Lottiagoshimai)足的早期发育过程。克隆了lgo-soxb和lgo-mox基因,整装原位杂交表明这两个基因分别表达在早期笠贝幼虫的神经外胚层和中胚层,可作为足发育过程的分子标记。不同发育阶段幼虫的原位杂交结果表明,神经外胚层和中胚层细胞在足发育的起始阶段尚未重叠,而在后续发育阶段,二者相向运动并重叠在一起。结果提示组成贝类足部的神经和肌肉细胞起源于早期胚胎不同的部位,在发育过程中逐渐互相接近并重叠,至担轮幼虫晚期共同作用形成足原基。本研究展示了足原基的早期形成过程,为深入研究软体动物足的发育机制提供了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5.
采用紫外线照射的方式使精子遗传物质失活,通过细胞松弛素B(CB)的处理来抑制受精卵第二极体的释放,人工诱导紫贻贝(Mytilus gallopovincialis)雌核发育二倍体。将精子在强度为2561μW/(cm~2·s)的紫外线(254 nm)下进行时间梯度的照射,之后与正常的卵子受精,实验发现随照射时间的增加,卵裂率、早期胚胎存活率和D形幼虫发生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在照射55 s时D形幼虫发生率降为0。受精后25 min,用浓度0.5μg/mL的细胞松弛素B(CB)持续处理受精卵20 min,诱导出紫贻贝第二极体抑制型雌核发育二倍体。通过微卫星分析鉴定所得的子代个体均为雌核发育二倍体。  相似文献   

6.
Cr6+对海湾扇贝早期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温度为23℃和盐度为31.6的海水条件下系统地研究了六价铬离子(Cr6+)对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胚胎和不同发育阶段的幼虫的影响.海湾扇贝胚胎、早期D形幼虫、壳顶幼虫和眼点幼虫对Cr6+的敏感性各不相同.Cr6+对胚胎孵化的半数影响浓度(48h)EC50为2610μg/dm3;对早期D形幼虫和壳顶幼虫48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3890和2400μg/dm3.眼点幼虫在变态的过程中对Cr6+尤为敏感:小于200μg/dm3的Cr6+对眼点幼虫的变态有不正常的刺激作用;大于这一浓度的Cr6+对其变态则有抑制作用.因此,其敏感性大小依次为:变态期眼点幼虫>壳顶幼虫>胚胎>D形幼虫.被Cr6+污染的饵料(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亦可对海湾扇贝幼虫产生毒性影响,说明Cr6+的毒性可通过食物链传递.慢性毒性实验表明:Cr6+对海湾扇贝幼虫的生长发育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AAS法分析结果显示:Cr6+在D形幼虫体内的累积随着外界Cr6+浓度的升高而增多.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海湾扇贝人工育苗过程中水质控制Cr6+浓度应低于10μg/dm3.  相似文献   

7.
本文描述了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 Gould)在四种重金属离子(Cu~(2+)、Hg~(2+)、Cd~(2+)、Pb~(2+))不同浓度中早期胚胎发育的状况。每种重金属离子对厚壳贻贝卵子的受精及早期发育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重金属离子的浓度不同,所产生的影响也不同。Pb~(2+)、Cd~(2+)的浓度在2ppm以下时,对贻贝的早期孵化影响不大,而Cu~(2+)和Hg~(2+)则对其有严重影响,当它们浓度仅为20ppb时,大多数受精卵不能孵化,即使能孵化也将发育成畸形而不能继续发育。  相似文献   

8.
以文蛤为研究对象,利用TUNEL技术(Terminal-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 mediated dUTP Nick End Labeling)检测了文蛤各发育阶段的幼虫中细胞凋亡的部位,利用Caspase原位标记分析了有活性的Caspase在幼虫中的分布情况,用Caspase抑制剂Z-VAD-FMK处理受精后4天和5天的变态前幼虫,同时以抑制剂的有机溶剂DMSO(Dimethyl sulfoxide)作对照,根据其对幼虫变态的影响,分析Caspase在文蛤幼虫变态中的作用.细胞凋亡检测结果显示,幼虫发育过程中发生细胞凋亡的部位主要在壳顶幼虫的面盘,说明细胞凋亡可能是文蛤幼虫变态过程中面盘退化的主要机制;在担轮幼虫至壳顶幼虫中都检测到有活性的Caspase,说明整个幼虫形态变化过程中都有Caspase的参与;用Caspase特异性抑制剂处理变态前幼虫,发现处理组幼虫变态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Caspase在变态早期和晚期都有重要作用,同时发现DMSO对幼虫变态有诱导作用,可以在生产中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9.
杨雪舫 《海洋科学》1982,6(5):35-37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1958年试验证明:不同温度对贻贝Mytilus edulis L.附着的影响是不同的;在12小时内,个体的附着力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下降,个体越大,附着力下降的越早越快。这与胚胎及幼体发育要求的温度范围通常比成体严格面狭窄的规律相反,在10℃—25℃范围内,贻贝幼虫的生长发育和足丝的分泌能力都随温度的上升而加  相似文献   

10.
采用人工授精的方法获得受精卵,在人工培育条件下观察了可口革囊星虫胚胎及幼虫发育过程及其盐度和pH对胚胎发育的影响,探究可口革囊星虫胚胎及幼虫发育规律.结果表明,可口革囊星虫胚胎及幼虫发育过程为: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胚→担抡幼虫→海球幼虫→稚虫.在水温28-29℃、盐度23、pH 8.1-8.2条件下,受精后7h 1...  相似文献   

11.
起源于台湾东南和非律宾东北海域的黑潮,在沿台湾东岸北上的过程中,其表层流轴的位置有着明显的季节变异。本文根据所搜集到的资料(主要是GEK资料),粗略分析了台湾以东及东海南部海域黑潮表层流轴的季节变异,并对引起变异的原因作了初步探讨,认为季风和海底地形的共同作用,形成了该海域中黑潮特有的路径特征,而季风是引起黑潮表层流轴季节变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利用全球中期预报模式T63L9,选取2004年6月4日至13日10d作为试验个例进行了集合预报试验,分析了不同集合成员个数对于预报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集合预报的技巧都明显高于单个控制预报。在集合成员较少时,随集合成员教的增加,集合预报的技巧提高明显,当集合成员数多于11个时,集合预报的效果提高缓慢。在中期预报时段内。集合成员数11为集合预报效果随集合成员教趋于饱和的临界值,如果继续增加成员数.预报效果提高较少,但计算量却大大的增加。本文只是单个试验个例的分析结果。为验证结论的普适性,还需要进行更多的试验。  相似文献   

13.
黃海冷水团的水温变化以及环流特征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7  
管秉贤 《海洋与湖沼》1963,5(4):255-284
夏季潜居于黄海深底层的冷水团(“黄海冷水团”),是我国近海水文特征中一个突出而重要的现象。有关这一冷水团的调查工作,日本学者早在1921年春就开始了;在北黄海的个别断面上,迄今已累积了一定数量而比较系统的资料。但就整个黄海而论,特别是南黄海,系统性的资料还很缺乏。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桶形基础负压沉贯的室内试验,中间现场试验,应用有限元法对负压沉贯的渗流场分析,负压对桶形基础沉贯阻力的影响,对土壤特性的影响,负压大小对桶形基础沉深,沉速的影响,研究了桶形基础在海上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下荆江系统裁弯前后入湖和出湖水、沙量的变化规律:分析了东、南洞庭湖淤积量的变化和淤积部位的变化,以及东、南洞庭湖的淤积趋势。  相似文献   

16.
海州湾岸线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州湾位于黄海南部,除北端岚山头,南端连云港一带为基岩海岸外,其余为淤泥质平原海岸。 因区域构造差异,南北岸线变化表现不一,湾顶临洪口是过渡地段。本文着重探讨海州湾全新世特别是近一千年来海面变化特征及  相似文献   

17.
崔金英  罗平 《海岸工程》2000,19(2):65-68
桥梁钻孔灌柱桩偏位后,使原系梁受力趋于复杂;通过M法求最大弯矩,按偏心受压柱计算出配筋量,将系梁加强,做成承台连接其下三根桩共同工作。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中太平洋北部海盆表层和柱状沉积物中钙质超微化石的分析鉴定,讨论了该调查区处在溶跃面以下表层沉积物中钙质超微化石的种数与水深变化的关系,推测出本调查区中Ⅰ区的碳酸盐补偿深度约5300米。根据地层中出现的标准化石,对柱状岩芯M_(14)进行了地层年代划分。最上部地层年代约为27万年前,向下1米处年代约为44万年前,3.66米处年代约为122万年前。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就加速南四湖大水域开发利用的必要性、紧迫性和现状做了分析,并提出今后发展应以大湖增、养殖为主,增、养、捕相结合的对策。利用湖区自然优势,充分发挥湖泊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0.
在我校与美国俄勒岗大学等单位联合黄河口调查期间,作者用简易方法对该区潮流铅直分布进行了专门观测。将获得的资料与一种浅海理论公式计算值进行了比较。首次计算了该区粗糙度参量Z_0值的分布。提出了最大潮流速铅直分布与相对粗糙度参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