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北和东北地区地磁场变化与大地震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采用按距离加权最小二乘曲面拟合方法计算分析了东亚及其邻区50个地磁台站地磁偏角D,水平强度H,垂直分量Z和总强度F 1970——1979年的逐年变化和结果表明,大约在纬度=37——40N,经度=123——126E附近,(1——13)104平方公里的空间范围內,地磁场三要素及总强度的逐年变化存在明显的负异常。 这些负异常的出现和消失与1975年在海城发生的震级M=7.3级地震和1976年在唐山发生的M=7.8级地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地磁负异常中心处对应上述两次大震前的最大值分别为=1.5和2.0/a并指向震中方向,10和25nT/a,10和30FnT/a,10和45nT/a。这种磁异常可能是太平洋板块向中国大陆板块俯冲运动和上地幔中某种物质流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1936年中国地磁参考场的冠谐模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1936年中国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地磁测量资料,以及国际地磁参考场DGRF1935和DGRF1940,用冠谐分析方法计算1936年中国地磁参考场(CGRF)的冠谐模型. 冠谐模型的截断阶数为8,球冠极位于36°N和104°E,球冠半角为30°.CGRF1936比相应的国际地磁参考场能更好地表示中国地磁场的分布,本文计算的冠谐模型的均方偏差分别为104.9 nT(X分量),84.8 nT(Y分量)和121.1 nT(Z分量). 根据地磁场的冠谐模型,绘制1936年中国地磁图(X,Y,Z,F)和异常磁场图(ΔX,ΔY,ΔZ,ΔF).  相似文献   

3.
中国地区地磁场水平梯度的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冯彦  潘剑君  安振昌  孙涵  毛飞 《地球物理学报》2010,53(12):2899-2906
根据2000年中国地区156个地磁台站和复测点的实测数据以及国境外的6个地磁台站实测数据,加上国境外36个IGRF点,分别利用Taylor多项式模型和曲面Spline模型,建立了中国地区地磁场总强度(F)、磁偏角(D)和磁倾角(I)的地磁模型,通过对两种模型中各分量的φ(纬度)和λ(经度)进行微分,计算得到F、D、I的水平梯度值,并绘制相应分量沿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的水平梯度图,将其与2000年IGRF10的水平梯度图作比较,最后对水平梯度的空间分布以及三种梯度图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F和I的水平梯度主要随纬度变化,F随纬度增加,变幅约为7.0~6.0 nT/min,在中部地区(25°~35°N,90°~120°E)强度达到最大;I随纬度的增加,变幅约为2'/min~1'/min;D的水平梯度随纬度和经度而变化,随着经度和纬度的增加,变幅分别约为0.4'/min~-0.3'/min和-0.1'/min~-0.4'/min.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CHAOS-6地磁场模型计算1997—2016年中国大陆地区34个地磁台站模型值,分析比较模型计算值与台站实测值之间的差异,利用国际参考场模型IGRF12计算结果进行佐证。结果表明:地磁异常场模量△T作为地磁台站观测环境的一种标志,年变化显示:①中国大陆地区34个地磁基准台绝大部分位于地磁正常区或弱磁异常区,只有少数几个地磁台位于强磁异常区;②判断1个地磁台的地磁场环境,只测量总强度(F)是不够的,必须进行三分量绝对观测,利用地磁异常场模量△T评价地磁台的地磁场环境更全面、更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5.
国际地磁参考场在中国大陆地区的误差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IGRF(国际地磁参考场)是有关地球 主磁场与长期变化的模型,IGRF的误差主要来源于:忽略外源场、球谐级数的截断、台站分 布的不均匀、测量、忽略地壳磁异常场等. 分析我国大陆地区IGRF的误差,有利于我国地磁 研究 人员在工作中合理地应用IGRF资料. 如果不计磁异常与环境干扰都比较大的北京台,29个基 准台的IGRF的误差(均方根差)为146.9nT.  相似文献   

6.
第11代国际地磁参考场(IGRF-11)是国际地磁学与高空物理学联合会(IAGA)于2009年12月提出的最新与比较准确的IGRF.根据IGRF-11模型,计算了2005-2010年中国地区地磁长期变化(SVC).IGRF-11所描述的2005-2010年中国地区地磁长期变化与实际观测的地磁长期变化(SVO)是基本一致的,但亦有明显差异.分析比较了在中国地区34个台站上的SVO与SVC之间的差异,并得到了它们之间的差值及其均方误差σ,对于地磁偏角和倾角,σ分别为0.35′/a与0.53′/a;对于地磁总强度、水平分量、北向分量、东向分量与垂直分量,σ分别为5.12nT/a,8.91nT/a,8.89nT/a,3.27nT/a与3.59nT/a.引起IGRF-11所描述的2005-2010年中国地区地磁长期变化的误差原因是:中国地区的区域性与局部性的磁异常、IGRF忽略了外源场与IGRF模型的截断阶数、全球台站与测点的分布不均匀、地磁观测误差等因素.由于中国地磁模型(CGM)优于IGRF模型,并能比较准确地描述中国地区地磁场及其长期变化,故在实际应用中应选用CGM.  相似文献   

7.
京津冀地区地磁场球冠谐分析   总被引:18,自引:7,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2年在京津冀地区进行了45个测点的地磁三分量测量,对测量资料进行通化处理,通化时间为2002年5月5日16~18时(世界时). 通化后的观测均方差分别优于1.5nT(地磁场总强度F),0.5′(磁偏角D和磁倾角I). 将国际参考地磁场(IGRF2000)作为地磁正常场,建立了京津冀地区地磁异常场的球冠谐模型(BTHASCH). 球冠极的空间位置坐标为39.5°N和117.0°E,球冠半角为4°. 在模型计算过程中,球冠谐函数的截断阶数分别取为1~10. 经综合比较, 最终采用的截断阶数为5. 建立了京津冀地区参考地磁场的球冠谐模型(BTHGRF).根据模型,绘制了京津冀地区地磁异常场图(ΔX、ΔY、ΔZ、ΔF、ΔD、ΔI)和京津冀地区地磁图(X、Y、Z、F、D、I).  相似文献   

8.
2000年中国地磁场及其长期变化冠谐分析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1998~2000年完成的118个地磁测点 和39个地磁台的三分量绝对测量资料以及IGRF2000,计算2000年中国地磁场冠谐模型(截断 阶数为8),以及2000~2005年中国地磁长期变化冠谐模型(截断阶数为6). 球冠极位于36 °N,104°E,球冠半角为30°. 中国地磁场冠谐模型能更好地表示我国地磁场的时空变化 ,地磁场模型的均方偏差为:104.4 nT(X分量),103.3 nT(Y分量),123.9 nT(Z分量). 依据地磁场及其长期变化的冠谐模型,分别绘制2000年中国地磁图(F,X,Y,Z)和异常磁场图(ΔF,ΔX,ΔY,ΔZ),以及2000~2005年地磁长期变化图(F,X,Y,Z). 指出改善地磁场模型边界效应 的途径,并对如何布设地磁复测点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搭载在DEMETER卫星上的感应式磁力仪(Instrument Magnetometer Search-Coil,IMSC)探测数据分析了磁场甚低频(Very Low Frequency,VLF)波功率谱的空间分布.在排除地磁扰动影响(Dst≤-30 nT,Kp≥3,AE≥200 nT)的前提下,我们给出200...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地区地磁场的球冠谐和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1,他引:12  
本文根据中国及其邻近地区的地磁三分量绝对测量资料,利用球冠谐和分析方法,计算出中国地区地磁剩余场的冠谐模型,地磁剩余场△X,△Y,△Z的模型均方根偏差分别为106.9,89.7,137.6 nT.提出由地磁场的国际参考地磁场和地磁剩余场的冠谐模型组成的联合模型作为中国参考地磁场的模型,它能较好地表示中国地磁场的分布.以地磁场的联合模型为正常背景场,计算出三分量磁异常的冠谐模型,并分析了磁异常的基本特征,它将为深入研究中国岩石层结构提供新证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发电机理论出发,计算了一种波数为3、周期为两日的西行对称大气行星波风场所产生的电流及电场的全球分布以及随世界时的变化,并给出这种电场在不同经度随地方时的变化.这个电场沿磁力线传到F层后,将会对F层动力学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可能是导致赤道异常两日波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2009年12月,国际地磁学与高空物理学协会(IAGA)发布了第11代国际地磁参考场(IGRF-11)。第11代IGRF包括1900.0-2010.0年代(间隔为5年)共23个地磁模型与2010.0---2015.0年代地磁长期变化的预测模型,其中1900.0-1995.0年代模型的阶次为N=M=10,相应球谐系数的精度为lnT;2000.0—2010.0年代模型的阶次为N=M=13,其球谐系数的精度为0.1nT;而2010.0—2015.0年代地磁长期变化预测模型的阶次为N=M=8,其球谐系数的精度为0.1nT。本文概述了第11代国际地磁参考场及其2010.0年代地磁模型与2010.0--2015.0年代地磁长期变化的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90年以来福建沿海地区流动地磁观测资料,以|δfij|≥3nT为异常指标,对同一期|δfij|≥3nT的测点数作统计,分析研究1990年以来发生在福建地区及其近海域的地震与地磁异常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福建沿海地区流动地磁变化与福建省东南沿海及其近海域〉ML4.0级的地震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但对福建省中西部地区映震能力较差。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按距离加权最小二乘曲面拟合的方法,对山东地区近期地磁场中总强度F值及垂直分量Z值的观测资料进行了计算及分析,得到了山东地区地磁背景场近期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山东地区地磁背景场在地震活动平静状态下其变化特征与地理纬度的改变密切相关,而与地理经度的改变关系不大;F值或Z值等值线的分布与地磁台分布状况有关,F值和Z值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5.
1980.0年东亚地区地磁场的勒让德多项式模型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中国、原苏联等地区的地磁复测点和地磁台资料,利用勒让德多项式方法,计算出1980.0年东亚地区的地磁场模型,绘制出总强度(F)、磁偏角(D)和磁倾角(I)地磁图.地磁场模型的均方偏差分别为:总强度144.6nT,磁偏角19.1′,磁倾角8.5′.将勒让德多项式模型与DGRF1980进行了比较,并绘制出总强度的差值分布图.本文计算出来的地磁场勒让德多项式模型能较好地表示东亚地区地磁场的分布.  相似文献   

16.
新疆地震活动区的地磁观测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疆地区是中国最活跃的地震区之一.为了监测新疆地区潜在的强烈地震,2003年在该地区建立了N和S两个地磁测网并进行了地磁三分量测量.在N和S两个测网所选建的51个测点周围环境良好,地磁梯度小,适宜地磁测量.在野外测量中,使用性能稳定可靠的G-856磁力仪、DI磁力仪与GPS仪器,应用GPS测定方位角,DI磁力仪测量地磁偏角D与倾角I,G-856磁力仪测量总强度F.应用新疆地区乌鲁木齐与喀什地磁台站的资料,分别通化了N和S两个测网的地磁测量资料.该地磁通化值的平均标准偏差σ为:F的σf=0.20 nT;D的σd=0.06′;I的σI=0.03′,表明地磁测量资料准确可靠.根据上述地磁测量资料,应用精度高的spline方法,得到了N与S测网地磁场及其异常场的分布.结果表明,该地磁场及其异常场的分布,可以准确地描述N与S测网的地磁场及其地磁异常场.该地磁分布为今后在新疆地区的震磁研究与地震监测提供了良好的地磁参考场.  相似文献   

17.
欧洲及其邻区MAGSAT卫星磁异常冠谐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欧洲及其邻近地区 MAGSAT 卫星黎明资料进行了处理,得到1°×1°卫星磁异常网格值。本文使用冠谐分析方法,计算该地区卫星矢量磁异常(ΔX,ΔY,ΔZ)冠谐模型。球冠极点位于33°N和26°E,球冠半角为40°.冠谐模型的截断指数为18。根据卫星磁异常冠谐模型和地磁场球谐模型 DGRF1980,计算卫星总强度磁异常(ΔF)的冠谐一球谐模型。根据卫星磁异常的理论模型,计算并绘制不同高度(300,400,500km)的理论卫星磁异常图。对冠谐模型和大磁异常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8.
非洲磁异常对地磁场结构及其长期变化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球非偶极磁场在主磁场结构及其长期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非偶极磁场主要表现为行星尺度磁异常,它们是南大西洋磁异常、非洲磁异常、欧亚大陆磁异常、澳洲磁异常和北美磁异常.在这5块磁异常中,非洲磁异常对磁赤道的形状和位置以及全球长期变化特征有极大的影响.非洲磁异常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3方面:第一,由于异常区位于赤道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所以它极大地影响磁赤道的形状和位置.相对于偶极场的地磁赤道而言,异常区所在的中北非洲和中大西洋地区的磁赤道向北移动,最大移动量可达约15°.第二,非洲磁异常的快速西漂对全球长期变化的分布起着决定性作用,它在该异常区西边的中美洲形成了全球最主要的长期变化区,在1900~2005年期间,最大年变率Zmax超过200 nT/a.第三,非洲负磁异常区与其南面的南大西洋正磁异常区相结合,〖HJ〗它们的变化使西半球地磁场强度大大减弱,也使全球磁场发生显著畸变.这两块磁异常与深部的反极性斑区有着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   

19.
亚洲MAGSAT卫星磁异常图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使用20多万个MAGSAT卫星磁测数据,编绘亚洲卫星标量(△F)和矢量(△X,△y,△Z)磁异常图(20°s-60°N,50°E-160°E).为了提取岩石层卫星磁异常,首先对MAGSAT卫星数据进行了筛选,然后进行主磁场、磁层场、电离层场和感应场改正,并消除虚假测点.将卫星数据分成黎明组、黄昏组和联合组,分别绘制相应的卫星磁异常图.根据1°×1°的网点值,用计算机编绘亚洲卫星磁异常图.初步分析了卫星磁异常与大地构造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1950-1980年中国地区主磁场模型的建立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0,他引:3  
本文根据丰富的地磁资料,用泰勒多项式方法推算出1950.0、1960.0、1970.0和1980.0年中国地区的主磁场模型,绘制出各个年代地磁要素的等值线图,分析研究了局部地区地磁场泰勒多项式模型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