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中国煤田地质》1998,10(2):72-72
煤层气和石油气多赋存于背斜构造等隆起的高点部位,但如果是底辟构造,隆起的高点部位反而没有气藏。由于底辟构造与背斜构造在构造图上没有什么区别,剖面形态也很相近,很容易混淆。本文介绍了东北某区进行煤层气勘探时遇到的底辟构造实例  相似文献   

3.
火成岩剌穿,是一种新类型油气储集地质体,本文对这类构造,就形成机制、展布规律及与油气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它是一种较好的油气储集构造。  相似文献   

4.
香花岭岩浆底辟伸展构造及其控矿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香花岭穹隆是一个岩浆底辟伸展构造,它的结构与变质核杂岩、剥离断层的结构相似,由核部、滑动系统及盖层构造三部分组成,核部为隐伏花岗岩体和寒武系变质岩系。滑动系统为隐伏岩体与其上覆盖层之间的高温韧性剪切带和沿泥盆系与寒武系之间的不整合面发育的剥离断层。盖层构造为发育于泥盆系一石炭系中的阶梯状缓倾斜正断层和大量层间滑脱断层,香花岭岩浆底辟伸展构造是在区域伸展作用的背景下,由岩浆底辟上隆,并引起上覆盖层下滑而形成的。香花岭锡、铬、锌多金属矿的矿田、矿床及矿体构造都受该伸展构造控制。  相似文献   

5.
塔里木盆地北部构造样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严俊君  黄太柱 《地球科学》1995,20(3):264-270
塔里木盆地北部发育5种典型的构造样式;基底卷入型压性逆冲构造组成、盖层滑脱型逆冲-褶皱构造组合、隐刺穿刺底檗同幅度褶皱构造组合及张性正断层组合,无论是构造变形时间还是组合分布,在塔北均呈现规律变化,其变形特征及发布受如下3个地质因素控制:(1)区域挤压作用;(2)岩性条件的差异:(2)先期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6.
关于彭山高挥发份花岗岩底辟穹窿构造及其控矿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马长信 《地质论评》1989,35(2):127-135
江西省德安县彭山锡矿田,是一个典型的高挥发份花岗岩底辟穹窿构造。穹窿面积约180km~2,构成穹窿的地层为晚元古代震旦纪及早古生代地层。穹窿核部有一中生代高挥发份花岗岩隐伏岩体,围岩中有大量极其发育的圆弧形层间重力滑动断层及滑裂岩带,并伴有大量以隐伏花岗岩体为中心的放射状裂隙及断层。些种隐伏的高挥发份花岗岩侵入体,具有强大的底辟上升刺穿能力,并伴有极其丰富的气液成矿热流体,有关的内生热液矿床,严格受层间重力滑动断层及滑裂岩带控制。  相似文献   

7.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中央底辟带的发现及识别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白云凹陷属珠江口盆地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通过对二维地震剖面上模糊带的分析, 凹陷中心发育北西西向展布、面积约1000km2的底辟带, 底辟幅度最大可达8km.高精度磁力资料显示底辟带为一个低磁异常区.底辟构造包括龟背上拱、弱刺穿、气烟囱、底辟断层(或裂缝)、海底麻坑等类型, 主要发源于断陷期深湖相的文昌组(始新统) —恩平组(上始新统-下渐新统), 其次为坳陷期浅海-深海相沉积的珠江组(下中新统) —韩江组(中中新统) 的两套巨厚富泥沉积层.白云凹陷具有快速沉降、细粒充填为主、以及新生代的右旋张扭性应力场, 共同造就了凹陷中央底辟带的发育.底辟构造的存在反映了白云凹陷中心曾经蕴育着高温、超压系统, 与之密切伴生的大量亮点指示着沿底辟构造的天然气垂向输导, 构成了古近系油气运移到新近系—第四系的成藏动力系统.   相似文献   

8.
流体底辟构造及其成因探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以莺歌海和渤海盆地为例,总结了新的构造类型-流体底辟构造的特点;根据流体底辟破碎带中泥质混入程度,将它分为断裂破裂带、混杂破裂带、混合岩带和泥火山4种类型;并在综合分析国内外流力破裂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论述了流体底辟形成的和地质背景。  相似文献   

9.
10.
反转构造与其易混淆构造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比较分析负反转断层与"跷跷板"式构造,正反转褶皱与重力滑动堑背形、地层补偿堑背形及底辟背形,断展型正反转与滚动背斜的构造形态特征。负反转断层与"跷跷板"式构造外部形态都呈现出反向的楔形,但是后者是在统一的区域应力场下,由断层活动性质的横向差异所致。正反转褶皱与背形构造外部形态都呈现出背形,但是在地层厚度、剥蚀程度、轴面及伴生构造等方面存在差异。前者地层中间厚两翼薄,顶部剥蚀程度向两翼降低,不整合面之上的地层向褶皱高点超覆。重力滑动堑背形由于是区域性张应力的大环境下局部受压的结果,所以其规模较小;重力滑动堑背形和地层补偿堑背形地层受张性区域应力控制,地层顶部无剥蚀,且无中间厚两翼薄的特征;底辟背形无横向应力,属横弯褶皱,轴面多直立,发育盐边凹陷及顶部断层簇等伴生构造。断展型正反转与滚动背斜均是断层的上盘发育背斜,但在背斜的形态、规模、地层厚度等方面存在差异。滚动背斜受同生断层控制,背斜面积和高度较小,轴面基本平行于断层面;顶部地层剥蚀不明显;与断展型正反转地层厚度呈上凸下凹的"喇叭型"相比,其地层厚度横向变化小。  相似文献   

11.
幔流底辟构造——环西太平洋盆地热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宋立珩 《地球科学》1996,21(4):383-394
环西太平洋弧-盆构造带有许多高热异常,大致与其相对应的浅幔带和强地震带,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冲绳海槽高热浅幔区,这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弧后盆地和幔流底辟构造带,冲绳式底辟扩张可以认为是南海和其他边缘海盆地的一种成因模式,它不同于海底扩张,在大陆板块内部的深幔区(深度大于100km)构造稳定,而中幔区则构造相对活动;其表现为较高的热异常,地震活跃,新生代多期岩浆喷发,伸展变形强烈,发育有韧性剪切构造等  相似文献   

12.
德安彭山地区滑离断层及其成矿机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南庆 《江西地质》1992,6(4):332-338
  相似文献   

13.
底辟构造在我国东部沉积盆地中有广泛的分布,并蕴藏有丰富的油气资源。作者模拟了隐刺穿构造的发育过程及其变形特征,从而分析底辟发育的力学机制。实验结果表明,底辟的形成时间和底辟核的形态对底辟变形有重大影响。绝大多数隐刺穿构造。在其顶部都发育一个地堑断裂系,这是底辟构造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14.
底辟构造与天然气水合物的成矿关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世界上天然气水合物发现地区的地质构造特征研究表明,底辟构造和水合物的形成与聚集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底辟构造可能是地层内部圈闭气体由于压力释放上冲的结果,也可能是气体向上运移的通道。初步总结了被动大陆边缘中典型底辟构造与天然气水合物的成矿关系,认为被动陆缘内巨厚沉积层、塑性物质与高压流体、陆缘外侧的火山活动及张裂作用,为底辟构造发育提供了条件,形成了水合物成矿的有利空间。文中对南海底辟构造发育的地质背景进行了分析,并对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的发育和赋存进行了预测。笔者在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底辟构造中天然气水合物的成矿模式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在冲断构造分析过程中 ,常常把塑性岩体仅仅作为滑脱层看待 ,忽略了一些地区塑性变形与冲断构造变形的复合作用。根据露头、钻井、地震等资料 ,应用平衡剖面等技术对库车坳陷西部的构造变形进行了恢复分析 ,发现库车坳陷西部的下第三系盐、膏、泥等塑性体受重力和构造应力联合作用发生了复杂的变形。以往单纯用冲断构造模式分析其成因机制 ,没能科学地反映中生界与新生界之间的变形缩短量的差异 ,通过塑性体的底辟变形和滑脱变形依存关系的剖析 ,能够恢复库车坳陷西部构造演化过程 ,进而为油气勘探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6.
基于国内外已经取得的盐构造研究成果, 根据东营凹陷盐构造的发育特征, 指出流体在盐构造发育过程的重要作用。东营凹陷沙四段含有大量膏盐和含膏地层, 根据岩心、测井和地震等资料分析了东营凹陷盐构造特征。由于膏盐脱水作用会导致地层内部产生异常高压, 而异常高压可以作为动力迫使流体向上流动继而在上覆地层产生水压力裂缝, 流体上涌过程中可以带动盐类物质向上运动, 因此认为膏盐脱水对盐构造形成发育有重要作用。基于膏盐脱水和超压流体作用, 建立了东营凹陷沙四段盐底辟构造发展史模型, 分析了东营凹陷盐构造在流体作用下形成发育过程, 结果表明膏盐脱水在盐构造发育初期和中期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广泛发育的推覆构造是辽东早元古宙辽吉岩套的重要特征之一。青城子推覆构造就是一个实例。从构造样式与构造组合可以看出,青城子褶皱推覆构造的形成是早期褶皱构造的发展和继续。宏观和显微构造研究表明,推覆构造的发育包括了剪切作用、扩散蠕变、位错蠕变及压扁作用,同时伴有花岗岩的同构造底辟侵位过程。  相似文献   

18.
19.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底辟构造类型及其成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珠江口盆地位于中国南海北部, 是中国近海含油气盆地中一个重要的盆地.盆地内发育众多形态各异的底辟构造, 目前仅有少量的文章对其进行过分类研究, 缺少系统地论述.底辟构造是流体穿层流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对其展开分类及成因分析有助于洞察白云凹陷内流体的活动信息和油气运移特征.本文针对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地震剖面上所显示的大量而且种类丰富的底辟构造, 开展了底辟构造识别、分类及其内涵流体活动信息的研究, 依据盆地模拟结果和区域构造特征讨论了底辟构造的成因特征, 得出如下两个结论: (1) 珠江口盆地发育多种类型的底辟构造, 有底辟初期的龟背上拱、泥底辟、气体泄流通道、裂缝带这4种类型, 不同的底辟构造类型内涵有不同的地质信息; (2) 底辟构造的成因与构造活动密切相关, 超压对底辟构造的形成与活动影响较小, 不起主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东营凹陷盐底辟作用与中央隆起带断裂构造成因   总被引:23,自引:10,他引:13  
华北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的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同生断层非常发育,断层数量较多。主干正断层的下降盘上形成“逆牵引”构造,组成“负花状”地堑断裂系。这些断裂系将中央隆起带分割为一系列小断块。本文将这些断裂系和相关的小断块划分为3个构造,分别称为辛镇、东营和郝家—现河庄(简称郝—现)构造。研究证明,复杂断裂与断块组合构造主要为盐底辟作用的结果,伴生的逆牵引作用形成“包心状”的复杂断裂构造形态,总体上,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构造成因是区域北北西—南南东向伸展作用下局部底辟作用和逆牵引作用共同形成的,而不是走滑成因。据强度,底辟构造可分为低幅度隆起和隐刺穿构造。其形成时期主要为沙河街组三段沉积期开始持续到馆陶组沉积前。底辟物质由盐岩为主的塑性层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