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朱艳杰  庞园涛  杨柳  黄建新 《岩土力学》2016,37(Z1):334-340
研究砂岩型铀矿床中本源嗜酸性氧化亚铁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 At.f)、嗜酸性氧化硫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 thiooxidans,At.t)对黄铁矿及铀矿浸出的协同作用。采用富集培养法、无机盐硅酸钠平板法对砂岩型铀矿中的硫杆菌分离纯化,通过分析菌株的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结果及16S rDNA序列确定菌株的系统发育地位,并利用摇瓶培养法设计浸矿试验,向黄铁矿浸出体系中分别加入分离纯化的At.f、At.t及混合的At.f和At.t,检测pH值、氧化还原电位值(Eh值)的变化,浸矿40 d,测定浸矿体系的总铁离子浓度和硫酸根离子浓度,并分析黄铁矿矿渣表面形态及成分。根据黄铁矿的浸出结果,设计铀矿浸出试验,浸矿40 d,测定浸出体系中的pH值、Eh值、总铁离子浓度、硫酸根离子浓度等参数并计算四价铀的浸出率。结果表明,分离的两株优势菌中SW-2鉴定为嗜酸性氧化亚铁硫杆菌(At.f),SW-3鉴定为嗜酸性氧化硫硫杆菌(At.t)。At.f、At.t浸出黄铁矿和铀矿时存在协同作用,At.f为浸矿体系的强氧化剂,主要将Fe2+氧化成Fe3+,Fe3+将UO2氧化成可溶性的UO22+;At.t可为浸矿体系提供酸性环境;At.f: At.t = 5:1试验组对黄铁矿和铀矿的浸矿效果最好,四价铀的浸出率为55.60%,黄铁矿矿渣表面形态显示细菌对黄铁矿存在直接的氧化作用;At.f、At.t高效浸出黄铁矿的菌量比例对以黄铁矿为伴生矿的铀矿的细菌浸出也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研究结果可以为工业微生物浸铀时提供一定的支持并为以黄铁矿为伴生矿的其他矿物的微生物浸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利用铝硅酸盐矿物为能源的硅酸盐细菌选择性分离培养基,对从鄱阳湖地区不同性质土壤中筛选出了 18 株拟溶硅菌 种进行实验。通过对其产酸、产多糖、形成细菌-矿物复合体与溶硅能力的测定,定向筛选出P04与P17两株环状芽孢杆菌, 并以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环状芽孢杆菌 CGMCC1.0153(编号为 P19)(Bacillus circulans)为参照菌株,对其表型形态、 生理生化特性及脱硅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其它菌种比较,这两株菌种具有较强的产酸、产多糖与溶硅能力,在 培养基中能形成明显的细菌-矿物复合体;通过与模式菌株的表型形态与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RNA基因鉴定结果比较,可 认为 P04 与 P17 是环状芽孢杆菌;在实验条件下,P04,P17 与 P19 对铝土矿均有一定的脱硅能力,浸矿 12d 后,浸出上清液 中SiO2最大含量分别为54.26,42.78,47.98 mg/L,铝土矿的A/S从浸出前的5.17分别提高到10.99,7.61和8.90。表明具有 较强产酸、产多糖能力并能形成明显细菌 - 矿物复合体的环状芽孢杆菌的脱硅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3.
在研究枯草、生尘芽孢杆菌代谢特性的基础上,考察了两种细菌在不同培养基中的过量摄磷、溶磷行为。进行了高磷贫碳酸锰矿石微生物脱磷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生尘芽孢杆菌较枯草芽孢杆菌有更强的摄磷、溶磷作用;以生尘芽孢杆菌为菌种进行高磷贫碳酸锰矿石的脱磷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4.
土壤微生物与矿物的吸附作用在矿物风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优化细菌在矿物表面吸附量的测定方法,本文以胶质芽孢杆菌和蒙脱石、伊利石、高岭石为实验材料,对吸附在矿物表面的细菌数量的测定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茚三酮作为显色剂测定细菌蛋白质含量的方法可以获得可靠的细菌数量;以2000rpm转数离心10min可以有效地将矿物-细菌复合体与游离态细菌、矿物分开;3种矿物对胶质芽孢杆菌的吸附能力大小顺序为:蒙脱石伊利石高岭石;矿物的比表面积、沉淀速率和表面所带电荷数量以及细菌细胞活性是影响吸附量的主要因素;黏土矿物与细菌之间的吸附作用力主要来自阳离子桥。  相似文献   

5.
利用细菌对难处理金矿进行浸出处理,具有成本低廉、环境污染小、处理效率高等突出优点,已成为非常有前途的难处理金矿的预处理方法。笔者以河北遵化滑石峪金矿(含金黄铁矿)样品为例,在几种氧化亚铁硫杆菌中发现D3菌种处理此类难浸金矿有显著的增大提金率的效果。在200目粒度条件下,氰化提金率从单纯氰化的63.9%提高到细菌预处理后再氰化的88.2%,而且对100目以下的大粒度金矿,提金率也普遍提高10%以上;此外,还进行了该菌种处理金矿过程的条件实验,如粒度影响、pH值变化和物理方法强化的研究,得出了金矿在细菌氧化过程中的一些规律和在实际操作时的最优化控制条件。  相似文献   

6.
<正>微生物湿法冶金技术是近20年来冶金领域十分活跃的学科之一。影响微生物浸矿的主要因素有温度、pH值、Eh值、铁(Fe3+)浓度、营养成分、碳源、浸矿剂中溶解氧、细菌活性、催化剂等(Karimi等,2010)。目前国内外对细菌浸出黄铜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杨显万等,  相似文献   

7.
地浸采铀技术已成为世界采铀的主流工艺,采区退役后地下水环境修复亦为人们所关注的热点。文章简要介绍了碱法、中性和酸法三种典型地浸采铀技术的特点,系统分析了地浸采铀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并以酸法地浸铀矿山地下水环境修复技术为例,重点介绍了物理化学修复技术和生物修复技术及其原理与应用,归纳总结了其优缺点,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指出下一步应加强在酸性与氧化环境中能使铀固定并长期稳定的新技术,高活性、强适应性修复菌群的选育、驯化技术,地下水异位-原位协同生物修复技术,以及放射性核素及重金属在铀矿地浸地下水环境中的吸附-解吸、氧化-还原、溶解-沉淀等行为与机理及其主控因素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为了更好的发挥微生物在放射性污染环境中的环境净化作用,本研究选择川西北某铀矿区为研究对象,利用生物学方法研究其中两个代表性铀废矿石堆中的微生物多样性及其在放射性污染环境中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该铀矿区中主要赋存着细菌、放线菌及霉菌三种菌,其中以细菌占绝对优势;对优势微生物——细菌分离鉴定获得3种优势菌株,鉴定结果为玫瑰色库克菌(Kocuria rosea strain)、短杆菌(Brevibacteriumsanguinis)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ilis/atropheaus),研究认为玫瑰色库克菌(Kocuria rosea strain)在当地的放射性核素耐受性最好。  相似文献   

9.
在气候变暖及人类活动的双重干扰下,疏勒河上游冻土发生了显著退化,如活动层厚度加大、植被退化等,而冻土退化对微生物的影响一直是科研人员关注的热点话题。以疏勒河上游不同季节(4月、6月、9月)、不同退化程度冻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可培养细菌多样性特征。通过16S rDNA基因测序及构建系统发育树表明,研究区域可培养细菌归类为27个属,分属于α-变形菌门,γ-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其中放线菌门为优势类群。从属水平来讲,可培养细菌以节杆菌属和微球菌属为主,其含量随冻土退化程度加深分别呈下降和升高趋势。土壤细菌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可培养细菌多样性与土壤含水量、总氮极显著正相关,与有机碳显著正相关。这些结果表明,伴随着冻土退化而发生的地上植被逆向演替过程中,青藏高原不同类型冻土间已产生较大的环境异质性如土壤碳氮及含水量,进一步可能导致冻土微生物多样性分异。研究结果为利用微生物综合评价青藏高原不同类型冻土的生态环境提供了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10.
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是重要的表生矿床,提供了全球90%以上的重稀土。矿床中活跃的微生物能够通过吸附作用影响稀土元素的富集及分异,然而风化壳中的天然细菌对全配分稀土元素吸附行为及机理的相关研究仍然较为缺乏。本文选用离子吸附型稀土矿风化壳中分离出的短小芽孢杆菌,通过吸附实验研究在不同pH值、吸附时间和细菌浓度条件下,细菌对稀土元素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短小芽孢杆菌对稀土元素的吸附容量最大可达41.9 mg/g,且重稀土元素在细菌细胞表面和水体之间的分配系数大于轻稀土元素。TEM图像显示,稀土元素在细菌表面形成沉淀; EDS分析显示,细胞表面大量Na、K、Ca等元素在与稀土元素发生离子交换后被脱除。细胞表面磷与稀土元素的分布一致性指示磷酸基团是稀土元素吸附的重要位点,重稀土元素通过与磷酸基团形成稳定的高配位络合物优先吸附在细菌表面。Zeta电位曲线表明,短小芽孢杆菌等电点为2.8,在高于等电点的pH值条件下,微生物对稀土的吸附存在静电吸引。因此,在表生环境中,微生物能够通过形成微沉淀、离子交换、表面络合和静电作用的多种机制吸附稀土元素,促进稀土元素的富集及分异。另外,短小芽孢杆菌有望作为潜在的生...  相似文献   

11.
通过研究松辽盆地钱家店铀矿床和盆地南部铀矿化认为,松辽盆地砂岩型铀成矿作用独特,其成因可归结为双混合叠造型。其铀源也具有多源性,既有蚀源区铀源,又有盖层铀源,还有深部铀源,它们共同组成松辽盆地铀成矿的铀源。  相似文献   

12.
金明  王敢  滕润球 《铀矿地质》2003,19(3):141-147
本运用水成铀矿地质理论,对乌兰花盆地上新统铀矿成矿的区域地质背景、铀源条件、岩性岩相古地理、砂体特征和水地质条件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该盆地上新世具备古河道的发育条件,上新统是主要的找矿目的层位之一,具备形成古河道砂岩型铀矿的成矿条件,但是同时也存在对铀矿形成的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相山铀矿田6122矿床凝灰岩铀矿石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相山铀矿田6122矿床4号带的主要含矿岩石英安岩和“碎斑熔岩”之外发现了新的含矿岩石凝灰岩。铀矿石中绿泥石含量较高.并且含铀达7.13%。经过对舍矿凝灰岩特征、矿化与构造的关系、与铀矿物共生矿物的特征进行研究,笔者认为成矿熟液来自于地壳深部,曾经经历过高温阶段。在矿化蚀变过程中形成大量绿泥石、水云母等粘土矿物.它们使铀酰络离子稳定性、溶解度降低而解体.使铀还原沉淀并被绿泥石、水云母等吸附。  相似文献   

14.
460矿床富矿形成中的叠加成矿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460矿床不但具有相当的规模,而且有一定储量的富矿石。矿床内部铀品位变化大,有中深部和浅部两个高品位矿石聚集区。决定460矿床富矿形成和定位的主要地质因素是:经过两次预富集作用构成的高铀区城地质背景;由多组断裂构造和火山构造交切及矿前水云母化提供的成矿通道和储矿条件;具有燕山晚期和喜山期发生的热液蚀变成矿作用的相互叠加;矿后只遭到浅度剥蚀,具有良好的保矿条件。  相似文献   

15.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北方重要的产铀盆地之一, 具有优越的成矿地质条件和找矿前景。本文通过总结该盆地的砂岩型铀矿调查研究成果, 系统梳理铀矿成矿地质条件, 探讨关键控矿要素和找矿潜力。结果表明, 鄂尔多斯盆地外部蚀源区铀源丰富, 北部造山带地质体的Th/U比值和ΔU铀迁移量相对最大, 对盆内的铀源贡献率最高; 盆缘斜坡带发育的微隆起带构造控制了铀矿床的空间定位, 断裂构造对盆地西缘和西南缘地区的铀成矿发挥了控制和改造作用; 古气候、沉积环境决定了由盆地东南部向西北部地区, 含铀层位由直罗组下段下亚段逐渐演变成直罗组下段上亚段, 表现了明显的迁移规律性; 直罗组下段的煤线和碳质泥岩发育特征制约了铀矿层的空间分布; 铀矿体主要发育在辫状河主河道边部和辫状河三角洲分流河道, 优先富集于有机质丰富、非均质性强、岩性多变的部位。在此基础上, 建立了6个关键控矿要素和相关找矿判别指标, 针对盆内5个铀矿(矿化)集中区分析了砂岩型铀矿的找矿潜力, 提出了下一步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6.
文章在介绍河草坑铀矿田成矿地质背景的基础上,结合近些年开展的铀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对控矿因素进行了分析,并认为区内铀矿化主要受断裂构造、岩体、火山作用和蚀变带控制,区内铀矿化是构造-岩浆活动和热液蚀变共同作用的产物;提出了矿田南东部的龙骨千—仙坑地段、会昌红盆东缘深部和火山口及近外围铀成矿地质条件有利,找矿潜力大。  相似文献   

17.
二连盆地哈达图铀矿床是我国大型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床,矿体埋深大、品位富,研究其地电化学等综合物化探特征,可为建立覆盖区航放异常有效查证技术方法提供依据.基于矿床地质及航磁航放特征的分析,开展组合物化探方法测量及特征分析.研究表明:哈达图铀矿床位于受断裂构造控制的北东向、北北东向中等磁场区及中等-弱磁场的梯度带;航空及地面...  相似文献   

18.
相山铀矿田磷灰石与富矿形成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系统研究了相山火山热液型铀矿田磷灰石与富铀矿床形成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该区富矿石中铀含量与五氧化二磷含量呈正相关关系;电子探针揭示富铀矿体中铀矿物周围有大量磷灰石存在,磷灰石在富铀矿石中以两种形式产出:一种是结晶自纯的晶体磷灰石;另一种是胶体磷灰石,后者与铀矿化关系密切。笔者在调研了磷、铀地球化学性质相似性及磷灰石沉淀的物理化学条件的基础上提出:胶体共沉淀是导致本区富铀矿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The paper concerns the geological–structural conditions of ore localization, mineralogy and chemistry of ore, and geochemical features of the ore-bearing medium at exogenic–epigenetic paleovalley deposits of the Hiagda ore field. The general localization regularities and ore control factors of uranium mineralization can be used for mining, exploration, and refining the prospecting criteria and indications of this type of deposits.  相似文献   

20.
下庄铀矿田早期高温成矿作用及其意义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对下庄铀矿田的矿物组合及年代学的研究,揭示出下庄矿田中存在着一期极为重要的铀成矿作用-早期(125-166.4Ma)高温(或气热高温)铀成矿作用。这期成矿作用主要是受岩浆热液控制,它是形成富大铀矿诃的前提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