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球公转的过程中,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往返运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又引起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造成四季的更替和五带的划分。这部分内容是传统的难点,学生很难理解。制作旋转式投影片简便易行,能有效地帮助建立起完整的运动图像。  相似文献   

2.
马小雪  王彦超 《地理教学》2023,(4):25-27+31
本文通过对“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片段进行分析,揭示太阳直射点与五带的形成、四季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等“中介—要素”的内在联系,通过“实践”过程探索出基本关系形式,从部分与整体联系的视角构建太阳直射点移动位置的教学,从时间与空间联系的视角构建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教学。  相似文献   

3.
地球上不仅有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而且在南北两个极圈内出现极昼极夜的现象。这些现象出现,是地球公转过程中,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问有规律地移动而产生的。因此,上述三种现象的出现是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同步发生的。  相似文献   

4.
陈保钢 《地理教学》2013,(21):28-29
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都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是需要认真研究分析的部分。一、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及年较差太阳高度角是指太阳相对于地平面的高度角,正午太阳高度角就是一天中的最大值,直射点上的太阳高度角为全球最大值,即为90度。昼半球上的太阳高度角自直射点开始向四周呈同心圆式递减Ⅲ,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角等于零度,昼半球上的太阳高度角大于零度,夜半球上的太阳高度角小于零度。  相似文献   

5.
陈立新 《地理教学》2012,(13):25-27,37
地球运动的有关试题往往比较抽象,且许多试题还通过各种图形进行问题设置或者无图考图,这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地球运动的有关试题长期以来是学生学习地理的“怵点”,而学生如果能够熟练的利用太阳直射点周年移动规律,则能够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从而使有关难点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6.
施兵 《地理教学》2012,(3):58-58
解析 本组题以某地一天中两个不同时刻的事物影长和太阳高度变化为引入点,考查某地的纬度、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该地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那一天的太阳高度日变化隋况。涉及的主要知识点有: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和极昼地区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规律等。  相似文献   

7.
正对地理事物特征的描述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地理事物进行正确的定性概括;二是对地理事物的位置属性和数量属性能够进行恰如其分的定量表述。高中地理"地球运动"涉及的知识内容如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  相似文献   

8.
王晓利 《地理教学》2013,(18):33-34
正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对"宇宙中的地球"这一章的内容要求中涵盖"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对此的活动建议是"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解释昼夜更替与四季形成的原因"。从知识的内在联系中可以发现,学生对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的理解深浅直接关系到后续的地球公转意义的学习,据此本节成为高中地理学习中的第一个瓶颈。对于本节课的处理,大多数教师通常都会按照课程  相似文献   

9.
改变传统的以"三种假设"导入单圈环流的教学方式,把热力环流原理直接应用到全球范围形成单圈环流,之后逐步考虑地转偏向力、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海陆分布的影响,分别展示地球上的大气环流,使难点知识得以突破。  相似文献   

10.
1.创设问题情景,问题的设计应具有确切性 在地球公转的教学中,有教师问:“今天是10月9日,太阳直射点与赤道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不明白老师提问的意思,无从回答,后来老师改问:“今天是10月9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以北还是以南?”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赤道以南”。课堂实践证明,教师提问的问题非常的确切,学生才容易明确题意,才能准确回答。反之,学生不明白老师提问的意图,答非所问。  相似文献   

11.
正模拟实验通常是指利用相同或相似的原理,在人为控制研究对象的条件下进行的实验。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当无法直接利用研究对象做实验时,可以利用模型进行实验,即模拟实验对象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实验,取得部分实验数据进行物体运动规律的研究。高中地理必修1中关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同时也是学习、分析地球运动地理意义的基础内容,学生理解并掌握直射点回归运动是进一步  相似文献   

12.
朱云 《地理教学》1999,(3):17-18
高中地理上册内容主要是谈各种自然地理事象(事物和现象)的形成和分布,抽象且生涩。虽然不步内容都有原图(指书中或地图册上图,下同)配合教学.但有些原图缺乏针对性.不能突出重点(因为内容详细.信息量大),使得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接受某些内容。如果能恰当地运用地理略图.则能化繁为简,形象、生动、直观地反映问题.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黄赤交角及其影响”时.如果只用原图.学生很难理解‘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的情况。如果用下面这幅图,学生就一目了然了。从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太阳直射点的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罗华明  金春 《地理教学》2011,(7):33-37,42
一、选择题(共50分)。(本大题共2s小题,每小题2分,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太阳周日视运动图,完成1~2题。 1.上图中表示南极点附近太阳周日视运动方向的是( ) A.甲B.乙C.丙D.丁 2.当某日太阳周日视运动如丙图所示时( ) A.我国北方常受寒潮侵袭 B.太阳直射点正在向北移动 C.地中海沿岸正在西风带控制之下 D.南京正午太阳高度大于北京太阳高度  相似文献   

14.
邓霞林 《地理教学》2014,(23):29-32
一、教学内容与地位 1.教学内容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二分二至节气。2.地位与作用人类生产生活的很多方面都体现了季节性特征,如:我国许多地区农业的春播秋收。自然界的很多变化也呈现季节轮回,如气温降水的季节变化,候鸟等动物的季节性迁徙等。季节的更替是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南北移动,而直射点在地球表面南北移动的根源在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公转。  相似文献   

15.
理论联系实际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学习理论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引导他们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比较完整的知识.我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在理论结合实际方面作了如下的尝试:当我讲到太阳高度角时,曾问学生“秋分日太阳直射到地球上的什么地点?”学生齐声回答.直射赤道”。  相似文献   

16.
正课堂教学导入有多种方式。1.设问导入在学习专题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中"太阳"这部分内容时,可以从一些有趣的问题导入。后羿射日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但是"后羿为什么射掉了九个太阳,而不是十个全都射掉呢?"由此引发学生们对"太阳"是什么,太阳对地球而言有什么意义的思考。又如,在学习同专题之后的只有一个地球的部分时,可以提问:"为什么人类要生活在地球而不是火星或是其  相似文献   

17.
大气环流是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它使高低纬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对全球的热量和水量平衡有重要作用,也是天气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为了突破难点,可以将本课分解成6个小环节,一步步地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首先探究地表均匀、地球没有自转、只考虑地球各纬度冷热不均时的全球性大气环流,让学生发现“冷热不均使其动”;其次探究考虑地转偏向力因素时的全球性大气环流,让学生发现“地转偏向力使其偏”,全球最终形成6个风带、7个气压带;第三步探究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变化,让学生发现“太阳直射点季节变化使其移”;第四步探究地表不均如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陆建设 《地理教学》2012,(21):50-52
我国地处中低纬度,不存在极昼极夜现象,学生没有直观感受,难以体验,学习此内容,学生理解困难,尤其是对极地地区太阳高度、太阳视运动等内容,几乎达到讳疾忌医的程度。本文将常见考点汇总,题理结合,精选试题,讲练同步,效果显著。极昼极夜产生的原因是:地球公转过程中,存在着黄赤交角,导致太阳直射点南北回归线来回移动,两极地区极昼范围不断发生变化。极昼、极夜分布纬度范  相似文献   

19.
姜艳 《地理教学》2013,(14):43-44
正案例一从连黑三日谈极昼极夜章节内容:地球公转的意义之极昼极夜播放flash动画——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与昼夜长短变化。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地球公转,昼半球和夜半球的交界线,也就是晨昏线是怎样移动的?学生:有时候晨昏线经过南北两极;有时候北极圈内全是白天,南极圈全是黑夜;有时候南极圈内全是白天,北极圈内全是黑夜。  相似文献   

20.
有这样一道选择题:当3月21日和9月23日时.下列叙述正确是的是:A、太阳直射赤道;B、太阳高度角由赤道向两极递减;C、地球位于远日点和近日点附近;D、全球各地均是6点钟天亮,18点天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