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山东伏期旱涝特征与大气环流异常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山东75个观测站伏期降水资料(1959-2005年)分析得到山东伏期旱涝在演变趋势有其独特性;500 hPa高度场距平分析表明,在中高纬尤其是贝加尔湖地区大气环流的异常对山东伏期的严重旱涝和洪涝形成起着重要作用;500 hPa高度距平场的EOF分析进一步证明,山东上游蒙古地区的冷空气活动和副高的强度是500 hPa高度场上影响山东伏期旱涝的两个最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2.
中国西北地区秋季降水异常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35,自引:16,他引:35  
利用陕、甘、宁、青四省(区)分布均匀的63个测站近40a的秋季降水资料,通过EOF、REOF、周期分析、小波分析等方法对中国西北东部地区秋季降水异常的空间分布、时间演变及周期变化等特征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诊断研究,并就其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之间的相关关系作了统计分析,得到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祁连山近45 a年降水异常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张小明  魏锋  陆燕 《干旱气象》2006,24(3):35-41
利用祁连山地区17个测站1960~2004逐日降水资料,统计逐年不同量级的雨日数及年降水量,对年总降水量标准化后进行经验正交展开(EOF)和旋转经验正交展开(REOF),研究其异常的空间结构及时间演变规律。结果表明,祁连山地区年降水与不同量级雨日数的气候平均分布具有地理分布上的相似性。无论年降水还是不同量级的雨日数,同纬度地区西侧明显多于东侧,祁连山东段多于西段,等值线呈西北—东南走向。年降水异常在空间上主要表现为整体一致的变化特点,其次表现为东西相反的变化趋势。旋转载荷向量场(RLV)反映出4个异常型,即祁连山西段北坡区、祁连山东段区、祁连山中西段南坡区,祁连山中段北坡区。近45 a,祁连山西段北坡区年代际变化幅度明显,其他各区年代际变化幅度相对较小。小波分析发现,各区年降水周期变化并不一致,体现出祁连山地区年总降水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4.
甘肃河东地区伏期气温特征和异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 言甘肃河东地区为雨养农业区 ,农业生产不仅和降水的多少有关 ,也与气温的高低有密切的关系。从近几年情况看 ,由于长期干旱少雨 ,下垫面异常干燥 ,植被状况极差 ,尤其是 1 997年伏期 ,河东大面积持续酷暑天气 ,日平均气温超历史极端值或与之持平。由于高温作用 ,水汽迅速蒸发贻尽 ,土壤墒情极差 ,加之伏秋连旱 ,高温持续 ,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播种。因此 ,对于伏期干旱的研究 ,在研究降水的同时 ,对气温空间特征和时间趋势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文中利用EOF、REOF ,对甘肃河东 9地市 5 6个测站 ,1 96 8~ 1 997年 30年伏期 4…  相似文献   

5.
湖南汛期降水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6  
利用湖南19个测站23年(1959~2001年)4~9月的降水量资料,用EOF、REOF、小波分析对湖南汛期降水的特征场分布、分区特征、周期性和突变性等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诊断研究。研究结果表明:EOF分析得到的前三个典型场可以很好的反映湖南汛期降水空间分布的异常结构,即具有整体一致的空间结构,南北相反的空间结构,中部和周围地区相反变化的空间结构。旋转后的前6个空间模态可以较好地代表湖南汛期降水的6个异常敏感区:湘北、湘中、湘南、湘东南、湘西、湘东北。利用小波分析方法研究湖南汛期降水的周期性及其突变性发现,湖南汛期降水存在着明显的3年、7年和23年的特征时间尺度和周期性振荡;并且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湖南汛期的降水将逐年减少,并将转入干旱时期。  相似文献   

6.
近50年四川地区旱涝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1961-2007年四川地区123个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采用Z指数作为旱涝等级划分标准,分析了四川地区旱涝出现的频率,采用EOF、REOF分析、趋势分析、滑动t检验以及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四川地区旱涝灾害发生、发展的空间演变特征及时间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该地区旱涝事件的空间分布可...  相似文献   

7.
长江流域月降水的时空变化及其与AO/NAO的时滞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蕊  陈阿娇  贺新光 《气象科学》2018,38(6):730-738
运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和交叉小波变换方法,分析了长江流域1960—2012年月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AO/NAO的时滞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长江流域月降水异常分布的局域特征明显,可划分为4个主要的空间异常型:两湖平原型、东南丘陵型、西南型及北方型;(2) 4个主要的空间异常模态的累计贡献率达45. 8%,其中REOF1(18. 9%)的正异常区位于巫山及两湖平原地区;东南丘陵一带为REOF2(12. 3%)的正值中心,REOF3(8. 9%)突出了云贵高原北部和四川盆地南部的正异常区; REOF4(5. 7%)的负值中心处于四川盆地北部及其以北地区。这4个模态的时间系数(RPCk)的变化幅度较大,且其位相均呈不规则的正负交替,表明各降水异常区具有复杂的时间演变特征;(3) 4个主要异常模态与AO、NAO在特定时间尺度皆存在显著相关的现象,巫山及两湖平原地区、四川盆地北部及其以北地区的月降水均对AO表现出及时响应;东南丘陵一带的月降水对AO、NAO的最佳滞后响应时间都较长。  相似文献   

8.
长江三角洲夏季降水异常及气候成因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蒋薇  宋连春  王式功  吕军 《气象科学》2009,29(3):355-361
根据长江三角洲地区61个气象站的1961--2007年夏季降水量资料,应用EOF和REOF等统计方法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夏季降水的时空分布及演变特征,并探讨了夏季降水异常类型的初步成因。结果表明:47a来长江三角洲地区夏季降水有比较明显的年代际变化,1980s开始有明显增加,该地区降水异常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分别为一致偏多(少)型和北多(少)南少(多)型,并且通过分析500hPa环流型势、副热带高压和ENSO事件的特征,初步探讨了降水异常的可能成因。  相似文献   

9.
西北地区近40年6~9月降水的异常特征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王宝鉴  黄玉霞 《气象》2004,30(6):28-31
利用西北 (区 ) 1 6 8个测站 1 96 1~ 2 0 0 0年 6~ 9月月平均降水与温度资料 ,运用EOF、REOF、小波分析等诊断方法分析了近 4 0年 6~ 9月降水异常特征 ,同时分析了旱涝变化。结果表明 :(1 )西北区 6~ 9月降水受大尺度天气系统影响 ,降水空间异常分为 7个气候异常区 ;(2 )各异常区代表站降水的时间演变特征、不同年代所盛行的主要周期均有所差异 ;(3)渭水流域区、高原区旱涝变化位相基本一致 ,进入 90年代 ,变干是各区平均气候变化的普遍特征  相似文献   

10.
近50年华北区8月降水异常的时空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1958-2007年8月华北53个气象站降水实测资料和NCEP/NCAR同期月平均再分析资料,采用EOF和REOF分析以及曼-肯德尔法等统计方法,分析了近50年华北区8月气候异常的空间分布特征和降水演变趋势,并对多、少雨年500 hPa平均位势高度场、850 hPa矢量风及水汽通量场等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华北区8月降水的EOF分析前3个特征向量场较好地反映了降水异常的空间分布,分别为整体一致、南北相反和东西相反的空间结构;REOF旋转后的前6个空间模态表明了华北区8月降水异常的次区域分布特征.从时间变化趋势来看,华北区8月降水呈现递减趋势,1986年是降水由多雨期向少雨期转折的年份;近10年华北区8月降水较20世纪50年代减少近三分之一;各次区域近50年降水趋势不一致,华北南部变化不明显,东南区有增湿趋势,西北区和东北区干旱化趋势最为明显,对整个华北8月干旱化有主要贡献.(2)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华北区8月降水有密切关系.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且位置偏西、偏北时,有利于我国中高纬500 hPa形成“西低东高”环流型,同时对流层低层偏南气流强烈发展,将大量水汽向北输送,造成华北区降水偏多;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弱、位置偏东时,华北区降水偏少.(3)华北区干旱化趋势主要源于1986年前后500 hPa环流的明显调整和维持.  相似文献   

11.
2003—2009年中国污水处理部门温室气体排放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中国环境统计年报》等的统计数据,采用IPCC提供的方法估算了2003—2009年我国源自污水处理部门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并对污水处理部门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3—2009年污水处理部门温室气体排放呈增加趋势,源自生活污水的N2O排放是主要排放源,生活污水CH4排放增速最快;工业行业中造纸业废水的CH4排放是主要排放源;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呈现递增趋势。  相似文献   

12.
南京市空气中花粉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03-2004年南京市气象局花粉观测数据,对南京市空气中花粉浓度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南京市花粉浓度呈双峰型分布,花粉浓度最高的月份分别出现在4-5 月和9-10月,其中以4-5月份花粉浓度最高,浓度最低月份出现在12月至翌年1月。悬铃木花粉为春季最主要的致敏性花粉,其花粉数量占全年花粉总数量的27%,其次为枫杨和藜科;秋季花粉污染主要是葎草和豚草,分别占全年花粉数量的3.03% 和1.00%。研究发现,风速、风向会影响空气中花粉传播距离,温度和降水会影响空气中花粉浓度。  相似文献   

13.
我国西南地区夏季长周期旱涝急转及其大气环流异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小婷  李清泉  王黎娟 《大气科学》2017,41(6):1332-1342
利用1961~2015年中国567站逐日降水资料,定义了一个西南地区夏季长周期旱涝急转指数,结果表明:1961~1970年夏季旱转涝多于涝转旱,1971~1980年夏季涝转旱年较多,1981~2000年旱转涝与涝转旱年相当,21世纪初以来,指数又呈现出负值的趋势,涝转旱年偏多。选取西南地区夏季旱涝急转典型年,对旱涝急转年的大气环流和水汽输送异常进一步分析发现,旱转涝年旱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西偏强,中高纬西风带偏强,冷空气不易南下,垂直场上表现为下沉运动,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的水汽输送异常偏弱,西南地区亦处于水汽辐散区,因此降水偏少。而涝期中高纬环流的经向运动增强,乌拉尔山以东的槽加深,东亚沿岸脊加强,中高纬西风带偏弱,在垂直场上表现为上升运动,孟加拉湾和南海为西南地区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有利于该地区降水增多;涝转旱年则相反。  相似文献   

14.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6 h一次的NCEP 1°×1°再分析场资料对新疆2015年2月12—14日北疆暴雪过程和2015年5月17—21日南疆暴雨过程的环流形势和主要影响系统进行分析,并基于HYSPLIT模式模拟的后向轨迹分析强降水的水汽来源和输送特征。结果表明:1)2次强降水过程均发生在高空低槽东移,低层有低涡,地面有锋面气旋,高空有辐散的天气背景下。2)冬季暴雪过程中,北疆水汽主要源自西亚和中亚地区。其中源自西亚地区的干气块下沉到近地面时从下垫面获得水汽,对强降雪的贡献最大;其次是起源于中亚西南部地区近地层的湿气块对强降雪的贡献。3)春季暴雨过程中,南疆的水汽主要来自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其中来自哈萨克斯坦南部上空的干空气下沉到近地层时从下垫面获得水汽,对强降雨的贡献最大;其次是源自哈萨克斯坦东部和东南部对流层低层的湿气块对强降雨的贡献大。4)2次强降水过程中水汽主要来自陆地而不是海洋,气块在近地层移动或下沉到近地层时,下垫面水汽蒸发使气块变湿,是强降水的水汽主要贡献者;表明春季和冬季的水汽输送通道与夏季来自阿拉伯海等低纬的水汽通道不同。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湖北省洪涝灾害孕灾环境和致灾因子的基础上,利用民政部门整理的1951~2000年洪涝受灾面积资料,建立了基于长江中游流域逐月最高水位和湖北省5~10月降水总量的湖北省洪涝灾害受灾面积定性和定量评估模型,并给出了该模型2001~2006年的独立样本检验值,探讨了该模型在年度灾害趋势预估和灾后评估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德州气候变化与建筑物防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慧兰  周圣军  陈松 《气象科技》2007,35(6):882-885
利用德州11县市1951~2005年温度、降水资料,计算气候干燥度,1981~2005年与1951~1980年相比全市干燥度由1.45增大到1.64,已由原来的半湿润气候变化为半干旱气候。各县市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平均每10年减少19.64mm;气温呈上升趋势,平均每10年升高0.11℃,冬季升高0.30℃,冬季增温显著,北部县市已由原来的冰冻区变化为微冻区,全市均为微冻区。由于气候条件变化,相应场地环境类别与腐蚀介质指标的调整系数标准应作调整改变,场地环境类别由Ⅱ类转变为Ⅰ类,腐蚀介质指标的调整系数均取0.9。  相似文献   

17.
利用山东省惠民县气象局1988~2007年(抗虫棉1998~2007年,常规棉1988~1997年)观测资料,对温度和降水影响棉花早衰问题进行了分析,得出5~7月平均气温和秋桃数呈明显负相关关系,5~7月平均气温越高,秋桃数越少,棉花早衰越严重;6月中旬至7月中旬降水偏少,干旱易形成老小苗,棉花发生早衰;8月中旬至9月上旬降水偏少、秋桃偏少,造成棉花早衰。从气象方面提出了抗虫棉早衰的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18.
薛一迪  崔晓鹏 《大气科学》2020,44(2):341-355
利用拉格朗日轨迹追踪模式FLEXPART(the Flexible Particle Model)和水汽源区定量贡献分析方法,研究了超强台风"威马逊"登陆期间(2014年7月17日06:00至19日06:00,协调世界时)强降水的水汽来源和源区定量贡献。结果表明,大量目标气块源自目标降水区西南侧和东侧,西南侧气块可追溯到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等地区,且大部分气块来自相对较低层大气,高度在输送途中变化不大,来自东侧的气块可追溯到西太平洋海域,气块初始位置相对较高,在输送途中逐渐降低;源区定量贡献分析显示:南海区域(C)贡献最大,目标降水区域(T)局地贡献次之,孟加拉湾(B)和西太平洋南部区域(D)贡献相当且均低于区域T;区域C和T对"威马逊"登陆期间降水贡献较大源于其较高的源区水汽摄取率(尤其是区域C)和较低的沿途损耗率(尤其是区域T);区域B源地水汽摄取量高于区域D,但从前者摄取的水汽到达目标降水区域而未被释放的比例明显高于后者,同时,两者沿途损耗率相当,造成两者对目标降水区域的最终贡献也相当;尽管阿拉伯海区域(A)水汽摄取亦较明显,但由于沿途的显著消耗,导致其对目标降水区域的最终贡献显著降低。FLEXPART轨迹追踪模式和水汽源区定量贡献分析方法,与以往常用的环流和水汽通量进行定性分析相比,可更为清晰和定量地揭示热带气旋降水的水汽来源特征。  相似文献   

19.
基于青岛站1899—2015年117 a年平均风速和青岛市88个自动站1961—2015年逐日风速资料,结合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青岛风速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青岛站的风速变化是一个先增强(1899—1938年),再波动维持(1939—1991年),之后又减小(1992—2015年)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后的风速变化对1961—2015年青岛站风速明显下降(0.41 m·s-1/(10 a))贡献显著;1961—2015年青岛偏北风减小趋势为0.33 m·s-1/(10 a);青岛东南沿海地区平均风速减小趋势大于北部内陆地区的分布特征是对青岛城市化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的响应,城市化对地面年平均风速减弱贡献率约为-17.3%。  相似文献   

20.
PDO和ENSO与大连6—9月降水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05—2006年的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简称PDO)、ENSO和大连6—9月降水资料,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PDO暖位相期,大连6—9月降水总体比常年偏少;PDO冷位相期,大连6—9月降水总体上比常年偏多;PDO与大连6—9月降水存在准周期对应关系,从PDO冷位相到暖位相,对应的大连6—9月降水距平8 a滑动平均曲线总体呈下降趋势。ENSO对大连6—9月降水的影响明显受PDO的调制,在PDO冷位相期,ENSO年大连6—9月降水总体上比常年偏多,而在PDO暖位相期,ENSO年大连6—9月降水总体上比常年偏少;不同强度和不同冷暖性质的ENSO,在不同PDO位相期内对大连6—9月降水的影响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