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全球变化背景下的自然地理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倪绍祥 《地学前缘》2002,9(1):35-40
全球变化给地球上的自然要素和自然过程乃至社会、经济和人们日常生活都带来了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全球变化研究已成为目前国际地学研究最活跃的前沿领域之一。在全球变化的大背景下 ,自然地理学在哲学思维和方法论上必须进行革新。例如用目的论替代传统的因果论 ,在继续重视研究地理事物的同一性的同时应更多地强调其多样性和独特性。此外 ,自然地理学研究应注意将多样性观念融入研究之中 ,在研究中树立“四维”(自然维、人类维、时间维和区域维 )观念 ,加强尺度观念 ,将区域尺度的研究作为今后的优先领域 ,并将研究重点放在关键性区域。  相似文献   

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国际社会科学杂志》第150期(1996年12月)、第151期(1997年3月)出了两期地理学专辑,专辑反映了地理学的最新研究动态,对地理学的各主要分支学科的特点、现状和研究热点进行了评述。全球环境变化、环境灾害、社会—自然相互作用,社会经济活动的全球化、城市化和跨国公司等新的空间组织形式和新的区位选择过程、地理信息技术,这些都是目前地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而且地理学的各个分支之间和地理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综合趋势正日益加强。  相似文献   

3.
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前沿领域   总被引:72,自引:6,他引:72  
现代地理学涵盖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科学,其发展趋势是:相邻学科的交叉、渗透与融合,加强地理学内部的综合研究,地理过程的微观研究进一步深化,结合实践拓宽应用研究领域,实验与研究手段的现代化,理论思维模式的转变。地理学应在陆地表层过程与格局、全球环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自然资源保障与生态环境建设、区域可持续发展及人地系统的机理与调控、地理信息科学和数字地球战略等前沿领域开拓创新,为促进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协调人地关系等做出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国际全球变化研究发展态势文献计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变化研究是国际上地球系统综合研究的重大跨学科研究领域。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国际上先后组织发起了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四大科学计划WCRP、IGBP、IHDP、DIVERSITAS及其组成的地球系统科学联盟ESSP,开展对全球变化和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当前,全球变化问题不仅是科学界关注和研究的问题,也是政治界、经济界都关注的重大问题。 科技文献能够反映科学前沿的发展动态。对SCIE和SSCI数据库收录的全球变化研究文献进行统计,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分析国际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发展态势,了解中国全球变化研究的国际影响力。可以看出:国际上全球变化研究的论文数量一直呈增长趋势,以地球科学多学科、生态学、环境科学、自然地理学、植物学等学科领域为主。中国自2000年以来在该领域的发文数量增长较快,特别是中国科学院的发文量已进入国际前列,但中国在该研究领域尚缺少高影响力的论文。  相似文献   

5.
国际全球变化研究发展态势文献计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变化研究是国际上地球系统综合研究的重大跨学科研究领域.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国际上先后组织发起了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四大科学计划WCRP、IGBP、IHDP、DIVERSITAS及其组成的地球系统科学联盟ESSP,开展对全球变化和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当前,全球变化问题不仅是科学界关注和研究的问题,也是政治界、经济界都关注的重大问题.科技文献能够反映科学前沿的发展动态.对SCIE和SSCI数据库收录的全球变化研究文献进行统计,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分析国际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发展态势,了解中国全球变化研究的国际影响力.可以看出:国际上全球变化研究的论文数量一直呈增长趋势,以地球科学多学科、生态学、环境科学、自然地理学、植物学等学科领域为主.中国自2000年以来在该领域的发文数量增长较快,特别是中国科学院的发文量已进入国际前列,但中国在该研究领域尚缺少高影响力的论文.  相似文献   

6.
第27届国际地理学大会于1992年8月9—14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笔者得到中国科学院批准和资助参加,于7月10日抵美,9月1日回国。除参加大会外,另参加8月5—8日的国际冻土协会理事会;访问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宇航局、马里兰大学地理系、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地理系;访问与游览了旧金山、洛杉矶等城市。现就地理学大会、全球变化研究讯息和美国大学地理系研究生培养三方面简报于后。  相似文献   

7.
经济地理学新的思维范畴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全球经济一体化与信息时代的到来,给经济地理学带来了新的变化,加之实践的检验,经济地理学由过去那些“区位论”,“生产布局”相应地发展到空间理论和信息理论,重在分析机制因素,时空的变化也更加深刻了,本学科比较综合,具有广阔的区域空间,复杂的内涵 ,其学科的创新在于在时空耦合度上使经济和社会同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之间保持和谐,高效优化有序的发展,逐步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资源节约型的社会经济消费体系。着重分析了经济地理学新的思维范畴与研究趋势,强调用科学方法来检验以前的结论,用统计方法(层面分析)来解释数量关系,用GIS的分析法来印证空间布局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当代地理学特征:发展趋势及中国地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及其时空变化规律的科学,它广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具有跨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面对当前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性科学问题,地理学家根据学科特点和领域优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目前主要研究地球表层系统各界面间的物理、化学、生物及人文过程,探讨多种过程的相互作用机理,探求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间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规律。地理学以“格局—结构—过程—机理”的研究思路贯穿始终。随着新技术、新方法的使用以及观测资料的不断积累,实验测试数据质量的提高和数据量的增加,当今地理学的研究在空间尺度上同时向微观、宏观两个方向扩展,模型研究不断科学化,已具备现代科学的主要特征。总体上,表现为部门地理研究深化,区域综合研究加强。长期以来,中国地理学在自然地理的综合研究、地表自然过程研究、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以及面向社会现实的应用基础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较好进展。  相似文献   

9.
基于《地理学报》和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学术论文的统计,对比近百年中美两国地理学的发展脉络,着重从总体特征、重点研究内容及其变化、理论—实践关系三方面对比异同,获得经验和借鉴。美国地理学经过初期发展、高速发展后,目前进入持续发展阶段;中国地理学在曲折中崛起,目前正处在高速发展时期。美国地理学中人文地理学一直居主导地位,中国则从重视自然地理开始逐渐向自然、人文、方法三足鼎立方向迈进;美国地理学家非常重视微观、中观实践,但在国家宏观决策中远没有中国地理学家发挥作用更直接。美国地理学研究水平高于中国,但这种差距正在缩小,研究方向的变化相差3~5年。世界地理研究中心有向亚太地区、向中国转移的可能,中国地理学家要勇于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地理学派。  相似文献   

10.
本指南所涉及的地球科学的范围,包括地理学、土壤学、地质科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空间物理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环境地学。 近三十年来人类的地球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突出的代表是以“活动论”为特征的板块构造学说的出现,引起了固体地球科学的革命性变化。当前,国际岩石圈计划正在组织实施全球地球科学断面计划、大陆深钻计划和大洋钻探计划。国际科学联盟理事会已决定开展统观地圈、生物圈、水圈和大气圈的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即全球变化研究计划。  相似文献   

11.
生态系统响应全球变化的陆地样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从机理上理解、评估和预测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在全球共启动了15条全球变化陆地样带,其中2条在中国,即中国东北样带和中国东部南北样带。从植物碳氮代谢、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与碳收支及样带生态系统的变化趋势等方面较系统地总结了围绕中国这2条全球变化陆地样带的最新研究进展,加深了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相互作用过程与机制的理解,提出未来中国全球变化陆地样带研究应充分利用我国特殊的生态与环境及区域特色,重点针对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适应性、地球系统相互作用的生物—物理—化学—社会过程与管理、土地利用变化的动力学过程与机制、灾害性天气气候的生态效应及其调控机制和全球变化模拟预警系统开展研究,做出一些在国际上既有显示度又服务于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2.
Land surface, the environment where human survive and develop, is a synthesis formed with multi-scaled and multi-process interactions between natural factors. The terrestrial system, which is the core study field of physical geography, can be defined as the land surface synthesis with spatially ordered distribution and temporally dynamic balance. In the past century, natural variations and human activities have had profound influences on land surface. How they drove the changed interactions between land surface factors, and further altered the land surface pattern, are the frontier and basis for global change and geography studies. Based on the brief review of research on terrestrial system at home and abroad, the paper summarized the existing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and then proposed the academic logic for studies of dynamic of terrestrial system. The research should be conducted following the logic of elements, patterns and dynamic, with emphasis on themes of processes and feedback, variation in regions and terrestrial system. At last, the synthetic scheme was designed for research on dynamic of terrestrial system. Aimed at innovation of regionalization methodology and detection on driving mechanism of dynamic of terrestrial system,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should be included: Changes and interaction mechanism of key factors (i.e. water, soil, climate and plant) and their spatial-temporal variation; Quantifying the influences of factor interactions on regionalization formation and conversion; Quantified assessment on changing tendency and magnitude of land surface pattern under global climate change; Accomplishment of dynamic land surface pattern at different past and future stages. Correspondingly, the technical route should combine bottom-up and top-down methodologies, with field survey, earth observation, station monitoring and mathematical simulation to build the comprehensive database. Conducting research on dynamic of terrestrial system can be helpful for developing theory of 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 deepening cognition on dynamic land surface pattern, and providing scientific basis for regional sustainable resources utilization and countermeasure establishment of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相似文献   

13.
蒲俊兵 《中国岩溶》2022,41(3):429-440
作为现代地球科学学科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岩溶学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地质学、地理学、环境科学、生态学之间的交叉、边缘学科,并未建立起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面对全球岩溶地貌分布广泛、生态环境脆弱及问题复杂多样且同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等情况,文章在简要回顾国内外岩溶学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通过对近三十年国内外岩溶研究相关学科发展情况的分析,以地球系统科学、岩溶动力学理论为指导,讨论构建现代岩溶学学科体系这一重要问题。文章围绕岩溶动力系统的四大功能和岩溶区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实际,从地质学、地理学、地球化学、生态学、环境学、水文学等与现代岩溶学研究相关的学科出发,尝试构建现代岩溶学学科体系,其主要的学科分支包括岩溶地质学、岩溶地貌学、岩溶水文地质学、岩溶环境学、岩溶工程地质学、岩溶生态学、岩溶资源学、全球变化岩溶学、洞穴学等九个分支学科,并简要阐述了各分支学科的科学内涵和定位。分支学科的构建,体现了国际岩溶科学研究中相关研究方向和学科发展独立性和交叉性的统一,体现了国际岩溶学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对于国际岩溶科学的发展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基于InVEST模型的辽宁省海岸带碳储量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研究海岸带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碳储量的影响,对于区域生态系统保护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辽宁省海岸带地区为例,分析了1995—2018年海岸带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运用InVEST模型碳储量模块估算了1995—2018年区域生态系统的碳储量,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15.
沼泽沉积与环境演变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沼泽是水陆相互作用形成具有半水半陆过渡性质的自然生态系统。我国沼泽研究起步于20 世纪60 年代,期间有关沼泽沉积与环境的研究相对薄弱,90 年代以来虽已在泥炭沼泽孢粉解译全新世环境变化与泥炭沉积动力学方面有初步积累,但对潜育沼泽缺乏系统研究,尤其缺乏近代短时间尺度高分辨率环境变化历史记录研究,这方面与湖泊沉积及其环境演变研究相比已形成一定的差距。主要从学术文献、权威机关与科研机构两个方面对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总结,针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研究的重点:建立不同成因的沼泽沉积环境模式,从沉积学角度对沼泽定义及分类提供支撑;注重理论提升与定量化,使沼泽形成过程分析从定性描述走向定量化;注重现代化采样系统的应用与标准沉积剖面的建立;加强内陆潜育沼泽研究,注重现代过程与沉积剖面证据;扩大地理覆盖面,加强时空对比,加强沼泽区域性短尺度、高分辨率环境演化研究;深化沼泽沉积信息与流域环境变迁耦合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16.
全球变化与中国东北样带(NECT)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全球变化陆地样带是从机理上理解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预测全球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可能影响 ,实现预警、调节和减小全球变化不良影响 ,科学地规划和管理陆地生态系统的有效研究平台。在介绍国际全球变化陆地样带提出的背景与选定标准、中国东北样带的位置与特征的基础上 ,较系统地总结了近年来中国东北样带的研究进展 :建立了用于模型发展和比较的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的中国东北样带数据集 ,从机理上初步探讨了全球变化对于森林、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的可能影响 ,发展了用于古植被气候重建的植物种与表土花粉类型的定量关系模型、多尺度耦合的羊草草原生态系统动态模型和基于林窗原理的森林生态系统动态模型 ,并对全球变化对中国东北样带的影响进行了初步评估 ,进而针对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 ,财力有限的特点 ,提出未来中国东北样带研究拟充分利用我国特殊的生态环境与区域特色 ,围绕“生态过程与生态安全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反馈”这一关键科学问题 ,做出一些在国际上既有显示度 ,又服务于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7.
地球表层温度主要由接收的太阳辐射能量及大气温室气体的保温能力共同控制。CO_(2)等温室气体通过对大气温度的调节影响着全球环境气候变化,工业革命以来全球CO_(2)排放量的增加被认为是全球变暖的重要原因,地质历史时期大气CO_(2)浓度的波动与温室和冰室气候的交替出现相对应。地球超过90%的碳赋存于深部,因此地球深部过程的些许波动便会影响到地表碳含量,进而深刻影响着地球的环境气候变化。以往的研究注重地表碳循环对环境气候的影响,对深部碳的贡献考虑不足。最近十余年全球开展了详细的深部碳循环研究,基于已经取得的重要成果,本文从大火成岩省、裂谷和俯冲带的视角对深部碳循环驱动的环境气候效应进行了系统回顾。认为未来的研究需要对地球深部碳循环通量和碳同位素组成进行更精确的定量,这是我们认识深部碳循环对地表环境气候影响的基础;除了碳元素本身我们还需要关注其他挥发性元素和有害金属元素的综合效应;俯冲带作为全球壳-幔相互作用和物质交换循环最重要的场所,应该是进行深部碳循环观察和环境气候效应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洞庭湖区土壤实测碳量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区域土壤碳库的分布特征对于全球变化研究、土壤肥力和生态系统的功能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在缺乏长期实测资料情况下,国内外多以模型、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或较稀的实测数据进行研究。文中利用洞庭湖区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实测数据,研究影响该区土壤碳分布的因素认为区域土壤碳量处于全国的中、高级水平;地质地貌条件是影响土壤无机碳量分布的最重要因素;土壤类型对土壤碳量有影响;本区水土流失强度对表层土壤总有机碳量影响不大;经济林、竹林的土地利用方式及防治土壤潜育化有利于土壤的碳储存;从TOC等沉积的时空演化规律说明,本区环境变化是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响应,为区域土地利用、促进土壤碳固定及全球环境变化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