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乡村地理学     
乡村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门重要新兴分支学科,主要研究乡村地域综合体的特征及其演化规律,乡村是指城市以外并与之相对应的地域,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阶段性空间关系。 乡村地理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主要局限于研究乡村聚落和农业,重点放在研究乡村聚落的起源、成长和发展,与城市地理和人口地理关系十分密切。当时的代表人物有法国  相似文献   

2.
经济地理学新的思维范畴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全球经济一体化与信息时代的到来,给经济地理学带来了新的变化,加之实践的检验,经济地理学由过去那些“区位论”,“生产布局”相应地发展到空间理论和信息理论,重在分析机制因素,时空的变化也更加深刻了,本学科比较综合,具有广阔的区域空间,复杂的内涵 ,其学科的创新在于在时空耦合度上使经济和社会同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之间保持和谐,高效优化有序的发展,逐步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资源节约型的社会经济消费体系。着重分析了经济地理学新的思维范畴与研究趋势,强调用科学方法来检验以前的结论,用统计方法(层面分析)来解释数量关系,用GIS的分析法来印证空间布局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地理学学科15年发展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在过去的 15年中 ,把握科学目标与国家目标双重定位的前提下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理学学科不断拓展和深化研究领域 ,取得了一批瞩目的研究成果 ,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 ,稳定了研究队伍 ,形成了学科发展特色。1 地理学学科发展状况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管理的角度地理学学科 (包括土壤学和遥感 )分为以下 5个方向 :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土壤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及环境地理。地理学目前主要发展趋势是研究陆地表层各界面间的物理、化学、生物及人文过程 ,探讨多种过程的相互作用机理 ,探求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间相互协调、…  相似文献   

4.
中国地理学的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与研究对象,阐述了地理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介绍了现代地理学发展的主要趋势与特点,分析了中国地理学研究的主要特点、问题与差距,并对其今后发展的战略目标、重点领域、具体措施等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美国地理学家联合会会刊》代表着美国地理学的最高水平,其载文及其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美国地理学的发展历程。通过对其学术论文进行统计分析,考察美国地理学的总体地位和不同领域相对地位的变化,梳理美国地理学百年发展脉络,得出以下结论:20世纪以来美国地理学经历了战前初步发展、战后快速发展和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持续发展三大阶段,美国地理学的第二个春天正在到来;逐步形成了环境科学,研究方法、模式和地理信息科学,自然与社会,人口、地方、区域,综合地理五大领域框架;长期关注与人类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人文地理学始终占据主导地位;非常注重实践,强调理论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研究领域相对稳定,但不同方向的相对地位却此消彼长。依据载文数量的相对比例,可以概括出美国地理学发展脉络:自然(1911—1915)→经济(1916—1920)→自然(1921—1925)→地图学(1926—1930)→地方(1931—1935)→自然(1936—1940)→地理教育(1941—1945)→生态环境(1946—1950)→地方(1951—1955)→经济(1956—1975)→自然(1977—1990)→经济(1990—2005)。上述研究领域、方向及其变化,也基本上代表了世界地理学的整体发展规律。   相似文献   

6.
现代港口地理学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港口地理研究的时代背景变迁,分析了现代港口地理学的研究进展与研究内容,重点从港口地理的基本研究范畴、港口理论、港口体系、枢纽港、港口与腹地关系、航运网络、航运企业和码头企业等角度深入解析其重点历程与主要论点,对中国港口地理学的研究进展和国际学者的相关论点进行了阐述,然后从研究内容、研究范式、研究重点和研究地区等角度,总结和评价现代港口地理学的研究特征,梳理其发展规律与研究轨迹。同时基于以上研究,从研究范式、研究重点、研究单位等角度,对港口地理学的未来研究趋向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该研究,系统总结了港口地理学的研究进展,有助于该学科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7.
网络信息空间的地理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孙中伟  路紫  王杨 《地球科学进展》2007,22(10):1005-1011
网络信息空间(以下简称网络空间)的地理学是当前地理学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1991年万维网诞生并向大众普及后网络空间开始得到广泛认可,同时其作为一种新的空间与事物也吸引了地理学界的高度关注。以多种期刊数据库和搜索引擎为检索源,考察国内外网络空间的地理学研究成果。依据研究内容将国外研究归纳为网络空间地理内涵、虚拟社区、虚拟化身与认知、网络空间的经济地理学,网络空间制图和互联网6个重点研究领域,将国内研究归纳为互联网的区域作用、网站和虚拟地理环境3个热点领域,并分别进行了梳理回顾。最后对国内外研究进行了简要评述,从网络空间的外部层面、内部层面和作用层面提出了若干研究议题。  相似文献   

8.
新经济地理学与传统经济地理学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安国  杨开忠  谢燮 《地球科学进展》2005,20(10):1059-1066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藤田、克鲁格曼、维纳布斯等以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垄断竞争模型为基础,用不完全竞争、报酬递增和市场外部性等理念构建新的经济地理模型,掀起了一场“新经济地理学”革命。新经济地理学在理论基础、研究特点和方法等方面与传统经济地理学表现出明显不同,其理论创新受到经济学界和地理学界的普遍关注。但是,也有一些学者对它提出了同样引人注目的抨击。通过对新经济地理学与传统经济地理学进行比较,对一些重大理论假设、研究方法与特点进行简要分析,有助于廓清对新经济地理学与传统经济地理学之异同的正确认识,以期推动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与应用以及新经济地理学与传统经济地理学领域的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9.
历史生物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生物地理学的理论主要是扩散和隔离分化的理论。到目前为止 ,形成了扩散学派、种系发生学派、泛生物地理学派和分支生物地理学派。除了扩散学派外 ,其它学派都有一些可操作的、规范的分析程序和方法。文中对它们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和述评。作为南半球环太平洋分布的、且研究较多的植物例子 ,也简要介绍了南山毛榉属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重点项目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要项目类型,是资助格局中的中间层次,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重点项目主要针对我国学科发展布局中的关键学科和学科领域中的新的生长点,对开拓新的技术领域、发展高新技术起关键作用或者对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有重要指导意义的重点研究...  相似文献   

11.
国际全球变化研究发展态势文献计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变化研究是国际上地球系统综合研究的重大跨学科研究领域.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国际上先后组织发起了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四大科学计划WCRP、IGBP、IHDP、DIVERSITAS及其组成的地球系统科学联盟ESSP,开展对全球变化和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当前,全球变化问题不仅是科学界关注和研究的问题,也是政治界、经济界都关注的重大问题.科技文献能够反映科学前沿的发展动态.对SCIE和SSCI数据库收录的全球变化研究文献进行统计,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分析国际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发展态势,了解中国全球变化研究的国际影响力.可以看出:国际上全球变化研究的论文数量一直呈增长趋势,以地球科学多学科、生态学、环境科学、自然地理学、植物学等学科领域为主.中国自2000年以来在该领域的发文数量增长较快,特别是中国科学院的发文量已进入国际前列,但中国在该研究领域尚缺少高影响力的论文.  相似文献   

12.
经济全球化下的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研究评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马丽  刘毅 《地球科学进展》2003,18(2):270-276
近50年以来,交通与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以往许多限制生产活动区位选择的本地化生产要素丧失了固有的垄断性,国际金融市场自由化降低了资本流通的障碍,标准化生产减少了对工人特殊技能的依赖,因此跨国公司可以在全球范围组织生产活动,但是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又极大地突出了地区企业集聚、地区创新环境的重要性。因此在经济全球化时期,生产活动的空间区位呈现出复杂的集聚或扩散趋势,区域经济空间结构表现为特殊的形式和规律。在最近20年的地理学研究中,出现了大量关于经济全球化时代区域空间结构的讨论。以跨国公司对生产活动空间区位的影响为主线,对近10年来国内外关于经济全球化时期区域空间结构研究的主要热点问题和观点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3.
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前沿领域   总被引:72,自引:6,他引:72  
现代地理学涵盖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科学,其发展趋势是:相邻学科的交叉、渗透与融合,加强地理学内部的综合研究,地理过程的微观研究进一步深化,结合实践拓宽应用研究领域,实验与研究手段的现代化,理论思维模式的转变。地理学应在陆地表层过程与格局、全球环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自然资源保障与生态环境建设、区域可持续发展及人地系统的机理与调控、地理信息科学和数字地球战略等前沿领域开拓创新,为促进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协调人地关系等做出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Louise Crabtree 《Geoforum》2006,37(4):519-535
This paper responds to challenges made by Castree [Castree, N., 2004. Environmental issues: signals in the noise?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28 (1), 79-90] and Sneddon [Sneddon, C., 2000. ‘Sustainability’ in ecological economics, ecology and livelihoods: a review.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24 (4), 521-549] for human geography to clarify its contribution to environmental debates and engage with recent formulations of sustainability as informed by the ‘new ecology’. This approach focuses on resilience, functional diversity, flexibility and complexity, here used to examine housing sustainability within an industrialised sub/urban context in terms of design philosophy, ownership, management bases, community engagement and funding mechanisms. This framework highlights areas of concern for enhancing the functional diversity of housing systems, echoing recent assertions that challenges for sustainability arise more from trust and power sharing issues, than from physical design and maintenance issues. It is argued that it is precisely human geography’s place-by-place consideration of power, embeddedness, scale and politics that can lend new ecology the social relevance it requires.  相似文献   

15.
我国地理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地理学:方向正在变化的科学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我国地理学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跨入21世纪之时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重大任务。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强烈地改变了我国自然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我国及各地区的“人-地”关系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重大任务,地理学是实现这些国家重大任务的重要支撑科学之一,肩负着责无旁贷的重任,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6.
Rowland P. Moss 《Geoforum》1979,10(3):223-233
The paper attempts a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f some of the issues raised if we choose to account geography a “science”. The inherent equivocation of the notion of “science” is first examined, and the methodological implications are emphasised, leading into a brief consideration of inductivism and deductivism; it is concluded that deductivism, despite some valid questions which hang over it, represents the more secure methodological framework, and some of the implications of this conclusion for geographical study in general are explored. The importance of deductivism in physical geography is then considered, and the special problems of human geography are also examined, notably the significance of human volition and of value judgments in soci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geography. The method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human perception are also reviewed. Regional geography is then briefly evaluated, and the possibilities of applying techniques of systems analysis to its problems are developed, viewing these techniques as a special phase of scientific method. Some issues relating to the notion of causality are then raised,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crucial distinctions between the notion of causality in natural science and the related concept in historical study, and, by extension, in certain aspects of geography also. The paper concludes with a brief evaluation of the quantitative movement in geography, paying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the role of mathematics in science in general and in geography in particular.  相似文献   

17.
The author outline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geography and the study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fter WW II when these problems were growing in number and complexity, many geographers turned to the quantitative study of spatial relations and processes, neglecting the ecological aspects of human life on earth. However, recently human and physical geography are turning again to an ecological point of view. In the study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 synthesis of the spatial and the ecological traditions in geography is possible. The spatial aspects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in a systems-theory framework are the central points in the contribution of geography to an interdisciplinary environmental science.  相似文献   

18.
Keiji Yano 《GeoJournal》2000,52(3):173-180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IS revolution within the field of geography in the 1980s and 1990s,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the influence of external and internal factors on disciplinary change. Geography is rapidly changing by the impact of external factors on geographical research and also as a consequence of economic recession and cutbacks in higher education. Most geography departments in universities have tried to approach this impact by promoting or shifting to human geography as an applied science, and by offering relevant skills through GIS as an approach to contemporary problems. It is concluded that quantitative geography is essential for the further expansion of GIS within geography and also for the survival of geography.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ly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19.
基于《地理学报》和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学术论文的统计,对比近百年中美两国地理学的发展脉络,着重从总体特征、重点研究内容及其变化、理论—实践关系三方面对比异同,获得经验和借鉴。美国地理学经过初期发展、高速发展后,目前进入持续发展阶段;中国地理学在曲折中崛起,目前正处在高速发展时期。美国地理学中人文地理学一直居主导地位,中国则从重视自然地理开始逐渐向自然、人文、方法三足鼎立方向迈进;美国地理学家非常重视微观、中观实践,但在国家宏观决策中远没有中国地理学家发挥作用更直接。美国地理学研究水平高于中国,但这种差距正在缩小,研究方向的变化相差3~5年。世界地理研究中心有向亚太地区、向中国转移的可能,中国地理学家要勇于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地理学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