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绍兴近1000 a来旱涝变化总体较平稳,变化幅度不大.涝年比旱年多10%左右,偏涝年最易出现,大涝年最不易出现,旱和大旱年出现的频率相当.1000-1115年之间以旱为主,1116-1340年之间以涝为主,1341-1700年之间是旱涝相间的,1700年至今则以偏涝为主.但2000年后偏早年份偏多,目前绍兴正处在偏旱期中.用滑动t检验分析突变点表明:1116年附近的突变点最显著,旱涝转变最明显;1463年附近、1570年、1680年附近、1299年、1628年附近的突变点也比较显著,其中前3处都是负值,偏旱转向偏涝,后2处是正值,偏涝转向偏旱.  相似文献   

2.
1 气候概况今年秋季全区气温偏高 ,降水中西部地区偏多 ,东部区偏少 ;初霜冻中西部地区偏晚 ,东部大部地区偏早 ,全区未出现严重霜冻灾害 ,日照充足 ,秋末局部地区出现降雪、降温天气 ,大风偏少。1 .1 气温秋季我区平均气温普遍偏高 ,阿盟、赤峰偏南部及呼盟北部比历年偏高 1  相似文献   

3.
徐良炎 《气象》1999,25(4):62-63
1月,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明显偏高,尤其是东部农业区偏暖异常明显。北方冬麦区大部雨雪稀少,旱情持续或发展;南方中下旬阴雨天气较多,部分地区出现雪灾、冻害。部分地区出现大雾或沙尘暴等恶劣天气。1全国大范围异常偏暖本月全国大部分地区明显偏暖。其中,东部农业区...  相似文献   

4.
尤媛  饶晓琴  李思腾  王继康 《气象》2023,(4):506-512
2023年1月大气环流的主要特征是:北半球极涡呈偶极型分布,东北亚低涡偏强。东亚大槽偏东,南支槽偏弱。1月全国平均降水量为8.8 mm,较常年同期(14.3 mm)偏少38%;全国平均气温为-4.4℃,较常年同期(-4.8℃)偏高0.4℃。月内气温冷暖起伏较大,中下旬出现3次冷空气过程,气温由上旬异常偏暖逆转为下旬普遍偏冷的格局,黑龙江出现极寒天气,漠河最低气温达-53℃,刷新我国最低气温纪录。13—16日出现年度首次大范围寒潮天气,具有降温剧烈、风力大、雨雪范围广等特点,新疆、陕西、山西、河南等地出现大雪或暴雪,北方地区出现首次沙尘天气过程。此外,上旬大气扩散和湿清除条件较为不利,出现持续性雾-霾天气。  相似文献   

5.
1997年汛期黄河流域干旱气象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表明,1997年汛期500hPa中纬度地区盛行纬向环流,西风带冷空气路径偏比、偏弱;盛夏期间黄河流域先后受贝加尔湖阻塞高压和青藏高原高压控制;副高偏比、偏西、台风异常偏少。正是受上述主要环流系统的影响,1997年汛期黄河流域出现了持续性严重干旱,黄河下游利津站出现了有资料记录以来主汛期最长断流时间和最多断流次数。  相似文献   

6.
利用1961—2008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陕西地面月降水资料,采用EOF分解、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陕西夏季旱涝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前期气候系统的异常信号特征。结果表明:陕西夏季多雨年乌拉尔山高压脊和鄂霍次克海高压偏强,贝加尔湖低槽偏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西伸脊点偏西。并且前期冬季中高纬度中亚长波脊偏强偏西,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印缅槽偏弱,700hPa西北地区东部至华北偏北风异常偏强,赤道东太平洋出现暖水位相,西风漂流区海温偏低,印度洋海温偏高,陕西夏季易多雨;而陕西夏季少雨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弱,西伸脊点偏东,陕西主要受中亚高脊前西北气流控制。前期冬季中高纬度欧洲西北部低槽偏强,中亚长波脊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弱,印缅槽偏强,700hPa西北地区东部至华北偏南风异常偏强,赤道东太平洋出现冷水位相,西风漂流区海温偏高,印度洋海温偏低,陕西夏季易少雨。  相似文献   

7.
根据塔城盆地出现的偏东风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利用天气动力学原理,分析特殊地形对其影响,筛选出与偏东风密切相关的因子,建立塔城盆地偏东风预报方程,为本地预报偏东风提供一种可靠的工具。  相似文献   

8.
1998年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异常的一个物理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5年春末夏初云南出现了55年来最严重的高温干旱天气。通过诊断分析发现,造成此异常气候主要原因是中高层大气环流季节转换滞后,冷空气活动偏北;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晚;热带对流偏弱;西太平洋副高偏南、偏强、偏西。  相似文献   

9.
广西百色市近60年气温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广西百色站1951~2010年的气温资料,利用一元回归、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百色气温气候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百色市年平均气温长期变化呈减低的趋势;春、夏季平均气温长期变化呈减低的趋势;秋、冬季平均气温长期变化呈增高的趋势;高温日数长期变化呈减少的趋势,年最热的一天出现日期有偏早的趋势,60a来极端最高气温出现日期偏早了3.4天,60a来年极端最低气温平均出现日期为1月9日,偏早趋势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2012年1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勇 《气象》2012,38(4):495-500
2012年1月大气环流及我国天气主要特征如下: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极涡呈偶极型,位于加拿大北部的中心偏强,亚洲东北部地区的中心偏弱,中高纬度地区环流呈现经向型,东亚大槽偏强,平均南支槽位于80。E附近,强度偏强。2012年1月全国平均气温为-7.2℃,较常年同期偏低1.7℃。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6.8mm,较常年同期偏多3.9mm。月内出现两次中等以上强度的冷空气过程以及4次降水过程,新疆、内蒙古等地出现极端低温事件,南方出现大范围持续低温阴雨(雪)天气。  相似文献   

11.
叶殿秀 《气象》2002,28(5):62-63
2月份 ,全国大部持续偏暖 ,且偏暖幅度较大 ,温暖的气候对人们出行、节日探亲访友、蔬菜生长、采暖、露天作业和施工等有利 ,但对森林防火、防止病虫害等不利 ;大部地区降水明显偏少 ,华北、黄淮等地出现不同程度的干旱 ;大部地区日照充足 ,温高光足 ,对农作物和蔬菜的生长有利 ;我国东部地区多次出现大雾天气 ,交通运输受到一定影响。1 全国大部气温异常偏高自 2 0 0 1年 1 2月下旬以来 ,由于影响我国的冷空气少 ,且大多势力较弱 ,以致于大部地区在此期间持续偏暖 ,隆冬华北大部、东北西部、黄淮、长江中下游等地出现了近几十年罕见的偏暖…  相似文献   

12.
通过Z指数法和降水资料对昌吉地区8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37a(1971—2007年)的旱涝变化趋势和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发现昌吉州各地降水和旱涝变化具有一致性.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地具有由偏旱转为偏涝的趋势,其中,西部地区的偏涝速度最快,东部地区的偏涝速度最慢.各地出现干旱的频率高于雨涝的频率,其中,西部出现干旱频率最大,东部最小;相反,西部出现雨涝的频率最小,东部最大.  相似文献   

13.
利用气温指数方法,对南宁市1951~1997年夏季(6~8月)气温进行诊断分析,并按规定的划分标准,将南宁市夏季气温年型划分为:炎热年、偏热年、正常年、偏凉年、凉夏年5个年型。结果是:47a中,南宁市夏季气温出现炎热、偏热、正常、偏凉、凉夏年的年数分别为8、10、12、10、7a  相似文献   

14.
对2009年2月贵州西部出现的异常高温天气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异常高温天气主要由于极涡较常年偏东、偏弱,中高纬一直维持纬向环流,热低压较常年偏强,高层辐合、低层辐散,使得存在较强的下沉运动引起热低压维持,地面出现高温少雨天气。  相似文献   

15.
华南前汛期开始日期异常与大气环流和海温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伍红雨  杨崧  蒋兴文 《气象学报》2015,73(2):319-330
利用1961—2012年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NOAA海温资料,CMAP降水资料和华南261个测站降水观测资料,首先分析华南前汛期开始日期(以下简称华南开汛)异常的气候特征,然后采用相关分析、合成分析的方法研究华南开汛异常与3—4月大气环流以及海温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近52 a来华南开汛具有显著的年际变化特征,但变化趋势不明显。开汛最早出现在1983年3月1日,最晚出现在1963年6月1日,1961—2012年华南平均开汛日期是4月6日。华南开汛主要出现在3—4月,占92.3%。华南开汛与3—4月华南降水相关最显著,开汛偏早(晚),对应华南3—4月降水偏多(少)。华南开汛偏早年,在3—4月,对流层高层副热带西风急流偏强,中层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偏西、低层南支槽偏强,华南上空西南气流偏强;华南开汛偏晚年则相反。华南开汛与3—4月中国南海及周边地区海温显著相关,海温偏低(高)对应华南开汛偏晚(早)。华南开汛偏晚年的海温和大气环流异常比早年显著。  相似文献   

16.
利用海南省1969—2008年观测资料,对海南雾的时空分布气候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利用观测的最低气温、相对湿度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海南雾日数变化的成因加以分析。结果表明,海南雾日数在中部山区出现最多,其次是北部地区,南半部沿海地区则极少有雾出现;雾主要出现在9月至翌年3月,年雾日数呈减少趋势;最低气温升高是引起雾日数减少的主要原因,雾日数的减少与相对湿度的减小也是一致的;秋冬和初春季节夜间气温低,有利于雾的形成;海拔越高的地区,气温越低,则生成的雾越多;雾日数显著偏多年份850hPa大陆高压偏弱,偏少年份偏强;雾日数显著偏多年份500hPa西太平洋副高强度偏弱,范围偏小,偏少年份则相反。  相似文献   

17.
亚洲夏季风爆发始于孟加拉湾,然后向中国南海和印度次大陆扩展,其过程约持续1个月。各地区夏季风爆发时间呈明显的年际变化。利用热带气旋资料和气象再分析资料,统计了1951-2010年孟加拉湾和中国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孟加拉湾气旋风暴活动和夏季风爆发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孟加拉湾夏季风爆发过程中,共有36 a出现孟加拉湾气旋风暴,并且夏季风爆发偏早年出现风暴的几率最高,为80%。在孟加拉湾夏季风爆发偏早、正常和偏晚3种类型中,孟加拉湾风暴活动频率高峰期多出现在夏季风爆发前后几天内。并且在孟加拉湾风暴活动频率高峰出现前期,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最先出现活动频率高峰。孟加拉湾夏季风爆发前有40%-50%的年份西北太平洋出现热带气旋活动,其中,夏季风爆发偏早年,爆发前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跃的时间偏早(4月第2候),且多活动在中国南海和菲律宾附近;爆发正常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跃的时间为4月第4候,多活动在略偏东的海域;爆发偏晚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跃的时间为5月初,活动区域最偏东。中国南海夏季风爆发过程中,60 a中共有29 a西北太平出现热带气旋,其中爆发偏早和正常年出现热带气旋的频率较高,并且热带气旋多出现在爆发当日和爆发后一段时间。整体来看,亚洲夏季风爆发前,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频率最先开始增强,然后孟加拉湾风暴开始活跃并伴随着孟加拉湾夏季风爆发,夏季风爆发偏早和正常年,孟加拉湾夏季风爆发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再次增强,中国南海夏季风爆发。   相似文献   

18.
厄尔尼诺现象与我国温度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赵振国 《气象》1989,15(7):26-30
本文分析了厄尔尼诺现象和反厄尔尼诺现象与中国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厄尔尼诺当年的春夏季我国温度容易偏冷,冷月出现的频率明显高于气候概率;在厄尔尼诺当年的秋冬季至次年春季我国温度偏暖的可能性大,暖月出现的频率明显高于气候概率。反厄尔尼诺年的情况则正好相反,即当年春夏季我国温度容易偏暖,当年秋冬季至次年春季容易偏冷。进一步分析表明,厄尔尼诺暖水期,我国温度的分布型与黑潮区海温当年春夏季偏低、当年秋冬季至次年春季偏高的季节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对广西1998 年秋至1999 年春出现的大范围干旱伴高温的异常天气进行了诊断分析, 发现厄尔尼诺与拉尼娜事件是导致广西气候异常的重要气候背景, 入侵广西的冷空气异常偏弱, 高原高度场偏高, 印缅槽偏弱, 副热带高压持续偏强, 热带气旋影响偏少, 强度偏弱, 是导致广西1998年秋至1999年春罕见的长时间高温、少雨、异常干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周晓敏  张涛 《气象》2020,46(6):863-872
2020年3月大气环流的主要特征是极涡呈单极偏心亚洲分布,强度偏强;中高纬环流呈3波型,东亚槽偏浅;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南支槽强度与常年平均相当。影响我国冷空气总体多而不强,致3月大部地区显著偏暖,全国平均气温为6.1℃,较常年同期(4.1℃)偏高2.0℃,有58个站最高气温破历史同期极值;弱冷空气频繁渗透南下配合南支槽活动致江南华南多连阴雨,全国平均降水量为35.0 mm,较常年同期(29.5 mm)偏多18.4%。月内共出现3次较强冷空气过程,配合前期偏暖背景,有91个站出现日极端降温事件。南方地区发生7次大范围降雨过程,其中3次伴随有明显的强对流天气过程,多省遭受风雹袭击,局部地区受灾较重。此外,北方地区出现4次沙尘天气过程;四川东部、陕西南部、云南发生干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