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海底地壳开裂处涌出一般带有大量生物的深海热泉的现象已众所周知。一开始在太平洋和大西洋中找到了它们 ,而在 2 0世纪和 2 1世纪交接期印度洋中也发现了热液 ,而后就输到高纬度的北极海区了。在极区盆地中应当有热液已有过报道。例如 ,1 993年 9月 ,俄 德联合北极考察队乘坐“极地”(Polarstern)号破冰船 ,在拉普帖夫海加克利 (Гакке х)海岭东端 (77°45′N、1 2 5° 55′E ,水深 1 990m) ,获得了对研究热液非常有意义的样品 ,证实了在这个海岭上存在着热液活动 ;但是 ,在 2 0 0 1年 ,美国和德国破冰船“健康”(Healy)号和“极…  相似文献   

2.
20 0 1年 1 0月 7日俄罗斯极地与海洋研究所使用的德国科学研究船队的主要船只“Po larstern”号破冰船回到了德国不来梅港 ,结束了为期 1 0个星期的北冰洋中部的加克利海岭AMORE -2 0 0 1考察。“Polarstern”号上有由俄罗斯极地与海洋研究所所长ЙОРНТиде领导的来自德国、俄罗斯和美国的 60位科学家。另一艘美国“Healy”号海岸保护破冰船上有以塔尔萨大学PMichael教授为首的 2 0位美国科学家。2 0 0 1年 7月 3 1日晚两条破冰船从挪威的特罗姆瑟港出发 ,驶向欧亚深水盆地中部 ,去研究实际上不为人知的全世界洋中脊体系最北的地…  相似文献   

3.
《海洋世界》2007,(9):4-4
据报道,在俄罗斯和加拿大对北极地区展开探险活动后,美国海岸警卫队破冰船“希利”号于8月17日驶往北极进行为期四周的绘图工作。“希利”号全长420英尺,可破除8英尺厚的冰层,服役时间为7年,是美国目前“最年轻”的一艘破冰船。据美国媒体报道,“希利”号这次航行的主要任务是绘制楚科奇冠北部海床的海底地图,以确定阿拉斯加北部大陆架延伸的范围,同时向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登记边界信息做准备,并不是要宣示主权。[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1998年10月随着加拿大海岸环保破冰船“德·格罗兹里埃尔”号返回普拉德霍湾港口 ,最大和最有意义的北极研究计划之一完成了。这个计划在格陵兰冰盾上进行了整整一年。为了实现该计划的目标 ,破冰船进入了与格陵兰相接的冰层区 ,冰冻在其中并成为开展工作的漂流站基地 ,在其上按“SHEBA”(北极海盆表面的热平衡)计划进行观察。这个极大的计划是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完成的。在实现这个计划的过程中 ,完成了保证降落在格陵兰冰盾上冬季考察队进行工作的第一次尝试。“SHEBA”计划的领导者华盛顿大学实用物理实验室的…  相似文献   

5.
leithian 《海洋世界》2014,(12):36-39
<正>冰雪既是极地的美丽风景,也是通往极地的一道阻碍。普通船只很难穿过冻冰的海域。而破冰船,正是为攻克冰雪而建造的利器。今年年初,俄罗斯科考船在南极被浮冰困住,依靠救援才能够顺利脱身。俄罗斯科考船被困的事件引发了大量的关注。我国"雪龙"号破冰船行进到距现场只有6.5海里的地方,也无法继续前进。原因是极厚的冰层超出了破冰船的能力,"雪龙"号只好调头返航。最后,虽然"雪龙"号利用直升机救出了俄罗斯  相似文献   

6.
年轻的洋脊     
1999年 ,法国发展研究所的地球物理学家在太平洋富通岛沿岸通过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发现了以前未知的海底山脉———富通洋脊 ,其地理坐标为19°32′S ,170°12′E。它高出洋底1390m ,而山顶位于水面以下600m处。科学家们发现 ,海岛本身位于年轻海岭的脊部 ,该地的扩张速度相当快 ,为每年3~6cm。有时 ,地幔物质的上升导致地震。科学家们还获得了海岭上大量转换断层的资料。据推测 ,它们的出现是该海区强烈地震活动的结果。年轻的洋脊@朱佛宏  相似文献   

7.
帕里(William Edward,Parry,1790~1855)。英国极地探险家。1819~1824年在探索西北航路时,发现并考察了加拿大北极群岛中的一系列岛屿和海峡。1827年,乘雪橇船从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出发试图到达北极。6月23日,帕里一行抵达北纬82°45′的海区,在进军北极点上刷新了当时的“世界记录”。为纪念帕里在北极考察活动中的功绩,英国另一名北极探险家约翰·罗斯将加  相似文献   

8.
在“极地”号船于1986年10月~1987年5月赴南极暨环球航行的199d中,分7次对该船作了空气微生物监测.结果表明,该船舱内空气微生物含量的大体范围是97.5~4323.0CFU/m3。平均在1000CFU/m3左右.其分布状况大体上是上层较中、下层的少.霉菌的检出率约45.7×10-2.霉菌与微生物总数量约17.4×10-2左右.舱内外空气微生物数量变化受制于船只所处地理位置和季节,舱内空气微生物的变化有其特异性.这些结果基本上客观地反映了该船的空气状况.同时,环境洁净程度与人们的主观努力很有关系。“极地”号船尚有改善环境的余地。  相似文献   

9.
20 0 1年初 ,在北冰洋高纬度区进行海底测量的美国潜水调查船“Hawkhill”号上工作的科学家们发现了两座以前未知的活火山。在北地群岛 ( 86°N ,85°E)以北 ,利用声纳发现了两个不规则状尖顶隆起 ,其高度分别约为 50 0和1 0 0 0m。这些海山位于延伸 1km以上的加克利海岭的东部 ,该海岭分隔了南森和阿蒙森海盆。声波的高反射率说明隆起的顶部是光秃的 ,几乎未被新鲜的沉积物覆盖 ,它们是由年轻的玄武岩组成的。以夏威夷地球物理和行星学研究所MHEdwards为首的美国地球物理学家小组根据这一事实及在该区发现的特征性线性磁异常得出结论 :…  相似文献   

10.
海洋要闻美海岸警卫队破冰船驶往北极进行绘图工作据报道,在俄罗斯和加拿大对北极地区展开探险活动后,美国海岸警卫队破冰船"希利"号于8月17日驶往北极进行为期四周的绘图工作。"希利"  相似文献   

11.
《海洋世界》2010,(10):4-5
9月20日上午,中国第4次北极考察队乘坐“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凯旋。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连增、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尹弘、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委员会主席、国家海洋局原局长张登义等亲临位于上海市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曹路院区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迎接。  相似文献   

12.
卓冉 《海洋世界》2011,(2):78-80
2010年11月11日,我国第27次南极考察队正式从深圳出发,前往南极执行科学考察任务,"雪龙"号也再次收托众望,拔航起程. "雪龙"号是我国第三代极地考察船,也是中国进行极地科考的唯一一艘功能齐全的破冰船,自1994年10月首航南极以来, "雪龙"号已先后26次赴南极、4次赴北极执行科学考察与补给运输任务.  相似文献   

13.
时讯     
《海洋世界》2004,(9):1-1,M002
中国首座北极科考站建成7月28日,中国首座北极考察站——黄河站落成仪式在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北极科考基地新奥尔松举行。黄河站位于北纬78°55',东经11°56'。考察站  相似文献   

14.
目前学者们已知77个隐藏在南极洲巨厚的冰层之下的湖泊,其中最大的东方湖位于同名的俄罗斯南极考察站之下。它被4kin厚的冰层与地面隔开,并且只是在70年代进行放射性测深时才被发现。这决不是一个小的地理物体,不久前借助属于欧洲宇宙通讯社的“ESR—1”号卫星测定,该湖泊的面积超过14000km2。地震测深显示,它的深度将近125m。根据湖泊经受4kin厚冰层的巨大压力,可以认为湖水的密度大,并确信那里的水是淡的而不是咸的海水。按克姆勃支大学极地研究所英国冰川学家G.Robin的意见,东方湖形成于约IMa前。在这个接近寒极的区域,增长…  相似文献   

15.
“雪龙”船全体同志以我国极地科学考察事业为使命,以邓小平同志“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题词为指针,以“建设国际一流的极地科学研究中心”为目标,发扬“爱国、爱船、团结、奉献”的“雪龙精神”,在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和险象环生的工作条件下,团结奋斗,努力拼搏,先后执行了8次南极考察任务和2次北极考察任务,总航程14万海里,浮冰区航行2万海里,破坚冰200余海里,创下了我国极地科学考察史上单船一年走航南、北两极3个航次的先例;开辟了上海至北冰洋航线;2003年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纵深北极破冰达80°15'N,突破了我国破冰最高纬度纪…  相似文献   

16.
薛振和  钱平 《海洋预报》1993,10(2):71-74
中国第六次考察队乘“极地号”科学考察船于1989年10月30日离开青岛港,穿越太平洋,于12月3日停靠智利的瓦尔帕莱索港,12月9日离港,经智利内水道,穿过德雷克海峡后于1989年12月71日抵南极乔治王岛上的长城站(62°13′S,58°58′W)。又于1989年1月26日离开长城站,1990年1月11日到达位于南极普里兹湾里的中山站(69°22′S,76°22′E)。从2月16日到2月21日在普里兹湾外进行了一次南大洋考察。于1990年3月1日离开南极大陆回国,途中停靠墨尔本、新加坡后,于1990年4月26日抵达上海(图1)。  相似文献   

17.
在1999年初,按深海钻探计划工作的国际考察队完成了第183航次。目的是研究印度洋南部海底,克尔格令海台和布罗肯-里兹海岭。1月13日当“乔德治·决心者”号调查船在无人居住的赫尔德和麦克唐纳尔德群岛(南纬53°,东经73°)之间通过时,考察队员看到岛上的烟柱和水汽柱,而且它们不是从一个而是从大量的裂隙中喷出的。在由“水汽”场向北延伸几乎到达海岸线的山谷中,见到了明显火山成因的岩石流,但未观察到炽热的熔岩。麦克唐纳尔德岛是离澳大利亚约4000km的邻地,是同一名称群岛中最大的一个岛。实际上这是隆起在克尔格…  相似文献   

18.
近普里兹湾大陆架外水域水文物理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1990年12月~1991年1月中国"极地"号南印度调查资料分析得出如下一些重要结论:(1)83°E以西、64°S以北海域,南极夏季表层水厚度约20m,冬季残留水厚度30~70m,70m以下的水层逐渐过渡到南极深层水。南极深层水中心温度最高,为1.85~2.00℃;83°E以东、64°S以北海域,0~30m为南极夏季表层水,50~100m层为南极冬季残留水,100m以下为南极深层水。深层水中心温度普遍降低,最低为1.04℃,最高为1.49℃。它表明83°E以东区域受陆架水影响更明显。(2)83°E以西,64°S以南海域,为深水大洋向陆架浅海过渡区域,温度由北向南迅速降低,普里兹湾基本为陆架低温水所盘据;83°E以东、64°S以南海域主要为西冰架、谢克尔顿冰架低温水,64°S附近形成东西方延伸的温、盐锋面。(3)由动力计算知,在83°E以西主要为反时针方向环流;83°~98°E中间,63°S南北各有一个顺时针环流;98°E以东基本为南向流控制。但是,近岸有一顺时针涡旋。(4)83°E以西水文锋面主要有夏季表层水锋面;83°E以东主要为陆坡区温度锋,是陆架外高温水与陆架低温水之间过渡带。(5)83°E是水文  相似文献   

19.
9月24日,“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在结束历时76天、总航行12000海里的北冰洋科考之行后,承载着中国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队110名中方队员顺利返回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国家海洋局与上海市政府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欢迎载誉归来的北极科考队员,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连增、上海市政府建设与交通委员会秘书长王京春等领导出席了欢迎仪式。  相似文献   

20.
“北风”号事件 1965年夏,美国将北极调查重点集中在巴伦支海和喀拉海,美国海岸警卫队破冰船“北风”号承担调查任务。6月15日美国宣布船只从喀拉海经维利基茨基海峡进入拉普捷夫海,苏联立即发出抗议,反对“北风”号进入苏联领海,美国最终放弃了维利基茨基海峡穿行。但美国的北极调查依然继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