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南海中生代三期海盆及其与特提斯和古太平洋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近年来对南海及其围区的中生代岩性、岩相古地理资料的系统搜集、整理和编图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中生代海相地层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大区域的对比。结果表明,南海及其围区在中生代位于中特提斯的东延与古太平洋的过渡带上,发育过T1-T2、]T3-J1、J3-K13个时期的海盆;自中三叠世以来构造古地理演化存在明显的东西差异。T1-T2期海盆代表了古特提斯东延的萎缩阶段;T3-J1期海盆主要受古太平洋俯冲过程的影响,但在J1高海平面时期有中特提斯海水大量贯入;J3—K1期海盆受中特提斯的东延与古太平洋的复合影响。南海海域位于后两期海盆的边缘,经历过多期海进海退旋回,而且有上覆新生界的叠加,存在有利的油气地质条件。  相似文献   

2.
海湾是保护与利用矛盾最突出的区域,是生态环境保护研究关注的焦点区域。“十四五”期间,生态环境管理部门将以海湾为抓手,稳步推进美丽海湾建设。但是目前美丽海湾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尚不完善,鉴于此,文章在回顾国内外海洋生态环境治理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梳理了国内外在海湾生态环境治理方面的主要经验教训,在此基础上完善了美丽海湾的概念以及对概念的科学理解,提出了美丽海湾的行动框架,并对我国建设美丽海湾提出了做好顶层设计,完善法规制度;制定清晰的目标,并层层分解落实;做好陆海统筹,注重以海定陆;注重科技支撑,科技参与决策;发动公众积极参与美丽海湾建设等建议,以期为美丽海湾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近几十年以来,随着对海湾开发的不断深入,人类活动在海湾的演化过程中逐渐扮演了重要角色,海湾沉积环境发生了异于纯自然状态下演化规律的变化。从海湾沉积物来源、特征、沉积速率和地貌体系4个方面,结合国内外海湾开发利用过程中已呈现出来的问题,初步探讨了人类活动对海湾沉积环境的影响,证明人类在海湾及其周边地区修建各种工程和围海造地等方式,逐渐改变了海湾沉积体系的演化进程。根据现实社会的需求,对海湾沉积领域中急需研究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急需加强海湾演化规律、寿命和稳定性判据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南海及邻区前中生代构造演化与东特提斯构造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南海及邻区的前中生代地层分布研究为基础,划分了该区域前中生代的褶皱基底分区.其中,晋宁期褶皱基底主要分布于琼南地块和昆嵩地块,围绕其周缘发育的依次有加里东期、海西期等褶皱变质基底,从华南大陆向东南沿海,其基底也依次由老变新.在基底分区及前人已有资料的基础上,对该区的前中生代的缝合带的分布进行了研究,认为在海南岛的九所-陵水构造带、西沙北海槽、中央海盆的北侧可能存在一条“琼南缝合带”,作为马江缝合带的东延.前中生代的构造演化主要经历两个大的地质时期,即原特提斯和古特提斯时期,构造演化的特点主要是各地块的多次碰撞与张裂作用,最终形成了多个变质褶皱基底和多条古缝合带.软流圈的对流作用可能是控制各地块多次碰撞与张裂作用的主要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5.
深部地质结构是研究海盆动力成因的重要基础。南海西南次海盆以往多道地震资料中莫霍面的成像普遍不清,选取NH973-1测线长排列多道地震数据对西南次海盆的莫霍面反射成像进行研究。该地震资料中层间多次波非常发育,严重掩盖或干扰了莫霍面有效反射信号。针对地震资料特征,首先采用抛物线型Radon变换滤波对部分层间多次波进行压制以拾取一个相对准确的初始速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采用速度滤波和内切除组合方法对层间多次波进行压制。从资料处理效果看,层间多次波得到有效压制,莫霍面成像清晰,呈现出断断续续的特征。由此解释的海盆区地壳(除沉积层外)厚度整体较薄,约为2.3~3.9km,有别于正常洋壳结构,更接近于构造拉伸主导型的地壳。  相似文献   

6.
七里海有中国第一大潟湖之称,多数学者认为七里海外的海岸沙丘群是在滨外沙坝的基础上发育形成的。研究认为,七里海外的海岸沙丘群是在末次冰期时期风成沙丘群的基础上演化形成的继承性沙丘综合体。七里海也不是科学意义上的潟湖,它没有形成海岸沙坝这一潟湖形成的过程,其前身是晚更新世末期由风暴活动形成的风蚀洼地。应加强七里海外海岸沙丘群的形成、发育类型及演化过程的研究,从多角度探究七里海外海岸沙丘群的演化机理和发育趋势。  相似文献   

7.
具有最长活动边缘带的海盆分布于太平洋周边。属于这种类型的海盆有:与印度洋东北部巽他岛弧、大西洋西部和西南部安的列斯和桑威奇岛弧以及西北部的马尔卡边缘有联系的海盆;地中海带西端(第勒尼尔,阿尔伏郎)和与古老岛弧共轭的黑海—里海地域的海盆。总的来说此类海盆占据不大的面积(将近300万km2),其中陆架上为200万km2和胡安德富卡海洋板块与阿拉斯加湾的数拾万平方千米。沉积盖层的总体积为600万km3,即将近3%的整个层状岩石圈。这些数值证明了这一组海盆在地球潜在的含油气性平衡表上只占有不大的份额。按深部构造和地质动力学环境特点,…  相似文献   

8.
西南太平洋劳海盆地质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海盆是西南太平洋的一个正在活动的边缘海之一,属于相对简单的洋内边缘海盆,一直以来被作为检验板块构造及海底扩张的一个理想地区。劳海盆的熔岩化学及岩石学的研究成果,对评价蛇绿岩套的源区及正常洋中脊背景中的洋壳模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此外,深入研究劳海盆出露的硫化物矿床的成因对现存于陆地上的古老类似矿床的勘探模型的建立扮演重要的作用。在系统阐述汤加弧-劳海盆系统的地质概况、构造地质学、岩石学及热液矿床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指出了劳海盆所存在的一些重要的科学问题,并指明了下一步研究的重点方向。利用2007年我国在执行环球考察第19航次期间所获得的岩石、硫化物样品,开展对劳海盆岩浆-构造-热液成矿系统的综合研究,有利于提高我国对边缘海盆的基础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9.
蒙特里海湾的地震活动显示在圣格雷戈里奥断层(SGF)北部的大部分事件呈零星分布状。缺乏在蒙特里海湾附近的地震记录仪和使用从内陆地区确定震源位置和震源机制的速度模式无法肯定、精确地确定海湾内的地震事件。1997~1998年间,蒙特里海湾Aquarium调查所(MBARI)边缘地震计划采用洋底数字岩心钻孔和标准地震检波器以及海岸RefTek仪获取了新的包括3种组分的地震资料,我们分析了设置这些仪器的蒙特里海湾附近的地震阶段,在该地区2~10km的深度范围内新的速度模式显示了较慢的速度,我们将之归因于…  相似文献   

10.
华南岬间砂质海岸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岬间海湾平衡平面形态规律在海岸长期侵蚀演变预测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已成为国外研究砂质海岸演变与稳定的重要课题。首先回顾了三种比较典型的经验岬湾形态方程,然后运用当前确定岬间海湾静态平衡形态最广泛使用的经验关系—抛物线关系,对华南31个岬间海湾的稳定状况进行了预测、分类。同时,采用数字岸线分析系统,计算了1990~2000年前后华南岬湾海滩的岸线进退速率,进一步分析、探讨了华南岬间海湾岸滩的稳定状况。  相似文献   

11.
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的支持下,2000年8月在南海组织了1次多船同步海洋学调查,是迄今为止盛夏期间唯一一次全海盆准同步水文观测。航次间遭遇的多种困难虽被及时化解,然而观测数据的质量已受影响。此前虽已有若干相关研究发表,但未见对观测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和全面的分析。本文在对CTD和ADCP原始数据仔细校正的基础上,分析和讨论了盛夏期间南海海盆的水文和环流特征,冀留下尽可能完整的记录。分析表明,盛夏期间以海盆SW?NE向轴线为界,南海展现出不同的物理特征。轴线东南受季节性反气旋环流控制,其中次海盆尺度的南沙反气旋环流尤其强大;轴线西北则受各种中尺度现象支配,未见明显的大尺度环流结构。研究证实南沙反气旋环流的水平尺度超过400 km,垂直尺度达近千米,最大流速近1 m/s, 是夏季南海最突出的环流特征,但发现其位置和强度存在显著的年际变化。研究并发现,不同于以往的认识,观测期间民都洛海峡交换呈“三明治”结构,表明随强迫条件变化,民都洛海峡交换可出现不同模态。  相似文献   

12.
《海洋学报》2021,43(6)
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的支持下,2000年8月在南海组织了1次多船同步海洋学调查,是迄今为止盛夏期间唯一一次全海盆准同步水文观测。航次间遭遇的多种困难虽被及时化解,然而观测数据的质量已受影响。此前虽已有若干相关研究发表,但未见对观测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和全面的分析。本文在对CTD和ADCP原始数据仔细校正的基础上,分析和讨论了盛夏期间南海海盆的水文和环流特征,冀留下尽可能完整的记录。分析表明,盛夏期间以海盆SW-NE向轴线为界,南海展现出不同的物理特征。轴线东南受季节性反气旋环流控制,其中次海盆尺度的南沙反气旋环流尤其强大;轴线西北则受各种中尺度现象支配,未见明显的大尺度环流结构。研究证实南沙反气旋环流的水平尺度超过400 km,垂直尺度达近千米,最大流速近1 m/s,是夏季南海最突出的环流特征,但发现其位置和强度存在显著的年际变化。研究并发现,不同于以往的认识,观测期间民都洛海峡交换呈"三明治"结构,表明随强迫条件变化,民都洛海峡交换可出现不同模态。  相似文献   

13.
南海前新生代基底与东特提斯构造域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综合分析了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古生物学等多方面资料,将南海海域控制新生代主要沉积盆地的基底划分为6个区:北部湾古生界断堑基底区、莺歌海古生界走滑拉分基底区、琼东古生界断陷基底区、西沙北古生界裂谷基底区、西沙南古生界走滑伸展基底区和南沙古-中生界伸展基底区。通过区域地质分析.初步重建了该海域的大地构造演化历史。该海域新生代沉积基底在前新生代时期与其北面陆上云开地区同处于特提斯构造域中,形成于古特提斯构造域背景之中,为东特提斯多岛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古特提斯的东延段在研究区有3个分支,即云开北、琼北、琼南3个海盆,分别表现为现存的云开北、琼北、琼南等缝合断裂带,使该区新生代沉积基底表现出明显的分区性。自晚古生代以来,伴随古、中特提斯的成生、消亡,该区新生代沉积基底经历了5个阶段的演化,其动力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研究课题,拆沉-去根-释压熔融是其主要动力机制,造成了特提斯构造演化上的序列性和叠置性。  相似文献   

14.
就像你早晨咖啡杯里的咖啡或者是你晚上喝的啤酒,海水静止时的平面是由海盆的形态和它所包含的海水的体积决定的。洋盆形状的改变是很缓慢的,但是汤普森和Goldstein认为海洋里海水含量改变比我们以前所认为的来得更频繁些。  相似文献   

15.
帕里西维拉海盆是西太平洋地区最大、最典型的弧后盆地,根据帕里西维拉海盆的形态特征,将帕里西维拉海盆分为帕里西维拉海盆主盆地和帕里西维拉海盆南端。本文利用国际公开的重力数据和实测的多波束、浅地层剖面数据研究了帕里西维拉海盆南端的重力异常特征和海底地形特征,并进一步探讨了该区域的特殊性及成因机制。海底地形与地球物理特征研究表明,帕里西维拉海盆南端可划分为A、B、C、D、E 5个区域,分别代表海盆NE-SW向扩张形成的NW-SE向扩张构造、海盆E-W向扩张形成的N-S向扩张构造、海盆旋转过程中由北向南传播的扩张中心与海盆最南端的裂谷系统相互作用形成的NEE-SWW向构造、与帕里西维拉海盆同期形成的海山区以及裂谷系统相互作用形成的深渊区。海盆南端表现出明显的东西不对称性,海盆只存在扩张中心以西的部分,推测受卡罗琳海脊碰撞影响,帕里西维拉海盆南端东半部一部分逆冲至雅浦岛弧之上,还有一部分被推离至现今西马里亚纳海脊以西,随着洋壳持续的逆冲和迁移,最南端逐渐暴露的帕里西维拉海盆扩张中心与雅浦海沟合并,形成现今的雅浦海沟,最终造成了现今帕里西维拉海盆南端缺失东半部的构造形态。  相似文献   

16.
海湾的潮汐与潮流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21年,Taylor曾经对海湾的潮汐现象进行过理论研究,所研究的海湾是水深均匀的,并且是由两平行海岸及一条与它们相垂直的海岸所构成的半无限长的水域,在研究工作中还忽略了海水所受到的摩擦作用。虽然如此,Taylor所得到的海湾內的潮波系统图颇能说明某些实际现象。在实际上,海湾中的潮波运动是受到摩擦作用的,这种作用在潮波系统图上表现出最明显之点(这早就为许多海洋学家注意到),就是在北半球无潮点偏向左岸(如果我们面对  相似文献   

17.
试论健康海湾与海湾健康指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湾健康和海湾功能——海湾的自然功能和社会功能有着密切联系,首先讨论了海湾的自然功能和社会功能,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健康海湾的定义:健康海湾是指在相应的时期内海湾的社会功能和自然功能能够基本均衡或协调发挥的海湾。根据上述定义,提出了6项评价海湾健康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里海地区的自然地理和油气资源状况,针对里海的特殊地理条件以及里海沿岸各国的地理情况,为合理开发和利用里海的自然资源,本文总结了历史上有关里海的划界情况,对里海的海域划界作了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对南海中央海盆70个热流观测值的统计结果表明,南海中央海盆属于高热流区,热流平均值可达89.9mW/m2。其中西南次海盆热流平均值为96.6mW/m2,东部次海盆热流平均值为86mW/m2,西南次海盆比东部次海盆更"热"。高热流值的主要原因是岩石圈的构造拉张减薄以及壳内高导层埋深较浅。而局部存在的热流高值异常其根本原因是断裂和岩浆活动的结果。通过对研究区热流分布以及高值特征的分析,不仅可以对洋壳年龄和扩张年代进行估算,还可以对构造特征以及沉积环境进行有效推测。  相似文献   

20.
海湾分类系统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在全国海湾调查的基础上,将《中国海湾志》所记载的96个海湾的基本要素进行了统计分析,选择了海湾的水域率、开敞度、形态系数、动力参数等量化指标,对中国海湾分类进行定量化划分的探索,同时对海湾的成因分类也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