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山区生态旅游是近年来中国旅游发展的一大亮点,把山区的旅游产业培育成为旅游产业集群对山区经济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以梅州市雁洋镇为例,对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和旅游产业集群的空间集聚性、集群网络性、创新性和根植性4个基本特征深入分析得出:山区旅游产业集群是资源依赖型产业集群,培育一个成熟的山区旅游产业集群需建立完善的产业网络、创新网络和人文网络,形成一个与山区经济文化社会高度融合的具有自组织性的旅游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2.
山区生态旅游发展模式研究——以梅州阴那山旅游区为例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近20年来,生态旅游逐渐兴起并成为旅游发展的主流。山区具有别于其他地区的旅游发展模式,研究山区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对山区旅游发展具有积极和现实的意义。从生态旅游的概念和内涵出发,总结出山区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并以广东省梅州市阴那山生态旅游发展为例,探讨资源品位不高、区位不佳、经济较薄弱的山区发展生态旅游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钟章奇  李山  王铮  闫丹  刘华婷 《地理研究》2014,33(8):1427-1441
在厘清中国旅游业发展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并识别出不同发展阶段下主要驱动因子的基础上,以基于自主体模拟(Agent-based Simulation, ABS)为建模工具,构建不同旅游业发展阶段下旅游者行为的模拟模型。对旅游资源因子驱动下、市场因子驱动下和文化因子驱动下的中国旅游业空间分异进行模拟分析。研究表明:在旅游业发展的早期阶段,旅游资源是影响中国旅游业空间分异的基础因子;随着旅游经济发展,旅游资源对区域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性有所下降,市场逐渐成为中国旅游业空间分异的主导因子;由于旅游业发展受到旅游资源和市场因子的持续影响,文化因子对其引导作用则可能叠加在资源和市场因子的“惯性”作用之上,进一步强化中国旅游业的空间分异格局。  相似文献   

4.
地处粤东北的梅州市,由于历史、地理环境、发展基础等多方面原因,经济发展相对较为缓慢,属于经济欠发达山区。但梅州市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广东省重要的生态屏障,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具有明显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文中运用比较分析方法对梅州市主要经济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揭示经济发展存在的差距,依据科学发展观,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条件下,构建以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工业经济为支撑,以旅游经济为重点的绿色产业体系,培育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型战略性支柱产业,建设特色专业小城镇,壮大县域经济,走出一条绿色崛起、科学发展的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5.
广东观光农业旅游开发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农业资源是一种遍在资源,观光农业是在农业的基础上,农业向旅游业延伸,具有“农游合一”性质的一种复合型产业。广东省是中国的经济强省和旅游强省,观光农业旅游也是率先发展。但广东观光农业开发中存在一些问题和隐患,必须在合理规划的前提下,以市场为导向,在深度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现代旅游产品的同时提高服务质量,使其成为深受游客喜爱的旅游产品。  相似文献   

6.
梅州市地处粤东北,由于历史、地理环境、发展基础等多方面原因,经济发展比较缓慢,属于经济欠发达山区。梅州市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世界客都、广东省重要的生态屏障,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明显。梅州市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把自身优势转化为支撑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和科学发展的实际成果,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构建符合节能减排时代主旋律的新型产业体系,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比较分析,揭示了梅州市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了梅州市的比较优势,探索梅州市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路径和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7.
陈松庆  冯炎基  黄少辉 《热带地理》2006,26(3):275-279,296
云浮市为粤西山区市,旅游资源丰富,但缺乏有规模和影响力的旅游点,旅游资源分散.如何合理组合资源,寻找发展旅游业的突破点,是云浮市一直以来探索的问题.文中通过对云浮市旅游资源的评价,确立开发潜力排序,提出云浮市旅游发展战略:整合云浮市旅游资源,体现特色,突出重点,分区发展;以六祖组团为龙头做大做鲻强标志性景区;整合推介"云浮游",创建广东省品牌线路.同时,对云浮市旅游发展提出了实施措施.  相似文献   

8.
“亚洲大陆地理中心”生态与经济互动发展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亚洲大陆地理中心"位于新疆乌鲁木齐市永丰乡包家槽子村,地处新疆绿洲脆弱的生境中,是亚洲大陆的心脏。它具有成为新疆优良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其成功发展必将推动乌鲁木齐,乃至新疆的经济繁荣。通过实地考察,以问卷调查形式了解到包家槽子村仍处于较贫困状态,农户经济收入主要以粗放型农业为主,直接受益于旅游业的不多,由此提出以绿洲旅游业为互动发展的纽带,建立"亚心"生态与经济互动发展"双赢"模式。认为:"亚心"开展绿洲旅游业要深度开发观光旅游,并辅以民族风情游与农家乐休闲游,延长产业链;在其气候变化暖湿趋势的影响下,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应积极实施水资源保护,自然生态保护(生态草建设),建立绿洲自然保护区等"三重保护";经济建设方面以绿洲生态农业为主,配合农副产品加工业、民族手工艺品制作等多渠道发展经济,对"亚心"今后发展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粤东北山区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研究其区域旅游资源组合层次,提出应从纵、横向上对粤东北山区进行资源的有机整合.基于五华县"山、水、泥"生态旅游资源组合优势以及客家文脉之旅的区域组合优势,探讨如何从客家文脉、资源布局、线路组织、产品开发、精品培育、建设管理等多个方面的组合战略,促进五华县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科学合理开发利用粤东北山区独特资源,盘活山区旅游区位非优区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长三角地区旅游业能源消耗的CO2排放测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谢园方  赵媛 《地理研究》2012,31(3):429-438
旅游业与气候环境变化息息相关,低碳旅游是旅游业对气候变化的积极响应,也是低碳经济的延伸,将会给全球旅游业带来深远影响。但目前国内大部分有关低碳旅游的研究仍停留在定性阶段,尤其是旅游业碳排放的测度研究仍比较薄弱。本文在深入分析和总结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能源消耗平衡表为依据,借鉴"旅游消费剥离系数"概念,构建出符合我国目前统计口径的旅游业碳排放测度方法。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研究范围,对江苏、浙江和上海三地旅游业碳排放进行测度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目前在长三角地区,旅游业碳排放总量持续攀升,并与旅游业总收入成正相关。其中旅游交通仓储和邮电业碳排放在旅游业碳排放总量中占主导地位,而旅游餐饮、住宿和购物过程中的碳排放也不容忽视。旅游收入增长与旅游低碳化发展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迫切需要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11.
乡村旅游被认为是山区乡村振兴的有效模式,但即使在旅游山区,仍存在大量传统农村。论文以浙江省平阳县为例,运用参与式农村评估、GIS与遥感技术相结合,选取典型旅游村水口村和农业村法洪村,从农户生计变迁、乡村土地利用转型、宅基地功能演变3个方面分析旅游特色山区乡村发展及其分化。结果表明:① 生存型生计阶段(1949—1977年),法洪村和水口村高度依赖农业;组合型生计阶段(1978—2013年),两村由单一农业生计向农业和外出务工组合转变;发展型生计阶段(2014—2018年),法洪村以外出务工为主,水口村以旅游经营和外出经商并重。② 1978年前,两村地类变更主要是林地转为耕地;1978—2014年,主要是林地转为建设用地;2014年后,法洪村耕地转为林地、住宅用地,水口村林地、耕地转为旅游相关用地。③ 1978年前,两村宅基地均以农业生产功能为主;1978—2014年,两村宅基地的农业生产功能开始衰退;2014年后,法洪村以生活居住功能为主,水口村以旅游接待功能为主。④ 两村发展分化是自然环境、人文景观、能人带动、市场变化等综合影响的结果。研究认为,即使是在旅游特色山区,也只有自然和人文景观独特、有能人带动、顺应市场变化的乡村,才能较好地发展乡村旅游,大部分资源禀赋一般的乡村仍将以传统农业为主,因此,山区乡村振兴要顺势而为、择优助推。  相似文献   

12.
旅游资源非优区主要是在资源质量及其开发条件等方面表现出"非优性"的特征.在区域发展中如果仍然沿用传统的旅游资源开发思路和方法,必然使区域旅游业处于市场竞争中的劣势.因此,对于该类型区域有必要探索出新的经济发展思路.从区域比较优势角度,旅游资源非优区的发展应以资源禀赋特征为基础,以旅游经济园区发展为主体,走产业多样化的道路.以吕梁山苍儿会生态旅游经济区为例,提出加快园区化建设的步伐,促进旅游经济与区域产业经济的良性互动,是避免片面强调旅游经济而抑制其它产业发展,以及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3.
根据海南省旅游业产出函数的产出弹性分析,海南省旅游业正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旅游业规模经济的主要源泉是技术的外部性和货币的外部性以及经济环境的变化。海南省经济增长对旅游业发展具有双重作用,中国经济增长对海南省旅游业具有较大的制约作用,人民币贬值对旅游业发展具有"J曲线效应",世界经济对海南省旅游业发展具有双重作用。海南省要努力打造旅游品牌,酿造旅游文化,精心设计并不断提升海南旅游业的国际旅游形象,打造旅游产品的国际化水平。  相似文献   

14.
永定县位于福建省西南部博平岭山脉西麓,处于中亚热带与南亚热带的过渡区域。全县人口45万人,面积2232平方千米;北与上杭县、东与龙岩市、东南与南靖、平和县毗邻,西南与广东省梅州市和大埔县接壤。本文分析和评价了永定县的旅游资源及其开发条件,并提出了资源开发的战略构想。一、旅游资源的主要内容与评价(一)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永定县旅游资源以人文旅游资源为主,资源丰富并具有特色。不但拥有众多世界特有的土楼群,还拥有四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西破天后宫、金沙金谷寺、湖坑振成楼(土圆搂)、下洋虎豹别墅。境…  相似文献   

15.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地理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城铭  翁时秀  保继刚 《地理学报》2019,74(10):1980-2000
运用基尼系数、首位度分析、热点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从全国和地区两种尺度对1978年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旅游业发展格局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① 旅游业发展格局的整体特征是东高西低,南高北低;入境旅游长期呈现极化分布的特征,广东是入境旅游的“极核”,京—沪处于第二梯队,甘—新—青—藏—宁发展滞后;国内旅游经历了极化分布到均衡分布的过程。② 旅游业发展格局阶段性特征:现代旅游起始阶段——入境旅游极化严重,广东地位举足轻重;国内旅游培育阶段——入境旅游空间结构未变(广东第一,北京第二,上海第三),国内旅游总体极化分布;旅游大发展阶段——北京入境旅游地位逐渐被上海取代,国内旅游总体均衡分布;旅游新常态阶段——入境旅游空间结构改善,国内旅游第一层级省份明显增加,出境旅游稳步快速增长,北京、上海引领出境旅游人均消费。③ 影响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因素比较多元:政策、管理制度、旅游需求、旅游吸引物、经济水平、消费水平、产业发展、投资状况、交通条件、食宿服务、中介服务和对外开放程度等因素对中国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洛阳白云山旅游区乡村聚落为例,基于实地调研与评估、GIS空间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其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及"三生"空间演变的过程与机理。结果发现:在资源、市场、政策、人口及外来资本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通过从1995到2016年的20多年的发展,当地传统乡村聚落沿着"农业聚落—旅游聚落—旅游小镇"的发展轨迹,最终由旅游驱动乡村城市化,完成从山区聚落到旅游小镇的空间重构和功能升级。但也在生态环境、社区改造和土地利用等方面存在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研究表明:旅游作为一种驱动力,可以实现传统村落集聚发展为旅游小镇,走出一条非工业化的较为绿色发展的城镇化之路。全域旅游时代,"从山区聚落到旅游小镇"将成为我国传统山区村落转型发展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7.
甘肃酒泉市观光农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在对甘肃河西走廊酒泉市旅游业发展制定规划的过程中,认识观光农业对于形成普遍的旅游意识和开发旅游资源、完善旅游业结构具有特殊意义。干旱地区观光农业发展有利于农业向可持续方向转变和保持传统文化的延续。酒泉市观光农业发展有赖于地区旅游业的整体发展,在现阶段依附于木地城镇,重点旅游景点和旅游线路。根据这种依附性可以对观光农业资源进行空问分类,将其划分为城郊型、景点依附型、线路依附型和独立型.并据此对现有观光农业加以评价和考虑布局问题。由于绿洲地区城市空间结构的特点.城郊型观光农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布局重点也比较明确。景点依附型观光农业可以集中于几个著名的、比较成熟的景点周边。独立型观光农业的发展主要以现有的生态农业开发区为基础,但是依赖于密集的资金投入。在长期内,在广大范围内丰富的绿洲农业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观光农业,有赖于未来私人汽车旅游的普及和带薪假期制度的实行.以及旅游业充分发展后线路旅游的成熟。特定商业模式和文化资源的加入以及形成新的旅游观念对于其发展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通过构建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得出壁山区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指数,采用误差修正模型,揭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旅游经济效应,得出以下结论:璧山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发展较为突出。璧山区旅游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旅游总收入变化的短期弹性稍低于长期弹性,表明新型城镇化建设对璧山区旅游业发展的持续影响更为显著;璧山区旅游经济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协调发展态势正以较快的速度走向正轨。持续推进大城市郊区在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产业城郊融合、城乡一体化发展等方面的建设,是郊区新型城镇化与旅游经济良性互动发展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19.
韩国圣  吴佩林  黄跃雯  杨钊 《地理研究》2013,32(10):1948-1963
以安徽省天堂寨旅游区为案例地,运用深度访谈、制度文本分析、典型个案分析,研究中国政治经济背景下山区旅游业发展初期阶段对社区居民的去权类型及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①山区旅游发展对社区居民在生产生活空间、自然资源使用、信息获取、旅游获益与旅游参与五个方面产生了去权效果。②山区旅游发展对社区居民去权的形成机制是政府发展战略与制度设计、社区精英关系网络与居民个人社会经济条件和社会支持综合作用的结果。本研究揭示多个社区利益群体相互联合对社区居民去权的过程与机制,政策建议是通过完善政府官员政绩考核方式、加强行政监督、及时发布相关旅游发展信息、加强居民旅游参与的能力建设,使这种旅游发展政策发挥更佳效果。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湖南省大庸市旅游资源分布的区域划分的初步探讨.重点从旅游资源广布。类型丰富和山奇景美.特色浓厚两个方面的优势和特点进行分析和论证;揭示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在调整大庸市经济结构和尽快脱贫致富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为不同类型的山区县市提供一个具有本身特点的振兴经济门路;并根据旅游资源开发价值的大小、开发条件的好坏、资金、技术的可能性.提出分区分期开发旅游资源的步骤和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