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王岫云  马正  王仁铎 《地球学报》1996,17(Z1):78-83
确定油田小层剩余油的数量及其分布状况总是开发后期油田急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针对扶余油田西一、二区北高含水开发的特点,在油层精细描述基础上,以现场动、静资料为依据,以数学地质方法手段,提出了小层剩余油宏观测的研究方法,为高含水开发后期油田预测小层剩余油提供一个较为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王家湾油田经过18年开发,目前剩余地质储量分布不均匀,局部丰度较小,剩余潜力分布在厚油层内,以注采不完善型为主。通过油田开采动态分析、小层定量剩余油评价方法,研究王家湾油田宏观剩余油分布及小层定量剩余油分布,确定了小层剩余油分布类型。  相似文献   

3.
甘肃樊家川油田延9油层储层沉积微相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储层微相研究是油田开发后期储层非均质性精细表征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的重要内容.笔者从岩心资料分析入手,按照成因相→成因相组合与成因分析→测井微相模式→单井测井相分析→平面微相分析的思路,对樊家川油田延9油层河流相储层进行微相细分研究,归纳出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为油田开发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4.
樊家川油田储层渗流单元分析及其剩余油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樊家川油田已进入开发后期,为了精确预测层内剩余油潜力,解剖更小级别的储层非均质单元分布,在储层沉积微相研究的基础上,应用储层FZI值进行单-河流沉积单元的渗流单元划分,并讨论了成因砂体与渗流单元的关系以及渗流单元中剩余油分布规律,从而提高了剩余油预测的精度。  相似文献   

5.
海上河流相油田中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十分复杂,如何准确预测剩余油分布规律是油田后期高效开发的基础和前提。基于渤海PL油田河流相砂体的储层特征和水淹特征,通过数模机理研究落实了油田水淹厚度系数与注入孔隙体积倍数、渗透率级差之间的量化关系,并以该量化关系为指导,预测出井点水淹厚度系数和水淹厚度,进而根据各井点水淹厚度进行了等值线图绘制,利用水淹厚度图对小层平面、层内剩余油进行了定量预测。经过10口新钻调整井的验证,剩余油厚度预测误差一般小于30%,具有较高的吻合率。  相似文献   

6.
针对胜坨油田注水开发后期油田剩余油分布零散、开采难度大等问题,运用微构造研究、测井二次解释等精细油藏描述技术综合分析油藏平面、纵向上剩余油分布规律,为胜坨油田剩余油挖潜提供了资料依据,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7.
东濮凹陷胡十二块剩余油分布特征及挖潜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剩余油分布特征是油田开发地质工作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应用动态分析法半定量地描述了东濮凹陷西斜坡带主力区块胡十二块小层剩余区油分布状态,对该块剩余油在油藏平面,层间和层内的分布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并针对4种剩余油分布类型提出相应挖潜技术对策,为高含水后期油田挖潜提供了必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王晓蕾 《江苏地质》2004,28(1):45-49
应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在储层建模和动态历史拟合的基础上,研究TX油田平面上和纵向上的剩余油分布规律,为TX油田下一步开发方案的调整提供了有利依据。  相似文献   

9.
流花11-1油田礁灰岩油藏储层非均质性及剩余油分布规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结合流花11-1油田的岩芯、测井、地震、开发动态等资料总结了礁灰岩油藏沉积、成岩及构造等因素造成的储层非均质特征,引入的储层非均质综合指数,可更快速、直观地揭示了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分析了控制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地质因素和开发因素.根据储层非均质性的综合研究成果,指出了剩余油潜力区;在潜力区部署的侧钻井生产情况较好,研究成果得到了验证.该研究思路对类似油田储层非均质性的表征与剩余油分布的预测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针对当前陆相储层深度开发油藏剩余油分布零散,控制因素多,研究难度大等问题,提出一种单层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利用构造、储层非均质性、井网布局、水驱动态等4项剩余油控制因素建立模糊数学模型,根据生产井的单层开发动态资料、新井电测解释资料以及动态监测资料,定量给出各控制因素对剩余油的隶属度,通过模糊运算,求出油藏中各井点单层的剩余油。方法用于胜坨油田一区注聚先导区11层,建立的剩余油综合评价指数分布模型立足于油藏开发实际,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可为油藏的开发和调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砂岩油田开发过程中注采结构优化调整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采液速度和采油速度是其中两个重要的指标,依照其变化可以把油田不同开采阶段划分为3种模式:提液稳产模式、稳液降产模式和降液控水模式。注采结构直接关系到油田的开发效果,在油气田不同的开发阶段,注采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同的。为了达到注采结构优化调整目的,针对沉积微相、沉积构造和剩余油分布进行精细的研究,根据构造特点调整注采结构,根据微构造、沉积微相特征进行注采井网的适应性调整,从而提高注水结构面横纵向调整和注水井整体调整以及油田分区、油井分类及单井结构调整等注采结构优化调整的切实效果。  相似文献   

12.
刘伟  潘金明 《矿物岩石》1999,19(2):65-68
采用采油速度和油田综合含水率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储家楼油田不同断块的开发阶段及特征,指出中北断块已处于开发结束阶段,油藏剩余潜力较小;中南断块尚处于开发下降阶段初期,油藏剩余潜力较大。并根据剩余油的分布特点,提出了中北断块调剖堵水,中南断块强注强采,扩大开展WPS表面活性剂水驱矿物应用试验,实现稳油控水,提高油田最终采收率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商建霞  张乔良  李华  孔令辉  罗佼  叶苗 《沉积学报》2021,39(4):1020-1030
文昌C油田珠海组二段一油组纵向多期砂体相互叠置,内部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目前已进入“双高”采出阶段,剩余油分布规律不明。厚储层平面上受断层分布及不同构型单元储层质量差异的影响,水驱规律呈现明显分区性;纵向上受砂体复杂内部结构及隔夹层分布控制,水驱顺层突进现象明显,水驱规律不明确制约油田下步调整挖潜。在精细构型研究基础上,结合毛管压力等微观孔喉参数,利用判别函数对渗流单元进行定量刻画,弥补了传统FZI划分流动单元不够精细的问题,更契合生产动态。明确了两种剩余油控制模式:一是渗流单元差异平面控油模式;二是渗流屏障遮挡垂向控油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平面划分5个井区,纵向划分15个单层,共划分60个含油单元,结合生产动态得到每个渗流单元的采出程度及剩余油分布规律,针对性地提出了7项措施,有效提高了本油田开发效果,同时也为类似复杂厚层砂岩油藏剩余油挖潜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4.
油田开发阶段储层参数精细评价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以胜索油田为例,详尽论述了油田开发阶段储层参数精细评价的思路和方向,包括测井资料预处理与标准化、不同开发时期储层四性参数变化分析、测井解释模型建立及参数求取、储层参数模糊评价。开发阶段应通过储层四性分析,利用生产测试资料和神经网络方法建立测井解释模型及处理,能有效提高解释度。精细处理结果及模糊数学方法的应用,准确地定量表征了储层的优劣,在油田剩余油挖潜中产生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5.
针对DH1油田大部份油层已出现不同程度的水淹,为了了解各小层水淹情况,为后期勘探开发提供依据。这里利用常规测井资料建立神经网络识别模型来预测油层是否被水淹,然后针对识别出的水淹层,定量计算剩余油饱和度S_o、含水率F_w、驱油效率η等参数,最后结合实际情况,给出研究区水淹程度划分标准。通过对DH1油田七口新井的水淹层进行水淹级别划分表明,正确率可达80%以上,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6.
应用储层流动单元研究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研究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应用储层流动单元进行油气储层评价研究自 2 0世纪 80年代后期以来受到了石油工作者的广泛重视。文中以辽河油田欢 2 6断块为例 ,应用储层流动单元 ,在沉积微相分析的基础上研究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特征。密闭取心井岩芯分析资料表明剩余油饱和度与储层流动单元间存在良好的对应关系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利用流动单元流动带指标计算剩余油饱和度的方法。沉积微相内部对应着多个流动单元类型的组合 ,不同的沉积微相其流动单元组合形式也不同 ,表现出的渗流能力亦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从而为表征流体渗流的平面差异性和评价剩余油分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研究结果表明 ,欢 2 6块剩余油平面上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东部的构造较高部位。在本研究成果指导下 ,4口井 6个月累计增产原油 4 556t ,取得了良好的地质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7.
尕斯库勒油田N_1-N_2~1油藏经过多年开采已进入中等含水阶段,寻找剩余油是油藏稳产增产的首要任务。根据尕斯库勒油田N_1-N_2~1油藏的取芯、测井、生产动态等多种资料,采用"单因素解析多因素耦合"的研究思路,在深入解析沉积微相、储层构型、储层非均质性、微构造、井网布置、注采关系等单个因素对剩余油的控制机理后,针对地下不同的情况,筛选出相应的优势控制因素,从多因素耦合的角度对尕斯库勒油田N_1-N_2~1油藏的剩余油分布进行了研究。总结出3种由多种因素共同控制的剩余油分布模式,对进入高含水期油田剩余油的开采有重要意义。构造起伏明显时,沉积微相-微构造-封闭断层-注采关系的控油模式是主要的剩余油分布模式,储层构型-平面非均质性-井网部署的控油模式则适用于构造平缓的部位,而储层构型-夹层-韵律性-注采关系的控油模式是纵向上剩余油分布的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18.
徐云龙 《探矿工程》2013,40(2):22-24
胜利油田永3断块是典型的复杂小断块油藏,为进一步对该类型油藏进行挖潜,在仔细分析剩余油富集模式的基础上,决定在合适位置部署绕锥水平井。在分析了永3断块储层特点的基础上,介绍了永3断块第一口绕锥水平井——永3平6井的基本设计及施工情况,阐述了绕锥水平井钻井的技术难点和采取的技术措施。该井的成功实施及顺利投产,证明了绕锥水平井适合胜利油田东部老油区剩余油的进一步挖潜,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低弯度分流河道储层是杏北油田的重要储层类型,深入研究其储层构型特征对于油田调整挖潜意义重大。综合密井网岩心、测井和生产动态等资料,采用“层次分析和模式指导”的方法,分“复合河道和溢岸砂体、单期河道及其相互接触关系”两个主要层次开展储层构型精细解剖,构建了三维储层构型模型。基于密闭取心井、水淹层测井解释资料和生产动态数据分析了不同时期的水淹特征和剩余油分布,并通过基于三维构型模型的油藏数值模拟对剩余油分布模式进行验证,最终总结出不同储层构型控制下的剩余油富集模式。结果表明,在河道内,剩余油在顶部、边部、河道间夹层控制部位以下以及仅与低渗溢岸砂连通造成注采不完善的河道内部富集;在河道外,剩余油在河间物性较差的溢岸砂内、注采不完善的溢岸砂末端和孤立砂体内富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