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秦岭山地的气候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岭是我国东西走向的山脉,其中段主干在陕西境内,恒亘于渭河与汉江之间,东西长400—500公里,南北宽120—280公里。海拔高度一般在1500—3000米之间,山势北陡南缓,太白山是秦岭的主峰,海拔达3767.2米。秦岭山脉是我国气候的主要分界线,它把陕西省分为暖温带和北亚热带。秦岭中山以下地区春、夏、秋、冬四季的气候  相似文献   

2.
太白山的气候与旅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慧 《陕西气象》2002,(5):28-29
秦岭是我国大陆中部的一条东西走向的山脉 ,是我国南北自然地理条件的天然分界线 ,还是我国南北最重要的地质界线。在垂直方向上有独特的垂直景观带谱 ,其中太白山表现得最为明显。太白山位于秦岭山脉的中部 ,在陕西省眉县之南 ,跨太白县、周至县和眉县 ,距西安约 1 2 0km。主峰海拔高度约为 3767m。太白山地处青藏高原以东 ,由于高大山体的阻挡给南北大气环流起到屏障作用 ,阻挡了热量和水汽的南北交换。冬季受蒙古冷高压控制 ,夏季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影响 ,成为我国南北气候的天然分界线。太白山有典型的生物群落 ,丰富的生物资源 ,完整的…  相似文献   

3.
利用2013—2017年6—8月汉中雷达资料,基于等高平面位置显示(constant altitude plan position indicator,CAPPI)上的对流区判识结果,统计分析汉中及其周边地区暖季对流活动气候特征,发现该地区对流活动高发地主要位于大巴山区、秦岭东南麓和汉中以东的秦岭大巴山过渡带,其中大巴山的对流频数最高、较高频数的区域也最广,秦岭东南麓及大巴山过渡带次之,汉中盆地西部对流频数最少。7月对流活动最频繁,6月最少,对流频数及面积也呈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对流高发区位置与山地地形特征高相关:大巴山区对流频数高值区与地形高处接近重合,秦岭东南麓的高值区则位于山坡处。对流伸展高度基本都在7 km以下,其中4~5 km高度占比最高。基于再分析资料的分析发现,7—8月,四川盆地东部维持CAPE高值中心,其位置与四川盆地北侧的大巴山区非常接近,这也是大巴山区持续为对流频数高值中心的可能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正一、立项背景秦岭是横贯中国中部的东西走向山脉。西起甘肃南部,与青藏高原相连,经陕西南部到河南西部,主体位于陕西省南部与四川省北部交界处,呈东西走向,长约1500km,是黄河支流渭河与长江支流嘉  相似文献   

5.
利用微波辐射计分析了秦岭南北的水汽、液态水含量、湿度、云底高度等特征,结果表明:秦岭北垂直积分水汽量年平均为18.52 kg·m-2,秦岭南为20.94 kg·m-2,90%以上水汽秦岭北平均高度为4.26 km,秦岭南为3.87 km;垂直积分液水含量,秦岭南年平均为0.13 kg·m-2,秦岭北年平均为0.12 k...  相似文献   

6.
水域的小气候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汪泽培  徐火生 《气象》1988,14(12):37-38
一、资料情况 实验站设在江西都昌县城郊。水面观测站(下称水面站)位于116°16'E、29°16'N的鄱阳湖东湖。东湖高水位(吴淞基面,下同)时,19m,东西长2.5km,南北宽约1.5km;枯水位(14m)时,长1.4km,宽约1.0km。水面站漂浮木筏上,水深在丰,枯水位时分别为6m和1m。湖东、北面为平坦开阔地,两邻都昌港,南傍南山。湖岸观测站(下称湖岸站)在水面站东北约0.5km  相似文献   

7.
凤县花椒霜冻特点及御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凤县气象站1961-2008年的资料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风县春季霜冻的气候特点:平均终霜日为4月16日,80%保证率的终霜日为4月26日,80%的霜冻和98%的重型霜冻出现在3月下旬-4月上旬,霜冻均为平流辐射型。根据区域自动气象站资料对2008年4月21-25日霜冻过程对比分析,结合冻害调查,探讨风县花椒冻害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提出凤县花椒春季冻害的防御措施:①通过现代育种技术选育抗冻性强的品种;②大规模种植,要重视气候保证率;③充分开发利用当地小气候资源,因地制宜发展花椒;④使用生长抑制剂延缓作物生长,使花期避开霜冻高发期。  相似文献   

8.
基于1970—2019年秦岭-淮河地区气象站点观测数据,以日均温稳定≥10℃持续日为主要指标,以1月平均气温为辅助指标,借助薄盘样条插值(TPS)及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的普通克里金插值法,探讨秦岭-淮河地区亚热带北界对全球气候变暖及变暖“停滞”现象的响应及变化。结果表明,1970—2019年秦岭-淮河地区日均温稳定≥10℃持续日及1月平均气温均呈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但二者高低值的分布年份并不相同;50年来亚热带北界在秦岭段出现了明显的向高海拔地区移动的趋势,其中,秦岭南坡共计抬升153.3 m,北坡抬升148.8 m。在变暖“停滞”期间,秦岭南、北坡亚热带北界所处海拔的变化具有较高的同步性,但在1980s至1990s期间差异性较大。1970—2019年亚热带北界在淮河段北移1.3个纬度以上,在115°E附近甚至达到3个纬度,与中国过去2000年亚热带北界曾到达的最北位置相仿;从年代际上来看,亚热带北界在1990s期间北移最明显,黄河流域下游部分区域已由暖温带逐渐转化为亚热带。  相似文献   

9.
秦岭地区水源涵养能力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水均衡原理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计算区域水源涵养量的方法,并利用该方法结合RS和GIS软件对2000—2012年秦岭地区的水源涵养能力强弱的空间分布及其生态价值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地区属于一般或者中等水源涵养能力区;强和极强水源涵养能力区主要集中在汉江流域部分地区;涵养能力弱的区域集中在嘉陵江流域、石头河流域以及黑河流域;紫阳县、汉阴县以及汉滨区水源涵养能力较好,陈仓区、眉县以及凤县水源涵养能力较弱;2000—2012年秦岭地区平均水源涵养量为7.22×1010 m3/a,水源涵养的经济价值为4.83×1010元/a。  相似文献   

10.
基于乌鲁木齐市及其周边9个气象站1961-2020年气候资料以及综合气候舒适度指数模型,采用统计学方法和ArcGIS的精细化空间插值技术对近60a气候舒适度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气候舒适度及其变化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季节性差异:(1)气候舒适度指数的年内变化,平原地带呈双峰双谷的“M”型,山区为单峰单谷的“∩”型。(2)受气温升高、相对湿度增大、风速减小、日照时数减少的综合影响,近60a平原地带春、秋、冬季气候舒适度指数显著(P=0.05)增大,夏季显著减小;山区夏、秋季气候舒适度指数显著增大,冬、春季变化不明显。(3)近30a(199l-2020年)较前30a(196l-1990年),春季和秋季平原地带气候较舒适区海拔上限升高了100-150m,山区气候较不舒适区和不舒适区向高海拔抬升了50-100m;夏季北部平原气候较舒适区海拔上限升高了100-150m,山前倾斜平原至中山带的气候舒适区向高海拔抬升了约100m,高山带气候较不舒适区和不舒适区也向高海拔抬升并压缩了50-100m;冬季虽气候舒适度指数有所增大,但全市属于气候不舒适区的状况未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用统计学的方法,主要利用重庆市S波段新一代多普勒雷达产品按照层状云、对流云、积层混合云三类降水型将2009年8月-2010年8月的有效降水过程进行分类,并分析不同降水类型的雷达回波特征参数,初步得出重庆地区人工增雨雷达回波指标.结论显示,重庆地区人工增雨作业指标为:层状云回波强度≥23 dBz、回波顶高≥5 km、VIL特征值≥3 kg/m2;积层混合云在春秋两季回波强度≥30 dBz、回波顶高≥6 km、VIL特征值≥8 kg/m2,夏季回波强度≥35 dBz、回波顶高≥8 km、VIL特征值≥13 kg/m2;对流云春秋两季回波强度≥40 dBz、回波顶高≥8 km、VIL特征值≥13 kg/m2,夏季回波强度≥43 dBz、回波顶高≥11 km、VIL特征值≥23kg/m2.  相似文献   

12.
基于ASD(automated statistical downscaling)统计降尺度模型提供的多元线性回归和岭回归两种统计降尺度方法,采用RCP4.5(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s 4.5)和RCP8.5情景下全球气候模式MPI-ESM-LR输出的预报因子数据、NCEP/NCAR再分析数据和秦岭山地周边10个气象站观测数据,评估两种统计降尺度方法在秦岭山地的适用性及预估秦岭山地未来3个时期(2006-2040年、2041-2070年和2071-2100年)的平均气温和降水。结果表明:率定期和验证期内,两种统计降尺度方法均可以较好地模拟研究区域的平均气温和降水的变化特征,且多元线性回归的模拟效果优于岭回归。在未来气候情景下,两种统计降尺度方法预估的研究区域平均气温均呈明显上升趋势,气温增幅随辐射强迫增加而增大。降水方面,21世纪未来3个时期降水均呈不明显减少趋势,但季节分配发生变化。综合考虑两种统计降尺度方法在秦岭山地对平均气温和降水的模拟效果和情景预估结果,认为多元线性回归降尺度方法更适用于秦岭山地气候变化的降尺度预估研究。  相似文献   

13.
俗话说,出门看天气,买卖观行情。市场行情易观,而天气,特别是地处长江、黄河两大水系分水岭的秦岭山中的天气,就象孙猴子的脸,变幻莫测,令人不便捉摸。但是,现代科技的发展,造就了一批耕云播雨人。他们活跃在祖国各地,为四化大厦默默地添砖加瓦。这里记叙的是秦岭深山的一个点。在滔滔的嘉陵江畔,偏僻、寂落的凤县凤州乡桑园村西南方有一座孤零零的建筑,  相似文献   

14.
采用建瓯风廓线雷达(CFL-06)观测资料,分析不同季节天气条件下风廓线雷达的测风精度,同时还选取了永安风廓线雷达(CFL-03)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四个季节在探测高度低于4 km时,获得的对称波束水平风分量差值的平均值很小,且小于0.5m·s~(-1),标准差值也比较一致,且小于10 m·s~(-1),探测精度均较好。当探测高度超过4 km后,春、冬两季对称波束水平风分量差值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值开始增大,在7.1 km高度平均值和标准差值达到最大,分别为9 m·s~(-1)和28 m·s~(-1),夏、秋两季探测精度高于春、冬两季的。在探测高度低于4 km时,不同季节4种方法计算的垂直速度基本一致,以春季大气最为均匀,其次是冬季的,夏、秋两季的最差。在探测高度超过5 km后,春、冬两季4种方法计算的垂直速度偏差增加较快,最大分别为0.9 m·s~(-1)和1.0 m·s~(-1),夏季4种方法计算的垂直速度偏差较小。夏、冬季水平风向和风速测量精度优于春、秋两季的,秋季测量精度最低,水平风速标准差值在0.0~1.5 m·s~(-1)和水平风向标准差值在0~15°范围内所占比例分别只有51.6%和54.0%。总的来说,风向和风速测量精度普遍不高,需要进一步改进算法,减少计算误差,提高探测性能。  相似文献   

15.
湖北大畈核电站周边地区龙卷风参数的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气象站记录、灾害大典、气候影响评价等多种途径,收集了核电站周边地区的300 km×300 km区域1956—2000年间的龙卷风资料,并根据《核安全导则汇编(上册)》规定的方法详细计算了龙卷风各个参数间的关系,最后给出核电站的龙卷风设计基准参数,即最大风速为70 m/s(对应概率为1×10-8),平移速度13.5 m/s,旋转半径206 m,最大气压降9.9 hPa,设计基准等级为F3级,这些结论已在设计部门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16.
正地球大气的运动广泛地受到下垫面热力作用的影响,下垫面热力作用是导致区域大气结构及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大气及气候环境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处我国西北干旱区,东西长约1 000 km,南北宽约400 km,面积达33.76万km2,沙漠95%以上为裸露的流沙地表覆盖。其特殊的下垫面组成所产生的热力作用及其对周边地区气候的影响所受关注甚少,33.76万km2的广袤面积所带来的热力作用必然对我国西北干旱区的天气及气候有着重大影响。而且沙漠地区春夏季沙尘天气频繁,大量的沙尘气溶胶被输送至空中,改变了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吸收和能量分配,这种特殊的天气背景必然使得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热力作用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开展塔克拉玛干  相似文献   

17.
较全面地介绍了北京气候中心气候系统模式(BCC_CSM)研发所取得的一些进展及其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重点介绍了全球近280 km较低分辨率的全球海-陆-气-冰-生物多圈层耦合的气候系统模式BCC_CSM1.1和110 km中等大气分辨率的BCC_CSM1.1(m),以及大气、陆面、海洋、海冰各分量模式的发展。BCC_CSM1.1和BCC_CSM1.1(m)气候系统模式均包含了全球碳循环和动态植被过程。当给定全球人类活动导致的碳源排放后,就可以模拟和预估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BCC_CSM1.1和BCC_CSM1.1(m)已应用于IPCC AR5模式比较,为中外开展气候变化机理分析和未来气候变化预估提供了大量的试验数据。还介绍了BCC_CSM1.1和BCC_CSM1.1(m)参与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的大量试验分析评估结果,BCC_CSM能够较好地模拟20世纪气温和降水等气候平均态和季节变化特征,以及近1000年的历史气候变化,所预估的未来100年气候变化与国际上其他模式的CMIP5试验预估结果相当。初步的分析表明,分辨率相对高的BCC_CSM1.1(m)在区域气候平均态的模拟上优于分辨率较低的BCC_CSM1.1。  相似文献   

18.
梵净山对局地气候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梵净山周围6个基本气象站1971--2010年气温、降水、相对湿度和梵净山自然风景区部分区域自动气象站2005--2010年气温、降水等气候平均资料,就梵净山脉对局地气候的影响进行初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梵净山东、西坡气候差异与海拔高度、坡向有关,高大的山脉造成它的东西两侧丘陵地的气温和降水的差别较大,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东南坡多雨,冬温低而夏季炎热,西北坡少雨,冬温高而夏季炎热;梵净山的降水随高度增加,其最大降水量对应高度在1700m左右;气温随地势增高而降低,年平均气温的垂直递减率为0.50—0.56℃/100m;梵净山脉对东北方入侵贵州的冷空气的阻挡作用,可使梵净山东西两侧温差达4℃以上,西侧降温具有明显的滞后效应,滞后时间达8h以上。  相似文献   

19.
利用CINRAD WSR-98D探测夏季对流云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利用南昌CINRAD WSR-98D多普勒雷达,对2002-2003年夏季36个对流云天气过程连续观测基础上,选取有代表性观测个例及不同层次、不同时刻回波产品资料,分析夏季对流云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对流云回波基本反射率面积值为11.18×109 m2;组合反射率面积值为19.85×109 m2;对流云回波顶高平均10.71 km,最大顶高15.11 km,回波顶高面积值为7.71×109m2。分析结果可为江西范围内的人工增雨作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秦岭山横贯我省南部地区,是亚热带和暖温带气候分界线,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四分之一,蕴藏着大量矿藏和生物资源,是我省林、付特产生产基地之一。秦岭山区气候多样,变幻莫测,为了摸清其光、热、水气候资源及其时空分布规律,按自然规律规划农、林、付特产对秦岭山区组织一次农业气候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