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巧家、石棉的小地震的观测资料,指出P波初动半周期在震级比较小时几乎是恒定的,在震级比较大时随震级的增大而增大;并指出P波初动振幅的对数也随震级的增大而增大。以圆盘形均匀位错面作为中、小地震震源的理论模式,计算了它所辐射的地震波远场位移,从而导出了体波初动半周期及振幅与震源尺度及波速等物理量的定量关系,解释了P波初动半周期及振幅与震级之间的经验关系。考虑到波在介质中的衰减和频散、地表面的影响以及地震仪器的频率特性,通过褶积方法合成了上述位错源产生的理论地震图,提出了直接由实际地震图上的初动半周期及振幅测定震源尺度、地震矩、应力降和错距等震源参数以及介质的晶质因数Q的方法.运用上述方法,测定了巧家、石棉两地区介质的品质因数Q和小震的震源参数.这两个地区介质的品质因数Q分别为620和560.石棉地区小地震的应力降大约在2-30巴之间,巧家地区小地震的应力降比较接近,平均约1.4巴.将这个结果和1962年3月19日新丰江地震与1975年2月4日海城地震的前、主震的应力降作对比,我们看到,巧家地区小震的应力降的特征与上述两次大地震的前震的应力降的特征是类似的,因此不能排斥巧家地区的小震是一个较大地震的前震的可能性.以测得的小震应力降的平均值(约1.4巴)作为这个可能发生的较大地震应力降的下限估计值,从主震震级和主震应力降的经验关系可以推知,其震级的下限是5.2级.  相似文献   

2.
A.  Tocheport  L.  Rivera  J.  Van  der  Woerd  万永革 《世界地震译丛》2007,(1):1-13
根据远震体波数据反演估计震源参数对2001年11月14日可可西里地震进行了研究。该地震使得东西向的昆仑走滑断层库赛湖西段发生破裂,表面破裂超过400km。这次矩震级为Mw7·8(Harvard CMT,2001)级地震事件后有中等而持续的地震活动。我们采用多次子事件反演复杂体波的方法(Kikuchi and Kanamori,1991)模拟波形,理解破裂过程。现场测量用来约束反演结果,并评估破裂过程的解。考虑到库赛湖段西部的复杂性,我们反演初始部分数据来模拟破裂的起始。发现破裂起始于布喀达坂峰西南的断层段上。虽然破裂主要向东传播,但一些子事件系统地出现于震中以西。尔后的完整体波波形反演表明破裂沿着库赛湖段的垂直断层单侧向东传播。  相似文献   

3.
宽频带数字地震仪计算面波震级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引言 地震波是限定在地球内部的弹性波,一般分为两类:一是发自震源的纵波和横波,通称体波;二是发自震源区的勒夫波和瑞雷波,通称面波。地震震源的几何特性使所有的地震波都具有方向性。因震源取向不同,其能量在震源空间的不同方向辐射强度差别也很大,这直接影响不同方位的地震仪测定震级的差异。同一地震,不同台站测定同一标度的震级有可能相差较大,其差甚至在1.0以上。就震源物理和弹性波传播理论而言,这属于正常的范围。通常,我们测定的震级是那些记录较好台站测定的震级的平均值,这往往掩盖了震源辐射强度的方向性。 1 地震…  相似文献   

4.
选取库尔勒地震台2008—2015年记录的数字地震资料,与中国地震台网测定的体波震级进行对比,从震级大小、震中距、震源深度以及震中方位,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可知,库尔勒地震台计算震级相对偏大,其中mb平均偏差为0.1455,mB平均偏差为0.1941;震源深度在0—96km时,mb和mB震级偏差接近平均值;当震源深度h>96km时,测定震级和中国地震台网测定震级基本一致;地震发生在第三象限时,台站测定震级与中国地震台网测定震级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5.
1984年夏,在犹他州沃萨奇高原东部的金特里山的两个煤矿附近,布设了一个三维的高分辨率的微震台网。在6周的观测期间,大约观测到300次地震,其中绝大多数为冲击型的,频率较高(>10Hz).持续时间短(<2-3s),并且可能与长臂式开采引起的顶部塌陷有关。相比之下,最大的已定位的234次矿震似乎主要发生在矿下2-3km深,这与过去的研究是一致的。这些矿震的震级从低于M_c0到1.6.这些地震除震源深度异常外,还显出一种异常现象,即可能是非双力偶的压爆的膨胀震源机制。在其它矿山地震的研究中,已观测到压爆事件,但由于仪器对震源球的覆盖一般不充足,使人们对这种机制的可行度增加了怀疑,以前有人提出,这种压爆事件的震源机制包括通过地层塌陷引起的张力破坏和剪切压爆位移机制。金特里山压爆事件的破坏过程必然包括剪切破坏,这已为观测地震图中确定得很好的剪切波所证实。犹他州州立大学在东山采煤区及其南部同时进行的观测表明,这些事件为典型的剪切破坏事件与压用事件相混合,在东山观测到的与双力偶相反的震源机制,同以前研究所确定的机制相似,也与本文对采矿区以外的一个序列的研究所确定的综合机制一致。这表明,采矿区内的剪切事件正受到构造应力场  相似文献   

6.
卓钰如 《地震》1989,(4):29-37
通过发生在全球不同区域内面波震级(或M_w)相同的浅源大地震的体波震级(?)_b、短周期(1—10秒)震源谱以及重复周期不同的地震的破裂长度的对比,可以得出大地震的应力降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性:发生在板块边缘的地震,重复时间短而应力降低;板内大地震的重复时间长而应力降高,两者可相差5倍;此外,板内不同地区的大地震,比如中国东部和西部的地震,也存在差别。这一结果反映了不同震源区背景应力水平的差别,对于地震灾害的预测是重要的信息。 文中所给出的大地震的破裂长度与重复时间的关系,可用于某些仅能由地质学方法推断潜在断层长度及重复时间的地区估计潜在地震震级,或者已知震级估计重复时间,以进行灾害预测。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在APnet网上发布的地震目录为基础,对照<中国地震年鉴>、<中国震例>和哈佛大学的CMT目录,逐一筛选编制了一个包括震型(包括孤立型、主余型、多震型)、震级(包括面波震级和体波震级)、主压(张)应力P(T)轴方向、主破裂面等参数在内的震源参数目录.震级(面波震级)和地震类型采用<中国震例>或<中国地震年鉴>中的结果,体波震级、主压(张)应力P(T)轴方向采用CMT目录结果,大多数主破裂面参数是根据<中国震例>或<中国地震年鉴>中发表的主破裂面方向,选用CMT目录中相应的节面参数,少数地震的主破裂面参数是根据<中国地震年鉴>中发表的烈度分布的长轴方向,在CMT目录中选用相应的一个节面参数.在筛选过程中,对震群型地震只选用其中一个地震列入本研究的震源参数目录中,这样一共筛选出了101次地震.根据地震主破裂面的滑动角λ把发震断层分为走滑断层、逆断层和正断层三种情况,相应地把这三种性质断层上发生的地震分别称为走滑断层地震、正断层地震和逆断层地震.  相似文献   

8.
1992年6月28日的兰德斯地震(M7.3)有一个突发性的初动,第一个大振幅的到达时刻相对于发震时刻滞后3S,前边有一个较小尺度的滑动,另外一些大地震已经观测到了类似的突发初动,但是,兰德斯地震是附近台站上首次很好地记录到的地震之一。我们使用这些记录来研究震源和大能量释放的初动之间的空间关系,以确定3S震源形成过程的滑动函数。用大能量释放的初动之间的空源的相对定位表示它的发源地比初始震源偏北1~4  相似文献   

9.
1995年7月20日在北京西北的怀来盆地发生了一次ML4.1地震.这次地震震中位于40.326N,115.448E,震源深度5.5km.在此主震之后该地区微震活动变得十分活跃.中-欧合作怀来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并精确定位了这一地震序列.以8次余震的记录作为经验格林函数提取了ML4.1地震的震源时间函数,并通过叠加得到了信噪比较高的平均结果.结果表明,这次ML4.1地震由一强一弱两次事件组成.各个台站的震源时间函数显示出明显的地震多普勒效应.用试错法得到了ML4.1地震的第一次事件的破裂长度为0.44km,破裂速度为4.0km/s;第二次事件破裂长度为0.25km,破裂速度3.0km/s.两次事件的破裂传播方向与破裂面走向的夹角(逆时针为正)分别为140和90,两次事件相距0.57km,第二次破裂发生于第一次破裂开始之后0.09s.用单个经验格林函数提取了怀来盆地ML4.1地震序列中另外13次ML2.1地震的震源时间函数.结果表明,这些小震均由单次事件组成,震源时间函数宽度为0.05~0.16s.用远场地动位移频谱测量法得到了0.9ML4.1的25次地震的地震矩、应力降和破裂半径.地震矩和应力降都呈现出随震级而单调递增的规律性变化.在0.9ML2.4范围内,求得的破裂半径与震级没有显示出明显的相关性,可以认为,在这样小的震级范围内用本文所用资料已无法准确分辨小震的破裂尺度.   相似文献   

10.
尽管由海底地震仪(OBS)记录的现存远震资料并不多,但是用这些资料分析在各种背景噪声条件下地震检测的阈值却已足够了,对于震级5.7~6^+,震中距大于100°的地震,其长周期P波,S波及面波已由海底地震台站系统地记录到,记录到甚大地震的勒夫波和瑞利波,在15~70s的周期内这些波具有高相干性,15~35s范围内的高相干性是5.5~6^+级地震的典型情况,另一方面,短周期体波(1Hz)仅在北大西洋气  相似文献   

11.
远震体波宽频带记录可以用来研究震源参数和破裂过程。利用宽频带地震记录的P波振幅,可以找到一种较方便地得到一次中强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的计算方法。1993年10月2日中国新疆南部Mb6.2地震是一个较为复杂的事件,利用宽频带波形资料和本文提出的一种简化的计算震源两个子事件相对位置的方法分析后认为,这次事件实质上是两次破裂的结果。Mb6.2地震事件发生前约2.3秒,有另一个小地震事件发生,两个事件之间的相对距离约为5.5km,沿破裂面接走向以顺时针方向计,小地震事件相对于主破裂之间的方位是295°。对于以上提出的两种算法的结果,我们进行了宽频带地震波形正演拟合检验,证明了算法的有效性。新疆是个多地震地区,本文以新疆南部这次Mb6.2地震为中心,对方圆200km范围内的历史地震序列作了分析,并对这次地震的构造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1996年2月3日云南丽江地震震源过程的体波反演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扬 《地震学报》1998,20(2):113-117
利用IRIS的远震资料,经体波反演得到1996年2月3日云南丽江地震震源过程.震源由两个走向不同的正断层型剪切双力偶组成.这两个子事件在空间上相距15 km,破裂起始时间差为7 s.总地震矩为3.811018 Nm (MW=6.3).由余震资料估计得到的破裂总面积S约为 720 km2,平均位错为0.18 m.综合考虑反演结果和震源周围的构造环境,第1次破裂可能是沿NNW向的中甸——永胜断裂带上1966年中甸6.4级地震破裂方向上的扩展;之后,第2次破裂开始沿似乎更易破裂的NE向雪山东麓断裂进行.   相似文献   

13.
丹江口水库及邻区地震震源参数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讨论震源参数和M震级关系以及论述利用地方震尾波估算地震矩方法的基础上,尝试性地系统估算了丹江口水库及邻区内43次ML≥2.5级地震的震源参数,并讨论了丹江口水库地震的特征。丹江口水库及邻区地震震源参数的初步分析表明:丹江口及邻区属低应力降地区。水库蓄水的附加引张应力效应可能使得丹江口水库中局部以引张应变为主的地区应变迅速增加,地震应力降高于该区一般地震原有水平、从而诱发地震。此外,丹江口水库地震的破裂长度可能和震源机制的破裂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14.
新疆伽师强震群的震源破裂特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国内外短周期P波初动符号及全球数字地震台网 (GDSN)的宽频带数字记录资料 ,研究了 1997年 1月 2 3日至 1997年 11月 4日伽师强震群的震源机制解和伽师强震群中的 5个强震、后续地震及其周边地震的震源破裂过程。从震源机制解来看 ,伽师强震群主要有走滑和正倾两种破裂类型 ,主压应力轴方向主要为NNE向和近垂直 ,而主张应力轴为NW向并近水平 ,与区域构造应力场方向存在差异 ,具有明显的局部特征。从破裂过程看 ,伽师强震群的破裂过程相对简单 ,破裂面积不大 ,上升时间较短 ,是由一点向四周快速扩散的脆性破裂 ,无明显的伸展方向 ,与阿图什地震完全不同。研究结果表明 ,伽师强震群与震源附近的地壳结构在垂向和横向上的非均匀变化有着密切关系 ,而阿图什地震与塔里木盆地的现今构造运动关系密切。伽师强震群是在震源区附近地壳上部垂向和水平向力共同作用下发生的多次沿NNE向的快速脆性破裂 ,从而形成了以张性破裂和左旋走滑为主的震源特征  相似文献   

15.
华北地区的共轭地震构造带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本文采用小地震活动图象和4.0级(Ms)以上地震震源机制资料的构造分析方法,得到一幅华北地区震源构造在地面的投影分布图,它显示4条NNE-NE向和1条NWW-NW向地震构造带交切成的共轭剪切构造格架。每条地震构造带又由一系列共轭剪切构造组成。由发生在带内的5个大震序列共轭破裂特征发现,共轭地震构造的孕震与控震作用是地震构造带形成的机制。  相似文献   

16.
中强地震能量震级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地震波衰减特性,开展了利用宽频带地震波形数据测定地震波能量ES和能量震级Me的方法研究。利用震中距处于20°—98°范围内的宽频带远震P波波形数据,测定了4次国外和4次国内中强震的能量震级Me,并对其面波震级MS、矩震级MW及能量震级Me进行了分析对比。结果表明:面波震级MS表示的是地震在某一固定频率所辐射的地震波能量大小;矩震级MW与地震所产生的断层长度、断层宽度、震源破裂的平均位错量等静态构造效应密切相关;而能量震级Me反映的是震源动态特征,与地震震源的动力学特性密切相关。由于地震是以地震波形式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震源谱的拐角频率附近,因此能量震级Me更适合描述地震的破坏性。由此可见,联合测定面波震级MS,矩震级MW和能量震级Me对于地震定量研究以及地震灾害与风险评估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高原  吴忠良 《中国地震》1995,11(2):147-160
远震体波宽频带记录可以用来研究震源参数和破裂过程,利用宽频带地震记录的P波振幅,可以找到一种较方便地得到一次中强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的计算方法。1993年10月2日中国新疆南部Mb6.2地震是一个较为复杂的事件,利用宽频带波形资料和本文提出的一种简化的计算震源两个子事件相对位置的方法分析后认为,这次事件实质上是两次破裂的结果。Mb6.2地震事件发生前约2.3秒,有另一个小地震事件发生,两个事件之间的相  相似文献   

18.
1996年12月一1997年1月在青海省东北部的龙羊峡地区发生了一次显著的震群活动,其中最大震级为1996年12月19日17时52分48.9秒,36°20′N,101°03′E的Ms4.4。其后于1997年2月9日19时28分18.3秒,36°00′N,95°56′E发生了Ms5.4级地震。震后收集了1996年12月-1997年1月青海台站的P波初动符号及龙羊峡主震4.4级,格尔木东南5.4级地震在全国基准台、甘肃、宁夏及青海台站的P波初动符号,作出震源机制及其参数,见图表。龙羊峡震群及4.4级主震格尔木东南5.4级地震的震源机制@都昌庭$青海省地震局!西宁,810001震源机制;;龙羊峡震群…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尝试用CDsN的IPz分量强震记录来测定谱震级。通过对测出的谱震级m_(T)与体波震级m_(B)、m_(b)的相关分析,得出其反映震源特性的峰值,出现在周期T=1秒左右。此外,谱震级还有随周期而变化的特性。根据谱震级与能量的关系,推导了它的通用形式为am_(T)=log(E/E0)(式中a=2,logE_0=5.6)。它的最高震级为9.6级。运用谱震级的通用形式对本文测定的4个谱震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它比传统方法测定的IPz分量体波震级m_(B)系统偏小0.31级。因谱震级是扣除了介质滞弹性吸收影响后的产物,故这种偏差是比较合理的。  相似文献   

20.
韩光洁  孙丽  杨志高 《中国地震》2023,39(3):680-688
利用远场台阵反投影技术可以较少地依赖先验经验,于震后快速获得震源破裂过程时空分布特征,并据此估算矩震级。本文使用美国阿拉斯加宽频带台阵记录到的远场直达P波数据,基于反投影方法,对2023年9月9日摩洛哥MW6.9地震震源破裂过程及震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地震破裂走向以NE-SW向为主,地震能量在10~20s集中在震中距10km范围内释放,与震源机制解和震中区亚特拉斯山脉走向基本一致。震源破裂持续时间结合在全球分布均匀的GSN台网记录到的P波最大位移数据,在震后约15min即可快速估算出本次地震矩震级为MW7.0,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和美国地质调查局发布震级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