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红藻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据统计,1993年大型海藻产值约3.7×10~9美元,其中紫菜(Porphyra)就有1.8×10~9美元,接近一半,江篱、石花菜等经济红藻也占有相当大的产值比例。栽培种最初都来源于野生种群,栽培中由于种质  相似文献   

2.
海带是我国的重要经济海藻之一。它原产在北太平洋西部的冷水海区。从古代起,我国就从朝鲜进口这种含碘丰富的海产品。几百年来,我国市场上的海带主要来自日本。解放以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海带养殖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1958年以后,我国海带养殖事业出现了一个飞跃发展的局面。现在我国沿海从北到南,都广泛养殖海带。  相似文献   

3.
对虾生长速度快、肉质鲜美、出肉率高,2017年世界养殖产量超过520万t,在水产养殖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虾产业链条完备,对优质种苗的需求迫切,是水产种业的一个典型代表种。对虾繁殖力强、性成熟周期短,室内全人工养殖、繁育技术成熟,易于开展遗传改良工作,但选种和配种技术对选育进展和可持续性影响大。以规模化家系为基础的多性状综合选育技术,是支撑当前对虾种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本文综述了对虾生长、抗性、饲料转化效率、繁殖力等经济性状的测试与遗传评估方法,并对其遗传参数、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和选择反应等进行了系统分析,包括近些年发展起来的基因组选择,间接遗传效应分析等方法的最新结果,以期为精准、高效和可持续对虾选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微藻在农业、食品、医药及可再生能源生产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获得性状优良的新种质,微藻育种技术取得了进一步发展。诱变育种技术是一种采用物理或化学因素引起微藻发生遗传变异从而在短时间内获得有价值的突变藻株的育种方法。诱变育种已经广泛应用于微藻育种中,成为提高育种效率、获得优良新种质的重要手段。本文概述了物理诱变、化学诱变、复合诱变的诱变机理及其优缺点,总结了诱变技术在微藻育种中的应用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展望,旨在为微藻诱变育种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海洋经济贝类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文简要回顾了近些年来海洋经济贝类育种现状 ,综述了传统的杂交育种和各种现代生物技术如多倍体、转基因和分子标记技术在贝类育种中所取得的成就 ,特别是近年来分子标记技术应用于贝类杂种优势预测 ,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和标记辅助选择等。为新品种的培育提供了高效而可靠的手段。该技术的应用可望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变目前海洋贝类品种培育的落后局面  相似文献   

6.
龙须菜是一种重要的产琼胶海洋红藻,富含多种活性成分。从1950年代即开始栽培,目前龙须菜/江蓠在中国大型栽培海藻中产量占第二位,2018年产量超过30万t干品,栽培面积达到90 km~2。目前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栽培龙须菜品种有龙须菜"981"、"2007"和"鲁龙1号"三个。龙须菜栽培不仅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也具有较好生态价值。本文介绍了龙须菜人工栽培的技术进步历史、产业分布与发展、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新品种特性与应用,梳理了龙须菜琼胶合成途径研究和诱变育种技术进展,并对龙须菜栽培产业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微藻育种的研究现状及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英  陈书秀 《海洋通报》2008,27(3):88-94
概述了微藻育种的研究现状及前景,并比较了几种主要育种方法(选择育种、诱变育种、细胞融合、基因工程)的优缺点:1)选择育种是一切育种实践的基础,虽然简单易行、安全性好,但藻株发生变异的机率较小,育种周期长,选育的微藻普遍存在遗传性状不稳定的缺点;2)诱变育种使用最广泛,此法具有所需仪器设备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效率高等优点,但该技术对遗传物质DNA的操作不具有基因工程那么强的针对性,而且在操作时对人体及环境有一定的危害性;3)细胞融合既可以提高物种变异频率,也可以缩短育种周期,拓宽育种领域,从而提高育种水平,应用前景广阔.但是该技术在微藻育种中的应用还较少;4)基因工程进行新藻种的选育具有目标明确、针对性强等特点,但其安全性还有待进一步验证.另外,本文还对叶绿素荧光技术在微藻育种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合浦珠母贝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随着生物技术在水产领域中的应用不断扩大,贝类遗传育种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自从六十年代合浦珠母贝(PinctadamartensiiDunker)人工育苗成功以来,人们对其遗传育种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进展.现将其各个方面的现状作一简介.  相似文献   

9.
随着养殖业的不断发展,优良品种的选育已日趋重要.本文对国外海产动物选择育种的进展情况作初步介绍和评价,以便大家对当前国际上在这方面的研究进展有所了解,同时也希望对国内这方面工作的开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海产动物选择育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岩 《黄渤海海洋》1992,10(2):65-72
  相似文献   

11.
12.
海水鱼类人工选育的方法和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磊  区又君 《海洋科学》2010,34(10):101-107
<正>近30多年以来,海水鱼类养殖业迅速发展,养殖面积和规模越来越大,养殖的种类、数量越来越多。2008年,中国海水养殖产量1 340.32万t,占海水产品产量的51.59%,其中,鱼类产量达74.75万t,并保持着增长的态势[1]。但是,作为世界第一水产养殖大国,在每年输出数百万吨水产品的同时,更应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了2000年大海马人工繁殖和育苗的结果.亲鱼培育水温1月份升温至25℃,约1个半月后开始产苗,3~7月共产苗8.7万余尾,培育出全长4.0cm以上苗4.8万余尾,成活率55.0%.本文还探讨了大海马人工育苗的方式、育苗用饵料及育苗过程中的疾病防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对虾无公害生态育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稳定性二氧化氯对对虾育苗用水预先消毒处理,再配合使用有益微生物制剂进行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封闭式生态育苗。结果表明,稳定性二氧化氯能杀灭水体中的病原体,有益微生物制剂能促进氨氮转化,稳定pH值,确有改善水质之功效,可做到育苗全过程不用抗生素和换水。该方法能提高对虾育苗存活率和生长速度,培育出的虾苗个体大小均匀、丰满度高。用假设检验法进一步证实实验组虾苗平均体长与对照组明显差异(显著性水平a≥0.05),两批幼体体长T检验值分别为-5.0和-5.5,实验组个体差异小于对照组,S2相似文献   

15.
双斑东方鲀人工繁殖及育苗技术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本文报道了福建省水产研究所 2 0 0 1年双斑东方人工繁殖及育苗过程与结果 .在春季当海水水温达到 1 6℃以上时 ,用DOM、LRH A3或HCG进行催产 ,混和或单一使用 ,剂量视亲鱼性腺成熟度而定 .受精卵在水温 1 8.0~ 2 2 .4℃、盐度 2 2 .1~2 8.6条件下 ,经 1 1 7~ 1 56h孵化 .用 2 0 5万尾开口仔鱼培育出平均全长为 3 7mm ,平均体重为 1 .3 g的鱼苗 52 .3 5万尾 ,成活率 2 5.5%.此外 ,对亲鱼的暂养、催产、受精卵的孵化、仔鱼的前期培育和后期培育等关键环节进行了探讨 .  相似文献   

16.
大菱鲆的生物学特性和苗种生产关键技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简要介绍了大菱鲆的形态、生态、生长和生殖等生物学特性以及胚胎和仔稚鱼发育过程中的形态特征变化,着重报道了有关亲鱼培育、控光控温和人工采卵以及室内水泥池苗种培育等人工繁育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7.
十足类甲壳动物多倍体育种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结合作者近期的研究,综述了近年来十足类甲壳动物多倍体育种的原理及诱导方法的进展,并对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可口革囊星虫人工繁殖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亲体培养、人工催产和幼虫培养等方法研究了可口革囊星虫(Phascolosoma esculenta)的人工繁殖技术。结果表明,可口革囊星虫亲体可室内培养成熟;阴干和降温刺激亲体能达到较好的催产效果;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s)和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p.)可作为海球幼虫的主要饵料。海球幼虫体长生长速度较快,日增长高达46μm,孵化后一周内,幼虫体长达500μm,然后开始附着营埋栖生活。  相似文献   

19.
凡纳滨对虾的遗传育种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 Boone),由于其生长快,抗环境变化能力强,对饵料的要求低,肉味鲜美、出肉率高,成为世界上公认的优良养殖对虾品种之一.凡纳滨对虾自1998年从美国夏威夷再次引进到中国华南,并相继突破集约化防病养殖和全人工繁育技术以来[1],已成为中国海水养殖动物中发展最快的一个种类,其养殖产量已达到中国养殖对虾产量的80%~90%.然而目前中国凡纳滨对虾亲虾多数直接从虾塘挑选,造成品质参差不齐,抗病力下降,生产周期延长,严重制约了中国凡纳滨对虾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凡纳滨对虾亟需形成稳定优良的养殖品系.  相似文献   

20.
凡纳滨对虾的选育与家系的建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对虾阶段式种群选育与家系选育相结合的方法,以三个不同来源的14个凡纳滨对虾(Lito penaeus vannamei)养殖群体为基础进行个体选育、家系选育和家系内选育。共建立了206个不同的凡纳滨对虾家系,养殖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生物学指标,逐渐淘汰了126个生长、抗逆性状较差的群体,在80个家系养殖到150日龄的商品虾期,对各家系的生长状况和畸形率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各家系在相同或相近的养殖条件下生长速度、成活率和畸形率差别较大,150日龄对虾的体质量呈现明显的正态分布。最终保留了40个生物学性状较好的群体进行F2代的繁育。创造性地进行了对虾的家系选育和个体选育,并首次将对虾的畸形率作为选育的指标之一进行了研究,初步建立了对虾的家系选育体系,为生产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技术平台,同时也为我国未来的对虾健康养殖提供了潜在的良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