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肺-肠”轴理论实为“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现代延伸,是连接肺部与肠道的双向轴。近年来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参与多种肺系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过敏性咳嗽等。在“肺-肠”轴的调节下,肠道菌群的改变对于呼吸道变应性疾病的发生及转归都起着重要作用。临床常见的哮喘患儿多为痰瘀互结,治疗时在使用降肺平喘的药物的基础上佐以通调腑气、活血化瘀之大黄,能起到维持肠道菌群稳定的作用,即通过运用中药调节肠道菌群而达到肺病治肠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高血压病的有效防治是临床关注的热点,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与营卫失调和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的失衡密切相关,肠道微生物在血压调节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调和营卫干预高血压病是中医学辨治高血压病的特色与优势。通过调和营卫,能增加肠道有益菌丰度及其构成比,恢复菌群种类,从而起到调控血压的作用。因此,本文基于营卫理论探讨肠道菌群在高血压病中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病提出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臧帆  李文军  秦松  林剑 《海洋科学》2023,47(6):42-51
博来霉素(bleomycin,BLM)是目前用于治疗头颈癌等多种癌症的药物之一,但会产生一系列副作用,例如肺纤维化(pulmonary fibrosis,PF),这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藻蓝蛋白(phycocyanin,PC)作为一种色素蛋白对包括PF在内的多种疾病具有调节作用。研究发现,慢性肠道疾病通常伴有肺部疾病,患者的肠道菌群会发生紊乱。针对上述线索,研究了PC对BLM诱导的PF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通过尾静脉将BLM注入小鼠体内,以构建肺纤维化模型。然后通过16S r RNA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分析了PC对BLM引起的PF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表明,PC降低了BLM诱导的PF程度并调节了小鼠的肠道菌群。通过尾静脉注射BLM后,小鼠肺部受到损伤,肠道菌群发生紊乱。口服藻蓝蛋白干预后,小鼠的肺组织切片显示其胶原蛋白沉积减少,肺泡间隔和炎性细胞浸润减少,小鼠PF程度减轻。此时,小鼠肠道菌群中Alistipes、Lachnospiraceae等有益菌的丰度增加,Rikenella等有害菌的丰度降低,肠道菌群趋于正常。推测PC可以通过增加肠道中有益细菌的数量并减少肠道中有害细菌的数量...  相似文献   

4.
王静  臧帆  秦松 《海洋科学》2023,47(12):93-101
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 ALD)是中国常见的肝脏疾病之一, 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目前, 缺乏治疗酒精性肝病的有效方法。螺旋藻藻蓝蛋白(phycocyanin, PC)是一种天然蛋白质, 具有抗炎、抗氧化等作用。本文研究了PC对大鼠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利用酒精诱导酒精性肝损伤模型, 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 分别为对照组, 模型组, 阳性对照组, 藻蓝蛋白组, 灌胃PC干预之后, 通过肝脏切片的Masson和HE染色的病理分析判断肝损伤的程度, 之后通过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大鼠肠道菌群的组成和结构。模型组大鼠肠道菌群发生了紊乱, 显著降低了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aceae)的丰度, 该菌种可以减少肝脏炎症和肝酶, 口服PC后Bifidobacteriaceae的丰度显著增加。此外, 酒精诱导后, 乳酸杆菌(Lactobacillaceae)的丰度略微增加, 促进酒精代谢。藻蓝蛋白能够通过改变酒精性肝损伤大鼠的肠道菌群构成, 从而起到缓解酒精诱导的肝损伤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人参醇提物及其沉淀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利用环磷酰胺制备免疫低下小鼠模型,以人参水提物为对照,观察人参醇提物及其沉淀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肠道菌群数据采用Flash 1.2.11、Qiime 1.9.1、Mothur 1.30.2及PICRUSt 1.1.0等软件分析。结果:通过样本多样性指数分析,发现小鼠十二指肠、结肠、直肠所在部位肠道菌群结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群落组成分析得知,小鼠肠道菌群差异较大的是Firmicutes(厚壁菌门),Bacteroides(拟杆菌门),Proteobacteria (变形菌门)与 Epsilonbacteraeota,Actinobacteria(放线菌门),Tenericutes(柔壁菌门)等。物种差异分析显示,免疫低下模型小鼠直肠部位的Epsilonbacteraeota数量显著增多(P=0.02),表明菌群失调;人参能调节肠道菌Epsilonbacteraeota失衡,其功效由大到小依次为人参水提物、醇提物及其沉淀。功能预测显示,肠道菌群结构改变,其对应的基因功能信息也改变,免疫低下模型小鼠直肠菌群结构与数量改变,引起RNA processing and modification, Chromatin structure and dynamics, Energy production and conversion 等方面基因改变。结论:免疫低下小鼠肠道菌群结构与功能改变,人参的不同提取物及其沉淀对小鼠肠道菌群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中药联合维生素D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不孕患者内分泌及抗氧化的作用。方法:选取PCOS不孕患者90 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中西医结合组、中药组、西药组,每组各30 例。中西医结合组给予补肾活血中药联合维生素D辅助干预治疗,中药组仅予补肾活血中药治疗,西药组给予克罗米芬治疗。将3个月经周期定为1个疗程。治疗1~2个疗程后比较3组患者排卵率、妊娠率、性激素[包括雌二醇(E2)、促卵泡生成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雄激素(T)]和25-羟维生素D(25OHD)、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结果:中西医结合组及中药组均可有效提高E22及25OHD水平,降低T及MDA水平,对FSH、LH有调节性作用,可进一步提高妊娠率,且在调节内分泌方面中西医结合组较中药组、西药组疗效更佳(P<0.05)。结论:补肾活血中药联合维生素D辅助治疗PCOS不孕患者,可以明显改善内分泌代谢及氧化应激状态,提高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丹荔输通汤对慢性输卵管炎模型大鼠的干预作用。方法:84只SD大鼠按体质量编号,随机抽取11只为空白组,余73只采用苯酚明胶造模法制备输卵管炎性阻塞性模型。将造模成功的66只实验大鼠随机分为6组,即模型组、中药高剂量灌胃+灌肠组(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灌胃+灌肠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低剂量灌胃+灌肠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灌胃组(中药灌胃组)、西药对照组(西药组),每组各11只。模型组灌胃等容积0.9%氯化钠注射液,中药高、中、低剂量组及中药灌胃组分别给予灌胃、灌肠丹荔输通汤,对照组灌胃阿奇霉素混悬液与等容积0.9%氯化钠注射液。连续干预30d。观察各组大鼠的输卵管形态、组织病理学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6(IL-6)水平。结果:干预后,肉眼观察发现,与模型组相比,各用药组输卵管组织形态可见不同程度的改善。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中药高剂量组输卵管形态及功能基本正常,中药中剂量组、中药灌胃组、西药组输卵管轻度炎症表现。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TNF-α、IL-6表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TNF-α、IL-6表达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西药组比较,中药高、中剂量组TNF-α、IL-6表达降低(P<0.05);中药高、中剂量组TNF-α、IL-6水平低于中药低剂量组、中药灌胃组,中药中剂量组TNF-α、IL-6水平低于中药灌胃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丹荔输通汤治疗慢性输卵管炎可能通过调节TNF-α、IL-6而抑制炎性反应,从而改善全身及局部组织炎症状态。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复方葛根芩连汤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糖水平和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方法:将2型糖尿病湿热证患者96例随机分为2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复方葛根芩连汤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症状改善及肠道菌群结构变化情况,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1.7%,对照组为7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FBG、2hPG、HbA1c、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肠杆菌、梭菌、双歧杆菌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及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葛根芩连汤治疗2型糖尿病湿热证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血糖水平和有效调节肠道菌群结构。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中药敷脐配合小儿推拿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及对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将212例腹泻患儿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106例,对照组采用西医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中药敷脐配合小儿推拿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28%,对照组为83.9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止泻时间、大便性状好转时间、脱水改善时间及全身症状改善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乳杆菌、肠球菌、酵母样真菌数量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敷脐配合小儿推拿治疗小儿腹泻疗效显著,可纠正肠道菌群失衡状态,有效改善患儿腹泻、脱水等症状。  相似文献   

10.
细菌性肠炎对海马养殖业影响巨大, 但病原对海马肠道菌群的具体影响尚不清楚。文章利用已分离的病原细菌 Edwardsiella tarda YT1和海马细菌性肠炎模型, 结合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 探究病原细菌侵染对海马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发现, E. tarda侵染改变了海马肠道菌群的结构组成、多样性和丰度, 并显著降低了其多样性(p<0.05); 显著增加了海马肠道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p<0.05), 减少了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的相对丰度(p<0.05); 导致致病菌爱德华氏菌属(Edwardsiella)在属水平的相对丰度极显著增加(p<0.01), 而肠道固有菌群嗜冷杆菌属(Psychrobacter)和罗氏菌属(Rothia)极显著减少(p<0.01), 以及球菌属(Macrococcus)与动球菌属(Planococcus)显著减少(p<0.05)。研究结果表明, E. tarda能通过改变海马肠道固有优势菌群的相对丰度导致菌群失调。菌群功能变化及其相关性分析表明, E. tarda可能通过显著提高细菌趋化性、鞭毛组装、ABC转运蛋白、磷酸转运酶系统以及脂多糖生物合成途径的活性(p<0.05), 抑制肠道核心菌群如嗜冷杆菌属、动球菌属和谷氨酸杆菌属的丰度及其核糖体、RNA降解、核苷酸剪切修复与脂肪酸生物合成途径的活性(p<0.05), 导致肠道菌群功能失调, 并诱发肠炎。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方法探究痛泻要方异病同治溃疡性结肠炎(UC)和肠易激综合征(IBS)的潜在机制。方法:利用TCMSP数据库结合文献检索筛选痛泻要方活性成分,通过PubChem和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药物靶点,分别从GeneCards、DisGeNET、OMIM数据库获取UC和IBS疾病靶点,运用微生信Venn绘图工具得到疾病与药物交集靶点,运用Cytoscape软件绘制网络图;利用STRING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并筛选核心靶点;在BioGPS中检索核心靶点在器官组织的分布信息;对交集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通过分子对接验证核心靶点和主要活性成分的结合活性。结果:痛泻要方中β-谷甾醇、山柰酚、柚皮素等活性成分通过作用于SRC激酶、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3(MAPK3)、磷脂酰肌醇-3激酶调节亚基1(PIK3R1)、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APK1)等核心靶点来干预体内炎症调节、巨细胞病毒及EB病毒感染、氧化应激、细胞自噬/凋亡等途径而发挥作用。核心靶点主要分布在伯基特淋巴瘤、平滑肌、结肠等部位。分子对接显示主要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之间具有良好的结合活性。结论:痛泻要方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抑制肠道炎症,调节免疫失衡,改善结肠组织氧化应激,并从抗病毒,改善肠道菌群,修复肠黏膜屏障等途径发挥异病同治UC和IBS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推拿对低度近视青少年视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60名低度近视青少年为研究者,将其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予以推拿治疗,对照组予以配镜治疗,治疗3个月后比较2组治疗前后视功能(正相对调节、负相对调节、调节灵敏度)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正相对调节、负相对调节、调节灵敏度均较治疗前改善,且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推拿可改善低度近视青少年的正相对调节、负相对调节、调节灵敏度。  相似文献   

13.
实验采用平板分离及16S r DNA序列分析法研究池塘养殖和海上吊笼养殖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的前肠、中肠和后肠菌群结构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从海上吊笼养殖的仿刺参的肠道内分离鉴定的240株菌株分属于3个门、11个属和34个种.从池塘养殖仿刺参的肠道内分离鉴定的211株菌株分属于3个门、11个属和49个种.两种养殖模式仿刺参肠道菌群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且同一仿刺参肠道各部分之间的菌群结构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海上养殖仿刺参的肠道优势菌群为弧菌属(Vibrio)、Formosa属、希瓦氏菌属(Shewanella),池塘养殖仿刺参的肠道内优势菌群为弧菌属(Vibrio)、芽孢杆菌属(Bacillus)、喜盐芽孢杆菌属(Halobacillus).两个菌群共有菌株有7个种,存在于在不同的肠道部位.两种养殖模式比较发现池塘养殖仿刺参的肠道菌群的丰富度大于海上吊笼养殖的仿刺参,且池塘养殖仿刺参肠道内芽孢杆菌(Bacillus)等益生菌的占比较高,海上吊笼养殖仿刺参分离得到较多的弧菌属(Vibrio)细菌.本研究可为南方仿刺参人工养殖中潜在益生菌的筛选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辨证分型推拿手法对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患儿免疫功能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将肺炎合并AAD的患儿180 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1组及对照2组,每组各60 例。治疗组辨证分型后予以推拿治疗,对照1组采用非辨证分型推拿,对照2组予以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比较3组治疗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大便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及大便球菌/杆菌比例的变化。结果:3组血清免疫球蛋白、大便sIgA及大便球/杆菌比例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清IgA、IgM水平与对照1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对照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大便sIgA含量及大便球/杆菌比例与对照1、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推拿治疗可提高AAD患儿免疫球蛋白水平、改善肠道菌群失衡,但辨证分型推拿手法在改善肠道局部免疫及调节肠道菌群方面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5.
分析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A)“肠-肝轴”紊乱的原因,以及中满分消丸的干预作用及可能机制。NAFLD异常“肠-肝轴”,导致肠道细菌及其产物移位到肝脏,引起一系列免疫系统改变和炎症反应,是促进NAFLD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改善肠道功能、肠道菌群,保护肠黏膜屏障,是防治NAFLD的有效途径之一。中满分消丸是临床常用方剂,对NAFLD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这可能与改善NAFLD中异常的“肠-肝轴”有关。  相似文献   

16.
为开发藻类活性物质的药用价值,探究了藻蓝蛋白(phycocyanin,PC)对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的影响。试验中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组、肝纤维化组、CCl4+PC干预组。利用CCl4腹腔注射诱导肝损伤模型,在干预后,通过RT-PCR技术检测了大鼠肝脏中纤维化标志物I型胶原蛋白(collagen type I,Co-I)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alpha-smooth muscle actin,α-SMA)的表达情况,通过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了干预后大鼠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和结构。RT-PCR结果显示PC干预显著降低了CCl4诱导的大鼠肝脏中纤维化标志物α-SMA和Co-I的表达。CCl4诱导使大鼠肠道菌群发生了紊乱,显著降低了具有抗炎活性的益生菌Bacteroides、Blautia、Parabacteroides的丰度,PC干预显著增加了具有抗炎活性的益生菌Blautia的丰度。结果表明PC能够改善CCl4引起的肠道菌群紊乱,这种改善可能有助于缓解CCl4导致的肝纤维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肠道菌群探讨参竹心康方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将5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参竹心康方低、中、高剂量组(简称为低、中、高剂量组),每组各10只。对模型组及各治疗组选择腹主动脉缩窄法制备CHF大鼠模型,最后模型组死亡3只,中、高剂量组各死亡1只,低剂量组死亡2只,其余造模成功。各治疗组予不同剂量参竹心康方灌胃,其余2组予0.9%氯化钠注射液灌胃,连续4周。测定血浆乳酸、脑钠尿肽(BNP)含量以及结肠内容物的菌群特征。结果:模型组乳酸、BNP含量,厚壁菌门丰度,拟杆菌门丰度,F/B值,Muribaculaceae菌属、Eubacterium菌属、Clostridia-UCG-014菌属、Prevotella菌属与空白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参竹心康方中剂量组乳酸含量及Eubacterium菌属、Prevotella菌属,低、中、高剂量组BNP含量及拟杆菌门丰度、Clostridia-UCG-014菌属,低、中剂量组厚壁菌门丰度、F/B值、Muribaculaceae菌属,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参竹心康方能明显改善CHF大鼠的心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肠道菌群紊乱及调节肠道菌群产物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痛泻要方对溃疡性结肠炎(UC)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将40例UC肝郁脾虚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予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痛泻要方治疗。2组疗程均为12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及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治疗前,2组中医证候积分、主要肠道菌群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有益菌群(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目均明显上升,而有害菌群(大肠埃希菌)数目明显下降,且治疗组的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痛泻要方可有效改善UC肝郁脾虚证患者的中医证候,纠正患者肠道菌群的紊乱,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柔肝通络汤联合美多巴对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并基于“脑-肠-微生物轴”理论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帕金森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美多巴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柔肝通络汤治疗,疗程为4周。观察2组综合疗效、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PDRS)Ⅱ、UPDRSⅢ评分及肠道菌群改善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73.33%,对照组为56.6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UPDRSⅡ、UPDRSⅢ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道菌群改善情况治疗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柔肝通络汤可改善肠道菌群情况,对帕金森病有较好的疗效,其对肠道菌群的改变很可能是其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0.
为了分析海洋生境刀鲚(Coilia nasus)体内及生长环境菌群结构,作者采用免培养16S r DNA的PCR-DGGE指纹图谱技术,对刀鲚鳃、肠道壁、肠道内容物及水体环境中的菌群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变性梯度为35%~55%、浓度为8%的聚丙烯酰胺凝胶,150V 60℃下电泳10 h,DGGE带谱的分离效果较好;刀鲚鳃、肠道壁、肠道内容物及水体样品指纹图谱上分别显示出24、19、14和29条信号强度不同的条带;相同样品重复组细菌结构相似度在80%以上,差异不显著;不同样品之间,刀鲚鳃与海水聚为一支,具有较高的相似度为52%,肠壁与肠内容物相似度为41%。样品菌群主要以未培养菌为主,主要包括变形菌、放线菌和厚壁菌。本文首次成功构建海洋生境刀鲚菌群16S r DNA的PCR-DGGE指纹图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