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4年8月和2019年8月分别对大亚湾海水以及表层沉积物中Cu、Pb、Zn、Cd、Cr的含量进行了两次调查,分析了各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分布特征、超标情况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海水中Cu、Pb、Zn、Cd、Cr在2019年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9、0.8、4.2、0.01、0.33 μg/L,与2014年相比,各重金属元素在大亚湾湾内的含量明显下降。2014年,大亚湾海水中Cu、Pb、Zn、Cr的高值区靠近石化区第1条排污管线排污口所在海域。受石化区第2条排污管线投入使用的影响,2019年海水中Pb、Zn、Cr含量的高值区均位于大亚湾湾口附近,呈现出湾口含量高于湾内的分布特征。表层沉积物中Cu、Pb、Zn、Cd、Cr在2019年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4.3、31.6、74.4、0.07、27.1 μg/g,与2014年相比,Cd的平均含量明显下降,Cu、Pb、Zn的平均含量出现小幅上升。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在两次调查中基本相似,各重金属元素含量均在湾顶的石化区南侧海域较高,这与大亚湾的水动力特征以及陆源输入等因素有关。根据2019年的调查结果,海水中Pb的含量在大亚湾湾口和大鹏澳湾口附近超过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其他元素未出现超标现象。表层沉积物中各重金属元素含量全部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标准。  相似文献   

2.
利用2006年夏、冬季两个航次采集的长江口、杭州湾及邻近海域表层海水水样,分别采用石墨炉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和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了海水中溶解态Cu、Pb、Cd、总Cr的含量以及溶解态Zn的含量,研究了该海域表层海水中溶解态Cu、Pb、Zn、Cd和总Cr的平面分布状况,结果表明:(1)夏季表层海水中溶解态Cu、Pb、Zn、Cd和总Cr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0.90、0.54、5.80、0.080和0.46 μg/dm3;冬季则分别为1.01、0.81、9.32、0.070和0.31 μg/dm3,上述重金属元素含量基本达到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准,仅夏、冬季Pb的部分站位以及冬季Zn的部分站位达到国家二类海水水质标准.(2)表层海水溶解态Cu、Pb、Zn的质量浓度总体平面分布规律为:冬季高于夏季;Cd和总Cr的质量浓度总体平面分布规律为:夏季高于冬季.(3)影响近岸海域表层海水溶解态重金属分布的因素比较复杂,入海径流和排污口等输入海域的重金属对海水表层的重金属分布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同时,盐度、pH值、悬浮颗粒物质、营养盐等也是重要的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3.
陈松  许爱玉 《海洋学报》1986,8(4):436-443
本文测定了中太平北部锰结核及其伴生沉积物Fe,Mn,Cu,Co,Ni,Pb和Zn等金属的含量,分析了各元素之间以及它们与沉积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现锰结核中Cu,Ni和Zn富集于Mn相,Co平Pb富集于Fe相.同相各元素之间有很好的正相关,不同相各元素之间有一定的负相关.Fe相元素可能主要来源于海水的缓慢沉积,Mn相元素可能来源于间隙水.  相似文献   

4.
三亚湾滨珊瑚骨骼重金属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ICP-AES分析测定了南海北部三亚湾滨珊瑚(Porites)骨骼生长带1977—1999年问重金属Cr、Zn、Cd、Cu、Ph、Ni、V的含量。通过对重金属元素的因子分析,划分出2类元素组合:Zn、Cd、Cu、Ph、Ni组合和Cr、V组合。2类重金属元素组合与不同季节表层海水温度、降水量以及冬、夏季风指数等相关环境因子的逐步回归分析反映出具不同的重金属元素有不同的环境影响因子,其中Zn、Cd、Cu、Ph、Ni组合主要受春季表层海水温度的影响.Cr、V组合主要受冬季风强弱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据文献报道,海水中若干微量金属离子的浓度,远低于饱和含量。并认为,对于Zn、Pb、Cu、Cd等许多元素来说,吸附可能是个控制浓度的因素。硫化物沉淀也可能出现,但可能不是浓度的控制因素。 本文用可靠的极谱法,对海水中Zn++、Pb++,Cu++、Cd++的饱和含量进行了研究,并与作者的单池示差反向极谱法现场海水测定数据作比较;进行了Zn++、Cu++的吸附试验;探讨了海水中微量金属离子与环境间可能存在的平衡过程。从而,探明了海水中微量金属元素的离子浓度(包括不稳定络合物)及其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芷锚湾秋季近岸海水为研究对象,运用《海水水质标准》的评价方法,分析海水重金属含量分布和特征。结果表明:海水中的As和Cu元素含量呈北低南高之势,Zn、Cd和Pb元素含量大体为离岸浓度变低;通过对评价区各项环境因子含量和各类水体标准值进行比较,As、Zn和Cd元素含量均达到一类水质要求,Cu元素含量属于轻度污染,Pb元素含量属于较清洁,表明评价区总体属于轻度污染海域。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生成物法首次对珠江河口混合过程中溶解态的Fe、Al、Mn、Si、Cu、Pb和Zn等元素的絮凝进行研究,以中山大学附近的珠江河水和万山群岛海域的海水按不同比例混合成盐度为0—24‰的系列溶液,对这些元素的絮凝除去机理进行探讨。同时,改变絮凝时间、酸度和温度,求得这些因素对絮凝的影响。结果表明,珠江水中Fe和Pb几乎完全絮凝,其他元素的絮凝率:Cu76%、Mn51%、Al48%、Zn28%和Si1.2%,可见Si在珠江水中呈保守性质。  相似文献   

8.
随着海洋化学、海洋地质、海洋生物和海洋环境研究工作的日益深入,海水中痕量元素的测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海水中一些元素的浓度很低(10~(-9)—10~(-12)g/g),但弄清它们的确切含量和分布,对海洋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广大海洋工作者,对海水中诸如Pb、Cd 、Se、Th、Tl、Cu、Mo、Zn、U、G、Ba、Re等痕量元素的测定颇感兴趣。测定如此低含量的元素,大多数情况下都需要分离和富集。因此,不可避免地要使用一些化学试剂。而试剂中也含有一定量的被测元素,即通常所说的试剂空白,因为海水中被测  相似文献   

9.
南海海水中溶解态铜、铅、锌、镉环境背景值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于涛 《台湾海峡》2003,22(3):329-333
本文通过对南海海域自然环境中表层海水溶解态Cu、Pb、Zn、Cd的分析,讨论了南海表层海水中重金属含量的分布。根据地理环境特征及表层环流结构将南海表层水域分成北部和南部两个重金属背景值海区,并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海水中重金属的分布类型进行了态性检验,按分布类型分别确定了Cu、Pb、Zn、Cd的环境背景值。  相似文献   

10.
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是一种较为先进的化学分析仪器。我们应用此仪器,采用谱线背景作内标的方法对海洋沉积物中的Cu、Zn、Pb、Ba元素进行了测定,结果比较令人满意。本方法的准确度要优于重量法、比色法,与原子吸收法相比,本法不需要经过萃取分离处理样品,方法简便、快速。因此,本方法适用于大批量样品和多元素的快速测量。  相似文献   

11.
3月航次,在本区38个测站上采集了表层沉积物样品。取样后,立即封于塑料袋中,低温贮存。分析前,将样品自然风干,经玛瑙研钵研磨,过80目尼龙筛。分析了样品中的Cu、CO、Ni、Zn、Cd和As的含量。其中,测定Ni、Co、Zn和Cu的样品,经HNO_3—HF—HClO_4压热消化,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含量;测定As和  相似文献   

12.
余群  陈立奇 《台湾海峡》1990,9(4):396-398
本工作据1987年3月我国第三次南极考察采集的样品,测定了南极磷虾及其所在海域海水中Pb,Cu,Cd,Zn,Fe和Mn等痕量金属含量,计算出南极磷虾对各重金属的富集系数。  相似文献   

13.
连云港西大堤海域水环境污染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玉  刘付程  吴建新 《海洋科学》2014,38(11):84-89
连云港拦海西大堤建成已20余年,为得到近几年来本海域水环境中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污染特征,作者于2011年6月对海州湾西大堤海域进行现场调查,根据海洋监测规范对采集水样的DO、COD、石油、重金属(Cu、Zn、Pb、Cd)、活性磷酸盐、无机氮9个化学指标进行测定,并对水质现状进行评价。同时,本研究测定了连云港海州湾西大堤近岸表层沉积物中多种重金属和有机质的含量,利用因子分析法研究了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来源。结果表明:海州湾西大堤海域海水中重金属Cu、Zn、Pb、Cd的平均质量浓度皆未超出国家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石油类和无机氮类污染物为本海域海水中的首要污染物,有机物污染呈现加重的趋势。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Zn、Cd、As的富集指数大于3,属于重污染级别。根据数理统计,发现前3个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为44.09%、27.61%、13.44%,表明沉积物重金属主要有3个来源: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港口煤渣倾倒、海陆交通排污。  相似文献   

14.
3月航次,在本区38个测站上采集了表层沉积物样品。取样后,立即封于塑料袋中,低温贮存。分析前,将样品自然风干,经玛瑙研钵研磨,过80目尼龙筛。分析了样品中的Cu、CO、Ni、Zn、Cd和As的含量。其中,测定Ni、Co、Zn和Cu的样品,经HNO3-HF-HClO4压热消化,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含量;  相似文献   

15.
海水中的痕量金属在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至关重要。本研究在严格采用痕量金属洁净(trace-metalclean)采样和分析测试技术的前提下,于2016年7月采集了渤海与黄海表、底层海水水样,获得黄、渤海几种痕量金属(Cu、Ni、Co、Zn)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显示,黄、渤海海水中痕量金属的空间分布具有近岸高、远岸低的特点,体现了人类活动对近岸海域的影响,而其在局部海域的分布则受到沿岸流、冷水团、沉积物再悬浮过程以及生物过程等因素的影响。Cu、Ni、Co在黄、渤海海水中的分布特征较为类似,平均浓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渤海北黄海南黄海,而溶解态Zn的分布则与其他几种金属不同,在黄、渤海平均浓度类似,整体偏低,具有其特殊性。本研究测定的几种痕量金属在黄、渤海海水中的浓度较以往报道数据偏低,其中易污染的痕量金属Zn的浓度更是低近1—3个数量级,体现了痕量洁净采样和测试方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详细研究离子交换-电沉积法制源和离子交换-沉淀法制源,测定海水、海洋生物和沉积物中65Zn的方法。化学回收率和放化回收率基本一致,对于海洋生物和沉积物样品大于90%,对于海水样品在85%左右。本方法对主要放射性核素(90Sr,137Cs,59Fe,60Co,108Ru,95Zr等)的去污因子均大于103。在海水样品预富集和电沉积制源方面作了较好的改进。可以认为是一种比较简便、快速测定海洋环境样品中65Zn的放射化学分析法。  相似文献   

17.
根据2005年4月和10月厦门贝类养殖区的环境调查资料,着重对贝类养殖区海水、表层沉积物和贝类体内重金属的含量分布进行分析,并对贝类养殖区的生态环境进行质量评价及潜在生态危害评价.结果表明,厦门贝类养殖区海水中Cu、Pb、Cd、Z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06、1.23、0.05和6.28/μg·L-1;沉积物中Cu、Pb、Cd、z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0.0×10-6、39.5×10-6、0.07×10-6和97.3×10-6.贝类体内Cu、Pb、Cd、Z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6.3×10-6、0.24×10-6、0.38×10-6和63.9×10-6.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表明,贝类养殖区海水重金属的含量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要求,处于清洁水平;养殖区沉积物重金属的含量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属于较清洁水平.潜在生态危害评价结果,Cu、Pb和Cd的潜在生态危害系数大于Zn,表明Cu、Pb、Cd的潜在危害大于zn,但整个养殖区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潜在危害属于轻微,养殖环境良好.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体内Cu、Pb、Cd、Zn的含量均未超<无公害食品>,<食品中锌限量卫生标准>和<海洋生物质量>标准,但僧帽牡蛎Saccostrea cucullata体内Cu的含量和泥蚶Tegillarca granosa体内Cd的含量已超标.  相似文献   

18.
大辽河口溶解态重金属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别于2009年7月和2010年4月在大辽河口采集表层水样,测定了水体中溶解态Cu、Pb、Zn、Cd和Cr的含量,并对其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除2010年4月Cu,及个别站位Pb、Zn含量较高外,表层水重金属含量均达到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准。2010年4月表层水中Cu、Pb、Zn、Cr的浓度大于2009年7月,2航次Cu、Cd、Cr的含量由河向海呈逐渐上升趋势,2010年4月Pb、Zn的含量表现为河口段高于口外海滨。重金属的含量和分布主要受径流量、潮汐作用以及风浪扰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对1983年采集的样品进行Si, Al, Ti, V, Cr, Mn, Fe, Co, Ni, Cu, Zn的含量测定表明,大部分元素在泥质沉积物中富集,在砂粒级沉积物中含量较低。元素含量区域分布的总趋势是调查区北部闽江口附近高,南部低。元素以陆源为主。本调查区南部中央的水深40—60m,该处水动力较强,元素含量均较低。Al, Ti, Fe, Mn, V元素含量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表明这些元素伴生共存。  相似文献   

20.
基于锦州湾24个海水样品和12个表层沉积物数据,分析了锦州湾三河入海口重金属含量及空间分布特征,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及地累积指数法对研究区污染情况做出评价。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元素含量随远离河口区而减少,含量顺序ZnCuCrPbHgCd。根据地累积指数计算,Zn有3个站位达到重污染,2个站位中度污染,剩余站位为偏中度污染。Cu、Pb、Cr元素在轻度污染和偏中度污染之间。研究区海水中重金属污染物主要为Pb和Zn,8个站位Pb含量超标,Zn有1个站位超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