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利用2006—2015年5—9月10a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对河南省冰雹天气过程的500hPa环流形势进行分型,并统计分析冰雹天气环境参量特征。结果表明:河南冰雹天气的500hPa环流形势分为西北气流、华北低涡、低槽和西南气流四种类型,其中西北气流型最多,冰雹过程占总数的55.2%;冰雹天气主要环境参量阈值是对流有效位能≥1137J/kg,850hPa与500hPa温度差≥27℃,850hPa与500hPa假相当位温差≥5.5℃,抬升指数≤-4.5℃,大气整层可降水量≥2.9cm,14时地面露点温度≥16℃。  相似文献   

2.
利用地面气象观测报表和灾情记录,统计2002—2011年商洛地区共出现冰雹天气过程48例。根据500hPa天气形势,将商洛冰雹天气分为冷涡型、西北气流型、高空槽切变型三种类型。通过计算冰雹个例的动力、热力、能量、稳定度指标,发现与商洛冰雹天气关系密切的11个物理量指标。其中,初夏(5—6月)和盛夏(7—8月)冰雹天气的K指数、沙氏指数、850hPa和500hPa温差、瑞士雷暴指数、850hPa露点温度等对流指标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在进行冰雹潜势预报时需要注意。CAPE值、0℃层和-20℃层高度在各月差异不大。5—6月进行冰雹潜势预报时应特别关注低层水汽条件的增加,7—8月应特别注意0℃层和-20℃层的高度是否适合冰雹的生成。冰雹预报指标在2012—2014年商洛冰雹天气过程中得到了较好的检验。  相似文献   

3.
利用那曲市7个国家气象观测站建站至2015年的冰雹日数资料,分析了那曲市冰雹日数时空分布特征及气候突变情况,并分析了2012—2016年色尼区单站冰雹日、雷雨日个例,揭示了色尼区冰雹、雷暴发生前的环境条件。结果表明:那曲市年平均冰雹日数呈减少趋势,减少趋势最明显的是申扎县,每10 a减少4. 9天,减少趋势最弱的为色尼区和班戈县,每10 a减少1. 9天,减少趋势均通过了0. 01的显著性检验;不同区域各代表站均显示减少趋势且出现突变现象;那曲市冰雹天气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大多集中在6—9月;降雹时间多集中在14—20时,占全天的78%。对那曲市色尼区冰雹日和雷雨(无降雹)日个例分析表明,高原较强对流发生在0℃层高度低(多在1.5 km高度以下)、CAPE值小(多在500 J·kg~(-1)以下)、风垂直切变弱的环境下,与平原地区大冰雹环境差异显著,因而高原冰雹绝大部分为直径5 mm以下的小冰雹,严格意义上应称为霰;雷雨天气低层较雹日的更暖湿,其温度露点差略小于雹日的,露点比雹日的高,因而雹日抬升凝结高度高于雷雨日的。  相似文献   

4.
杨莲梅  杨涛 《干旱气象》2004,22(2):11-16
阿克苏北部绿洲是强对流天气的高发区,虽然强对流暴雨和冰雹均为强对流天气,研究表明它们均发生在副热带锋区上,而影响系统、物理量特征均有显著不同:(1)暴雨的影响系统主要以西方路径的锋区小槽和中亚低槽为多,北支槽最少,冷空气弱且湿;冰雹以锋区小槽和北支槽为主,中亚低槽为少,冷空气相对强且干;(2)强对流暴雨的高空急流比冰雹弱,且存在一支低空偏东急流,冰雹不存在;(3)均位于湿舌区,但暴雨区湿度从低层到中层比雹区大,暴雨区850~500hPa均有明显的水汽输送,尤其低空急流输送充沛的水汽。雹区水汽输送较弱,且以天山山区向雹区的局地水汽输送为主。二者均有强的水汽辐合,暴雨区的水汽辐合比雹区强;(4)均有强的上升运动,冰雹850hPa的上升运动比暴雨强,700hPa二者相当,500hPa暴雨比冰雹略强。(5)均有强的不稳定性,暴雨的不稳定性强于冰雹。  相似文献   

5.
近30年四川冰雹气候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晓璐  刘东升  张世林  刘平  郝克俊 《气象》2012,38(10):1217-1224
利用四川省148个站点1978—2007年的30年逐日观测资料,对四川省冰雹发生分布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冰雹日数高原山地多于盆地,其年际变化主要有准两年和6a的振荡周期;冰雹日数总体呈下降趋势,高原下降趋势更为明显;冰雹发生频率以夏季最多,春、秋季次之,冬季最少;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相近的站点,冰雹发生频率的月际变化特征相似。  相似文献   

6.
冰雹大小影响天气灾害的程度,为发展基于双偏振参量识别冰雹大小的算法,筛选了2019年、2020年山东省发生的33例冰雹事件,依据我国冰雹等级划分标准将其划分为小冰雹、大冰雹、特大冰雹,基于湿球0℃及冰雹融化特性确定了7个高度层,探讨了3类冰雹在不同高度层的双偏振参量分布特征,并获得了冰雹的偏振参量阈值。研究表明:在相同高度,冰雹越大雷达水平反射率因子Zh中位数越大、差分反射率因子Zdr中位数越小且基本为正值,但在-10~-20℃层,大冰雹的Zdr中位数易呈现负值;相关系数CC中位数随冰雹增大或高度降低而减小,但特大冰雹在0℃层到H0℃-1 km (0℃层下1 km)之间由于融化比例较小CC反而会稍大;冰雹差分相移率KDP中位数在0℃层以上为0°/km左右,在0℃层以下随高度降低冰雹融化而增加;大冰雹或特大冰雹基本特征是Zh大、CC小、Zdr小,CC可低至0.7以下,所有冰雹的Zdr、KDP可...  相似文献   

7.
黔西南州冰雹时空分布及春夏冰雹环境条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晓燕  罗松  杨玲 《湖北气象》2010,29(1):49-53
使用1961—2008年48年黔西南州8个县市气象站逐月冰雹日资料以及周边4个探空站资料,分析该州冰雹日数时空分布特征和冰雹天气发生的环境条件。结果表明,近48年来该州冰雹日数总体呈逐年减少趋势,其地区差异较大,大致是北多南少;全州一年12个月均有冰雹出现,春季冰雹日数最多,冬季次之,夏季再次之,秋季最少,4月冰雹最多,9月冰雹日数最少;该州年均冰雹日数与海拔高度呈较好的正相关,相关系数达0.934;通过对2004—2009年春夏冰雹天气发生前的CAPE值和垂直风切变分析发现,春季冰雹发生前,要求700hPa到200hPa垂直风切变达到0.002s-1以上,而对CAPE值要求不高,多在800J·kg-1以下;夏季冰雹发生前,一般要求CAPE值在700~2000J·kg-1之间,而垂直风切变大多在0.002s-1以下。  相似文献   

8.
唐山地区冰雹气候特征与雷达回波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唐山市11个气象台站1974—2009年冰雹观测资料和1999—2009年冰雹日的高空观测资料及2006 2009年的冰雹云多普勒雷达资料,详细分析并归纳了唐山市冰雹的时空分布特征、气候特征和冰雹云的雷达回波的识别特征,并分析了冰雹日数的突变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唐山冰雹主要发生在北部山区、半山区。20世纪80年代是冰雹高发期,90年代以后逐渐减少;冰雹日数于90年代初期发生显著突变,突变后冰雹日数明显减少。上冷下暖的不稳定区域中,强烈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将有利于冰雹天气的产生。降雹的0℃层平均高度为3.4 km,-20℃层平均高度为6.3 km。唐山冰雹云回波中心强度大多大于60 dBz,垂直结构都为倾斜回波,回波顶(ET)都在8 km以上,垂直累积液态水大部分在25 kg·m~(-2)以上,基本径向速度图上表现辐合特征。  相似文献   

9.
1974—2013年甘肃冰雹日数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甘肃省1974—2013年80个观测站的冰雹观测资料和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通过统计分析和物理量诊断等方法,对1974—2013年甘肃冰雹日数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冰雹总的分布特征是高原和高山多,河谷、盆地、沙漠戈壁少,多年平均降雹日数在0.05~9 d之间,有三个高发中心,主要位于高原和高山地区,说明海拔高度对甘肃冰雹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降雹最早始于3月,最晚结束于11月,主要发生在5—8月。近40年年冰雹日数呈明显的下降趋势,20世纪70—80年代是冰雹的高发期,进入21世纪以后迅速减少,全省而言每10年减少0.5 d。5—8月冰雹日数总体上也呈下降趋势,但各月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又具有显著的差异性。除河西地区外,甘肃其他四个区的年冰雹日数均发生了显著减少突变。对5月甘肃降雹偏多年和偏少年的对比分析表明,作为一种强烈的对流运动,降雹偏多年首先表现出对流不稳定能量的异常偏高,能够达到常年的两倍以上,其次发现环境温、湿层结在偏多年份朝着冰雹在积雨云中形成、增长及其落地前融化等一系列物理过程的有利条件方向发展,例如500 hPa有一明显的温度槽且较常年偏低2℃左右,低层水汽增多、中层减少,形成了“上干下湿”的不稳定层结配置,有适宜生长和降落的0℃层(3900~4500 m)和-20℃高度(6400~7000 m)。此外,200 hPa涡旋特征的出现保证了一支强上升气流支撑空中冰雹的增长。  相似文献   

10.
利用冰雹实况资料、高空探测资料、地面观测资料和EC细网格数值预报资料,统计分析了2012—2021年79次对山东造成较大灾害的冰雹过程的时空分布特征,总结了不同区域、不同大小以及关键月份降雹的关键环境参量特征及阈值。结果表明:①山东降雹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降雹主要出现在鲁中地区和鲁北地区;降雹日数年际变化较大,最多年份可达14 d,最少仅为5 d;降雹主要出现在春末夏初,占全年降雹日数的65%;14:00—20:00是冰雹高发时段,占全天降雹的63.3%。②鲁中地区年平均出现大冰雹的次数最多,但半岛地区出现大冰雹的概率更大;大冰雹主要出现在5—6月,占全年大冰雹日数的68.6%。③山东降雹具有较大的对流有效位能、中等及以上强度的深层(0~6 km)垂直风切变、显著的条件不稳定层结和适宜的特征层高度/厚度。④不同区域、不同大小以及关键月份的物理参量的特征和潜势预报阈值都有一定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内陆地区、6月降雹、大冰雹较沿海地区、5月降雹、小冰雹的对流有效位能明显偏大、干暖盖指数偏小、深层垂直切变有所增大、抬升凝结高度略偏高、-20~0 ℃层的厚度偏薄。  相似文献   

11.
利用东营市1994—2019年冰雹资料、2000—2019年ERA5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黄河入海口地区冰雹日时空分布特征,针对2010—2019年55 d冰雹日进行天气学分型和物理量场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黄河入海口地区冰雹分布在3—10月,集中在春末夏初,冰雹时段主要出现在午后到傍晚和午夜前后,冰雹落区集中在沿黄河两岸和河口区的西部;冰雹日500 hPa环流形势可以分为西风槽型、高空冷涡型、脊前西北气流型和副高边缘型四大类;对2010—2019年55个冰雹日冰雹发生前1小时冰雹区的强天气威胁指数(ISWEAT)、总温度(TT)、 K指数(K)及850 hPa与500 hPa温差(T(850-500))等物理量进行统计分析,相应指标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对2004年4月22日黔北一次大冰雹过程与本地历史经典冰雹环境场作对比得出(1)500 hPa至地面均无经典冰雹的几种动力辐合对流系统,本例的主要触发和维持对流的动力因子在深厚的200~300hPa.中低层只是弱的动力条件和强的温、湿条件配合、无冷空气;本例冰雹历时长、雹源地及移动路径少见;(2)数值预报产品的T213500hPa高度场、850hPa水汽通量散度场、春季θse场各层的有关数值和典型的"Ω"型图像有指示性预报.#(3)近地层太阳辐射使气温6h陡增10℃,气温降雹前达30℃,当大气不能继续膨胀时,就成了这次冰雹的触发原因;(4)遵义新一代CINRAD/CD雷达从PPI、RHI、四幅平显、径向速度上,跟踪探测记录到本例在贵州山区特定的地形条件下所表现出的人字型、弱回波、长钉状、中气旋等降冰雹的典型特征.(5)假尖顶回波和导出产品HI实心大三角图像和VIL的高值特征可作为冰雹天气的有效预警工具.  相似文献   

13.
近10年广东冰雹的统计特征及天气形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怀宇  何如意  胡胜  张羽  罗聪 《气象科技》2015,43(2):261-269
对2004—2013年广东冰雹天气的时空分布、天气形势、物理量进行了分析。广东的冰雹天气主要出现在3—5月并且集中在粤北山区和西江流域河网地带。可将广东出现冰雹时的天气形势分成锋面低槽型、暖区型、高架雷暴型3种典型的类型。锋面低槽型,大冰雹多出现在这类天气形势下,地面冷锋、低层切变线(低涡)、高空槽(温度槽)互相配合,地面冷空气和中层温度槽的侵入,使得大气层结变的不稳定;锋面、切变线、高空槽的动力作用触发对流;冰雹出现在锋面、切变线附近,高空槽前。暖区型,地面在长江流域以南没有冷空气活动,低层存在西南风与东南风的辐合,高空槽带来干冷空叠加在低层暖湿气流之上,形成不稳定层结;冰雹出现在高空槽前、低层辐合区内。高架雷暴型,地面为冷高压控制,低空存在逆温层,暖湿气流沿着低层冷垫爬升,对流在逆温层之上发展;冰雹出现在切变线附近,多为小冰雹。在广东,适宜大冰雹生长的物理量平均值是:0℃层高度4505m,-20℃层高度7632m,K指数35℃,SI指数-0.99℃;垂直风切变2.67×10-3 s-1;最大上升速度-28×10-2 Pa/s,400hPa与700hPa之间的差动温度平流-23.9×10-5℃/s。大冰雹要求更大的K指数、更小的SI、更大的垂直风切变、更加充足的水汽、更加强烈的垂直上升速度、更大的差动温度平流。  相似文献   

14.
甘肃省天水市近40a冰雹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甘肃省天水市7个气象站1971~2010年冰雹观测资料,分析了近40 a来该地冰雹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天水市的冰雹分布特征呈现明显的日变化和年际变化。日分布以午后型(13~18时)为主,占全年降雹日数的49.1%;月际变化成单峰型,降雹时段集中在5~8月,占总日数的74.8%;年均累计降雹平均日数为6.4 d,降雹总日数呈逐年下降趋势。拔海高的地区冰雹发生较多,山区多于平川地区。影响天水市的冰雹路径大多呈西北—东南方向,降雹天气以西北气流型为主。  相似文献   

15.
保定地区冰雹的气候及物理量参数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保定地区1974~2010年4~10月19个县市气象站冰雹资料,对保定地区近37 a的冰雹气候特征进行了详细统计与研究,在此基础上筛选出典型个例,并基于北京和邢台探空站2000~2010年探空资料,细致分析了典型冰雹日常用物理量参数的阈值。结果表明:保定地区年均冰雹日数的地区差异较大,年均最大降雹日数中心位于西北部山区的涞源,铁路线以西年均降雹日总体多于铁路线以东各市县;冰雹日数与海拔高度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达0.924;冰雹日数夏季最多、春季次之、秋季最少,其中6月冰雹出现几率最大;近37 a来,保定地区年冰雹日数均呈不同程度的减少趋势,其中西部山区减少趋势及波动最明显,说明降雹频繁的地区降雹年际波动也大;各物理量参数的阈值可作为预报本市冰雹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CINRAD/CC雷达资料对2009~2012年34个冰雹天气个例进行了分析,统计归纳出南疆阿克苏冰雹天气发生前的环境条件和雹云雷达回波判识指标。结果表明:冰雹发生前期,当850 hPa与500 hPa温差≥30℃,地面露点温度≥10.2℃时,预示冰雹天气发生的可能性较大;对流有效位能在冰雹尺寸相对较大(≥10 mm)时指示效果较好,但对小范围局地冰雹的预报具有一定局限性;0~6 km较弱的垂直风切变也能形成冰雹天气;适宜的0℃层和-20℃层高度有利于冰雹的产生。雹云雷达回波具有的特征:组合反射率因子达到50 dBZ以上;径向速度场往往伴有逆风区出现,部分还出现风暴顶辐散特征;45 dBZ强回波核高度≥9 km,垂直剖面出现前悬回波、穹窿等冰雹特征回波;回波顶高6~8月超过12 km,5月和9月超过11 km;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阈值5月为18 kg·m-2,其它月份为30 kg·m-2;冰雹指数产品至少持续5个体扫出现实心大三角标识。  相似文献   

17.
黔北一次深对流长寿命冰雹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04年4月22日黔北一次大冰雹过程与本地历史经典冰雹环境场作对比得出:(1)500hPa至地面均无经典冰雹的几种动力辐合对流系统,本例的主要触发和维持对流的动力因子在深厚的200~300hPa。中低层只是弱的动力条件和强的温、湿条件配合、无冷空气;本例冰雹历时长、雹源地及移动路径少见;(2)数值预报产品的T213500hPa高度场、850hPa水汽通量散度场、春季0se场各层的有关数值和典型的“Q”型图像有指示性预报。(3)近地层太阳辐射使气温6h陡增10℃,气温降雹前达30℃.当大气不能继续膨胀时,就成了这次冰雹的触发原因;(4)遵义新一代CINRAD/CD雷达从PPI、RHI、四幅平显、径向速度上,跟踪探测记录到本例在贵州山区特定的地形条件下所表现出的人字型、弱回波、长钉状、中气旋等降冰雹的典型特征。(5)假尖顶回波和导出产品HI实心大三角图像和VIL的高值特征可作为冰雹天气的有效预警工具。  相似文献   

18.
利用MaXPol双偏振雷达观测的26个雹云单体和冰雹资料进行反演,统计分析了降雹前偏振参量特征和强中心回波顶高变化,并对雹灾最严重的一次过程进行个例分析。结果表明:①雷达的冰雹指标为Zh(反射率因子)>50dBz、ρHV(相关系数)≤0.8、-2dB<Zdr(差分反射率)<1dB且强中心回波顶高至少超过-10℃层。降雹前时间为6~12min,大冰雹的平均时间是小冰雹的1.6倍。②降雹前大、小冰雹强中心回波顶高走势一致但在4~5min大冰雹强中心回波顶高增长率明显大于小冰雹。③只有大冰雹强中心回波顶高能突破-30℃层。④个例分析发现强中心与冰雹区并非一一对应,生成发展阶段冰雹区集中位于强中心后侧相关系数环内,悬垂于0~-20℃层;成熟阶段冰雹区扩散包含强中心,悬垂的冰雹区坍塌接地,降雹开始。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冰雹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基于1971-2000年中国614个台站的冰雹观测资料,分析了冰雹日数的分布特征及其时间变化规律,发现我国冰雹频发区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大部分测站年雹日超过10d;江南和华南地区雹日主要集中在2-4月,其他地区集中在5-9月。在长江中下游和华南以外的地区,冬季和夏季分别是降雹日数最少和最多的季节。近30a来我国冰雹日数有显著减少的趋势;冰雹发生时刻主要集中于午后至傍晚,但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其他时刻发生冰雹的频率相对也较高。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CIMISS、遵义13个气象站月报表等数据,收集了1961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遵义地区气象站的冰雹、大风和降水情况,从冰雹直径、冰雹时间和空间分布、冰雹与大风的关系、冰雹与降水的关系等方面综合分析了遵义地区冰雹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遵义地区降雹以小冰雹为主,发生大冰雹的概率小;降雹持续时间以短时降雹为主,降雹点1日内多次降雹可能性小;降雹日数余庆最多,赤水最少,遵义东部降雹日数最多,中部、西部和北部依次递减,大范围降雹的可能性较小;降雹时间集中在2~5月,其中4月最多,旬分布上看,5月上旬降雹日数最多;遵义地区降雹主要出现在夜间,白天集中在14~20 时;冰雹日数的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总体呈下降的趋势,2011~2020年冰雹日数总和很可能跌破历史极值;降雹点出现大风的可能性较小,但整个遵义地区在同一天内既出现降雹又出现大风的概率高达74.23%;冰雹直径和降雨量之间呈弱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